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一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 3 次下载
- 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 3 次下载
-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 1 次下载
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
第四单元 B卷·能力提升卷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材料一: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
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路英勇《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
材料二:
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如果将这些量化为经济计量也同样是一次大投入。但这种投入无疑是值得的。它一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精品,同时也是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降低了在复制、生产、传播和衍生开发等后续价值延伸增值过程中的成本,这种产业链越长,优质原创文学作品无形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就越充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就越强。
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充分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坚持以强原创为基石。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比如明确规定中外文学名著单位的专业出版资质与门槛,对校勘者、译者和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的相关资质与能力进行基本审核等。
(摘编自潘凯雄《强原创: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永恒的主题》)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准确把握重点、支撑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在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时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B.文学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出版界需要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为人民奉献真正的文学精品。
C.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D.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和传播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说都是值得的。
2.(3分)根据材料丙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选题策划上,为了丰富选题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应使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与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地位相当。
B.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文学IP经营的经济效益能实现最大化,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等。
C.文学出版如果一味重视市场需求和故事情节,忽视社会效益,就有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
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一些优质原创文学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3.(3分)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曹禺从1930年起几经揣摩构思,又用半年的时间全心写作,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雷雨》。
B.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子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C.1942年在重庆,仅用时十天,郭沫若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
D.从1975年开始构思、准备,直到1988年5月,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4.(4分)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文学精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4分)请从作家、出版企业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文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答案】1.C 2.B 3.C 4.①文学精品应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作品。②文学精品应是那些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③文学精品应是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④文学精品应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优质原创作品。 5.①从作家角度来说,作家应积极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强化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优质原创作品的创作。②从出版企业的角度来说,出版企业应提高作品鉴赏能力,对那些可出可不出和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努力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还要针对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体和新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③从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出版管理部门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和业绩观,在资源配置、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还要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错误。由材料一第五段“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可知,文学出版首先考虑的应是社会效益,而非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地位相当”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表述是“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
C.“就有可能会导致……”错误,将必然说成或然。材料一第五段相关表述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可见原文的观点是肯定的,而选项表述变成了“可能”。
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表述是“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可见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的原因并不是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屈原》虽然是一部影响大、震撼人心的剧作,但因为这部剧作的创作仅用时十天,所以不能用来论证“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可知,文学精品应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作品。
从材料一“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可知,文学精品应是那些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
从材料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知,文学精品应是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从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可知,文学精品应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优质原创作品。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和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概括出答案第一点。
从材料一“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概括出答案第二点。
