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23届中考化学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
展开陕西省西安市2023届中考化学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
【原卷 1 题】 知识点 氧化物的定义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1-1(基础)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Mg(OH)2 C.Na2SO4 D.CuO
【正确答案】 D
1-2(基础) 下列含铁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A.FeO B.Fe2O3 C.Fe3O4 D.Fe(OH)3
【正确答案】 D
1-3(巩固) 分类观是化学的基本观念。以下物质从元素的组成角度分析属于氧化物的是
A.高锰酸钾 B.氢氧化钠 C.臭氧 D.干冰
【正确答案】 D
1-4(巩固) 物质分类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液氧 B.冰水混合物 C.氯酸钾 D.氯化钠
【正确答案】 B
1-5(提升) 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氧化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空气、二氧化锰、氧气 B.海水、硝酸钾、氢气
C.氧化铁、硫酸钾、水 D.硫酸铜、氢氧化钾、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 A
1-6(提升)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物:CuO、NaNO3 B.碱:Ba(OH)2、H2CO3
C.混合物:盐酸、生理盐水 D.单质:H2、H2O
【正确答案】 C
【原卷 2 题】 知识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用清水淘米、剪窗花、折叠衣服,这三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题意;将生鸡蛋煮熟,生鸡蛋中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变性了,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C。
2-1(基础) 下列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气球爆炸 B.菜刀生锈 C.干冰升华 D.玻璃破碎
【正确答案】 B
2-2(基础) 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瓷 B.粮食酿酒
C.纺纱织布 D.湿法炼铜
【正确答案】 C
2-3(巩固)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高温烧制陶瓷 B.炸药爆破山体
C.用食醋除水垢 D.液态水变成冰
【正确答案】 D
2-4(巩固) 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家务劳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84消毒液消毒 B.用自来水淘米
C.用清水擦洗家具 D.用针线缝衣服
【正确答案】 A
2-5(提升)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正确答案】 A
2-6(提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诗句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正确答案】 C
【原卷 3 题】 知识点 活性炭的吸附性,判断物质是否能形成溶液,乙醇,空气污染及其保护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A、露天焚烧垃圾,会导致空气中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做法不正确;
B、过高浓度的酒精会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其进入细菌体内,难以将细菌彻底杀死。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所以医疗上用75%的酒精溶液杀菌消毒,做法正确;
C、汽油能溶解油污,而水不能,相似相溶原理,油污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汽油也是有机物,可以溶解油污,做法正确;
D、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所以冰箱内放置活性炭可以除异味。故选A。
3-1(基础)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A.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B.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C.用甲醛溶液做食品防腐剂 D.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
【正确答案】 C
3-2(基础)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A.用适量稀盐酸除去铁锈 B.用燃烧法区分聚酯纤维和羊毛
C.用锅盖盖灭燃着的油锅 D.用活性炭使硬水软化
【正确答案】 D
3-3(巩固)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水静置一段时间后,下层的溶液会更咸
B.在铁制品的表面喷漆可防止生锈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发现厨房内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正确答案】 B
3-4(巩固)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食物更加美味
B.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其熔点低,可用于焊接金属
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泼灭
D.用石墨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正确答案】 B
3-5(提升)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上用烧碱治疗胃酸过多
B.明矾可以净水是因为明矾能将硬水软化
C.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排气
D.洗涤剂除油污是一种常见的乳化现象
【正确答案】 D
3-6(提升)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可以鉴别NaOH和CaCO3固体
B.碳酸氢钠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NH4NO3、尿素、氨水中都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D.KNO3和Ca3(PO4)2都是复合肥料
【正确答案】 D
【原卷 4 题】 知识点 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振荡和搅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A、使用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如图错误;
B、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正上方正立,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触壁,如图操作正确;
C、振荡试管时不能上下振荡会使液体药品溅出,要左右振荡,如图操作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如图试管内液体过多,容易溅出伤人,操作错误;B。
4-1(基础) 下图是某同学对当地浑浊的水样进行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水样 B.滴加肥皂水
C.振荡混合 D.加热水样
【正确答案】 B
4-2(基础)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完成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加热液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点燃酒精灯
【正确答案】 C
4-3(巩固) 下列有关硬水性质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取样品 B.滴加肥皂水
C.振荡 D.煮沸软化
【正确答案】 D
4-4(巩固) 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有关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称量氢氧化钠 D.稀释浓硫酸
【正确答案】 B
4-5(提升) 规范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安全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取用固体
