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55页。
联系生活体验,感受生活之乐
——部编版一年级(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单元设计遵循部编版教材时代性的特点,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进而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彰显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有对远足郊游的期待,又有成长点滴,还有海边玩耍的场景,课文语言富有诗意和童趣,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感体验。
从人文的角度看,编者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身边的事物与感受建立起联系。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于身边仅有的事物缺少思考意识,然而将课文直接拿来诵读,篇幅又长,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将编者的意图、课文的内容、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这两篇课文明显突出了学习课文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语文要素进行专项训练。从第一单元《口耳目》中提出“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到第五单元《小书包》中提出“说一说你的书包里都有哪些文具”,再到第六单元《影子》中提出“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都是在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来理解字词、课文。本单元又针对学生对这一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引导:《明天要远足》中提出“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中提出“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体现了语文要素的层递性。(如下图)
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联系学生身边事物,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思考感受
体现语文要素的层递性
本单元的3篇课文,都配有相关的插图,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拼读课文、观看插图、简单联系身边事物的能力。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插图理解课文,通过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思考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38个生字和“目字旁、京字头”等5个偏旁;会写“才、明”等11个生字。
2.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学习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尝试找出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5.学习“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
6.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7.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一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本单元的总体构想:
第七单元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生活语言来表达感受。
课题
人文主题分布
语文要素分解
《明天要远足》
借助文中小女孩远足前夜睡不着的事情,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同样的心情,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
1.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以文中句式“到底……才……”句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大还是小》
借助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渴望成长的内心世界。
观看插图、联系自身,理解文中小男孩的“大”与“小”。
《项链》
借助海边风光和小娃娃海边嬉戏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1.联系生活实际与图片,感受大海的美丽。
2.根据课文中的叠词,从生活角度出发,仿说“的”字词语。
语文园地七
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扩大阅读量,丰富语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观看插图和演一演的方式,理解故事的含义。
分课设计
9.明天要远足
本篇课文是一首饱含童真的儿童诗。全诗共3个小节,展现了小女孩因期盼远足而难以入眠、情绪起伏的场景。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三次重复加重了情感的力度,许多情绪,如期盼、激动、兴奋、好奇……尽被包括在“唉”声中,课文虽然没有记录远足,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儿童对第二天远足活动的向往。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京字头”2个偏旁;会写“才、明、同、学”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标点符号和作者心情,调整朗读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变化。
3.图文结合,体会儿童远足前夜的心情。
4.联系生活实际,尝试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类似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中小主人公即将远足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吗?因为什么事呢?(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课题:今天也有一位小朋友睡不着了,她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提示: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不脱音)
3.教师提问激疑:你们猜一猜,什么叫远足?(学生纷纷讨论)
4.教师板书课题——明天要远足,学生学写“明”字,识字音、观字形,认偏旁、记笔顺。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指书,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节奏与韵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轻音。
3.学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海、老、师、同”,搭配词语“大海、老师、同学”来帮助学生识记。
(2)教师出示带有轻声的词语和含有生词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
睡不着 地方 真的 什么 时候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到底什么时候,才到天亮呢?
(3)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睡”时,学生进行表演——闭上眼睛。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知偏旁“目字旁”;同理,出示生字卡片“亮”,识记偏旁“京字头”。
教师拓展提问:你们还认识含有“目字旁”“京字头”这两个偏旁的其他字吗?(预设:眼睛、市)
教师扩展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口耳目》一课中,“目”是什么意思?(预设:眼睛)
【设计说明】学生运用经验进行识字,明白了闭上眼睛表示睡觉,在复习《口耳目》的学习中,知道了“目”表示眼睛。
(4)学生将反复诵读的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自由练读。
(三)多样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小组合作朗读,每组读一段,共读两遍课文。要求注意轻音,看哪组读的最齐、最准确。
3.男生、女生搭配朗读,要求读出诗中三个疑问句的语气。
4.教师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睡不着觉呢?(预设:因为第二天要远足)
(1)学生齐读第1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睡不着在想什么?(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2)教师指名学生读第2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睡不着在想什么?(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分小组读第3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睡不着在想什么?(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4)教师出示画直线的句子,学生齐读。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学说的,
那么洁白柔软吗?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设计说明】以“读”贯穿始终,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齐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和想象,体会人物的情感,积累文中的语言。
(四)再现“明、才”,指导书写
1.学生读一读下列词语和句子。
明天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2.指导学生书写“明、才”。
提示:“明”,日字旁,左右结构,日靠上、月窄长;“才”,独体字,第二笔“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出示词语。
地方 真的 那么 真的 吗 什么
老师 同学 大海 天亮 才
【设计说明】对词语进行了分类,第一组标红字为提醒学生读轻音。
2.学生拉火车领读字词,注意轻音。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出疑问语气。
(二)品读课文,举一反三
1.个别朗读,体会心情。
(1)教师:请同学们读第1小节,猜一猜小姑娘为什么睡不着,心里在想什么?
(2)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交流,相互说一说。(指导学生读出这样好奇、着急的心情)
预设:小女孩的心情是好奇/激动/期盼/着急的,她在想海的颜色,云的样子。
(3)教师:为什么“唉——”这个字要读的那么长?(指名学会回答)
预设:表现出小姑娘等不及要去远足,等得不耐烦又睡不着的心情。
2.对比朗读第2小节,加深体会。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的海,
像老师说的,
有多种颜色吗?