从材料二“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概括出答案第三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马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7.(3分)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6分)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9.(6分)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简析这一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C 7.A 8.①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③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④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 9.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属于无中生有。文章重点写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并未对名马进行批判。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只是景物描写,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同理,文中只写到“简陋的鞍具”从马身上卸下来,这也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可见,作者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这与作者心目中的马大相径庭,此时的作者对山地马是失望的。
由“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可见此时的山地马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我与山地马是亲近的。
由“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可以看出,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作者是认同和接受它的。
由“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视角的能力。
文本二中写道“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首先,从“藏族人视角”看,文中写道“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可见,在藏族人看来,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当然,这种认识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密切相关。
其次,从“知识分子视角”看,文中写道“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
最后,从“人类视角”看,文中写道“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可见: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4.(3分)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0.C 11.B 12.D 13.(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2)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但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14.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
“既没”是“死了以后”的意思,“尧舜既没”表明的是一个时间点,句意完整,且“圣人”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排除AD。
“坏宫室以为洿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对称,“民无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张冠李戴,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辅佐;“灭国者五十”,定语后置,灭掉了五十个国家;“驱”,驱赶;“远”,使……远离。
(2)“民”,指百姓;“野”,野外;“饿莩”,饿死的人;“率”,率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探究能力。
依据原文第四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知,孟子认为,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
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可知,孟子自己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由以上内容总结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但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②,先发望春台③。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④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诗人早年曾热衷功名,然屡试不中。②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③望春台:观赏春景的高台,也喻指京城。④坐:即将。
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诗和柳诗都对早梅的形与神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表现了其不畏严寒、素雅芳洁的特点。
B.齐诗的早梅一枝独开,既与万木受冻即将摧折不同,又先开于其它梅花,暗含双重对比。
C.齐诗借深雪、风、禽鸟等意象来突出早梅形象,这与柳诗的楚天、朔风、繁霜等作用相同。
D.齐诗和柳诗结构不同,齐诗颈联紧承颔联,对梅做进一步描写,柳诗颈联转为议论抒情。
16.(6分)这两首诗虽都与早梅相关,但诗中表达的情感却有异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相同点:①对早梅的喜爱和赞美。两首诗歌塑造的梅花形象都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②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诗人借物喻人,借梅花的形象特点表达自己对高贵品格的坚守。
不同点:①齐诗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自信。明年梅开望春台表现诗人对将来功成名就的自信乐观精神。②柳诗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要折梅相赠万里外的亲友而不能,只能愁看早梅凋零,黯然神伤而无以慰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议论”错误,“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意思是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此处是记叙和抒情,没有议论的手法。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①齐诗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和柳诗的“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都写出了早梅的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②齐诗借深雪、风、禽鸟,柳诗借楚天、朔风、繁霜,都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孤高的特点,从而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
不同点:
①齐诗“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意思是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结合注释②和③可知,明年梅开望春台表现诗人对将来功成名就的自信乐观精神,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
②柳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表现了诗人想要折梅相赠万里外的亲友而不能的无奈,“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是说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诗人只能愁看早梅凋零,黯然神伤而无以慰藉,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学而》中表明君子进行道德修养要控制欲望,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一个人既要真正了解、认识别人,又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答案】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无、知、智。还应当注意句中的提示语,如“进行道德修养要控制欲望,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②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其实 ③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18.(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分)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与文中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深思的。
B.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五四运动”在一代代中国青年心目中,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炬,激励着他们的斗志。
