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2901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课件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课件,共60页。
逻辑的力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学习基本的逻辑知识,学会辨析逻辑错误。2. 能运用逻辑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构建和完善论证。3. 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
素养目标
活动引导
学习活动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例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推理: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只有自己去拿 文章先分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几种不同的做法,否定这些错误的做法,也就证明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逻辑思维坚不可摧的力量。
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又会故意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一段“逻辑之旅”,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任务 1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①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 《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② 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④“我是答案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 “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参考资料 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⑵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⑴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芬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芬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
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⑵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⑵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
肯定。 2.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⑴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⑴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⑵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⑴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⑵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⑴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⑵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⑶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参考答案 ① 违背了同一律。“鲁迅的作品”(全部的作品)这一概念偷换为“鲁迅的作品”(鲁迅的《孔乙己》这一篇作品),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违背了同一律。这段文字的出处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第一句话中说的“(子)安知鱼之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你怎么可能知道鱼之乐?另一种理解是:你是从哪里知道鱼之乐的?庄子对惠子这句话一开始是作第一种理解,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呢?但后来看说不通,又对惠子这句话作第二种理解,这是典型的混淆论题的谬误。
③服务员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客人的论题是应不应该将手浸到汤里,而服务员将论题偷换为汤热不热、有没有烫疼自己的手。④说话人违背了不矛盾律。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表明门铃有故障。他的话语表明,他同时认定门铃有故障和门铃没故障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⑤违背了不矛盾律。拿破仑是闻名世界的大英雄,他没有在孩提时代夭折。耍戏法的人随口胡说展品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就意味着做了一个判断: “拿破仑夭折了。”同时,承认了拿破仑还有一个“成人时候的头骨”,这就又存在另一个判断: “拿破仑没有夭折。”显然,耍戏法的人同时做出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违背了不矛盾律。⑥违背了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是对二者全部否定。
⑦两句话违背了理由充足律。“厚”与“薄”,“白”与“黑”,并非俩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亦即两组概念之间不存在非此即被的关系,因此,“不薄”不能成为“厚”的充分理由——有厚薄适中的情况存在;“不白”不能成为“黑”的充足理由——有其他各种颜色存在。⑧违背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死的时间早晚,与她是不是“谬种”(坏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谬种”的充足理由。⑨问话违背了同一律。就话语情境来说,双方争论的话题应该是“你‘有没有’(或是不是)毁谤我”,而问话人将话题转移为“你‘是否已经停止了’毁谤我”。这样转移论题的目的在于,无论对方回答“是”还是“不是”,对方都已经承认了“毁谤”事实。这是一种诡辩术。
任务 2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你关注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例如, “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这是划分不当; “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这是自相矛盾;“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这是强加因果;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 14%”,这是以偏概全;……它们都违背了逻辑。再回顾一些你平时遇到过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理啊!B :你才不讲理呢!解析:B 要想对 A 的话进行反驳,应该表达出“我很讲理”或“我并不是不讲理”的意思,这样才是对 A 的直接反驳;论述 A 讲不讲理,和 A 的话题就不一致了。所以,B 的话偷换了论题,不符合同一律。2. 有人主张多运动,有人不主张多运动,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解析:“主张多运动”和“不主张多运动”是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可能同真,而“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是对两个相互否定判断的肯定,违背了不矛盾律。
3. 有人说冬天启动汽车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再起步行驶;有人说现在汽车制造技术成熟了,冬天启动汽车后不需要预热发动机,只要视野良好可立即起步行驶。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解析:“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和“不需要预热发动机”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必有一真,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的说法违背了排中律。4. 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解析:“努力学习”只是“考上理想大学”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这个判断违背了充足理由律。5. 各国对急救医学的解释,随着急救工作的发展已基本趋向一致:对各种急重症以及威胁生命的意外事故采取紧急医疗措施,称之为急救。解析: “各种急重症”也属于“威胁生命的意外事故”,把二者并列,违背了同一律。
6. 他是这次车祸十多位遇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人。解析:“遇难”与“幸免”自相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7. 你的意见既正确又全面,我毫无意见。不过,有几个地方还需要商榷一下。解析: “毫无意见”与“有几个地方还需要商榷一下”矛盾,违背了排中律。8.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读玄幻、穿越一类的网络书籍,所以不喜欢阅读文学经典。解析:前后两个分句不存在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违背了充足理由律。9. 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解析:“相信”与“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
