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三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__以尼罗河流域为例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三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2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__以“一带一路”为例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一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2节资源枯竭地区和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四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四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2节耕地与粮食安全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鲁教版 课件 0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一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1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__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件鲁教版
展开一、生态脆弱区1.含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稳定性 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 生态退化 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位置: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 过渡 区域。 3.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 农牧 、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分布面积大。 4.现状: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建设,生态脆弱区 生态 、经济、社会问题愈发突出。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1.黄土高原位置(1)地处黄河中上游与 海河 上游地区,一般泛指 太行山 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地处沿海向 内陆 、平原向 高原 、半湿润地区向 半干旱 地区的过渡地带。
过渡地带地理环境要素变化大
2.脆弱生态(1)气候较为干旱
(2)黄土土质疏松土质 疏松 ,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节理形成的两个断面一般没有或很少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千沟万壑 ,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水土流失后,使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 肥力 ,加之气候较为干燥,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 加剧 了水土流失。
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 P24图2-1-3“黄土高原地形”,探究下列问题。①黄土高原的地形有何特点?提示 地形为高原,海拔较高,地表千沟万壑,地势向东南倾斜。②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是如何体现的?提示 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③该图体现黄土高原怎样的脆弱性?提示 气候较干旱,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沟壑纵横等。
三、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1.水土流失严重(1)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广,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70% 。 (2)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 6—9 月份。 (3)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 多沙粗沙 区。 2.自然灾害易发黄土高原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 旱灾 、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
(1)水土流失导致 沟壑 面积越来越大,农田破坏严重,耕地减少。 (2)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土层变薄, 土地生产力 下降。
易错易混·再判断(1)在古代,黄土高原没有水土流失。( × )(2)黄土高原的常见自然灾害就是水旱灾害。( × )(3)水土流失主要危害下游地区。( × )
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调整发展措施,在发展中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需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工程 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2.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积极调整 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 人口布局 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旁栏边角·再利用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 P29图2-1-8“防止山体滑坡的抗滑桩”、图2-1-9“储水和护坡的鱼鳞坑”,P30图2-1-10“在沟头植树造林”、图2-1-11“在田埂栽种灌木”、图2-1-12“油料果树间作套种”、图2-1-13“滴灌技术”,探究以下问题。①抗滑桩和鱼鳞坑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何不同?提示 抗滑桩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山体滑坡,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储水和护坡。
②沟头植树造林的作用是什么?田埂栽种灌木的作用是什么?二者属于治理水土流失的哪种措施?提示 沟头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径流进入沟道而产生的沟头前进、沟头下切和沟岸扩张。此外,还可起到拦截坡面径流和泥沙的作用。田埂栽种灌木的作用是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二者都属于生物措施。③油料果树间作套种和滴灌技术为什么能减轻水土流失?提示 增强地表抗蚀能力,从而减轻水土流失。
考点一 认识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考题示例(2021浙江6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级行政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590.1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相等,说明人均耕地少;青海省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受到地形影响,气候以高寒为特征,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生产力低。第(2)题,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使其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地表岩石裸露,在气候干燥条件下,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第(3)题,图示地区深居内陆,大气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
归纳提升1.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主要类型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2)特点分布面积大、类型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明显,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
