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基础巩固】
读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2所示地区的代表性植被为( )
A.热带草原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热带雨林
2.图中的5所示地区所处的自然地带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图中8所代表的自然地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解析:第1题,图中的2所示地区介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两侧,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对应植被为热带草原。第2题,图中的5所示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自然地带应为温带荒漠带。第3题,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地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1.A 2.C 3.C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4~5题。
4.该图景观反映的自然地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该图景观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蒙古高原 B.德干高原
C.巴西高原 D.东非高原
解析:第4题,图中典型植被是草原,动物为斑马,反映的自然地带应该是热带草原带。第5题,斑马主要生活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地区;巴西高原虽为热带草原带,但是没有斑马分布。德干高原因受季风影响,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内部受季风影响相对较弱,降水相对较少,以灌木和高草为主,虽呈现出一派“热带草原”的景观,但无斑马。
答案:4.B 5.D
读图,完成6~7题。
6.“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引起的
D.是一种地方性分异现象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树生长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解析:第6题,诗句反映了五原和长安(今西安附近)的景观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原的纬度高于西安,这体现了因热量差异而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7题,玉门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风几乎影响不到该地区,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答案:6.A 7.B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地带的分布图,完成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地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解析:第8题,根据①②③的海拔,①海拔大多在5 000米以上,应判定为积雪冰川带,③在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以上,故应为高山草原带。第9题,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造成的,其基带自然地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相一致,其决定因素是纬度位置。第10题,该山地所在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应位于赤道附近。
答案:8.A 9.A 10.A
11.读北半球自然地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地带①是 带,它在40°N的山地分布的高度是
米。
(2)自然地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的理由是 。
(3)自然地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 气候
和 气候。
(4)自然地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 ,在大陆西侧的典型植被为 。
(5)自然地带⑤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 。
(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地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带的名称、分布及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和典型土壤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海拔,同时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即把该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图相对照判读。自然地带①水平方向上分布在70°N~85°N,可判定为苔原带;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在40°N的高山上,自然地带①的分布高度是4 000~5 000米,其余同理。
答案:(1)苔原 4 000~5 000
(2)否 南半球在50°S~70°S范围内,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狭小
(3)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4)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6)低纬度
【拓展提高】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13.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②→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为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植被为草原。第13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东部地区为森林,西部地区为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的东西宽度越窄。
答案:12.A 13.D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地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15.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地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析:第14题,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不可能在地势第三级阶梯。图中显示山地北坡的暖温荒漠带最低海拔约为1 500米,而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最低海拔约为4 000米,所以该山地可能是昆仑山脉。第15题,甲、乙、丙三地位于山地北坡,光照、热量少,垂直方向植被类型基本呈现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但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只有甲地存在山地森林草原带,而乙地和丙地缺失,所以影响三地垂直自然地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答案:14.C 15.B
【挑战创新】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地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第(2)题,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第(3)题,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热,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我国东南部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有利于发育喜湿热的季雨林。第(4)题,丹霞地貌山顶以流水侵蚀为主,沟谷以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具体是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且我国东南部纬度较低,沟谷地形,地势低洼,热量充足,故有利于发育喜湿热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共9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