10. 夜晚,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解析: “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与“一片漆黑”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11. 蚊子战胜了狮子,狮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所以,蚊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解析:蚊子战胜狮子不是蚊子战胜其他一切动物的充足理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12. 甲:火星上有火星人。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解析:甲、乙二人的观点是矛盾的,而丙否定了二人的观点,造成了自身观点的矛盾。违背了排中律。
13. 某市公安局抓住了一个惯窃犯,在他的住所搜出大量现金及照相机等赃物。讯问时,此惯犯很不老实,一口咬定现金是拣来的,照相机是几年前从旧货店买的。公安局决定以审讯照相机的来历为突破口,并由证人(照相机被窃者)出庭作证。下面是审讯时的一段记录:审判长:(问证人)“照相机有什么特征吗?”证人:“有,这个照相机与众不同,它有一个暗钮,不熟悉的人是找不到这个暗钮的,也就打不开照相机。”审判长:“被告,你把这架照相机打开。”被告:“审判长,假若我把它打开,那就证明照相机是我的!是吗?”审判长:“不对,打开了,并不能证明它一定是你的;而不能打开,那就证明一定不是你的。”后来被告未能打开照相机,迫使他不得不低头认罪。解析:被告的申辩蕴含的逻辑是“谁能打开这个照相机,照相机就是谁的”,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了一件令人称奇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担抬着瓮到县府的。算一下,如果这二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能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到县衙之前,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从怀疑有冤,到证实冤情,袁滋的一系列思考和行动,都是以缜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其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假设县官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如果运送到他那里的是真金,总重量会有六百斤;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到他那里。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 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磨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
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 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
任务: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①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前提: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结论:不当从狗门入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 1 段交代了: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前提: 石兽失于水,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 石兽不在原地,不在下游 结论:石兽一定在上游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前提:如果我此刻进去,怕他烦恼郁结于心 如果我此刻不进去,恐他过于伤感 结论:我进去和不进去,皆足致疾
④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前提:物以希(现在写作“稀”)为贵(因为稀缺所以贵) 浙江白菜稀缺,北京芦荟稀缺 结论: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前提:臣为妻私,为妾畏,为客求 王为宫妇左右私,为朝廷之臣畏,为四境之内求 妻妾客皆以臣美于徐公(蒙蔽了臣) 结论:王之蔽甚矣
还可以进一步探析:上述案例采用的几种推理形式,有些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参考答案 案例 ②③④ 能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案例 ② 的推理形式,前提中给出 三个选项,否定了其中的两个选项 。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第三个选项 一定为真,因为已经没有了第四种选择。案例 ③ 的推理形式,相互矛盾的条件 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如果这一前提为真,当具备了 前提中的任一条件,产生的结果相同(或相似)。因为在推论中没有了第三种条件,所以结论只能是唯一的。案例 ④ 的推理形式,大前提如果成立,同时小前提也同样为真,则结论满足了大小前提的条件,是正确的。
案例 ①⑤ 不能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案例 ① 的推理形式,“楚国是狗国” 为 “当从狗门入”的充分条件而非唯一条件,也就是说产生 “当从狗门入” 的条件并非只有“楚国是狗国”,因而,否定“楚国是狗国”并不能一定得出否定 “当从狗门入” 的结论(例如:如果下雨,则地上会湿。下雨是地上会湿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否定下雨,并不能否定地上会湿这一结果)。因而,即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案例 ⑤ 的推理形式运用了类比法,类比法的可靠程度取决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同属性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那么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的可靠程度越大,反之则可靠程度越小。
例如,以前曾经有科学家做出过这样的推理: 前提: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 火星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 地球上有高等生物存在 结论:火星上有高等生物存在在这个推理中,相同属性“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有高等生物存在”关联程度不太高(因为“有高等生物存在”还需要有更多的条件),因此这个推理中虽然前提为真,但结论并不一定为真(目前的科学研究证明火星上并没有高等生物存在)。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1. 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热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 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论据在逻辑上不能足够证明论点,其原因在于: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未必是狗没有吠叫;狗没有吠,也未必能证明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若要论据充分,有必要补充上一下隐含前提。
2. 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前面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时,我们已经了解了排除法。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于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有同学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提出: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头句就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就运用了反证法。 归谬法则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 常用于驳论。下面的驳论就使用了归谬法。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试着从你学过的议论性文章中找出几个间接论证的例子来,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体会间接论证的作用。
参考示例(1)排除法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以上逻辑推理,孟子列举了“肥甘”“轻暖”等五种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问题问宣王,宣王否定了这些。其实,孟子的询问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宣王的需求要么在“肥甘”等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小的方面,要么在扩张疆土、称霸诸侯这一大的方面。所以,当前提中的前者被排除后,孟子对“王之所大欲”得出结论:“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一般说来,排除法的运用,前提要么为矛盾关系,非此即彼;要么为完全列举,即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前提列举穷尽。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为真,而且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如果前提既不是矛盾关系,又不能对符合条件的前提完全列举,则即便前提为真,也很难保证结论一定为真。这样的论证就缺乏足够的力度,而且容易为别人留下反驳的漏洞。
(2)反证法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节选自《拿来主义》)