C.干燥气体 D.测溶液酸碱度
【正确答案】 A
4-6(提升) 规范操作是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收集氢气 B.过滤
C.量取液体 D.检查装置气密性
【正确答案】 C
【原卷 5 题】 知识点 离子符号的含义及书写,元素符号书写及含义,化学式、分子式及涵义,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5-1(基础)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两个氢原子:H2 B.铝离子:Al+3
C.三个氮分子:3N2 D.硫酸钠:NaSO4
【正确答案】 C
5-2(基础)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碳酸钾——KCO3 B.2个氧原子——O2
C.镁离子——Mg+2 D.水分子——H2O
【正确答案】 D
5-3(巩固)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B.2 个氢离子: 2H2+
C.2N 表示的含义:2 个氮原子或 2 个氮元素
D.铝片表面氧化物的化学式:Al2O3
【正确答案】 D
5-4(巩固) 化学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对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A.3O——3个氧分子 B.2H2——4个氢原子
C.2——2个硝酸根离子 D.Mg——只能表示镁单质
【正确答案】 C
5-5(提升) 在化学世界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下列化学用语中有关数字“2”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①2H;②I2;③;④O2;⑤2CH4;⑥CO2
A.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①⑥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⑤
C.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③④
D.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②
【正确答案】 D
5-6(提升)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中数字“3”的含义正确的是
①3O ②Al3+ ③ ④SO3
A.①中“3”表示三个氧元素 B.②中“3”表示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
C.③中“3”表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D.④中“3”表示SO3分子中含有O3分子
【正确答案】 C
【原卷 6 题】 知识点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距离越远,越先置换,即“远距离,先置换”。
【详解】A.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银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该实验可以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合理;
B.银、铜均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但是该实验不能比较银、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实验不可以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合理;
C.铜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该实验可以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合理;
D.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该实验可以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合理;故选B。
6-1(基础)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测定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每种方案设计如下,其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A.Cu、FeSO4溶液、AgNO3溶液 B.Fe、Ag、CuSO4溶液
C.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Cu、Ag、FeSO4溶液
【正确答案】 D
6-2(基础) 为验证Fe、Cu和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将Fe、Cu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中 B.将Fe、Ag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
C.将Fe、Cu和Ag分别加入稀盐酸中 D.将Fe分别放入CuSO4、AgNO3溶液中
【正确答案】 B
6-3(巩固) 某同学为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到目的的是
A.将铁丝、银丝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
B.将铁丝、铜丝、银丝分别放入稀盐酸
C.将铜丝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
D.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再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
【正确答案】 B
6-4(巩固) 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实验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Ag
B.只由实验甲、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
C.只由实验甲、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
D.实验甲中的溶液改为Al(NO3)3溶液也能完成实验
【正确答案】 C
6-5(提升)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实验室中的相关药品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用到的三种金属丝均已打磨干净):其中能验证锌、铜、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①稀盐酸、锌、铜、银
②硫酸锌溶液、铜、银
③硫酸锌溶液、硝酸银溶液、铜
④硫酸铜溶液、锌、银
⑤硝酸银溶液、锌、铜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C
6-6(提升) 为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实验所用的金属丝已提前用砂纸打磨)。
实验①: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②:取出铜丝,插入锌丝,观察到锌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后,取出锌丝。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插入锌丝前,试管中溶液可能有一种溶质 B.该实验能够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铜>银
C.实验结束后,试管中溶液可能是无色的 D.实验结束后的溶液中最多有3种溶质
【正确答案】 D
【原卷 7 题】 知识点 离子的概念及形成,二氧化碳的用途,合金的认识,常见合金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7-1(基础) 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和干冰的组成元素不同 B.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
C.黄铜和铜的熔点不同 D.氢气和液氢的化学性质不同
【正确答案】 D
7-2(基础) 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各组对比结论不正确的是
A.铁和生铁的硬度不同 B.生石灰和熟石灰的元素组成不同
C.白磷和红磷燃烧的现象不同 D.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挥发性不同
【正确答案】 C
7-3(巩固) 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各组对比结论不正确的是
A.铝和硬铝的硬度不同 B.纯碱和烧碱的元素组成不同
C.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D.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挥发性不同
【正确答案】 C
