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
展开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清单
第1课 听听声音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好听、难听等科学词汇描述声音。
4.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5.根据声音产生的途径不同可以把声音分为: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
6.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轻轻弹拨时,橡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6.振动物体,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7.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8.上面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9.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10.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未套上玻璃罩,玻璃罩内闹铃声音很清晰,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声音会越来越弱,直到无法听到铃声。说明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5.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比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大,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更好。
6.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到水面会产生波纹。
7.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8.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的振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9.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10.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效果:固体>液体>气体。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2.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每秒。
第4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2.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作用是收集和传递声音;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作用是产生和传递振动;内耳由耳蜗和听觉神经构成,作用是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并把听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3.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传递声音—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4.模拟耳郭的实验:用一张A4纸卷一个“纸喇叭”, 一位同学耳朵靠近纸喇叭的一端,另外一位同学在另一端搓手;再拿掉纸喇叭,听一听搓手的声音,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说明了耳郭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5.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
(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碎纸屑。
(3)用音叉等能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纸屑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鼓膜”时,会使“鼓膜”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也不同,说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都会产生振动。
7.听诊器前面的有个振动片。人体器官振动,带动听诊器振动片振动,振动片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输,所以振动片产生的声音经过固体传到耳朵里。
8.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家把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第5课 声音的强与弱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2.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3.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2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4.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振动幅发生变化: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5.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6.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敲击音叉的力量越大,乒乓球摆幅越大;敲击音叉的力量越小,乒乓球摆幅越小。
7.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第6课 声音的高与低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口琴簧片和铝片琴铝片的长短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越长的声音越低,越短的声音越高。
3.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4.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5.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6.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7.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8.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要高,大人比小孩的声音要低一些。
第7课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弦乐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
2. 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方案一: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左手按住琴弦的不同位置,使其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同时右手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实验分析:
琴弦振动的部分越长,说明弦变长了,其振动顿率变慢,音高变低;琴弦振动的部分越短,说明弦变短了,其振动频率变快,音高变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二: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拨动,仔细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由粗到细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低到高;当我们由细到粗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高到低。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现,粗的弦发出的声音较低,细的弦发出的声音较高。我们还发现,当琴弦发出的音高低时,琴弦振动得较慢;当琴弦发出的音高高时,琴弦振动得较快。
实验结论:
粗细不同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三: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不变的情况下,用弦钮不断地改变琴弦的松紧,同时拨动琴弦,仔细地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现象:
拨逐渐拉紧的琴弦,琴弦的音高会随着琴弦的拉紧而升高,琴弦的振动频率也会越来越快。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逐渐拉紧的琴弦发现,松的弦振动频率低,音高较低;紧的弦振动频率高,音高较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琴弦越短,声音越高;琴弦越长,声音越低。琴弦越紧,声音越高;琴弦越松,声音越低。
第8课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乐器的种类很多,如吉他、排箫、鼓、扬琴等,它们通过弹拨、吹奏、敲击等方式发出优美的声音。
2. 制作乐器时要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声音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这是一份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声音的世界》(知识点总结),共3页。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共11页。
2020-2021学年1.听听声音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听听声音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