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试卷,共5页。
202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试卷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 一、单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闻”字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新闻联播 B.默默无闻 C.耳闻目睹 D.见闻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项?( )
A.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B.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C.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
D.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3.下列能用来劝诫人别做坏事的是哪一句?(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多行不义,必自毙。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对联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下列与“潮来直涌千寻雪”对应的下联是( )。
A.明月高悬九州照 B.船去迢迢归无期 C.日落斜横百丈虹 D.月出斜洒缕缕辉5.下面的句子应插在语段中的( )。
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①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②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③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定做了最坚固的门。”④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29分)6.(8分)看拼音,写词语。
dà mǔ zhǐ ( ) xiàng mào( ) huì wù( ) niǔ kòu( )nǐng luó sī( ) yà shāng( ) sāo yǎng( ) fù yōng( )7.(9分)先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养( )处( ) 情不( )( ) ( )( )所欲
翻( )覆( ) 绞尽( )( ) ( )( )作声
(1) 的意思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2)与“喋喋不休”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
(3)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 思考了半天也没做出来。8.(1分)《童年的发现》一文中的“我”是一个 的孩子。9.(5分)按原文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为设果, 。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10.(2分)《杨氏之子》一文中,面对孔君平的发问,杨氏子以“ ”进行回答,他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 。11.(4分)日积月累。(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名句)(1)历史上那些叛国求荣、作恶多端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真是“ , ”啊!(2)朱熹的“ ,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分)12.(4分)交际内容仔细选。(1)(1分)我们选择的笑话要符合怎样的要求?用“”标出正确的选项。
A.笑料越多越好。( )
B.笑话要新颖。( )
C.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
D.可以把听到的大人说的段子来讲。( )(2)(3分)你搜集笑话的途径有哪些?请分条目写出三项。
①
②
③ 四、判断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分)1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1)颜真卿是我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颜勤礼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3)《手指》借五根手指说明“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4)《童年的发现》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发现的自豪,还表达了他对被老师误解一事的不满。(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每小题8分,满分8分)14.(8分)阅读与理解。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④安能⑤为⑥之足?”遂⑦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⑧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 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④子:对人的尊称。⑤安能:怎么能;哪能。 ⑥为:给;替。⑦遂:于是;就。⑧亡:丢失,失去。(1)(2分)下列加点的“足”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①饮之不足 ②蛇固无足 ③吾能为之足 ④安能为之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2分)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
A.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B.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C.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D.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2分)下面词语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笔走龙蛇 B.杯弓蛇影 C.佛口蛇心 D.画蛇添足(4)(2分)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15.阅读与理解。吃瓜子(节选)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其所以最有效者,因为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厌,叫作“勿完勿歇”。它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断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绝,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纸包里去摸。我们吃东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厌。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厌。瓜子的百吃不厌,便是为此。有一位老于应酬的朋友告诉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话:说他已养成了见瓜子就吃的习惯。有一次同朋友到戏馆里看戏,坐定之后,看见茶壶的旁边放着一包打开的瓜子,便随手向包里掏取几粒,一面咬着,一面看戏。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数次,发现邻席的不相识的观剧者也来掏取,方才想起了这包瓜子的所有权。低声问他的朋友:“这包瓜子是你买来的吗?”那朋友说“不”,他才知道刚才是擅吃了人家的东西,便向邻座的人道歉。邻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用来请客了。由此可知瓜子这样东西,对中国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了瓜子就吃。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饱,叫作“吃三日三夜,长个屎尖头”。因为这东西分量微小,无论如何也吃不饱,连吃三日三夜,也不过多排泄一粒屎尖头。为消闲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饱,时间就无法消磨。这与赈(zhèn)饥的粮食目的完全相反。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最好只尝滋味而不吞物质。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则开筵(yán)大嚼,醉饱之后,咬一下瓜子可以再来开筵大嚼,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
要剥壳也是消闲食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倘没有壳,吃起来太便当,容易饱,时间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剥,而且剥的技术要有声有色,使它不像一种苦工,而像一种游戏,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粮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
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本文作者丰子恺,选入时有改动)(1)(2分)根据短文可知,瓜子吃不厌的原因是( )。
A.瓜子的营养成分高 B.瓜子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
C.吃瓜子有益人体健康 D.可以消磨时光(2)(2分)第2自然段中作者插入叙述“朋友说的吃瓜子的趣话”的目的是( )。
A.强调作者的朋友喜欢吃瓜子 B.说明作者的朋友诚实
C.说明邻座的人大方 D.说明瓜子对中国人的吸引力(3)(2分)短文的结构属于( )。
A.总—分—总 B.分—总 C.并列 D.递进(4)(3分)“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这句话中的“亡国”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5)(3分)说一说文中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
(6)(3分)“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作者更加害怕什么?
七、作文(共1小题,每小题30分,满分30分)16.习作。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它们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或事?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任选一幅漫画,写一写自己的想法。题目自拟,字迹工整,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大拇指;相貌;秽物;纽扣;拧螺丝;轧伤;搔痒;附庸 7.【答案】尊;优;自;禁;随;心;来;去;脑;汁;默;不;情不自禁;默不作声;绞尽脑汁 8.【答案】勤于动脑、善于提问、喜欢大胆推测 9.【答案】甚聪惠;乃呼儿出;果有杨梅;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0.【答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由“孔”姓想到了孔雀,并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11.【答案】(1)多行不义;必自毙
(2)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12.【答案】(1)C
(2)示例:①从网络上搜集的。②从书籍、报刊上搜集的。③听别人讲的。 13.【答案】(1)对
(2)错
(3)对
(4)错 14.【答案】(1)D (2)A (3)D
(4)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15.【答案】(1)B (2)D (3)A
(4)不能删去。作者借用这个词表达了他对国人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现状的担忧。他担忧长此以往,将误人误国。
(5)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说明了国人沉迷安逸生活、得过且过的现象很普遍。
(6)作者更加害怕的是若只图享受、不思进取成风,国人、国家将死于安逸。表达出作者对这一现状的担忧,对有闲阶级消磨时间的否定与讽刺。 16.【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