7-4(巩固) 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对比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铁和铁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C.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
D.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正确答案】 B
7-5(提升) 对比是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的区别是硬度不同
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区别是核外电子数不同
C.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是否含有碳元素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正确答案】 B
7-6(提升) 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对比不正确的是
A.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种类不同
B.相同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均比空气大
C.一定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能与碳发生化合反应
D.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没有毒性,都可用于供给呼吸
【正确答案】 D
【原卷 8 题】 知识点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过程,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打开止水夹,水不能倒流,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为2:1,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该能说明水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温度上升,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得到燃烧需氧气的条件,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B。
8-1(基础)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稀释浓硫酸
C.探究CO2和空气的密度大小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正确答案】 C
8-2(基础) 对比实验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正确答案】 A
8-3(巩固) 下列图中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D.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正确答案】 C
8-4(巩固) 下列图中所示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
B.探究酸与指示剂作用
C.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正确答案】 B
8-5(提升)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C.验证硝酸铵溶解吸热
D.检查装置气密性
【正确答案】 C
8-6(提升) 下列图中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C.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D.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正确答案】 C
【原卷 9 题】 知识点 盐类参与的反应,常见物质的颜色,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9-1(基础) 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中的两种或多种。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样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滤液1呈无色,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Fe2+、Mg2+
B.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原固体X一定不含碳酸钙
C.若滤液2呈浅绿色,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铁
D.若气体1为混合物,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碳酸钙、铜、铁
【正确答案】 C
9-2(基础) 一包固体可能是碳酸钾、氯化钠、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在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又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3)另称取12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g二氧化碳。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
B.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C.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
D.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钙和氯化钠
【正确答案】 A
9-3(巩固)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 NaOH、KNO3、CaCO3、Na2SO4、CuCl2、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分析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将此固体投入到足量水中,充分搅拌,静置,有不溶物, 上层清液呈无色。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刚开始无现象,一段时间后沉淀部分消失有气泡产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沉淀一定是 CaCO3、BaSO4
B.上述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K+、Na +、NO3 -、Cl -
C.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NaOH、CaCO3、BaCl2、Na2SO4,可能含有 CuCl2、KNO3
D.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CaCO3、Na2SO4、BaCl2,一定不含 CuCl2,可能含有 KNO3、NaOH
【正确答案】 C
9-4(巩固) 有一包固体粉末样品,可能是Ba(OH)2、Na2CO3、CuSO4、NaCl、Fe、K2SO4、NaOH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粉末经步骤Ⅰ后的滤液若呈无色,则原样品一定不含CuSO4
B.步骤Ⅱ所得溶液若不变色,则原样品一定不含NaOH
C.若经步骤Ⅲ后滤渣C部分溶解,则原样品中一定含有Ba(OH)2、Na2CO3、K2SO4,可能含有Fe、NaCl
D.若滤渣C部分溶解,滤液D呈浅绿色,气体E为混合气体,则原样品中一定有Fe、Ba(OH)2、Na2CO3
【正确答案】 D
9-5(提升)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M,可能由锌粉、铁粉、木炭粉、氧化铜、氧化亚铁(FeO)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取m g固体进行如下如图所示的实验,得到滤渣质量为n g,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固体质量仍为n g。(FeO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 Fe2O3或 Fe3O4)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若滤液 N为浅绿色,则混合物 M中一定有氧化亚铁。
②若固体粉末M含有铁,则m可能等于n。
③若充分反应后滤液N中含有四种阳离子,则滤渣一定为纯净物。
④若充分反应后滤液N中含有四种阳离子,则固体粉末M至少由四种物质组成。
⑤滤液N中一定含有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亚铁和氯化铜。
⑥混合物 M中一定有木炭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化亚铁和氧化铜。
其中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 A
9-6(提升)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粉、KMnO4、NaCl、NH4HCO3、MnO2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加热,无刺激性气味:
