【同步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第7课时) 教案
展开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3 及课堂活动 第1,2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1~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创设出生动有趣、活泼的情景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展开后面的计算互动。对于不同的解题思路,要给足学生时间讨论交流,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两种思路。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 过程与方法: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验乘加、乘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算理。
难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学生准备:小棒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3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学习的都不错,我这有一些卡 片,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好不好!
(1)找好火车头,开始。
(2)集体订正。
-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谁能说说题的要求。课件出示:读口诀,说算式。
三四十二 三七二十一 三九二十七
(1)指名回答:口诀三四十二,算式是3×4=12或4×3=12;口诀三七二十一,算式是3×7=21或7×3=21;口诀三九二十七,算式是3×9=27或9×3=27。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独立观察。
(2)指名回答:学生们在做实验,3人一组的有3个组,2人一组的有1个组。
(3)集体订正。
-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指名回答:共有多少人?
(2)集体订正。
- 教师: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
(4)指名汇报:我是用加法计算的:3+3+3+2=11(人);我是挨个数的方法,数出来是11人;我是先数前3组是9人,再接着数另外2人:9+2=11(人)。
(5)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同学们不但能够提出问题,而且还能通过同学间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棒!
- 教师:先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出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再接着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
(1)学生独立列式。
(2)指名回答:3×3+2=11(人)。
(3)集体订正。
- 教师:谁能说说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2”?
(1)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3×3表示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加2表示比3组小朋友要多两人。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同学们不但列出了正确的算式,还讲出了道理,真不错!
-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3+3+3+2=11(人)和 3×3+2=11(人),哪种方法更好?
(1)指名回答: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
(2)集体订正。
- 教师:有的同学列出了这样一道算式:3×4-1=11(人),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有道理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每组有3人,一共有4组,所以3×4,因为有一个组少了1人,所以减去1,就算出一共有多少人了,很有道理的。
(4)集体订正。
- 教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两道算式: 3×3+2=11(人)和3×4-1=11(人),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交流中碰撞出不同的解法。】
三、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 教师:谁能说说这道题的要求什么?
(1)指名回答:先用小棒摆三角形或者五角星,然后列出算式,并说出列算式的理由。
(2)集体订正。
2.教师:谁能说说图中算式3×4+2=14和3×5-1=14是怎么来的?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小朋友用小棒摆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一共摆了4个三角形,还多了2根,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算式就是3×4+2=14;如果摆5个三角形,就少了1根小棒,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算是就是3×5-1=14。
(3)集体订正。
- 教师:第二个图中的算式2×5+1=11和2×6-1=11是怎么来的?请同桌互相说说。
(1)同桌之间互说。
(2)指名回答。
(3)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图,写出算式和结果。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3×5+2=17 或3×6-1=17。
(3)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第3题
-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图,写出算式和结果。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2×3+3=9 或2×4+1=9。
(3)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第4题:口算。
5×3+2 4×3-1 2×4+2 3×5-1 3×2+2 2×4+4
(1)指名回答。
(2)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尤其是形象直观的看图写算式。】
四、达标反馈
1.看图列算式。
2.口算
4×3+2 5×3-1 3×4-3 3×5+1 3×3+4
- 把下面算式改写成含有乘法的算式。
3+3+3+2 4+4+4+3 2+2+2+2-3 5+5+5+3
- 动脑筋,想一想。
从前面数 是第9个,从后面数 是第8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 ?
答案:
第一题:2×2+3=11 9×3+6=33
第二题:14 14 9 16 13
第三题:3×3+2 4×3+3 2×4-3 5×3+3
第五题:8+1+7=16(个)或 8×2=16(个)
五、课堂小结。
-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我会计算乘加、乘减的题了,知道在乘加、乘减的题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的第1、2、3、4题
答案:
第一题:21 18 12 15
第二题:2×4+1=9(块)或2×5-1=9(块)
2×5+1=11(根)或2×6-1=11(根)
第三题:15 14 12 21
第四题:11 7 10 17
13 7
13 10 11 17
七、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3+3+3+2=11(人) 3×3+2=11(人)
3×4-1=11(人)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学资源:
一、看谁算的最快。
5×3= 2×5= 3×3= 7×3=
6×3+2= 4×3-3= 3×2+5=
二、在○里填上“>”“<”或“=”。
2×3○3×2 1×5+3○5×3 3×6 - 6○19
三、请你帮“+”“ - ”“×”找家。
3○3=9 6○4=10 2○2=4
四、看图填空
五、
如果△×△+△= 12,△+△=6,那么△=( )。
答案:第一题:15 10 9 21 20 9 11
第二题:= = < <
第三题:× + + (×)
第四题:2×3+1=7(块)
第五题: 3
教学资料链接:
古乘法表
折叠古玛雅:
古玛雅人用20进位制,跟现代世界通用的十进位制最接近。一个19×19乘法表有190项,比九九表的45项虽然大三倍多,但比巴比伦方法还是简便得多。可是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玛雅乘法表。
用乘法表进行乘法运算,并非进位制的必然结果。巴比伦有进位制,但它们并没有发明或使用九九表式的乘法表,而是发明用平方表法计算乘积。玛雅人的数学是西方古文明中最先进的,用20进位制,但也没有发明乘法表。可见从进位制到乘法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