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
    • 解析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第1页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第2页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第3页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第1页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第2页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文件包含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2.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家无井面出溉汲(gàijí)       中伤(zhōng)
    B.躇步跐蹈(cǐ)                杞人忧天(qǐ)
    C.身亡所寄(wáng)              废寝食者(qǐn)
    D.舍然大喜(shè)               充塞四虚(sè)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中伤(zhōng)-(zhòng);B.正确; C.身亡所寄(wáng)-(wú); D.舍然大喜(shè)-(shì),“舍”在此文中是通假字,通“释”,所以读shì。据此,答案为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赅人听闻  炫耀  头衔  精致
    B.随声附和  缥渺  妥当  神秘
    C.莽莽榛榛  寂寞  呈报  陛下
    D.钦差大臣  烦燥  腥臊  爵士
    【答案】C
    【详解】C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项,“赅人听闻”应为“骇人听闻”;B项,“缥渺”应为“缥缈”;D项,“烦燥”应为“烦躁”。
    3.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B.常一人居外 C.亦不能有所中伤 D.因往晓之
    【答案】B
    【详解】考查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穿”,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C.“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D.“晓”,古义,告知、开导;今义,明白、知道;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C.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D.你的要求我都能满足,即使你要星星月亮,我也给你摘下来。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了。故答案为A。
    5.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人们:不要信神,神不值得尊重。
    B.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
    C.讽刺那些胆小怕事的人。
    D.赞颂雕像者不信神,有反抗精神。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尔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故选B项。
    6.下面文学文化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农夫和蛇》《杞人忧天》《蚊子和狮子》等就是一则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B.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鼠、丑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动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C.《皇帝的新装》《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D.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C
    【详解】C.错误,《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故选C。
    7.选出下面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较量(jiào)    剌叭(lǎ)    雕像(diāo)
    B.爱慕(mù)    凯歌(kǎi)    中伤(zhòng)
    C.庇护(bì)    气概(kài)    跐蹈(cǐ)
    D.崩坠(zhuì)    溉汲(gài)    引弦(xuán)
    【答案】B
    【详解】A.剌——喇;
    C.概gài;
    D.弦xián;
    故选B。
    8.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C.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案】B
    【详解】B.句意: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正确停顿应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狮子和公牛
    狮子打算杀死一头大公牛,决定施展诡计。狮子邀请公牛:“我杀死了一只绵羊,如果你愿意,朋友,今天我们一块儿会餐。”狮子心想:“我要趁公牛躺着的时候把他吃掉。”公牛到了狮子那儿,看见瓦锅很多,铁叉很大,却不见什么地方有绵羊,就走开了。狮子责问公牛为什么走开,公牛说:“狮子,我不是无缘无故走开的,我已经看出你准备的一切不像是要吃羊,而是要吃牛。”
    这个故事是说,坏人的伎俩瞒不过聪明人。
    9.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极具形象性。
    10.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现实生活中,轻易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对天上掉下的“馅饼”保持警惕;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要力戒贪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识破“温柔的陷阱”。
    【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描写手法的使用。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如:“我杀死了一只绵羊,如果你愿意,朋友,今天我们一块儿会餐。”——语言描写;狮子心想:“我要趁公牛躺着的时候把他吃掉。”——心理描写;“公牛到了獅子那儿,看见瓦锅很多,铁叉很大,却不见什么地方有绵羊,就走开了。”——细节描写。(2)上面的故事说明,聪明的人能从蛛丝马迹中识破坏人的阴谋诡计。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循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11.“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1)
    乙: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2)
    12.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
    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1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
    14.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 (1)神父、 邻居国王、 小伙子。 (2)示例一:找到的人物身份不一样,一个是神职人员,一个是国王,一个是普通人。示例二:寻找的途径不一样。神父是使者找来的,邻居国王是人们告诉国王的,小伙子是国王打猎时遇到的。示例三:故事情节的详略不一样。前两次寻找略写,第三次详写。示例四:找到的人物的心态不一样。神父对现状很满足但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小伙子对一切都很满足并且很快乐。 12.示例一:A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相比B“视若珍宝”“郁郁寡欢”“整天”等词句,A中的“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等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简明、朴实、生动等特点,符合儿童的口吻,更加适合儿童阅读。示例二:B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视若珍宝”和“郁郁寡欢”等词语,更能体现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13.王子代表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小伙子代表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 14.示例:我认为国王(可能)找到了衬衫。神父对生活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唯有小伙子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快乐要比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利、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解析】11.试题分析:考查童话的写作方法。答此题首先要看懂故事情节。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是“重复中有变化”。童话中国王找到的三个人能很容易找出,分别是:一个神父、一个邻居国王和一个普通的小伙子。结合题目可知,我们需要找到每一次找到的人的不同。可以从人物身份、寻找人物的途径、故事情节的详略程度以及找到的人的不同特点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例:找到的三个人以此是神父、邻居国王、小伙子。可是找到的人物身份不一样,一个是神职人员,一个是国王,一个是普通人。重复的是就这三个人;变化的是身份有差别。答题时不强求答案一致,只要说清楚童话的这个特点即可。
    点睛: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童话语言的特点,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根据要从原文中选取,立场要鲜明。童话语言要求简洁朴素,且常用拟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手法。例B的翻译好,“视若珍宝”和“郁郁寡欢”等词语,更能体现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13.试题分析:考查文学作品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题考查童话中人物的代表意义。根据文中知王子拥有一切但却不快乐,小伙子没有衬衫可以知道他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但却很快乐。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分别代表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和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现实社会中这两种人都大有人在。权力、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衬衫”的象征意义。根据文章结尾和文章主旨要展开合理的想象,重点能将物质的“衬衫”升华到精神的“衬衫”。理解要有深度、角度多,表述有条理。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快乐要比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三、综合性学习