教师:对比读一读,去掉红色的词后朗读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预设:这两个红色的词能够突出表现小主人公心中的迫切、急切。读的时候,要把这两个词读的重一点。
3.联系实际,联系仿说。
翻过来,
翻过去,
唉——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1)教师出示第3小节。
(2)教师:你有过小主人公这种心情吗?请你仿照课文的第3小节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
预设:(出去玩之前)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呢?(吃美食前)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呢?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身生活经验,仿照课文句式进行仿说练习。
(三)书写指导
1.指导学生拼读字词,加深巩固。
2.学习词语“同学”,并进行拓展。
教师引导:请你指一指自己的同学,也就是一起学习的人叫“同学”,另外,在一起相处、玩耍的叫“同伴”,在一起工作的叫“同事”。
3.指导学生书写。
提示:“同”半包围结构,偏旁是同字框;“学”,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要写小一点。
资源拓展
小脚丫,走天下
小脚丫,走天下,走到海边捉鱼虾,鱼儿多,虾儿大。
小脚丫,走天下,走到雪山摘莲花,冰雪寒,我不怕。
小脚丫,走天下,走到西藏看晚霞,天很蓝,塔很大。
小脚丫,走天下,祖国江山美如画,我爱你,大中华。
——作词:魏淑芳
作曲:李重光
9.《明天要远足》学习单
(自我评价:正确 整洁 规范 )
一、拼一拼,写一写
míng tóng xué cái
天,我的 来玩。
二、照样子,写句子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爸爸到底什么时候,才 ?
我到底什么时候,才 ?
三、拓展阅读,回答问题 下面内容不要用图片,用文字和拼音
1.这首儿歌共有( )句话。
2.儿歌中写了哪些自然美景?用“——“画出来。
3.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写一写。
10.大还是小
本篇课文是一首充分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的散文诗,展现出了孩子们既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大人,又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这样一个矛盾的心理。课文结构整齐,第1、2自然段与第3、4自然段句式相同,多处运用“有时候……”的句式体现儿童心理“大”与“小”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矛盾与趣味的。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时、候”等11个生字和“双人旁、竖心旁”2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大”和“小”的心理,感受“自己”对成长的渴望。
4.迁移文中句式,说一说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什么时候很小。
教学重难点: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体会“我”矛盾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忆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课文《大小多少》,师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提示:黄牛大,猫咪小;大象大,蚂蚁小;西瓜大,樱桃小……)
2.揭示课题,读出疑问。(提示:给题目加上“?”,读出疑问的语气)
(二)看图说话,学用词句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中的小男孩。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自己 穿衣服 系鞋带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够不到 听到雷声
(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1幅图中的小男孩会自己穿衣服,还能推测出这个小男孩能够自己系围巾、戴帽子,增加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积累。第2幅图中的小男孩由于个子小,够不到门把手,从而使学生联想到自己需要帮助时的心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观察插图,可以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自读、认读、拉火车领读。(提示:“时候、觉得”中的轻音)
时候 觉得(彳) 自己 很快(忄) 穿衣服
【设计说明】运用词或短语来识记,如“很快、觉得、自己穿衣服”,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学生进行理解。
4.学习偏旁“双人旁”和“竖心旁”。
(1)出示“得”,辨析“双人旁”和“单人旁”的区别。
教师:找一找文中还有双人旁的字吗?(预设:很)
(2)给“很“组词,如很快、很大,引出“快”字,学习“竖心旁”。
教师:“很快”和“快”有什么区别?哪个表示更快?
【设计说明】从偏旁入手,学生自己找到有“双人旁“的字“很”,再通过给“很”组词,来体会“很”表示程度加深的意思。
(三)正确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放慢节奏,使学生能够明显地听出停顿和轻音。(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记停顿)
2.教师核对停顿标记后,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4.男生、女生合作朗读。
(1)男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引导思考:小男孩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2)女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导思考:小男孩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3)教师出示画线句子。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①学生齐读画线的句子,感受“大“与”小“。
②齐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小男孩的心愿。
(4)教师小结:看来我们需要帮助和照顾的时候,希望永远不要长大;但是更希望快点长大,能够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设计说明】在教师范读和核对后,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通过自由练习,将课文读流利。男生、女生合作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中小男孩的“大”和“小”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四)再现“自、己”,指导书写
1.教师:小男孩的心情和我们自己是一样的。(出示词语“自己”)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记笔顺。
书写提示:“自”,独体字,撇短小,竖写直;“己”,独体字,一笔横折,二笔横。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课文
1.字词回顾。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拉火车领读。
2.偏旁回顾。
教师出示“得”和“快”,提问偏旁,点名学生回答。
3.课文回顾。
教师:回忆课文中的插图,小男孩能自己做什么?让他觉得自己很大。小男孩又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觉得自己很小。
(二)正确朗读,体会“大、小”
1.学生根据停顿标记齐读课文。(提示:注意轻音)
2.教师出示句子,学生通过观察小男孩穿衣服的插图来填空。
我自己(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1)学生通过填空“穿衣服”,识记生字“衣”。
教师出示古代服饰和古文字“衣”。(提示:“衣”是个象形文字,是从古代衣服的形状演变而来)
【设计说明】在字图对比中,记住“衣”字的字形。
(2)学生书写生字“衣”。
教师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并提示“衣”字的书写要领:点在竖中线,横平撇抬高,竖提直,捺舒展。
(3)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停顿和自豪的语气。
教师小结:看来,当我们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甚至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大。
3.学生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根据原文填空。
我( )的时候,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1)读准短语,关注后鼻音。
教师出示短语“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指名学生读。
(2)教师:为什么小男孩又觉得自己小了?