鲁迅首先提出了“拿来”的观点,却并没有急于从正面进行论证,接下来却假定“送去主义”是正确的——“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接下来运用类比法:与尼采类比,得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结果是“发了疯”;与中国地下的煤类比,得出我们的子孙将沦为乞丐。充分证明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得出“送去主义”是错误的这一结论,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拿来”观点的正确性。反证法多用于立论。运用反证法,一般要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提出与自己观点相对立或相矛盾的观点,然后推出后一观点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3)归谬法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劝退秦伯运用的就是归谬法。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一大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论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归谬法多用于反驳对方观点,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推翻对方观点。烛之武列举的论据足够充分,推理形式有效,论证过程严谨合理,因而达到了预期的论证效果。
3.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一大堆例子,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① 提出论点:兼听则明② 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③ 举例分析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 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现在,让我们运用掌握的逻辑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 1 :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典型例文: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 “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 “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感到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
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 5 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 20 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论证过程(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引入论敌(1 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进行限定(2 段):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输在起跑线上” 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赛。(4)归谬法论证(3 段):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隐含前提: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马拉松长跑(隐含前提:家长的期望)——输在起跑线上不重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4、5 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新车磨合期跑得太快,汽车会早衰。(6)理论论证(6、7 段):“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想象力。(7)重申论点(8 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逻辑链条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论证的逻辑性(1)作者始终围绕自己的论点和论敌的论点进行论证,符合同一律。(2)引入论敌观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自己观点“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形成矛盾关系,形成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驳倒论敌,即可树立自己的观点。这一点符合不矛盾律和排中律。(3)对“输在起跑线上”进行限定,既为下文的论证预设了前提,又做到逻辑严密,不给论敌留下反驳的漏洞。
(4)归谬法论证中提供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前提与结果供“家长”选择: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是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短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预估孩子的寿命较长,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必要。在这一论证中作者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是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短跑,因此得出结论,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必要。这一论证过程符合排中律和不矛盾律。(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理论论证,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这一论证过程符合充足理由律。
举例论证逻辑推理过程:
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过程:汽车磨合期(人的童年)——磨合期车速太快(童年满负荷运转)——汽车早衰(人成年后没有后劲)——新车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人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 ——让汽车磨合期输给其他汽车(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论证过程有效合理,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理论论证逻辑推理过程:前提:“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 在学龄前掌握知识越多,想象力被挤压和驱逐变得越少。结论:要保护想象力,就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推理过程,理由充分,符合充足理由律。
任务 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对辩题进行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分析和谋划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示例:假设抽到了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辨析。(1)观点分析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都不是?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参考答案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正方观点)观点阐释:缺失了温饱这一必要条件,就无法谈论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正方观点)观点阐释:能够谈道德,则必然具备了温饱这一必要条件。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反方观点)观点阐释:没有温饱这一条件,仍然可以谈道德,可见温饱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观点阐释:该观点并未涉及温饱与谈道德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温饱之人都谈道德(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观点阐释:该观点并未涉及温饱与谈道德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
(2)概念界定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参考答案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都无法满足,则生存受到威胁,让其谈道德为奢谈。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对正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温饱并非指某一具体人或人群的温饱,因此“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应在社会整体层面来谈;不能具备总体温饱的社会,难以奢求人们谈道德。温饱就是或温或饱(对反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不温或不饱的人,一样可以谈道德;人们不可因为不温或不饱而违背道德原则。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对反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既温且饱固然可以谈道德,不温不饱依然可以谈道德,诸多古圣先贤皆然。