    15.谣言,即不实的传闻的滋生和泛滥,会导致许多人成为受害者。为此,七年级(1)班开展“我看网络谣言”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漫画解说】静怡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这幅题为《网络谣言》的漫画。请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表达的观点。

    (2)【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案例,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案例一
    2020年2月5日13时许,周至县公安局四屯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有人通过抖音上传发布“村霸收费放车”视频,请公安机关核实处理。接报后,四屯派出所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在四屯镇党委政府及县公安局网侦大队的密切配合下,通过认真调查,确认了造谣滋事者的身份信息和住址,于当日17时许,将发布不实言论的陈某某依法传唤到执法办案中心。
    案例二
    2020年2月6日,部分微信群中有一则“华宇理想国小区××号楼×单元×××户新增确诊两例新型肺炎患者”有关信息。西安航空基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着重声明,目前辖区尚无疑似及确诊的新型冠状肺炎病例,该信息为虚假信息,公安机关将依法调查处理。
    (3)【献计献策】如何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
    ①请你提两点建议。[第(2)题材料中涉及的方法除外]
    ②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1)(示例)网络谣言就是杀手,太危险了!
    (2)制造、散布谣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①(示例)a.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b.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②(示例)遏制网络谣言,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根据漫画中“网络谣言”四个字幻化成两颗炸弹,被投向两个人的头部,可知网络谣言的危险性。据此可表述观点为:网络谣言是“毒瘤”
    (2)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材料一写的是周至县公安局四屯派出所将在抖音上发布不实言论的陈某某依法传唤到执法办案中心;材料二写的是公安机关将依法调查处理在微信群中散布“华宇理想国小区××号楼×单元×××户新增确诊两例新型肺炎患者”信息的相关人员。综合两则案例,可知其相同点是:造谣、散谣者受到法律制裁。
    (3)①本题考查提建议。可从法律制定、网络监管等角度思考,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示例:1)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严惩不法网站;2)互联网企业: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依法规范经营行为,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3)网民: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到文明上网,不发布、不传播谣言,做到对自己负责任,坚持理性上网,学会抵制不良诱惑。
    ②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要体现对网络谣言的遏制。示例1:让网络谣言止于你我,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示例2:网络谣言须明辨,自觉抵制不传谣!
    16.文学常识填空。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是先秦 家的代表著作,是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杞人忧天》节选自《 》,作者相传为战国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答案】 (1)杂 吕不韦 (2)列子·天瑞 道 列御寇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1)《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2)《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列子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列子》。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去宥①(节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④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
    17.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 》。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邻人遽伐之 ( )       
    (2)何故(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0.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
    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
    21.甲文告诉我们 的道理。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 (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 ,以上两例均从 面阐述了 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
    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
    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
    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
    【答案】17.《吕氏春秋》 18. 砍伐 原因、缘故 19.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或使宋国国君也听到这件事。 20.B 21. 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 被贪欲蒙蔽或利欲熏心等 亡国 反 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22.D
    【解析】17.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文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这两篇文章都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伐,砍伐;
    (2)句意:为什么?故,原因、缘故。
    1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说(同‘悦’,高兴)”,“险(险恶)”,“岂可为之邻哉(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句意应为: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故选B。
    2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是“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本质是被贪欲蒙蔽了心灵。“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的意思是“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由此可知,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就是亡国。这两个事例都是从反面进行阐述的,论证了“所宥”的严重后果,用原文回答即“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强调了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2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误,“丁氏”所说的“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即: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闻而传之者”“国人”误解了他的意思,并传播起来,二者是“有所宥”之人,而“丁氏”并非是“有所宥”之人;
    故选D。

    五、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如无闻也。
    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丁氏对曰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5.这个小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23.(1)待,等到(2)应答,回答 24.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 25.不要轻信(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对谣传要查证并阻止。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及其家穿井”意思是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及”是“待,等到”的意思;“丁氏对曰”意思是丁氏回答说,“对”是“回答、应答”的意思。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需注意两个“之”均是代词,指这件事(具体是指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是动词,“讲述”的意思;“于”是介词,“被”的意思。故翻译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
    25.本题考查寓言启示。《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记叙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