预设:他个子小/胆子小/害怕。
(3)教师:你有小男孩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第3、4自然段。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回忆自己生活中同样感受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并理解文中“我”的想法,初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男孩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又为什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预设:希望爸爸妈妈保护我、照顾我/希望自己的事情都能自己做。
【设计说明】通过回答针对课文第5、6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从而更深刻地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课文中。
(二)联系生活,表达运用
教师:想一想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和小男孩同样的感觉?(提示:让学生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回忆亲身经历,体会课文中小男孩内心的感受,并根据出示的句式,用一句完整的话回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涵,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字指导,巩固练习
1.对比“自”和“目”,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和“目”的字形、结构,并对比学习“自”和“目”的区别,重在读准平舌音。
2.学生自己书写“自”和“目”字,加深印象。
3.同桌互评(评价标准:正确、整洁、规范,达到一个标准给一颗星。)
资源拓展
我长大了一岁
小鸟,小鸟,看见我不要乱飞。
再也不捉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
小弟,小妹,看见我不要抹眼泪。
再也不欺负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
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一岁。
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10.《大还是小》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写一写
的 服 穿。
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读一读
下面图中文字换成带拼音的文字,不要用图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3自然段有( )句话。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爷爷送“我”去上学。 ( )
(2)奶奶要帮“我”收拾学习用具。 ( )
(3)“我”拒(jù)绝(jué)了爸爸的帮助。 ( )
11.《项链》
《项链》是一篇描写海边风光的儿童散文,选取大海、沙滩、浪花、贝壳、海螺作为景色背景,通过小娃娃嘻嘻的笑声、小脚印以及穿成的项链给美丽的海景添加生机。课文如同电影般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生动地传达了小娃娃海边嬉戏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又、和”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停顿。
3.积累运用叠词。
4.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叠词。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项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项链,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
这是一条( )项链。
2.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怎样的项链,把它圈出来。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彩色的项链
金色的项链
(3)读一读这两个词组,注意读准平舌音“彩色”和前鼻音“金”字。
(二)认识叠词,迁移运用
教师过渡:这两条项链一定美丽极了,它们会是谁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1.圈画叠词,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表示颜色的词。(注意:读好轻声“的”字)
蓝蓝的 黄黄的 雪白雪白的
(2)提问激疑。
教师: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预设:都有两个一样的字或词)
教师小结:像这样由两个相同的字或相同的词组成的词叫做叠词。
(3)联系生活,积累运用。
教师:我们还知道哪些颜色?用上叠词说一说。(预设:绿绿的、红红的、黑黑的)
(4)“白”“的”对比,指导写字。
①教师:我们发现这些表示叠词中都有一个公共的字的——的。(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②教师:我们发现“的”字里有一个“白”字,“的”和“白”有什么区别?
提示:小“白”矮又胖,住在格中央,来到“的”左边,变得瘦又长。
(5)寻找文中其他叠词。
哗哗地 嘻嘻地 小小的
①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地”,归纳“哗哗地、嘻嘻地”这两个词都是在表示笑声。
②“小小的”在文中形容海螺和贝壳,进而引导学生识记“贝”字。
【设计说明】通过字形演变,让学生识记生字“贝”,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
(6)潜移运用。
教师:请同学们用叠词说一说生活中的事物。(预设:蓝蓝的天空)
第二课时
(一)认识大海,朗读想象
1.图文结合,看图读词。
教师:有同学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大海和沙滩。
大海:又宽又远
沙滩:又长又软
2.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设计说明】出示长句和短句后,学生观看屏幕,巩固每带一个句号表示为一句话的知识;红色字为本课认读字,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注意长句的停顿。
3.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
(二)再识项链,寻找主人
1.区分形近字“娃”和“挂”。
(1)教师过渡: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谁来到了海边?(预设:小娃娃)
(2)教师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找到“小娃娃”标红,指导学生第二个“娃”要读轻声。
wá wa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2.寻找文中跟“娃”很像的字。
预设:挂(教师标红,并引导总结:“娃”和“挂”这两个字的右边是一样的。)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教师:刚开始上课时,你们找到的两条项链分别是谁的?(预设:彩色的项链是小娃娃的,金色的项链是大海的)
(2)教师:这两条项链分别用什么做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彩色的项链 小娃娃
(用海螺和贝壳)
金色的项链 大海
(快活的脚印)
(3)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三)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和、禾”二字,学生对比观察。
(1)教师:“和”字里面的“禾”变瘦了。
(2)教师小结:“禾木旁”是由学过的“禾”演变而来的。
