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5079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50794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50794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50794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50794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时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整合课件,共11页。
第二章本章整合突破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常用解题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间的关系2.常用方法 【例1】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时速度恰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 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 方法二 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5∶…∶(2n-1)通过xAB的时间为t,故通过xBC的时间tBC=t。方法三 中间时刻速度法。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可以看出vB正好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点是中间时刻的位置,因此有tBC=t。方法四 图像法。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二次方比的方法,作出v-t图像,如图所示。答案 t 突破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两种图像的意义及应用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用代数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描述。研究运动图像要从以下几点来认识它的物理意义:(1)从图像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2)图像的截距(即图像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图像的斜率(即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图像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例2】 甲、乙从同一位置同时出发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3 s时甲在乙的前方B.4.5 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C.0~17 s内甲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 m/sD.甲加速运动的距离等于减速运动的距离B解析 3 s时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所以乙在甲的前方,A错误;4.5 s前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乙一直在甲的前方,4.5 s时,甲的位移x1= ×3×1.5 m +1.5×1.5 m=4.5 m,乙的位移x2=4.5×1 m=4.5 m,故4.5 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B正确;0~17 s内甲的位移x3= ×3×1.5 m+ ×1.5×4 m+10×1.5 m =20.25 m,所以0~17 s内甲的平均速度v= =1.19 m/s,C错误;甲加速运动的距离为2.25 m,减速运动的距离为3 m,D错误。
第二章本章整合突破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常用解题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间的关系2.常用方法 【例1】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时速度恰为零,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 的B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B滑到C所用的时间。 方法二 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5∶…∶(2n-1)通过xAB的时间为t,故通过xBC的时间tBC=t。方法三 中间时刻速度法。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可以看出vB正好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点是中间时刻的位置,因此有tBC=t。方法四 图像法。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二次方比的方法,作出v-t图像,如图所示。答案 t 突破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两种图像的意义及应用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用代数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描述。研究运动图像要从以下几点来认识它的物理意义:(1)从图像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2)图像的截距(即图像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图像的斜率(即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图像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例2】 甲、乙从同一位置同时出发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3 s时甲在乙的前方B.4.5 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C.0~17 s内甲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 m/sD.甲加速运动的距离等于减速运动的距离B解析 3 s时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所以乙在甲的前方,A错误;4.5 s前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乙一直在甲的前方,4.5 s时,甲的位移x1= ×3×1.5 m +1.5×1.5 m=4.5 m,乙的位移x2=4.5×1 m=4.5 m,故4.5 s时甲、乙第一次相遇,B正确;0~17 s内甲的位移x3= ×3×1.5 m+ ×1.5×4 m+10×1.5 m =20.25 m,所以0~17 s内甲的平均速度v= =1.19 m/s,C错误;甲加速运动的距离为2.25 m,减速运动的距离为3 m,D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