【答案】18.①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 19.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句“精力差别的原因”可知,空缺处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后文“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可知,前文是“有一小半”;根据对双胞胎的解释可以推断出一个原因是基因或者遗传,再根据句式的一致性,谓语应用“来自”,因此填写“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第二处,由“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可知,关联词是“也”;根据“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可知,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精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填写“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第三处,是复句内的总括句,概括后面两句的内容。后文说“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可见运动和精力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此填写“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一类的句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996工作制”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讽刺否定意味;
B.为特殊含义;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①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 ④ ,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20.(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3分)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
B.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答案】20.①千丝万缕 ②饱经沧桑 ③人迹罕至 ④筚路蓝缕 21.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或者: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的地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2.C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处,形容地名与地方之间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比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②处,形容右北平古老而经历的磨难多,可用“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艰苦磨难。
③处,“绝域”形容荒僻,可用“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④处,形容世代创业的艰难,可用“筚路蓝缕”。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
第一处,“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成分残缺,改为“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或者“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
第二处,“可以被官方视为……”,不合逻辑,改为“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扎根”将人当作植物来写,采用了拟物的手法。
A.为拟人手法,“守”“托付”人格化。
B.为比喻手法,把“思维”比作“雪橇”。
C.“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将河当作马来写,为拟物。
D.“千斤重”为夸张手法。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因故错过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最终独自一人留在了月球。在努力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独孤月经历了两次抉择:
在找回返回舱发动机后,是利用太阳能继续赶路回到月球基地,还是原路返回营救唯一的同伴——一只陪伴自己的大袋鼠?独孤月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返回救助大袋鼠。后来,因月球车耗光动能陷入绝境的独孤月,偶然发现并利用大袋鼠的超强的跳跃能力,牵引自己成功返回了月球基地。
好不容易修好了返回舱准备返回地球时,却得知有一颗小行星正撞向地球:是留在月球保全自己,还是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拯救地球?独孤月没有犹豫,选择独自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两难选择中的取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取舍万殊,心有所守
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经历了两次两难选择。一次,他选择了救助陪伴自己的大袋鼠,而舍弃了赶回月球基地的机会。一次,他选择了驾驶返回舱撞小行星以拯救地球,而舍弃了留在月球保全自己的机会。面对两难选择,独孤月选择了利他,而舍弃了利己。穿越云涛晓雾,行走海海人生,我们应如独孤月一般心有所守,取利他,舍利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趋利避害,也就是我们的本能。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也就是利他。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本我”与“超我”叠加构成现实生活中的“我”。一个人,如果本我过于强大,就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两难选择中,不会为一只袋鼠的死亡而愧疚,不会为地球的损毁而担忧。选取了利己,也就舍弃了利他,舍弃了一只袋鼠鲜活的生命,舍弃了整个地球旺盛的生机。而如果超我过于强大,在两难选择中,就如独孤月,宁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护全一只袋鼠与整个地球的安宁。
王羲之有言:“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在两难选择中,取舍都不一样,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舍身为国的中国脊梁。面对毫无生气的铁屋,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墨为旗鼓,叫醒昏昏欲睡的民众;面对寥廓苍茫的大地,毛润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以过人的文韬武略,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陈陆“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以自己的生命,兑现对祖国人民的承诺;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重庆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自己的行动,汇聚成消灭火灾的磅礴力量。试想,若他们在面对两难选择时,纠结,犹豫,延宕,又怎会有如今的国泰民安,河清海晏?
孟子曾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何为“义”,“义”即“宜”,合适的事、应该的事。在面临生命和道义的两难选择时,生命也可舍弃。揆诸当下,仍有人为自己的蝇头小利沾沾自喜,而罔顾他人的权益;仍有企业为了自己的利润层层盘剥,罔顾员工的生命健康;仍有国家为了自己的霸权挑起争端,罔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深入人心。这是在是短视之举,就如独孤月救助大袋鼠,最终依靠大袋鼠回到月球基地一样,互惠共利方能长久。
人生一世,俯仰之间。世间从无双全法,取舍之间见人心。在两难选择中,我们要心有所守,取利他,舍利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取舍”,立意行文,“取”与“舍”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两难与取舍之间,取舍的对象可以是材料的指向,即舍己为人(舍个人为他人、舍生取义等)。由此,考生可联想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当我们选择成长时,我们要放弃贪玩;当我们选择成熟时,我们要放弃单纯;当我们选择远行时,我们要放弃家庭:当我们选择拼搏时,我们要放弃温馨;当我们选择成功时,我们要放弃安逸。我们的一生总在不断地拥有与不断地失去之中进行取舍着,在一个个的取舍之中,我们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可以说,舍弃是收获的前提,只有懂得舍弃的人,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学会取舍、善于取舍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舍弃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然而,懂得舍弃的才是最好的。于是,取舍之间注定是一种让人纠结的、艰难的、痛苦的选择。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问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相信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取舍之间,都能做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如果谈到“舍它取己”(局部或者整体),具体谈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正常评分。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做好义利选择,擦亮价值原色。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在独孤月式的两难选择中,我们也应当舍利取义,擦亮生命的价值原色。首先举例论证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例子论证牺牲私利而坚守道义更能彰显人格的伟大,更值得崇敬;紧接着列举方志敏、陈延年等例子论证舍利取义,在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上的牺牲,守护的是人民的幸福、家国的祥和;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见危授命”“舍生取义”是儒家文化高度赞扬的价值选择,公义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若义利冲突无法调和,还请舍利取义,擦亮价值原色,做一个大写的人。
立意:
1.学会取舍。
2.懂得取舍。
3.取舍有道。
4.适当取舍。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