2.教师范写“和、又”,学生书空后进行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又”字的要领是“又”字里藏着一个小三角)
3.学生回顾本课生词,拉火车领读。
蓝蓝的 黄黄的 雪白雪白的
又宽又远 又长又软
哗哗地笑着 嘻嘻地笑着
娃娃 挂在
彩色的项链 金色的项链
海螺和贝壳 快活的脚印
【设计说明】按照课文学习过程分类,串起对这一课的回忆。
资源拓展
我家住在大海边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项链》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读一读,写一写
baí de yòu yòu hé 雪 蓝蓝 宽 远 我 你
连一连
照样子,填一填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1.苹果,红红的,又( )又( )。(香、甜)
2.天空,( )的,又( )又( )。(蓝蓝、高、远)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七》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是一组人物称呼词串。“我的发现”重在了解形旁与字义的关系。“字词句运用”中包含相似笔画的比较和看图写词语。“日月积累”编排的是八字成语。“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是一篇有趣的故事《猴子捞月亮》。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哥、姐、弟、叔、爷”5个称谓,并运用称谓介绍自己的家人。
2.了解“女字旁”的字义和女性有关,“日字旁”的字义和时间有关。
3.区别“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写法。
4.根据图片写出事物名称,再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5.诵读并积累八字成语,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
6.在亲子共读中,扩大阅读量,丰富语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谈话导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依次拿出卡片“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并进行轻声指导。
3.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填空“大”或“小”。
哥哥( ),弟弟( );(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 )姐姐,( )妹妹。
4.教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叔叔)
5.学生对人物称呼分类(依据:长幼、性别)。
(二)我的发现
1.让学生观察“明、晚、昨、时”4个字,并寻找共同点。(预设:都含有“日字旁”,都与时间有关)
2.教师出示词语。
明天 晚上 昨天 时间
教师:归纳一下这些含有“日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预设:时间)
3.教师:观察“妈、奶、姐、妹”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含有“女字旁”,都是女性)
4.教师:家里还有哪些女性成员,还有那些字可能也是“女字旁”?(预设:婆、姨、姑、婶)
(三)字词句运用
1.观察生字中标红的笔画,并写一写。
2.看图想象填词(教师相机出示)。
天空 白云
小鸟 山上
牛儿 草地
哥哥和妹妹 开心
3.教师:选择你喜欢的事物,说一说谁在哪做什么?
预设:小鸟在天空中飞。/牛儿在草地上吃草。
4.指导学生根据图片有序表达(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
(四)日月积累
1.教师范读,重点关注“种、栽、足、乘”等的平翘舌发音。
2.在熟读基础上,采用男生、女生对读的方式。
3.猜一猜成语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师出示第一句,学生试着说一说后面三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教师小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了西瓜的种子,就收获了西瓜,播种了黄豆种子就收获了黄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辛辛苦苦地把树种成了,后人就可以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去大树底下乘凉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做任何事都要从第一步做起。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要争取更大的进步。当一个人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可以用这句话来鼓励他继续努力。
2.集体诵读,两人合作背诵。
(五)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范读。
2.师生分角色合作朗读。(或与家长合作朗读)
【设计说明】《猴子捞月亮》这篇故事中包含角色有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猴群。师生或与家长的分角色朗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生动有趣。
资源拓展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吕语集萃·存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故卿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
——朱熹《答巩仲至书》
《语文园地七》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我会连
gē ge dì di jiě jie mèi mei shū shu
爸爸 姐姐 哥哥 爷爷 叔叔 妹妹 伯伯 奶奶
yé ye nǎi nai bà ba mā ma bó bo
我会写
héng zhé gōu shù tí shù zhé
shù wān gōu shù wān wò gōu
我会背
种瓜得瓜 更进一步
前人栽树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 种豆得豆
百尺竿头 后人乘凉
我会选
《猴子捞月亮》中,水中的月亮到底是什么?( )
①真的月亮 ②月亮的影子
第七单元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一、字词大冒险(写一写)
睡( ) 海( ) 老( ) 师( ) 自( ) 己( ) 很( ) 快( ) 蓝( ) 金( ) 笑( ) 贝( )
二、加一笔,变新字
目( ) 日( ) 木( ) 了( )
三、我是拼写小能手
míng hé tóng xué
天,我要 一起去奶奶家玩。
zì jǐ yī
我可以 穿 服。
bái bái de
小兔子, ,软软的。
四、照样子,填序号
①雪白雪白的 ②更进一步 ③圆圆的 ④快活的
例:有一只( ④ )小猴子,在井边玩耍。
1.又宽又远的大海上泛起了( )的浪花。
2.小猴子往井里一看,有个( )月亮。
3.百尺竿头,( )。
第七单元整合作业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一、填一填,画一画
bái de de
雪 的浪花 快活 小鸟 金色 太阳
二、回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根据课文写一写
1.例: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到底什么时候,才 呢?
2.例: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听到雷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3.例: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 的,又 又 。
三、看图写话(谁在哪里干什么?他们干的怎么样?)
