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6.2《插秧歌》课后巩固(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解析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优秀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优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62《插秧歌》课后巩固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得分


    《插秧歌》课后巩固
    题型一:语言积累运用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     lǚ     móu   jià
    B.gèng     zhuì   luō   máo   jià
    C.gèn       duō     luō   móu   jiă
    D.gèng     zhuì   lǚ     máo   jiă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亘,应读“gèn ”,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ă”,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___________。尽管___________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_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4.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答案】2.A
    3.C
    4.B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积淀:指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或者经验。沉淀:比喻凝聚,积累。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民俗文化和历史积累的结果,对象是“二十四节气”,故应选择“积淀”。排除BC。
    时过境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改变了。语境强调时间过去,应选择“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不用说,大家都能明白,选择“不言而喻”。排除D。
    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映射: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表现了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应选择“折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关联词搭配上,应该是“正因为能够……才能……”,据此排除AD;“对农业发展”是状语,应当放在前面修饰“具有”,据此排除B。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十二月的节气有小寒、大寒。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立秋。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
    据此可以排出:④①③②。
    故选B。
    题型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6.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B
    6.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解析】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B。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
    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诗的颔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句“雨从头上湿到胛” 写雨势之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唤”一“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
    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后四句诗,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题型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②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③莫言:不要说。④赚得:骗得。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万山拦住溪流,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溪到山脚尽处,终流出前村,写出了“山”与“水”间的矛盾。
    B.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
    C.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甲、乙两首诗均以“万山”设喻说理,寓意不尽相同,足见诚斋体用语明确、形象生动的特点。
    8.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到了某些新鲜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答案】7.B
    8.【甲】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错误,“赚得行人空喜欢”意思是“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由此可知,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所以此处应是写出下岭时的艰难。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明确两首诗中“万山”的形象特点。如甲中,诗中主要有两个形象,一个是“万山”,一个是“溪水”;“万山”阻拦溪水,不许溪水往前奔流,而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但水流最终是拦不住的,在山间经过不休止地穿梭,最终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此时小溪已全然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由此可知,这溪水的流淌好比事物的发展变化,好比是生活中的新事物,而万山则是阻挡事物变化的因素,溪水最终的“堂堂”以及“出前村”说明新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如乙中,诗中写人们下山时的心理,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第二句“赚得行人错喜欢”以一“赚”字凸显出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诗人借助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题型四:理解性默写





    9.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上阕 中描写近景并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的《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景,写出了农事的紧张和农家的艰辛。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答案】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漫、舸、兜鍪、蓑、胛、袺、襭。
    题型五:现代文阅读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 。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 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0.第③段“生胝起茧”在文中的含义 。
    11.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年幼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成熟。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12.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 。
    13.依据文意,概括“给孩子”选择古诗词的原则和方法。
    14.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请以下面这首诗为例,简析这段话的含义。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10.“生胝起茧”(shēng zhī qijiǎn)是幼年熟读诗词的人,成年后却为幼年读得太熟而使心灵变得麻木,不再敏感,缺乏对作品鲜明生动的感受力。
    11.B
    12.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13.以“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原则。选择生动活泼的作品,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只看名气);选择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作品,但需避免过于精妙深微,超出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14.《小池》描写了一幅初夏的风景,意象生动明丽。比如泉眼和树阴在诗歌中都被拟人化了,赋予了景物情感和生机;而三四句聚焦于小荷上的一点,画面感强烈,且十分有趣味。这首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孩子读了就可以勾勒出画面,对诗歌产生兴趣。杨万里有许多类似的活泼的诗歌,因此十分适合孩子阅读。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将画线短语放回到原文中,思考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考虑到画线短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胝起茧” 是喻体,那么就要找出其本体,找出本体也就得到了答案。
    “生胝起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由上文可知,“生胝起茧”的主语是“心灵”, 由下文可知“生胝起茧”的原因是“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据此可分析出“生胝起茧”的本体就是指幼年读诗读的很熟却不能真正理解,现在能理解了却因为幼年时读的太熟了而没有鲜明的感受力了。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 “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错,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C. “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错,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是为了说明“选择不能只看名气”。作者认为《唐诗三百首》“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
    D. “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错,第⑤段写《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是为了阐明为孩子选择诗词既要避免低俗,又要适合小孩子读。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④段画线处需要补出的句子应是总结上文的句子。这一段开头就提到“选择不能只看名气”,然后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指出《唐诗三百首》“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却忽略了孩子的领悟能力。然而《唐诗三百首》影响很大,作者说《唐诗三百首》的流行使得“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那么相对的,大家考虑的就应该是只知让孩子知道名篇。据此可确定此题的答案为: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五段。第②段,作者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领悟能力不同,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领悟能力的阅读会使孩子丧失兴趣和感悟能力,如“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第③段“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第④段“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第⑤段“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据此可归纳出原则之一:以“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为原则。
    第④段则重点讲了“选择不能只看名气”,可归纳出原则二:不拘泥于名家名篇,不能只看名气。
    第⑤段“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在强调了选择应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之外还要避免低俗,不能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但需避免过于精妙深微,超出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据此可总结出原则三:选择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作品,但需避免过于精妙深微,超出孩子的兴趣和能力。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分析时扣住“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一句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孩子读了就可以勾勒出画面,对诗歌产生兴趣。杨万里有许多类似的活泼的诗歌,因此十分适合孩子阅读。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61《芣苢》课后巩固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61《芣苢》课后巩固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4.3 *“探界者”钟扬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4.3 *“探界者”钟扬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43《“探界者”钟扬》课后巩固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43《“探界者”钟扬》课后巩固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3.2* 哦,香雪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3.2* 哦,香雪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32《哦香雪》课后巩固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32《哦香雪》课后巩固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6.2《插秧歌》课后巩固(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