(3)论证思路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参考答案 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设计理由: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命题是一个真命题,正方不得不承认。该命题的前提“人存在”包含正方观点的前提“温饱”,也包含与之相对立的前提“不温饱”。(温饱是一种存在方式,不温饱也是一种存在方式)正方承认这一命题为真,即已经陷入反方设定的陷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前提 ①的延伸:人是有理性的,有理性的人才能谈道德。这一命题仍然为真命题——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也是正方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命题。而该命题进一步将正方观点的前提“温饱”以及与之相对立的前提“不温饱”涵盖进去(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有理性)。这样,反方的论证步步逼近,将正方逼进设定的陷阱之中。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隐含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有各种情况,人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保持理性。因此推导出人在各种情况下都具备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都能够谈道德。“任何情况”是对“温饱”的否定,这样就把正方逼到陷阱之中,在逻辑上不得不接受反方的观点。
④“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是承接环节③ 对辩论成果的巩固。“任何情况”包括温饱、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不温饱”的委婉说法)。反方提出这一命题,是在进行让步论证:温饱固然是谈道德的条件之一,但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这样既反驳了正方的观点,又巩固了己方观点。总之,反方以两个真命题设置辩论陷阱,让正方在承认反方观点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正方)一方的观点;进而以“任何情况”涵盖了正方观点中的前提“温饱”,将正方彻底陷进辩论陷阱。最后运用让步论证,看似同意正方观点,实质上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和对己方观点的进一步巩固。预设陷阱,步步紧逼,加强巩固,论证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彻底驳倒对方,设计堪称巧妙。
(4)攻防策略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整属于反方的策略?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参考答案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正方策略)策略分析:“生存”比“温饱”更容易与“谈道德”构成前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在论证中将“生存”引入,先论证无生存就无从谈道德这一命题,界定“温饱”的作用,再推导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结论,使逻辑链条更为严谨。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反方策略)策略分析:“温饱”与“谈道德”之间,较难形成直接的前提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正方要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生存”这一概念引入的可能性较大(或已经引入),如果不理清“温饱”与“生存”的界限范围,很难破解正方的论证。“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可以将正方引入的“生存”概念与“温饱”剥离开来,使正方的论证前提(比如“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不能成立,形成有力的反驳,为己方论点的树立打下基础。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正方策略)策略分析: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正方可分别运用否定其论证结果和否定其论证前提两种方法,对反方的论证进行反驳或瓦解。“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是否定反方推论中的结果, “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是否定反方推论的前提。这两个否定只要一个能成立,就足以让反方的举例无效。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反方策略)策略分析:辩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论题,不仅有必要界定“温饱”概念的范围,而且有必要界定“谈道德”这一概念的范围。“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对正方越有利,因为缩小了概念范围,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如果将“谈道德”的概念范围扩大,则有可能将上述行为纳入“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内。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可对正方观点形成有效驳论。因而,反方应在辩论中将“谈道德”的概念范围尽量界定宽泛一些,即“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任务 3 :尝试写驳论文。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驳论文。
思路点拨:写作驳论文章,不外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等几种方法。大致思路为列举靶标、指出谬误、树立观点、巩固观点。可针对靶标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可任选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反驳越彻底,自己的观点越牢固。反驳中,要注意抓住靶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概念,注意详略安排,不可平均用力。
核心素养训练
1. 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应该学习逻辑,我们都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逻辑。B. 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勤劳勇敢的。C. 凡运动员都是需要锻炼身体的,我是运动员,所以我需要锻炼身体。D. 想考大学的人要努力学习,你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学习。
2.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3.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 )A. 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B.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C. 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D. 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2017 年以来,河南白云山、浙江天台山等多地景区实行限期免票或永久免票政策,带动当地暑期游升温。以此足见,景区只要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游览。旅游者越来越多,就能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景区景点迅速上马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的经营模式刻不容缓。① 低价门票或免门票未必能吸引更多旅游者。② ③
5.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① ②
1.B 解析:前后句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2.A 解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 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 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 项排除。D 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 A 项到位。
参考答案
3.A 解析:从逻辑角度分析,B 句实质是一个演绎推理,结论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最有骨气”这个判断是“中国人”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C 句中的“一定”太绝对,只能说“可能”。D 句中的肤色、身材与人的思考周密与否没有因果联系。4.② 旅游者数量增多,不一定能给景区景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③ 并非所有的景区景点都适合低价或者免门票政策。5.① 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平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② 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课程结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学习基本的逻辑知识,学会辨析逻辑错误。2. 能运用逻辑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构建和完善论证。3. 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
素养目标
活动引导
