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离子和同位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4216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离子和同位素
展开第二课时 离子和同位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理解元素的概念,能分析具体粒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3)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判断具体粒子是否互为同位素;了解同位素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微观过程,理解离子的概念。
(2)通过比较、分析建立元素的概念和同位素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离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2)元素的概念;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
(3)同位素原子的结构特点。
【难点】
元素的概念。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带电的原子——离子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 失去 1个电子后形成带 正 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 得到 1个电子后形成带 负 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 吸引 ,构成了 电中性 的氯化钠。如下图所示:
2.离子是带电的 原子 或 原子团 ,带正电的叫 阳 离子,带负电的叫 阴 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硫酸铜就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3.离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4.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教师点拨】
1.原子团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常作为一个整体。
2.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阴、阳离子保持其化学性质。如保持硫酸铜化学性质的粒子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3.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数。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化学性质更稳定。
【跟进训练】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分子的质量肯定比原子的大
D.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
2.下列关于镁原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D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镁离子比镁原子少两个电子
D.镁离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
知识点二 同位素——原子的“孪生兄弟”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45~4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科学上把具有相同 核电荷数 (即 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总称为 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8 的原子的总称。
2.原子核内的 质子数 相同、 中子数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 同位素 原子。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汞元素有7种稳定的同位素。
3.同位素原子的两种表示方法
(1)常用原子符号(X)表示,其中X表示 原子种类 ,Z表示 质子数 ,A表示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如氢有氕(H)、氘(H)、氚(H)三种同位素原子。
(2)也可以用“原子名称(或符号)-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来表示。如氧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分别为氧-16(O-16)、氧-17(O-17)、氧-18(O-18)。
4.同位素的应用
(1)质谱分析中,用 稳定同位素 原子作为示踪原子;(2)核潜艇利用铀的同位素 裂变 释放的能量作为动力;(3)利用 放射性同位素 对一些脏器进行扫描,诊断肿瘤等疾病;(4)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 半衰期 ,进行古董鉴定。
【合作探究】
氧的3种原子其核外电子各有几个呢?
答: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氧的3种原子的质子数都为8,故核外电子数也都为8。
【教师点拨】
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跟进训练】
1.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D )
A.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D.质子数不同
2.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核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图中“⊙”表示质子,“”表示中子,“”表示电子)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 )
A B
C D
3.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核内有15个质子、1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则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它们属于不同的元素
B.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
C.它们的质量相等
D.它们虽然互为同位素,但核电荷数是不同的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