(2)另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滤液和黑色固体;
(3)取(2)中无色澄清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
(4)取(2)中黑色固体,加入5%的双氧水,有气体放出:
(5)待(4)中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固体粉未中一定没有碳酸氢铵 B.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MnO2和C粉
C.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Cl D.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KMnO4
【正确答案】 B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化合价代数和的计算与应用,碳单质的稳定性,蛋白质
【正确答案】
(1)稳定 (2)蛋白质 (3)+4价 (4)不断地运动
【试题解析】
10-1(基础) 大年三十,我国空间站里航天员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喜迎新年。
1、航天员们穿上了特制的节日盛装,服装的面料是真丝和合成纤维。生活中区别真丝与合成纤维的一种简单方法是________。
2、航天员的年夜饭有鲅鱼馅水饺和牛肉馅水饺等。鱼和牛肉富含的有机营养素是________。
3、航天员们还各展书法写了春联和“福”字。用墨汁书写的字画能长久处在空气中不褪色,是因为墨汁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抽丝点燃(或灼烧),闻气味
2、蛋白质 3、稳定或不活泼
10-2(基础) 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发现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________作用。用墨汁书写或绘画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吸附 不活泼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0-3(巩固)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___。
2、某服装标签上写着“涤纶56%,棉44%”,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混合纺织使衣服穿起来________________。
3、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小苏打,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4、农作物的增产依赖化学,如常用的化肥KNO3、CO(NH2)2、Ca(H2PO4)2等,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__________。Ca(H2PO4)2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________________能力。
【正确答案】 1、蛋白质 2、耐磨、不易褶皱、不易变形
3、NaHCO3 4、硝酸钾或KNO3 抗寒、抗旱
10-4(巩固)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际博物馆,如图均为馆内一级文物。
1、鎏金银竹节熏炉中的固体香料燃烧后能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在______。
2、彩绘雁鱼灯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其灯罩可自由开合,将灯罩合住即可将火焰熄灭,原理是______。
3、含六偏磷酸钠【化学式为(NaPO3)6】的敷贴可使五祀卫鼎表面附着的土壤硬结物软化清除,该物质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正确答案】 1、不断地运动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5
10-5(提升) “山清水秀好风光,江西人民欢迎您”,某校开展研学实践系列活动。
1、第一站:南昌登阁赏画。滕王阁内的水墨画长久保存不褪色是因为___________。
2、第二站:婺源赏油菜花。置身于花海之中,不时闻到油菜花的清香,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种植油菜需施用适量复合肥,下列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填字母)。
A.KCl B.Ca(NO3)2 C.KH2PO4
3、第三站:赣南品尝脐橙。脐橙中富含维生素C、钙、镁、钾和磷等,其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的符号为_______。如图为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老年人适量补充钙元素可预防________,钙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分子在不断运动 C 3、P 骨质疏松 Ca2+
10-6(提升) 回答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_____。
(2)用墨汁书写的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体现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_____。
(3)CO2和CO都是碳元素的氧化物,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原因是他们的_____。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燃烧反应方程式_____。
【正确答案】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稳定(或很稳定、不活泼) 分子种类不同(或分子构成不同、分子不同)
【原卷 11 题】 知识点 根据方程式推测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质量比,常见化肥的种类及性质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1-1(基础) 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智慧,其中有许多古今对比。
1、航天——两千年前屈原的《天问》启迪了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和追问,如今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可以连续生活六个月。航天员呼吸所需氧气来自水的电解,电解水时,氧气在______(填“正”或“负”)极产生。
2、冶金——我国古代就发明了湿法冶金技术,如今人们掌握了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冶炼金属钛的其中一步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3、净水——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明矾净水,如今使用高铁酸钾(化学式为K2FeO4)不仅能净水,还能消毒。K2Fe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4、农业——古代种植农作物使用农家肥,现代常使用化肥。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填字母)。
A.(NH4)2SO4 B.KNO3 C.Ca(H2PO4)2
【正确答案】 1、正 2、CO 3、+6 4、B
11-2(基础) 我们的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离不开化学。
1、生活方面:①白象牌是云南省著名品牌、中国食盐十大品牌,其主打产品是加碘精制食盐。这里的“碘”是指_____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②食醋可以用来除水垢,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2、生产方面:①“小麦不满,麦有一险”。为促进小麦生产,需适当施加肥料。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填序号)。
A.过磷酸钙 B.尿素 C.硝酸钾 D.碳酸钾
②“小洋芋”筑梦脱贫“大文章”,我省部分地区为实现脱贫大力推行土豆种植。为保障土豆产量,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选择酸碱性适宜的土壤 B.只使用农家肥
C.禁止使用农药 D.测定土壤中元素含量,定期定量施肥
3、科学技术方面: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氢气燃烧火焰为淡蓝色,日光下接近透明,为使火焰变为明亮的金黄色,设计者在火炬上涂了具有显色功能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______。
【正确答案】 1、元素 H2O 2、C AD或DA 3、2H2+O22H2O Na+
11-3(巩固) 疫情来袭,中国人仍可“医食无忧”,岁月静好,是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国士的负重前行!