(3)主要问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大;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2.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对应训练(2022山东济宁一模)位于宁夏境内的乌玛高速公路,穿越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公路沿线的流动沙丘给其建设和安全运营带来极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提出“六带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高速公路两侧防护体系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地形状况B.沙丘类型C.盛行风向D.投资金额2.该防护体系常绿灌木林带中可种植沙冬青,推测该植物( )①属本地特有种,由自然演化形成 ②耐旱、耐寒、耐高温 ③由我国南方引种,叶面宽阔 ④根系发达,需水量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图中砾石带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下渗B.固沙阻沙C.隔离防火D.增加生态景观
答案 1.C 2.A 3.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高速公路两侧防护体系设置差异主要是高立式阻沙栅栏的数量和高立式大网格沙障及生态景观林带的宽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阻沙、固沙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差异。该地冬季风(西北风)强劲,且西北部是腾格里沙漠,此方向沙源丰富,西北风影响下的风沙活动多,需要严密防范;夏季风风力较弱,东南部防护带稍窄,高速公路两侧防护体系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风向。两侧的地形状况、沙丘类型没有明显差别。投资金额不是主要原因。第2题,该地地处我国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生态环境恶劣,该公路穿越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冬青应属本地特有种,由自然演化形成,而
且具有耐旱、耐寒、耐高温的特征,否则难以生长,①②正确;我国南方气候湿润,该地引种南方树种适应不了当地干旱环境,叶面宽阔,蒸腾作用强,会导致严重缺水;根系发达,可以从很广很深的地下吸收水分,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所种植物应该具有需水量少的特性,③④错误。第3题,图中砾石带的主要作用是隔离防火,该地夏季高温干燥,路面升温快,尤其白天温度高,车辆在白天行驶过程中与路面摩擦使温度更高,砾石带将林带与路面隔开,防止枯枝落叶飘到路面上,引发火灾;该地降水少,不是考虑增加下渗;起到固沙阻沙作用的主要是沙障和林带等;生态景观林可以增加生态景观,增加生态景观不是砾石带的主要作用。
考点二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典型案例
考题示例(2020全国Ⅰ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C (2)B (3)C解析 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A、B、D是打坝淤地和治沟造地都具有的功能;而治沟造地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题干问的是“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改善生产条件。黄土高原原有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第(3)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归纳提升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对应训练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治理度下小流域正态整体模型试验,是在短期内检验小流域内各种水保规划合理性与否的方法。经过对模型试验结果的统计,绘制出如下两图。据此完成1~2题。
(注:试验采用的降雨强度为2.0 mm/min,降雨历时30 min)
1.据图判断,植被覆盖率与径流产生量的关系是( )A.植被覆盖率与径流产生量呈负相关B.植被覆盖率与径流产生量呈线性正相关C.植被覆盖率提高20%,径流产生量相应增加20%D.植被覆盖率在20%~60%时,径流产生量最大2.根据图示情况,在考虑了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后,黄土高原最佳减沙减流效益的植被覆盖率是( )A.20%~40%B.40%~60%C.70%~85%D.85%以上
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由图可看出二者呈负相关,但并非线性相关;植被覆盖率在20%以下时,径流产生量最大。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植被覆盖率大于70%时,随植被覆盖率增加,减沙效益基本不变,植被覆盖率为80%左右时,其生态效益已经十分明显。故选C。
答题规范(十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基本问题的分析思路(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2.答题思维路径(1)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试题
(2)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1.(2020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平方千米 (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 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 (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2)3月,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和9月,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或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或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解析 第(1)题,主要从外力(风力的搬运和沉积)对沙源形成的影响、外力(流水)对泥沙的侵蚀和搬运过程进行分析。由材料“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可知,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第(2)题,7月和9月,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雨水对地表物质侵蚀强,且夏秋季节多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导致河流流速大,输沙能力强;3月该地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因为积雪融水补给河流,融雪对地面侵蚀较弱,且流速小,因此输沙能力较弱。第(3)题,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
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加强沟道坝系建设;缓坡可以修梯田、挖鱼鳞坑,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等,蓄水拦沙。风沙区位于中游,“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针对此情况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入风沙区;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达到治理风沙的目的。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汛期可以引洪灌溉、引洪淤地,减少入黄泥沙。
2.(2022山东潍坊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吉林省九台区三岔河流域(图1)为低山丘陵到冲积平原的过渡区。该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盛行西南风,夏季多暴雨,水系发达,黑土流失严重。通常情况下横坡垄作能阻挡降雨汇水向下流动,在断垄前可以降低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垄作方式相比,该区域横坡垄作沟蚀裂度(指区域内侵蚀沟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更大。图2示意三岔河流域不同垄向耕地沟蚀裂度的坡向分异特征。
(1)分析三岔河流域黑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分析三岔河流域横坡垄作的沟蚀裂度比其他垄作方式大的原因。(3)指出三岔河流域沟蚀裂度最大的坡向,并分析原因。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获奖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黄土土质疏松,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图文课件ppt,文件包含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单元第1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件ppt、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单元第1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4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黄土土质疏松,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