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ppt课件
展开1. 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课文运用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和正反论证的方法,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用。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但相比《论语》,它的篇幅更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最初住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常常在墓地间玩耍,模仿大人的丧葬仪式捶胸顿足,跪拜号哭,以此为游戏。寡居的孟母看到后说,这里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附近居住。没想到孟子在这里又把学商贩叫卖、讨价还价当作游戏,孟母发现这里也不适合她的孩子居住,于是带着孟子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宫旁边,孟子的游戏内容就改为了模仿大人鞠躬行礼和进退的礼仪。孟母见状说,这才真正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从此在那里定居。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2.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首先是正反论证,例如文章论证人性本善,从正面说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反面说则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其次是演绎论证,先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引申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再引申出先王“有不忍人之政”,从而得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结论,这是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基本论点,一步一步演绎出文章结论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层次非常清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来说,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全文可分成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之例以证明上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第三层从“由是观之”至文末,阐述“四端”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心,并将之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有此“四端”而“充之”,可以保家卫国;若不“充之”,连赡养父母也办不成。
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① 是先天就有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指出人性就是作为“仁、义、礼、智”的发端的“不忍人之心”,而且举出了生动的例子来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的确是人先天就有的,与后天环境无关。因此,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② 是后天培养的。孟子也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淌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么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 逻辑严密。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来说,是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据此,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其论证主要在“四端”说中,说看到小孩掉入井中,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同情心理,这种恐惧同情心理来自本性,而不是外在环境附加的。论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4.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多种修辞并用。排比,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也能更全面、更严密地表达文章内容。比喻,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是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来比喻在仁政下治天下的容易程度,具体而贴切。反复,如文章开头就连续用了三个“不忍人之心”、两个“不忍人之政”,合成五个“不忍人”,使文章论证的重点异常突出。
文言知识梳理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火之始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连词,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仁之端也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③ 泉之始达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治天下可运之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省略句,省略主语“人”
省略句,“之”之后省略介词“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D 解析:A.“内”同“纳”,结交。B.“要”同“邀”,求取。C.“然”同“燃”,燃烧。
2.下列选项中,对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治:治理②运:运动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①乍:刚刚②入:掉进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②达:到达
答案:C解析:A.②运:运转。B.①乍:突然。D.②达:流通,涌出。
3.下列选项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C解析:A.之:结构助词,的/句末衬字,无实义。B.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C.介词,用。D.于:介词,在……中/介词,表被动。
4.下列句子中加色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犹其有四体也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
5.下列加色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B.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C.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答案:C 解析:例句,明:彰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A.保:安定,无活用。B.事:侍奉,赡养,名词活用作动词。C.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D.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其斯之谓与C.不学《礼》,无以立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C.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D.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 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治。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
(3)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4)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认为他的国君做不到的,是伤害他的国君的人。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都不足以侍奉父母。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介绍,题目解说,写作背景,课文探究,深入探究,介词结构用作状语后置,内容小结,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共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孟子及背景介绍,“亚圣”,“仁政”“王道”,价值观,人性观,研读文本,文题解读,扩而充之,论证思路与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