1、“粮稳民心安。”
①种植水稻可施加硝酸铵等肥料,硝酸铵属于___________(填“氮肥”、“钾肥”、“磷肥”或“复合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②富硒大米中硒元素是人体中___________(填“微量”或“常量”)元素。
2、持续防疫,化学助力。
①从微观角度看,水银体温计的原理是温度改变时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②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次氯酸钠),请标出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次氯酸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氮肥 35% 微量 2、原子的间隔 Ca(ClO)2
11-4(巩固)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节气息息相关。
1、雨水——一叶春雨过,千畦尽成绿。雨水始,雨量增。生活中可用___________鉴别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2、小满——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为促进小麦生长,需追加肥料,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CO(NH2)2
3、芒种——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小麦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____;
4、白露——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棉花属于___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正确答案】 1、肥皂水 2、A 3、糖类 4、天然
11-5(提升) 初中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中,往往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我国实行城市燃气改造,逐步改用天然气。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然气燃烧时能量转化方式是______能转变成______能。
2、装饰房屋的玻璃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使用氢氟酸(HF)刻画玻璃,发生的主要反应是4HF+SiO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3、网购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小刚通过“美团”网站订购了外卖套餐:大米饭、红烧排骨、煎鸡蛋、豆腐汤,从均衡营养的角度考虑,这份食谱还应该补充的营养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沙土种植韭菜通常需要施加钾肥,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若还需使韭菜叶色浓绿,则能同时提供这两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碳中和是指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被植物的光合作用、人工转化等途径抵消。
①我国在尽可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同时积极探索“增汇”(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的途径。现在我们积极发展核能产业,利用核能代替热力进行发电,这属于________(填“减排”或“增汇”)。
②工业上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H3OH),同时生成水,有效实现“增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可有效实现“减排”,氢能源的储存运输是目前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某种镁铝合金是一种储氢材料,制取该合金通常在真空中熔炼而非空气中熔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H4+2O2CO2+2H2O 化学 内 2、SiF4 3、维生素
4、KNO3 5、减排 CO2+3H2 CH3OH+H2O 防止镁铝在熔炼过程中接触氧气而被氧化
11-6(提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农耕生产与节气息息相关。
1、“立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乙酸苯甲酯(C9H10O2)是一种具有茉莉花香味的物质,乙酸苯甲酯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谷雨”:时雨乃降,百果乃登。正常雨水略显酸性,原因是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表示)。pH<5.6的雨水容易导致土壤酸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常用___________改良酸性土壤。
3、“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为促进小麦生长,船追加肥料。
①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CO(NH2)2 B.Ca3(PO4)2 C.NH4NO3 D.KNO3
②草木灰是一种钾肥,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一般不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据此推测,碳酸钾溶液中的阴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
4、“夏至”:夏至杨梅满山红。杨梅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元素,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___________。
5、“白露”:白露满地,割谷拾棉。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鉴别棉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___________。
6、“秋分”:一粒好种,万担好粮。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氯化钠溶液,加___________g水即可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正确答案】 1、5:1 2、CO2+H2O=H2CO3 熟石灰或氢氧化钙 3、D 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4、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5、是 灼烧闻气味 6、65.7
【原卷 12 题】 知识点 原子中各类微粒的数值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及应用,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化学式书写及读法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2-1(基础)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
2、图1是镁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图1中两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2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用字母序号表示)
②镁和氯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不同。
③AC两种粒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子 分子 2、AB 最外层电子数 MgCl2
12-2(基础)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__;
2、保持水的化学性的最小粒子是______(填字母);
A.水分子 B.氧原子 C.氢原子
3、图2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__________;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_相同;
③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________不同。
【正确答案】 1、原子 2、A
3、7 最外层电子数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2-3(巩固)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请阅读图1信息后回答:
1、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
2、镓在化学变化中容易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3、如上图2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①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②参与反应的与两种微粒个数比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9.72 2、失去 Ga3+ Ga2O3
3、SO3 2:1
12-4(巩固)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构成氧气的粒子是_______(填“氧原子”或“氧分子”)。
2、上图是钠、镁、氯、溴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________。