第四单元 B卷·能力提升卷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材料一: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
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
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路英勇《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
材料二:
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如果将这些量化为经济计量也同样是一次大投入。但这种投入无疑是值得的。它一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精品,同时也是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降低了在复制、生产、传播和衍生开发等后续价值延伸增值过程中的成本,这种产业链越长,优质原创文学作品无形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就越充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就越强。
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充分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坚持以强原创为基石。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比如明确规定中外文学名著单位的专业出版资质与门槛,对校勘者、译者和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的相关资质与能力进行基本审核等。
(摘编自潘凯雄《强原创: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永恒的主题》)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准确把握重点、支撑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在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时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
B.文学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出版界需要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为人民奉献真正的文学精品。
C.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D.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和传播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说都是值得的。
2.(3分)根据材料丙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选题策划上,为了丰富选题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应使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与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地位相当。
B.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文学IP经营的经济效益能实现最大化,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等。
C.文学出版如果一味重视市场需求和故事情节,忽视社会效益,就有可能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
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一些优质原创文学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3.(3分)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曹禺从1930年起几经揣摩构思,又用半年的时间全心写作,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雷雨》。
B.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子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C.1942年在重庆,仅用时十天,郭沫若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
D.从1975年开始构思、准备,直到1988年5月,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4.(4分)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文学精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4分)请从作家、出版企业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文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答案】1.C 2.B 3.C 4.①文学精品应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作品。②文学精品应是那些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③文学精品应是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④文学精品应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优质原创作品。 5.①从作家角度来说,作家应积极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强化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优质原创作品的创作。②从出版企业的角度来说,出版企业应提高作品鉴赏能力,对那些可出可不出和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努力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还要针对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体和新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③从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出版管理部门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和业绩观,在资源配置、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还要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错误。由材料一第五段“文学出版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可知,文学出版首先考虑的应是社会效益,而非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适当考虑社会效益。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地位相当”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表述是“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
C.“就有可能会导致……”错误,将必然说成或然。材料一第五段相关表述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可见原文的观点是肯定的,而选项表述变成了“可能”。
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表述是“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可见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的原因并不是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屈原》虽然是一部影响大、震撼人心的剧作,但因为这部剧作的创作仅用时十天,所以不能用来论证“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可知,文学精品应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作品。
从材料一“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可知,文学精品应是那些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
从材料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知,文学精品应是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从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可知,文学精品应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优质原创作品。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和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概括出答案第一点。
从材料一“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概括出答案第二点。
从材料二“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概括出答案第三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马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7.(3分)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6分)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9.(6分)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简析这一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C 7.A 8.①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③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④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 9.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属于无中生有。文章重点写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并未对名马进行批判。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只是景物描写,是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同理,文中只写到“简陋的鞍具”从马身上卸下来,这也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可见,作者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这与作者心目中的马大相径庭,此时的作者对山地马是失望的。