这个教学设计是由谁设计的?请补充。
联系生活体验,感受生活之乐
——部编版一年级(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单元设计遵循部编版教材时代性的特点,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进而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彰显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既有对远足郊游的期待,又有成长点滴,还有海边玩耍的场景,课文语言富有诗意和童趣,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感体验。
从人文的角度看,编者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身边的事物与感受建立起联系。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于身边仅有的事物缺少思考意识,然而将课文直接拿来诵读,篇幅又长,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将编者的意图、课文的内容、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这两篇课文明显突出了学习课文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语文要素进行专项训练。从第一单元《口耳目》中提出“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到第五单元《小书包》中提出“说一说你的书包里都有哪些文具”,再到第六单元《影子》中提出“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都是在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来理解字词、课文。本单元又针对学生对这一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引导:《明天要远足》中提出“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中提出“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体现了语文要素的层递性。(如下图)
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联系学生身边事物,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思考感受
体现语文要素的层递性
本单元的3篇课文,都配有相关的插图,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拼读课文、观看插图、简单联系身边事物的能力。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插图理解课文,通过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思考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38个生字和“目字旁、京字头”等5个偏旁;会写“才、明”等11个生字。
2.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学习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尝试找出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5.学习“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
6.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7.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一读《猴子捞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本单元的总体构想:
第七单元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生活语言来表达感受。
课题
人文主题分布
语文要素分解
《明天要远足》
借助文中小女孩远足前夜睡不着的事情,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同样的心情,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
1.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以文中句式“到底……才……”句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大还是小》
借助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体会自己渴望成长的内心世界。
观看插图、联系自身,理解文中小男孩的“大”与“小”。
《项链》
借助海边风光和小娃娃海边嬉戏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1.联系生活实际与图片,感受大海的美丽。
2.根据课文中的叠词,从生活角度出发,仿说“的”字词语。
语文园地七
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扩大阅读量,丰富语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观看插图和演一演的方式,理解故事的含义。
分课设计
9.明天要远足
本篇课文是一首饱含童真的儿童诗。全诗共3个小节,展现了小女孩因期盼远足而难以入眠、情绪起伏的场景。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三次重复加重了情感的力度,许多情绪,如期盼、激动、兴奋、好奇……尽被包括在“唉”声中,课文虽然没有记录远足,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儿童对第二天远足活动的向往。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京字头”2个偏旁;会写“才、明、同、学”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标点符号和作者心情,调整朗读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变化。
3.图文结合,体会儿童远足前夜的心情。
4.联系生活实际,尝试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类似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中小主人公即将远足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吗?因为什么事呢?(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出示课题:今天也有一位小朋友睡不着了,她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提示: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不脱音)
3.教师提问激疑:你们猜一猜,什么叫远足?(学生纷纷讨论)
4.教师板书课题——明天要远足,学生学写“明”字,识字音、观字形,认偏旁、记笔顺。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指书,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节奏与韵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轻音。
3.学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海、老、师、同”,搭配词语“大海、老师、同学”来帮助学生识记。
(2)教师出示带有轻声的词语和含有生词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
睡不着 地方 真的 什么 时候
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到底什么时候,才到天亮呢?
(3)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睡”时,学生进行表演——闭上眼睛。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知偏旁“目字旁”;同理,出示生字卡片“亮”,识记偏旁“京字头”。
教师拓展提问:你们还认识含有“目字旁”“京字头”这两个偏旁的其他字吗?(预设:眼睛、市)
教师扩展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口耳目》一课中,“目”是什么意思?(预设:眼睛)
【设计说明】学生运用经验进行识字,明白了闭上眼睛表示睡觉,在复习《口耳目》的学习中,知道了“目”表示眼睛。
(4)学生将反复诵读的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自由练读。
(三)多样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学生小组合作朗读,每组读一段,共读两遍课文。要求注意轻音,看哪组读的最齐、最准确。
3.男生、女生搭配朗读,要求读出诗中三个疑问句的语气。
4.教师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睡不着觉呢?(预设:因为第二天要远足)
(1)学生齐读第1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睡不着在想什么?(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2)教师指名学生读第2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睡不着在想什么?(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分小组读第3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睡不着在想什么?(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4)教师出示画直线的句子,学生齐读。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学说的,
那么洁白柔软吗?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设计说明】以“读”贯穿始终,通过自由读、小组合作读、齐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和想象,体会人物的情感,积累文中的语言。
(四)再现“明、才”,指导书写
1.学生读一读下列词语和句子。
明天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2.指导学生书写“明、才”。
提示:“明”,日字旁,左右结构,日靠上、月窄长;“才”,独体字,第二笔“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出示词语。
地方 真的 那么 真的 吗 什么
老师 同学 大海 天亮 才
【设计说明】对词语进行了分类,第一组标红字为提醒学生读轻音。
2.学生拉火车领读字词,注意轻音。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出疑问语气。
(二)品读课文,举一反三
1.个别朗读,体会心情。
(1)教师:请同学们读第1小节,猜一猜小姑娘为什么睡不着,心里在想什么?
(2)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交流,相互说一说。(指导学生读出这样好奇、着急的心情)
预设:小女孩的心情是好奇/激动/期盼/着急的,她在想海的颜色,云的样子。
(3)教师:为什么“唉——”这个字要读的那么长?(指名学会回答)
预设:表现出小姑娘等不及要去远足,等得不耐烦又睡不着的心情。
2.对比朗读第2小节,加深体会。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那地方的海,
像老师说的,
有多种颜色吗?