②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溴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溴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溴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氧分子 2、2 得到 NaBr
12-5(提升)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氩气、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填具体粒子名称)。
2、如图,A是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C、D、E、F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中x=______。
②B、C、D、E四种粒子中与A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字母)。
③若F是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Y的数值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填字母)。
A.12 B.11 C.10 D.9
【正确答案】 1、Ar 分子 2、8 E AB
12-6(提升)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
1、图甲为微观粒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其中甲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的4种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若D为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_______________(选填“>”、“=”或“<”)18;由A、B所示原子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子 2、BC > MgF2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金属与酸反应原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3-1(基础) 某电镀厂废水中含有CuSO4、ZnSO4和FeSO4,从废水中回收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的流程如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金属X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
(2)固体B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①发生反应的任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反应。
(4)①中加入过量的X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_____(填“>”“<”或“=”)原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
【正确答案】 锌 Fe、Cu、Zn 或 置换反应 将硫酸铜、硫酸亚铁中的铜、铁元素全部转化为铜和铁 >
13-2(基础) 工业上炼铁炼钢和轧制钢材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已知: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 0.03%~2%。
1、反应:①Fe2O3+3CO 2Fe+3CO,②Fe2O3+3C2Fe+3CO。属于不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用于高炉炼铁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炼铁的固体原料需经过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空气和高炉气体的主要成分有一种相同,这种气体占空气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_。炉渣中含有硅酸钙(CaSiO3),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
4、炼钢炉中,通入纯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钢锭轧成钢板,体现了金属的______________性。
【正确答案】 1、① ① 2、增大反应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3、78% +4或+4价
4、使生铁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降低生铁中碳含量 延展
13-3(巩固) 我国每年报废的手机超过1亿部。废旧手机的电路板中含有多种金属,随意丢弃会造成资源浪费并污染土壤和水体。某手机电路板中含有铁(Fe)、锡(Sn)、铜(Cu)、银Ag、金(Au)等金属,如图是某工厂回收其中部分金属的流程图。(其中S、Au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3价)
1、过程Ⅰ、Ⅱ、Ⅳ均涉及的操作是______,该操作需要用到一种金属材料制成的仪器是______。
2、写出过程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写出过程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由本题信息分析,铁、锡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过滤 铁架台 2、SnSO4+Fe=FeSO4+Sn Fe+H2SO4=FeSO4+H2↑
3、2Cu+O2+2H2SO42CuSO4+2H2O 4、Fe>Sn>Cu
13-4(巩固) 化学实验室要从X、银、铜、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分离某贵重金属。流程如下:
1、气体Q的化学式为:______。
2、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______。
3、滤液A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种。
4、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1、H2 2、锌X铜银 3、2或两 4、
13-5(提升) 某兴趣小组利用废镍材料(含有金属Ni及少量Fe、Ag、Fe2O3)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并回收镍,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转化过程先加入H2O2溶液将Fe2+转化为Fe3+,再用NaOH溶液调节溶液pH为3.2~6.7,使Fe3+完全转化为Fe(OH)3沉淀,而Ni2+仍然存在溶液中。
1、“酸浸”中发生的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Ni+H2SO4=NiSO4+H2↑、______(写出反应方程式),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滤渣①是______(填化学式)。
3、操作A是______,该操作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写出NiSO4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Fe)制备N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Ni、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Fe+H2SO4═FeSO4+H2↑ 置换 2、Ag 3、过滤 漏斗 引流
4、Fe+NiSO4═FeSO4+Ni 5、Fe>Ni>Ag
13-6(提升) 白铜(铜、镍合金)广泛使用于造船、电器、仪表、医疗器械等领域。下图是工业上利用生锈的白铜[含Cu、Ni、],回收金属镍(Ni)和制取氧化铜的流程图。
【资料】
①
②镍是一种银白色、具有磁性的金属
请回答:
1、在实验室完成图中的操作Ⅰ、操作Ⅱ时,均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
2、固体甲中含有的物质为______。
3、氧化铜可用作颜料、催化剂等,操作Ⅳ是经过化合反应来实现的,若最终得到800kg的CuO,则参与反应的气体质量为______。
4、根据上述流程图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粉碎可以加快生锈的白铜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B.铜、铁、镍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Ni
C.操作Ⅲ用磁铁可完成Cu、Ni的分离
【正确答案】 1、漏斗 2、铜或Cu 3、160 kg或160千克 4、AC
【原卷 14 题】 知识点 固体溶解度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4-1(基础) 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10℃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g;
2、30℃时,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选填“NaCl”或“KNO3”);
3、20℃时,将10gKNO3溶解在50g水中,若变成20℃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再加入KNO3____g;
4、根据NaCl的溶解度表可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正确答案】 1、35.8 2、KNO3 3、5.8 4、蒸发结晶
14-2(基础) 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g。
2、结合上述溶解度表,请说出沿海地区的人们夏天晒“盐”的原因______。