学习活动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例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文,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推理: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只有自己去拿 文章先分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几种不同的做法,否定这些错误的做法,也就证明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逻辑思维坚不可摧的力量。
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又会故意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就让我们开启一段“逻辑之旅”,试着运用逻辑来发现谬误、进行推理、展开论证,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任务 1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①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 《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② 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④“我是答案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 “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参考资料 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⑵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⑴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芬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芬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
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⑵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⑴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⑵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
肯定。 2.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⑴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⑴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⑵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⑴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⑵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⑴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⑵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⑶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例如: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参考答案 ① 违背了同一律。“鲁迅的作品”(全部的作品)这一概念偷换为“鲁迅的作品”(鲁迅的《孔乙己》这一篇作品),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违背了同一律。这段文字的出处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第一句话中说的“(子)安知鱼之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你怎么可能知道鱼之乐?另一种理解是:你是从哪里知道鱼之乐的?庄子对惠子这句话一开始是作第一种理解,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呢?但后来看说不通,又对惠子这句话作第二种理解,这是典型的混淆论题的谬误。
③服务员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客人的论题是应不应该将手浸到汤里,而服务员将论题偷换为汤热不热、有没有烫疼自己的手。④说话人违背了不矛盾律。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表明门铃有故障。他的话语表明,他同时认定门铃有故障和门铃没故障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⑤违背了不矛盾律。拿破仑是闻名世界的大英雄,他没有在孩提时代夭折。耍戏法的人随口胡说展品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就意味着做了一个判断: “拿破仑夭折了。”同时,承认了拿破仑还有一个“成人时候的头骨”,这就又存在另一个判断: “拿破仑没有夭折。”显然,耍戏法的人同时做出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违背了不矛盾律。⑥违背了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是对二者全部否定。
⑦两句话违背了理由充足律。“厚”与“薄”,“白”与“黑”,并非俩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亦即两组概念之间不存在非此即被的关系,因此,“不薄”不能成为“厚”的充分理由——有厚薄适中的情况存在;“不白”不能成为“黑”的充足理由——有其他各种颜色存在。⑧违背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死的时间早晚,与她是不是“谬种”(坏东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谬种”的充足理由。⑨问话违背了同一律。就话语情境来说,双方争论的话题应该是“你‘有没有’(或是不是)毁谤我”,而问话人将话题转移为“你‘是否已经停止了’毁谤我”。这样转移论题的目的在于,无论对方回答“是”还是“不是”,对方都已经承认了“毁谤”事实。这是一种诡辩术。
任务 2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你关注过日常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吗?例如, “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这是划分不当; “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这是自相矛盾;“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这是强加因果;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 14%”,这是以偏概全;……它们都违背了逻辑。再回顾一些你平时遇到过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理啊!B :你才不讲理呢!解析:B 要想对 A 的话进行反驳,应该表达出“我很讲理”或“我并不是不讲理”的意思,这样才是对 A 的直接反驳;论述 A 讲不讲理,和 A 的话题就不一致了。所以,B 的话偷换了论题,不符合同一律。2. 有人主张多运动,有人不主张多运动,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解析:“主张多运动”和“不主张多运动”是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可能同真,而“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是对两个相互否定判断的肯定,违背了不矛盾律。
3. 有人说冬天启动汽车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再起步行驶;有人说现在汽车制造技术成熟了,冬天启动汽车后不需要预热发动机,只要视野良好可立即起步行驶。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解析:“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和“不需要预热发动机”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必有一真,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的说法违背了排中律。4. 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解析:“努力学习”只是“考上理想大学”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这个判断违背了充足理由律。5. 各国对急救医学的解释,随着急救工作的发展已基本趋向一致:对各种急重症以及威胁生命的意外事故采取紧急医疗措施,称之为急救。解析: “各种急重症”也属于“威胁生命的意外事故”,把二者并列,违背了同一律。
6. 他是这次车祸十多位遇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人。解析:“遇难”与“幸免”自相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7. 你的意见既正确又全面,我毫无意见。不过,有几个地方还需要商榷一下。解析: “毫无意见”与“有几个地方还需要商榷一下”矛盾,违背了排中律。8.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读玄幻、穿越一类的网络书籍,所以不喜欢阅读文学经典。解析:前后两个分句不存在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违背了充足理由律。9. 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解析:“相信”与“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
10. 夜晚,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解析: “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与“一片漆黑”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11. 蚊子战胜了狮子,狮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所以,蚊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解析:蚊子战胜狮子不是蚊子战胜其他一切动物的充足理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12. 甲:火星上有火星人。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解析:甲、乙二人的观点是矛盾的,而丙否定了二人的观点,造成了自身观点的矛盾。违背了排中律。