教师:对比读一读,去掉红色的词后朗读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预设:这两个红色的词能够突出表现小主人公心中的迫切、急切。读的时候,要把这两个词读的重一点。
3.联系实际,联系仿说。
翻过来,
翻过去,
唉——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1)教师出示第3小节。
(2)教师:你有过小主人公这种心情吗?请你仿照课文的第3小节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
预设:(出去玩之前)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呢?(吃美食前)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呢?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身生活经验,仿照课文句式进行仿说练习。
(三)书写指导
1.指导学生拼读字词,加深巩固。
2.学习词语“同学”,并进行拓展。
教师引导:请你指一指自己的同学,也就是一起学习的人叫“同学”,另外,在一起相处、玩耍的叫“同伴”,在一起工作的叫“同事”。
3.指导学生书写。
提示:“同”半包围结构,偏旁是同字框;“学”,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要写小一点。
资源拓展
小脚丫,走天下
小脚丫,走天下,走到海边捉鱼虾,鱼儿多,虾儿大。
小脚丫,走天下,走到雪山摘莲花,冰雪寒,我不怕。
小脚丫,走天下,走到西藏看晚霞,天很蓝,塔很大。
小脚丫,走天下,祖国江山美如画,我爱你,大中华。
——作词:魏淑芳
作曲:李重光
9.《明天要远足》学习单
(自我评价:正确 整洁 规范 )
一、拼一拼,写一写
míng tóng xué cái
天,我的 来玩。
二、照样子,写句子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爸爸到底什么时候,才 ?
我到底什么时候,才 ?
三、拓展阅读,回答问题 下面内容不要用图片,用文字和拼音
1.这首儿歌共有( )句话。
2.儿歌中写了哪些自然美景?用“——“画出来。
3.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写一写。
10.大还是小
本篇课文是一首充分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的散文诗,展现出了孩子们既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大人,又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这样一个矛盾的心理。课文结构整齐,第1、2自然段与第3、4自然段句式相同,多处运用“有时候……”的句式体现儿童心理“大”与“小”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矛盾与趣味的。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时、候”等11个生字和“双人旁、竖心旁”2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大”和“小”的心理,感受“自己”对成长的渴望。
4.迁移文中句式,说一说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什么时候很小。
教学重难点: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体会“我”矛盾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忆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课文《大小多少》,师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提示:黄牛大,猫咪小;大象大,蚂蚁小;西瓜大,樱桃小……)
2.揭示课题,读出疑问。(提示:给题目加上“?”,读出疑问的语气)
(二)看图说话,学用词句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图中的小男孩。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自己 穿衣服 系鞋带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够不到 听到雷声
(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1幅图中的小男孩会自己穿衣服,还能推测出这个小男孩能够自己系围巾、戴帽子,增加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积累。第2幅图中的小男孩由于个子小,够不到门把手,从而使学生联想到自己需要帮助时的心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观察插图,可以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自读、认读、拉火车领读。(提示:“时候、觉得”中的轻音)
时候 觉得(彳) 自己 很快(忄) 穿衣服
【设计说明】运用词或短语来识记,如“很快、觉得、自己穿衣服”,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学生进行理解。
4.学习偏旁“双人旁”和“竖心旁”。
(1)出示“得”,辨析“双人旁”和“单人旁”的区别。
教师:找一找文中还有双人旁的字吗?(预设:很)
(2)给“很“组词,如很快、很大,引出“快”字,学习“竖心旁”。
教师:“很快”和“快”有什么区别?哪个表示更快?
【设计说明】从偏旁入手,学生自己找到有“双人旁“的字“很”,再通过给“很”组词,来体会“很”表示程度加深的意思。
(三)正确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放慢节奏,使学生能够明显地听出停顿和轻音。(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记停顿)
2.教师核对停顿标记后,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4.男生、女生合作朗读。
(1)男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引导思考:小男孩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2)女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导思考:小男孩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请学生在课本上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3)教师出示画线句子。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①学生齐读画线的句子,感受“大“与”小“。
②齐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小男孩的心愿。
(4)教师小结:看来我们需要帮助和照顾的时候,希望永远不要长大;但是更希望快点长大,能够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设计说明】在教师范读和核对后,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通过自由练习,将课文读流利。男生、女生合作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中小男孩的“大”和“小”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四)再现“自、己”,指导书写
1.教师:小男孩的心情和我们自己是一样的。(出示词语“自己”)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记笔顺。
书写提示:“自”,独体字,撇短小,竖写直;“己”,独体字,一笔横折,二笔横。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课文
1.字词回顾。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拉火车领读。
2.偏旁回顾。
教师出示“得”和“快”,提问偏旁,点名学生回答。
3.课文回顾。
教师:回忆课文中的插图,小男孩能自己做什么?让他觉得自己很大。小男孩又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觉得自己很小。
(二)正确朗读,体会“大、小”
1.学生根据停顿标记齐读课文。(提示:注意轻音)
2.教师出示句子,学生通过观察小男孩穿衣服的插图来填空。
我自己(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1)学生通过填空“穿衣服”,识记生字“衣”。
教师出示古代服饰和古文字“衣”。(提示:“衣”是个象形文字,是从古代衣服的形状演变而来)
【设计说明】在字图对比中,记住“衣”字的字形。
(2)学生书写生字“衣”。
教师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并提示“衣”字的书写要领:点在竖中线,横平撇抬高,竖提直,捺舒展。
(3)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停顿和自豪的语气。
教师小结:看来,当我们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甚至能够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大。
3.学生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根据原文填空。
我( )的时候,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1)读准短语,关注后鼻音。
教师出示短语“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指名学生读。
(2)教师:为什么小男孩又觉得自己小了?