3、NaCl和KNO3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______。
【正确答案】 1、13.3 2、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3、20~30℃
14-3(巩固) 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g;
2、10℃时,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_(选填“NaCl”或“KNO3”);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10℃时,不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
B.20℃时,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
C.20℃到30℃之间,能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Na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
D.将KNO3溶液经过某种操作后,析出KNO3晶体,过滤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原溶液小
【正确答案】 1、110 2、NaCl 3、ABC
14-4(巩固) 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当温度在t1℃~t2℃之间时,A物质与B物质______(填“能”或“不能”)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2、若B物质中混有少量A物质,要提纯B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3、图2是对A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则该固体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t1℃时,若要将210gB物质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390g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溶剂质量A>B
c.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A>C
【正确答案】 1、能 2、蒸发结晶 3、15g或15克 4、ac或ca
14-5(提升) 如表是KNO₃、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1、20℃时,将18gNaCl固体溶于75g水中得到NaCl溶液,现欲改成配制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需再加入_______________gNaCl固体。
2、60℃时,将等质量的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40℃,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NaCl_______________KNO3(填“>”、“<”或“=”)。
3、将一定量的KNO3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缓缓升温、充分溶解,不同温度下烧杯中溶液质量如图所示。
①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②b点对应的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正确答案】 1、9 2、> 3、ab或ba 163.9
14-6(提升) 研究溶液对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意义。下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1、20℃时,NaC1的溶解度为______g。
2、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KNO3,提纯NaCl,采用的方法是_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3、根据图示实验和溶解度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若a是NaCl,则③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若a是NaC1,则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7.2%
C.若a是KNO3,则③到④溶液由不饱和转化为饱和
D.实验证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溶质的量和溶剂种类有关
【正确答案】 1、36.0 2、蒸发结晶 3、ACD
【原卷 15 题】 知识点 盐类参与的反应,分解反应,酸的通性,物质推断的综合应用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5-1(基础) 物质王国中的A~F一起玩搭积木的游戏,其中A~F分别是二氧化碳、氧化铜、氢氧化钙溶液、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图中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其中E、F的物质类别相同。请回答:
(1)物质A是____________。
(2)物质B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3)物质C和物质D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4)物质E和F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能生成同种物质该生成物为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 ②CuSO4③H2O
【正确答案】 氯化钡溶液 用于生产洗涤剂等 ③
15-2(基础)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均含有同一种非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白色固体;B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E为可溶性碱。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
2、D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3、C→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CaCO3 2、灭火或用于人工降雨
3、 复分解反应
15-3(巩固) 如图所示 A~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反应(均是初中常见的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 A、D、F 分别属于酸、碱、盐中的某一种,B 能产生温室效应,C 为黑色,F 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 D、E 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D: ___________E:___________。
2、物质 C 与过量 F 溶液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图中有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生成 B,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正确答案】 1、Ca(OH)2 H2O 2、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 复分解
15-4(巩固) 下图中 ABCDE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D、E、F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A、B、C中含有一种相同的非金属元素,且B可用于人工降雨,D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图中用“一”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
1、分别写出A、E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E___________。
2、A和C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
3、F生成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O2 CaO 2、无色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3、
15-5(提升) 如图,A~F的物质分别是二氧化碳、氧化铁、一氧化碳、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E可以中和酸性土壤,规则是A~F相邻两层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1、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D的俗名是___________;
2、常温下不能反应的两种物质是___________(写名称);
3、除了相邻的物质能反应,还有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4、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______个。
【正确答案】 1、Ca(OH)2 纯碱或苏打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 3、 4、 5、3
15-6(提升) 已知A~E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A与B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E的溶液呈蓝色。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B和C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