13. 某市公安局抓住了一个惯窃犯,在他的住所搜出大量现金及照相机等赃物。讯问时,此惯犯很不老实,一口咬定现金是拣来的,照相机是几年前从旧货店买的。公安局决定以审讯照相机的来历为突破口,并由证人(照相机被窃者)出庭作证。下面是审讯时的一段记录:审判长:(问证人)“照相机有什么特征吗?”证人:“有,这个照相机与众不同,它有一个暗钮,不熟悉的人是找不到这个暗钮的,也就打不开照相机。”审判长:“被告,你把这架照相机打开。”被告:“审判长,假若我把它打开,那就证明照相机是我的!是吗?”审判长:“不对,打开了,并不能证明它一定是你的;而不能打开,那就证明一定不是你的。”后来被告未能打开照相机,迫使他不得不低头认罪。解析:被告的申辩蕴含的逻辑是“谁能打开这个照相机,照相机就是谁的”,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了一件令人称奇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单位)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府长官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夫用竹扁担抬着瓮到县府的。算一下,如果这二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能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到县衙之前,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清冤屈。
从怀疑有冤,到证实冤情,袁滋的一系列思考和行动,都是以缜密的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其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假设县官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如果运送到他那里的是真金,总重量会有六百斤;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到他那里。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 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十五贯》也讲述了一个断案的故事。磨夫尤葫芦被害,还被盗走十五贯钱,商人伙计熊友兰恰巧身带着十五贯钱去办事,偏偏又路遇尤葫芦养女苏成娟,因此被误判为凶手。主审官过于执的推理是这样的:
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袁滋和过于执掌握的线索都是准确的,但是袁滋洞悉冤情,过于执却制造冤案,这是因为前者采用了正确的推理,后者采用了错误的推理。 推理不仅是探案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语文学习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推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展现了政论中的推理,《河中石兽》演示了工程中的推理,《晏子使楚》记录了外交中的推理,《道旁苦李》反映了生活中的推理,诗歌“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元姚燧《越调·凭阑人·寄征衣》)证明推理和抒情也可以完美结……
任务: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①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前提: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结论:不当从狗门入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 1 段交代了: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前提: 石兽失于水,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 石兽不在原地,不在下游 结论:石兽一定在上游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前提:如果我此刻进去,怕他烦恼郁结于心 如果我此刻不进去,恐他过于伤感 结论:我进去和不进去,皆足致疾
④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前提:物以希(现在写作“稀”)为贵(因为稀缺所以贵) 浙江白菜稀缺,北京芦荟稀缺 结论: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前提:臣为妻私,为妾畏,为客求 王为宫妇左右私,为朝廷之臣畏,为四境之内求 妻妾客皆以臣美于徐公(蒙蔽了臣) 结论:王之蔽甚矣
还可以进一步探析:上述案例采用的几种推理形式,有些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参考答案 案例 ②③④ 能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案例 ② 的推理形式,前提中给出 三个选项,否定了其中的两个选项 。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第三个选项 一定为真,因为已经没有了第四种选择。案例 ③ 的推理形式,相互矛盾的条件 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如果这一前提为真,当具备了 前提中的任一条件,产生的结果相同(或相似)。因为在推论中没有了第三种条件,所以结论只能是唯一的。案例 ④ 的推理形式,大前提如果成立,同时小前提也同样为真,则结论满足了大小前提的条件,是正确的。
案例 ①⑤ 不能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案例 ① 的推理形式,“楚国是狗国” 为 “当从狗门入”的充分条件而非唯一条件,也就是说产生 “当从狗门入” 的条件并非只有“楚国是狗国”,因而,否定“楚国是狗国”并不能一定得出否定 “当从狗门入” 的结论(例如:如果下雨,则地上会湿。下雨是地上会湿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否定下雨,并不能否定地上会湿这一结果)。因而,即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案例 ⑤ 的推理形式运用了类比法,类比法的可靠程度取决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同属性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那么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的可靠程度越大,反之则可靠程度越小。
例如,以前曾经有科学家做出过这样的推理: 前提: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 火星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 地球上有高等生物存在 结论:火星上有高等生物存在在这个推理中,相同属性“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有高等生物存在”关联程度不太高(因为“有高等生物存在”还需要有更多的条件),因此这个推理中虽然前提为真,但结论并不一定为真(目前的科学研究证明火星上并没有高等生物存在)。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1. 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热悉的人。 这段话是一个论证, 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试在方框内补写隐含前提。
论据在逻辑上不能足够证明论点,其原因在于: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未必是狗没有吠叫;狗没有吠,也未必能证明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若要论据充分,有必要补充上一下隐含前提。
2. 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前面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时,我们已经了解了排除法。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于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有同学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提出: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头句就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就运用了反证法。 归谬法则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 常用于驳论。下面的驳论就使用了归谬法。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试着从你学过的议论性文章中找出几个间接论证的例子来,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体会间接论证的作用。
参考示例(1)排除法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以上逻辑推理,孟子列举了“肥甘”“轻暖”等五种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问题问宣王,宣王否定了这些。其实,孟子的询问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宣王的需求要么在“肥甘”等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小的方面,要么在扩张疆土、称霸诸侯这一大的方面。所以,当前提中的前者被排除后,孟子对“王之所大欲”得出结论:“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一般说来,排除法的运用,前提要么为矛盾关系,非此即彼;要么为完全列举,即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前提列举穷尽。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为真,而且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如果前提既不是矛盾关系,又不能对符合条件的前提完全列举,则即便前提为真,也很难保证结论一定为真。这样的论证就缺乏足够的力度,而且容易为别人留下反驳的漏洞。