预设:他个子小/胆子小/害怕。
(3)教师:你有小男孩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第3、4自然段。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回忆自己生活中同样感受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大意并理解文中“我”的想法,初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男孩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又为什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预设:希望爸爸妈妈保护我、照顾我/希望自己的事情都能自己做。
【设计说明】通过回答针对课文第5、6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从而更深刻地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课文中。
(二)联系生活,表达运用
教师:想一想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和小男孩同样的感觉?(提示:让学生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回忆亲身经历,体会课文中小男孩内心的感受,并根据出示的句式,用一句完整的话回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涵,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字指导,巩固练习
1.对比“自”和“目”,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和“目”的字形、结构,并对比学习“自”和“目”的区别,重在读准平舌音。
2.学生自己书写“自”和“目”字,加深印象。
3.同桌互评(评价标准:正确、整洁、规范,达到一个标准给一颗星。)
资源拓展
我长大了一岁
小鸟,小鸟,看见我不要乱飞。
再也不捉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
小弟,小妹,看见我不要抹眼泪。
再也不欺负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
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一岁。
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10.《大还是小》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写一写
的 服 穿。
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读一读
下面图中文字换成带拼音的文字,不要用图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3自然段有( )句话。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爷爷送“我”去上学。 ( )
(2)奶奶要帮“我”收拾学习用具。 ( )
(3)“我”拒(jù)绝(jué)了爸爸的帮助。 ( )
11.《项链》
《项链》是一篇描写海边风光的儿童散文,选取大海、沙滩、浪花、贝壳、海螺作为景色背景,通过小娃娃嘻嘻的笑声、小脚印以及穿成的项链给美丽的海景添加生机。课文如同电影般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生动地传达了小娃娃海边嬉戏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又、和”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停顿。
3.积累运用叠词。
4.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叠词。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项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项链,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
这是一条( )项链。
2.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怎样的项链,把它圈出来。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彩色的项链
金色的项链
(3)读一读这两个词组,注意读准平舌音“彩色”和前鼻音“金”字。
(二)认识叠词,迁移运用
教师过渡:这两条项链一定美丽极了,它们会是谁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1.圈画叠词,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表示颜色的词。(注意:读好轻声“的”字)
蓝蓝的 黄黄的 雪白雪白的
(2)提问激疑。
教师: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预设:都有两个一样的字或词)
教师小结:像这样由两个相同的字或相同的词组成的词叫做叠词。
(3)联系生活,积累运用。
教师:我们还知道哪些颜色?用上叠词说一说。(预设:绿绿的、红红的、黑黑的)
(4)“白”“的”对比,指导写字。
①教师:我们发现这些表示叠词中都有一个公共的字的——的。(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②教师:我们发现“的”字里有一个“白”字,“的”和“白”有什么区别?
提示:小“白”矮又胖,住在格中央,来到“的”左边,变得瘦又长。
(5)寻找文中其他叠词。
哗哗地 嘻嘻地 小小的
①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地”,归纳“哗哗地、嘻嘻地”这两个词都是在表示笑声。
②“小小的”在文中形容海螺和贝壳,进而引导学生识记“贝”字。
【设计说明】通过字形演变,让学生识记生字“贝”,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
(6)潜移运用。
教师:请同学们用叠词说一说生活中的事物。(预设:蓝蓝的天空)
第二课时
(一)认识大海,朗读想象
1.图文结合,看图读词。
教师:有同学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大海和沙滩。
大海:又宽又远
沙滩:又长又软
2.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设计说明】出示长句和短句后,学生观看屏幕,巩固每带一个句号表示为一句话的知识;红色字为本课认读字,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注意长句的停顿。
3.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
(二)再识项链,寻找主人
1.区分形近字“娃”和“挂”。
(1)教师过渡: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谁来到了海边?(预设:小娃娃)
(2)教师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生找到“小娃娃”标红,指导学生第二个“娃”要读轻声。
wá wa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2.寻找文中跟“娃”很像的字。
预设:挂(教师标红,并引导总结:“娃”和“挂”这两个字的右边是一样的。)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教师:刚开始上课时,你们找到的两条项链分别是谁的?(预设:彩色的项链是小娃娃的,金色的项链是大海的)
(2)教师:这两条项链分别用什么做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彩色的项链 小娃娃
(用海螺和贝壳)
金色的项链 大海
(快活的脚印)
(3)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三)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和、禾”二字,学生对比观察。
(1)教师:“和”字里面的“禾”变瘦了。
(2)教师小结:“禾木旁”是由学过的“禾”演变而来的。