由“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可见此时的山地马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我与山地马是亲近的。
由“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可以看出,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作者是认同和接受它的。
由“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视角的能力。
文本二中写道“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首先,从“藏族人视角”看,文中写道“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可见,在藏族人看来,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当然,这种认识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密切相关。
其次,从“知识分子视角”看,文中写道“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
最后,从“人类视角”看,文中写道“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可见: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4.(3分)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0.C 11.B 12.D 13.(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2)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但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14.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
“既没”是“死了以后”的意思,“尧舜既没”表明的是一个时间点,句意完整,且“圣人”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排除AD。
“坏宫室以为洿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对称,“民无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张冠李戴,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辅佐;“灭国者五十”,定语后置,灭掉了五十个国家;“驱”,驱赶;“远”,使……远离。
(2)“民”,指百姓;“野”,野外;“饿莩”,饿死的人;“率”,率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探究能力。
依据原文第四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知,孟子认为,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
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可知,孟子自己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由以上内容总结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
参考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但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②,先发望春台③。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④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诗人早年曾热衷功名,然屡试不中。②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③望春台:观赏春景的高台,也喻指京城。④坐:即将。
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诗和柳诗都对早梅的形与神进行了细致地刻画,表现了其不畏严寒、素雅芳洁的特点。
B.齐诗的早梅一枝独开,既与万木受冻即将摧折不同,又先开于其它梅花,暗含双重对比。
C.齐诗借深雪、风、禽鸟等意象来突出早梅形象,这与柳诗的楚天、朔风、繁霜等作用相同。
D.齐诗和柳诗结构不同,齐诗颈联紧承颔联,对梅做进一步描写,柳诗颈联转为议论抒情。
16.(6分)这两首诗虽都与早梅相关,但诗中表达的情感却有异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相同点:①对早梅的喜爱和赞美。两首诗歌塑造的梅花形象都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②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诗人借物喻人,借梅花的形象特点表达自己对高贵品格的坚守。
不同点:①齐诗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自信。明年梅开望春台表现诗人对将来功成名就的自信乐观精神。②柳诗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人想要折梅相赠万里外的亲友而不能,只能愁看早梅凋零,黯然神伤而无以慰藉。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议论”错误,“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意思是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此处是记叙和抒情,没有议论的手法。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①齐诗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和柳诗的“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都写出了早梅的傲霜斗雪,芳香四溢,素雅高洁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②齐诗借深雪、风、禽鸟,柳诗借楚天、朔风、繁霜,都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孤高的特点,从而表现诗人对坚贞不屈、孤傲高洁品格的坚守。
不同点:
①齐诗“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意思是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结合注释②和③可知,明年梅开望春台表现诗人对将来功成名就的自信乐观精神,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
②柳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表现了诗人想要折梅相赠万里外的亲友而不能的无奈,“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是说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诗人只能愁看早梅凋零,黯然神伤而无以慰藉,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学而》中表明君子进行道德修养要控制欲望,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一个人既要真正了解、认识别人,又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答案】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无、知、智。还应当注意句中的提示语,如“进行道德修养要控制欲望,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②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其实 ③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18.(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分)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与文中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深思的。
B.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五四运动”在一代代中国青年心目中,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炬,激励着他们的斗志。
【答案】18.①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 19.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句“精力差别的原因”可知,空缺处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后文“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可知,前文是“有一小半”;根据对双胞胎的解释可以推断出一个原因是基因或者遗传,再根据句式的一致性,谓语应用“来自”,因此填写“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