(2)反证法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节选自《拿来主义》)
鲁迅首先提出了“拿来”的观点,却并没有急于从正面进行论证,接下来却假定“送去主义”是正确的——“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接下来运用类比法:与尼采类比,得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的结果是“发了疯”;与中国地下的煤类比,得出我们的子孙将沦为乞丐。充分证明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得出“送去主义”是错误的这一结论,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拿来”观点的正确性。反证法多用于立论。运用反证法,一般要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提出与自己观点相对立或相矛盾的观点,然后推出后一观点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3)归谬法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劝退秦伯运用的就是归谬法。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一大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论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归谬法多用于反驳对方观点,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推翻对方观点。烛之武列举的论据足够充分,推理形式有效,论证过程严谨合理,因而达到了预期的论证效果。
3.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一大堆例子,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① 提出论点:兼听则明② 阐述论点:“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③ 举例分析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 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现在,让我们运用掌握的逻辑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 1 :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典型例文: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 “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 “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感到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
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 5 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 20 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论证过程(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引入论敌(1 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进行限定(2 段):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输在起跑线上” 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赛。(4)归谬法论证(3 段):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隐含前提: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马拉松长跑(隐含前提:家长的期望)——输在起跑线上不重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4、5 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新车磨合期跑得太快,汽车会早衰。(6)理论论证(6、7 段):“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想象力。(7)重申论点(8 段):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逻辑链条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论证的逻辑性(1)作者始终围绕自己的论点和论敌的论点进行论证,符合同一律。(2)引入论敌观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自己观点“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形成矛盾关系,形成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驳倒论敌,即可树立自己的观点。这一点符合不矛盾律和排中律。(3)对“输在起跑线上”进行限定,既为下文的论证预设了前提,又做到逻辑严密,不给论敌留下反驳的漏洞。
(4)归谬法论证中提供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前提与结果供“家长”选择: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是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短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预估孩子的寿命较长,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必要。在这一论证中作者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是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短跑,因此得出结论,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必要。这一论证过程符合排中律和不矛盾律。(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理论论证,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这一论证过程符合充足理由律。
举例论证逻辑推理过程:
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过程:汽车磨合期(人的童年)——磨合期车速太快(童年满负荷运转)——汽车早衰(人成年后没有后劲)——新车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人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 ——让汽车磨合期输给其他汽车(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论证过程有效合理,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理论论证逻辑推理过程:前提:“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 在学龄前掌握知识越多,想象力被挤压和驱逐变得越少。结论:要保护想象力,就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推理过程,理由充分,符合充足理由律。
任务 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对辩题进行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分析和谋划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示例:假设抽到了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辨析。(1)观点分析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哪些是反方观点?哪些都不是?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参考答案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正方观点)观点阐释:缺失了温饱这一必要条件,就无法谈论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正方观点)观点阐释:能够谈道德,则必然具备了温饱这一必要条件。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反方观点)观点阐释:没有温饱这一条件,仍然可以谈道德,可见温饱并非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观点阐释:该观点并未涉及温饱与谈道德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温饱之人都谈道德(既非正方观点,也非反方观点)观点阐释:该观点并未涉及温饱与谈道德之间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
(2)概念界定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参考答案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对正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都无法满足,则生存受到威胁,让其谈道德为奢谈。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对正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温饱并非指某一具体人或人群的温饱,因此“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应在社会整体层面来谈;不能具备总体温饱的社会,难以奢求人们谈道德。温饱就是或温或饱(对反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不温或不饱的人,一样可以谈道德;人们不可因为不温或不饱而违背道德原则。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对反方有利)概念界定阐释:既温且饱固然可以谈道德,不温不饱依然可以谈道德,诸多古圣先贤皆然。