2.教师范写“和、又”,学生书空后进行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又”字的要领是“又”字里藏着一个小三角)
3.学生回顾本课生词,拉火车领读。
蓝蓝的 黄黄的 雪白雪白的
又宽又远 又长又软
哗哗地笑着 嘻嘻地笑着
娃娃 挂在
彩色的项链 金色的项链
海螺和贝壳 快活的脚印
【设计说明】按照课文学习过程分类,串起对这一课的回忆。
资源拓展
我家住在大海边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项链》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读一读,写一写
baí de yòu yòu hé 雪 蓝蓝 宽 远 我 你
连一连
照样子,填一填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1.苹果,红红的,又( )又( )。(香、甜)
2.天空,( )的,又( )又( )。(蓝蓝、高、远)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七》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是一组人物称呼词串。“我的发现”重在了解形旁与字义的关系。“字词句运用”中包含相似笔画的比较和看图写词语。“日月积累”编排的是八字成语。“和大人一起读”编排的是一篇有趣的故事《猴子捞月亮》。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哥、姐、弟、叔、爷”5个称谓,并运用称谓介绍自己的家人。
2.了解“女字旁”的字义和女性有关,“日字旁”的字义和时间有关。
3.区别“弯钩”和“竖钩”、“竖提”和“竖折”、“竖弯钩”和”竖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写法。
4.根据图片写出事物名称,再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5.诵读并积累八字成语,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
6.在亲子共读中,扩大阅读量,丰富语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谈话导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依次拿出卡片“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并进行轻声指导。
3.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填空“大”或“小”。
哥哥( ),弟弟( );(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 )姐姐,( )妹妹。
4.教师: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叔叔)
5.学生对人物称呼分类(依据:长幼、性别)。
(二)我的发现
1.让学生观察“明、晚、昨、时”4个字,并寻找共同点。(预设:都含有“日字旁”,都与时间有关)
2.教师出示词语。
明天 晚上 昨天 时间
教师:归纳一下这些含有“日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预设:时间)
3.教师:观察“妈、奶、姐、妹”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含有“女字旁”,都是女性)
4.教师:家里还有哪些女性成员,还有那些字可能也是“女字旁”?(预设:婆、姨、姑、婶)
(三)字词句运用
1.观察生字中标红的笔画,并写一写。
2.看图想象填词(教师相机出示)。
天空 白云
小鸟 山上
牛儿 草地
哥哥和妹妹 开心
3.教师:选择你喜欢的事物,说一说谁在哪做什么?
预设:小鸟在天空中飞。/牛儿在草地上吃草。
4.指导学生根据图片有序表达(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
(四)日月积累
1.教师范读,重点关注“种、栽、足、乘”等的平翘舌发音。
2.在熟读基础上,采用男生、女生对读的方式。
3.猜一猜成语表达了什么意思,教师出示第一句,学生试着说一说后面三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教师小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了西瓜的种子,就收获了西瓜,播种了黄豆种子就收获了黄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辛辛苦苦地把树种成了,后人就可以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去大树底下乘凉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做任何事都要从第一步做起。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要争取更大的进步。当一个人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可以用这句话来鼓励他继续努力。
2.集体诵读,两人合作背诵。
(五)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范读。
2.师生分角色合作朗读。(或与家长合作朗读)
【设计说明】《猴子捞月亮》这篇故事中包含角色有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猴群。师生或与家长的分角色朗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生动有趣。
资源拓展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吕语集萃·存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故卿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
——朱熹《答巩仲至书》
《语文园地七》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我会连
gē ge dì di jiě jie mèi mei shū shu
爸爸 姐姐 哥哥 爷爷 叔叔 妹妹 伯伯 奶奶
yé ye nǎi nai bà ba mā ma bó bo
我会写
héng zhé gōu shù tí shù zhé
shù wān gōu shù wān wò gōu
我会背
种瓜得瓜 更进一步
前人栽树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 种豆得豆
百尺竿头 后人乘凉
我会选
《猴子捞月亮》中,水中的月亮到底是什么?( )
①真的月亮 ②月亮的影子
第七单元学习单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一、字词大冒险(写一写)
睡( ) 海( ) 老( ) 师( ) 自( ) 己( ) 很( ) 快( ) 蓝( ) 金( ) 笑( ) 贝( )
二、加一笔,变新字
目( ) 日( ) 木( ) 了( )
三、我是拼写小能手
míng hé tóng xué
天,我要 一起去奶奶家玩。
zì jǐ yī
我可以 穿 服。
bái bái de
小兔子, ,软软的。
四、照样子,填序号
①雪白雪白的 ②更进一步 ③圆圆的 ④快活的
例:有一只( ④ )小猴子,在井边玩耍。
1.又宽又远的大海上泛起了( )的浪花。
2.小猴子往井里一看,有个( )月亮。
3.百尺竿头,( )。
第七单元整合作业
(评价标准:正确 整洁 规范 )
一、填一填,画一画
bái de de
雪 的浪花 快活 小鸟 金色 太阳
二、回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根据课文写一写
1.例: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到底什么时候,才 呢?
2.例: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听到雷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我 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 。
3.例: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 的,又 又 。
三、看图写话(谁在哪里干什么?他们干的怎么样?)
这个教学设计是由谁设计的?请补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