第二处,由“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可知,关联词是“也”;根据“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可知,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精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填写“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第三处,是复句内的总括句,概括后面两句的内容。后文说“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可见运动和精力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此填写“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一类的句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996工作制”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讽刺否定意味;
B.为特殊含义;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①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 ④ ,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20.(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3分)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
B.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答案】20.①千丝万缕 ②饱经沧桑 ③人迹罕至 ④筚路蓝缕 21.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或者: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的地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2.C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处,形容地名与地方之间联系密切,可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比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②处,形容右北平古老而经历的磨难多,可用“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艰苦磨难。
③处,“绝域”形容荒僻,可用“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④处,形容世代创业的艰难,可用“筚路蓝缕”。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
第一处,“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成分残缺,改为“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或者“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
第二处,“可以被官方视为……”,不合逻辑,改为“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扎根”将人当作植物来写,采用了拟物的手法。
A.为拟人手法,“守”“托付”人格化。
B.为比喻手法,把“思维”比作“雪橇”。
C.“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将河当作马来写,为拟物。
D.“千斤重”为夸张手法。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因故错过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最终独自一人留在了月球。在努力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独孤月经历了两次抉择:
在找回返回舱发动机后,是利用太阳能继续赶路回到月球基地,还是原路返回营救唯一的同伴——一只陪伴自己的大袋鼠?独孤月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返回救助大袋鼠。后来,因月球车耗光动能陷入绝境的独孤月,偶然发现并利用大袋鼠的超强的跳跃能力,牵引自己成功返回了月球基地。
好不容易修好了返回舱准备返回地球时,却得知有一颗小行星正撞向地球:是留在月球保全自己,还是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拯救地球?独孤月没有犹豫,选择独自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两难选择中的取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取舍万殊,心有所守
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经历了两次两难选择。一次,他选择了救助陪伴自己的大袋鼠,而舍弃了赶回月球基地的机会。一次,他选择了驾驶返回舱撞小行星以拯救地球,而舍弃了留在月球保全自己的机会。面对两难选择,独孤月选择了利他,而舍弃了利己。穿越云涛晓雾,行走海海人生,我们应如独孤月一般心有所守,取利他,舍利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每个人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趋利避害,也就是我们的本能。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也就是利他。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本我”与“超我”叠加构成现实生活中的“我”。一个人,如果本我过于强大,就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两难选择中,不会为一只袋鼠的死亡而愧疚,不会为地球的损毁而担忧。选取了利己,也就舍弃了利他,舍弃了一只袋鼠鲜活的生命,舍弃了整个地球旺盛的生机。而如果超我过于强大,在两难选择中,就如独孤月,宁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护全一只袋鼠与整个地球的安宁。
王羲之有言:“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在两难选择中,取舍都不一样,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有舍身为国的中国脊梁。面对毫无生气的铁屋,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墨为旗鼓,叫醒昏昏欲睡的民众;面对寥廓苍茫的大地,毛润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以过人的文韬武略,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陈陆“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以自己的生命,兑现对祖国人民的承诺;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重庆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自己的行动,汇聚成消灭火灾的磅礴力量。试想,若他们在面对两难选择时,纠结,犹豫,延宕,又怎会有如今的国泰民安,河清海晏?
孟子曾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何为“义”,“义”即“宜”,合适的事、应该的事。在面临生命和道义的两难选择时,生命也可舍弃。揆诸当下,仍有人为自己的蝇头小利沾沾自喜,而罔顾他人的权益;仍有企业为了自己的利润层层盘剥,罔顾员工的生命健康;仍有国家为了自己的霸权挑起争端,罔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深入人心。这是在是短视之举,就如独孤月救助大袋鼠,最终依靠大袋鼠回到月球基地一样,互惠共利方能长久。
人生一世,俯仰之间。世间从无双全法,取舍之间见人心。在两难选择中,我们要心有所守,取利他,舍利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写作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含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材料的话题核心为“取舍”,立意行文,“取”与“舍”二者不可偏废,应注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
两难与取舍之间,取舍的对象可以是材料的指向,即舍己为人(舍个人为他人、舍生取义等)。由此,考生可联想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当我们选择成长时,我们要放弃贪玩;当我们选择成熟时,我们要放弃单纯;当我们选择远行时,我们要放弃家庭:当我们选择拼搏时,我们要放弃温馨;当我们选择成功时,我们要放弃安逸。我们的一生总在不断地拥有与不断地失去之中进行取舍着,在一个个的取舍之中,我们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可以说,舍弃是收获的前提,只有懂得舍弃的人,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学会取舍、善于取舍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舍弃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然而,懂得舍弃的才是最好的。于是,取舍之间注定是一种让人纠结的、艰难的、痛苦的选择。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问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相信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取舍之间,都能做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如果谈到“舍它取己”(局部或者整体),具体谈论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正常评分。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做好义利选择,擦亮价值原色。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在独孤月式的两难选择中,我们也应当舍利取义,擦亮生命的价值原色。首先举例论证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例子论证牺牲私利而坚守道义更能彰显人格的伟大,更值得崇敬;紧接着列举方志敏、陈延年等例子论证舍利取义,在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上的牺牲,守护的是人民的幸福、家国的祥和;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见危授命”“舍生取义”是儒家文化高度赞扬的价值选择,公义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若义利冲突无法调和,还请舍利取义,擦亮价值原色,做一个大写的人。
立意:
1.学会取舍。
2.懂得取舍。
3.取舍有道。
4.适当取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