(3)论证思路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参考答案 该论证思路是反方的。设计理由:①“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命题是一个真命题,正方不得不承认。该命题的前提“人存在”包含正方观点的前提“温饱”,也包含与之相对立的前提“不温饱”。(温饱是一种存在方式,不温饱也是一种存在方式)正方承认这一命题为真,即已经陷入反方设定的陷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
②“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前提 ①的延伸:人是有理性的,有理性的人才能谈道德。这一命题仍然为真命题——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也是正方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命题。而该命题进一步将正方观点的前提“温饱”以及与之相对立的前提“不温饱”涵盖进去(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有理性)。这样,反方的论证步步逼近,将正方逼进设定的陷阱之中。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隐含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有各种情况,人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保持理性。因此推导出人在各种情况下都具备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都能够谈道德。“任何情况”是对“温饱”的否定,这样就把正方逼到陷阱之中,在逻辑上不得不接受反方的观点。
④“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是承接环节③ 对辩论成果的巩固。“任何情况”包括温饱、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不温饱”的委婉说法)。反方提出这一命题,是在进行让步论证:温饱固然是谈道德的条件之一,但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这样既反驳了正方的观点,又巩固了己方观点。总之,反方以两个真命题设置辩论陷阱,让正方在承认反方观点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正方)一方的观点;进而以“任何情况”涵盖了正方观点中的前提“温饱”,将正方彻底陷进辩论陷阱。最后运用让步论证,看似同意正方观点,实质上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和对己方观点的进一步巩固。预设陷阱,步步紧逼,加强巩固,论证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彻底驳倒对方,设计堪称巧妙。
(4)攻防策略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整属于反方的策略?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参考答案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正方策略)策略分析:“生存”比“温饱”更容易与“谈道德”构成前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在论证中将“生存”引入,先论证无生存就无从谈道德这一命题,界定“温饱”的作用,再推导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结论,使逻辑链条更为严谨。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反方策略)策略分析:“温饱”与“谈道德”之间,较难形成直接的前提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正方要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生存”这一概念引入的可能性较大(或已经引入),如果不理清“温饱”与“生存”的界限范围,很难破解正方的论证。“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可以将正方引入的“生存”概念与“温饱”剥离开来,使正方的论证前提(比如“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不能成立,形成有力的反驳,为己方论点的树立打下基础。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正方策略)策略分析: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正方可分别运用否定其论证结果和否定其论证前提两种方法,对反方的论证进行反驳或瓦解。“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是否定反方推论中的结果, “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是否定反方推论的前提。这两个否定只要一个能成立,就足以让反方的举例无效。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反方策略)策略分析:辩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论题,不仅有必要界定“温饱”概念的范围,而且有必要界定“谈道德”这一概念的范围。“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对正方越有利,因为缩小了概念范围,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如果将“谈道德”的概念范围扩大,则有可能将上述行为纳入“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内。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可对正方观点形成有效驳论。因而,反方应在辩论中将“谈道德”的概念范围尽量界定宽泛一些,即“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任务 3 :尝试写驳论文。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驳论文。
思路点拨:写作驳论文章,不外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等几种方法。大致思路为列举靶标、指出谬误、树立观点、巩固观点。可针对靶标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可任选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反驳越彻底,自己的观点越牢固。反驳中,要注意抓住靶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概念,注意详略安排,不可平均用力。
核心素养训练
1. 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应该学习逻辑,我们都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逻辑。B. 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勤劳勇敢的。C. 凡运动员都是需要锻炼身体的,我是运动员,所以我需要锻炼身体。D. 想考大学的人要努力学习,你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学习。
2.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3.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 )A. 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B.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C. 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D. 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2017 年以来,河南白云山、浙江天台山等多地景区实行限期免票或永久免票政策,带动当地暑期游升温。以此足见,景区只要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游览。旅游者越来越多,就能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景区景点迅速上马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的经营模式刻不容缓。① 低价门票或免门票未必能吸引更多旅游者。② ③
5.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① ②
1.B 解析:前后句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2.A 解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 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 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 项排除。D 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 A 项到位。
参考答案
3.A 解析:从逻辑角度分析,B 句实质是一个演绎推理,结论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人,但“中国人最有骨气”这个判断是“中国人”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C 句中的“一定”太绝对,只能说“可能”。D 句中的肤色、身材与人的思考周密与否没有因果联系。4.② 旅游者数量增多,不一定能给景区景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③ 并非所有的景区景点都适合低价或者免门票政策。5.① 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平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② 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课程结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