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及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661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展开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3.《<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4.《<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5.《<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6.《<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7.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十二章》中,表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句子是“ , 。”
10.《<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文”和“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1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胸怀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具有刚强的意志品质的思想的两句是“ , 。”
12.《<论语>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重”表现在“ ”,“远”表现在“ ”。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功亏一篑是因为“ ”,能持之以恒是因为“ ”。
1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 , , 。”
1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
1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17.《<论语>十二章》中,颜渊向孔子询问实践仁德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认为不合礼制的行为坚决不能有,正所谓“ , , , 。”
18.《<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1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 。”
2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中,首句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大学之道》中,“ ”非常准确地揭示儒学的基本精神。
3..《大学之道》中,“ ”,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4.《大学之道》中,“ ”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5.《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 ”。
6.《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终极目标是“ ; ;”,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7.《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 ; ; ”的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8.《大学之道》中,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的句子是“ ; ; ; ”。
9.“ , ”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10.《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 ”。
11.《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 ; 。
1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 , 。”
13.《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 , 。”
1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句子是“ , 。”
15.《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
答案
《论语》十二章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人而不仁,如礼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朝闻道,夕死可矣。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3吾止也;吾往也。
1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0.可以群,可以怨。
《大学之道》答案
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在亲民
4.在止于至善
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6.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7.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8.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9.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10.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11.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1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3.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14.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1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