3、写出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A和C可相互反应,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uCl2 2、H++OH-=H2O(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3、Fe+2HCl=FeCl2+H2↑ 4、复分解反应
【原卷 16 题】 知识点 制备氢气实验的探究,气体发生、收集装置,氧气的制取中装置的选择,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6-1(基础)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C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室若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需将发生装置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与干燥装置F和收集装置___________依次连接,其中装置F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4、F装置也可用来收集气体,若用F装置收集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时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
【正确答案】 1、水槽 2、 3、B E 浓硫酸 4、b
16-2(基础)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名称是_____。
2、要制取纯度较高的H2,发生和收集装置最好选择_____(在A~E中选择)。
3、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可用C装置收集是因为氧气_____。如用F装置收集O2,请写出验满的方法:_____。
【正确答案】 1、锥形瓶 2、BC
3、 不易溶于水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①导管口,若复燃则氧气集满
16-3(巩固)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4、小玥用D、E组合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D装置中,若X为澄清石灰水,则D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E中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则X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①NaOH溶液 ②CaCl2溶液 ③浓硫酸 ④稀盐酸
【正确答案】 1、锥形瓶 2、
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4、石灰水变浑浊 ①③或③①
16-4(巩固)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装置A制氧气时,固体药品(混合物)是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实验室若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需将装置B与干燥装置F和收集装置________依次连接,其中装置F中盛装的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
4、适用装置C收集而不适用装置D或E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填序号,多选)
a.N2 b.CO c.SO2 d.NH3
【正确答案】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KClO3和MnO2) 2、
3、E 浓硫酸 4、ab或ba
16-5(提升)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②的仪器名称:②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备较纯净的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为紫红色,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E装置在化学上被称为“万能瓶”,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可选择发生装置B,锥形瓶中应该放的药品是_____(填化学式),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其优点是_______,图G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4、若用E装置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E装置中应该装有______(填“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2、 试管口没有堵棉花 将带火星的木条平置于a管口处,木条复燃,则已满 3、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无
4、溶液
16-6(提升)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中可观察到试管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中的铁钉锈蚀。
5、图丁是配制50 g16%的氯化钠溶液(5g以下用游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如图所示,其他操作都正确,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选填“>”、“=”或“<”)16%。
【正确答案】 1、分液漏斗 2、 3、防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① 5、<
【原卷 17 题】 知识点 盐类参与的反应,强碱露置在空气中的变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7-1(基础)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1】该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
有气泡产生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
【提出猜想】猜想I:完全变质: 猜想Ⅱ: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Ca(OH)2溶液
______
猜想Ⅱ成立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为______
(3)【反思交流】
在反思交流环节中,有同学提出实验探究2不足以得出猜想Ⅱ成立的结论,其理由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将实验探究2中的Ca(OH)2溶液换成过量的______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即可得出猜想Ⅱ成立的结论。
【正确答案】 稀盐酸(合理即可)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 氯化钙(合理即可)
17-2(基础) 某化学兴趣小组发现实验桌上的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上橡胶塞。为探究敞口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该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1】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______
该溶液已变质
(2)【提出问题2】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不含NaOH。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现现象
结论
先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有_____________生成
猜想二成立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
上层清液______________
(3)【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①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流程分析,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____________(填“>”“<”或“=”)变质样品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
【正确答案】 有气泡产生 NaOH、Na2CO3(或氢氧化钠、碳酸钠) 白色沉淀
变为红色 过滤 >
17-3(巩固) 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小刚和小强同学到实验室去做探究实验时,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他们认为此瓶氢氧化钙固体变质了,接着他们对这瓶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钙固体变质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与假设】
小刚猜想:______。
小强猜想:氢氧化钙可能全部变质,生成了碳酸钙。
【实验探究】小刚和小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了他们各自的猜想。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步骤一
取样品,加水搅拌,过滤,取滤纸上
的剩余物于试管中滴加盐酸
有______生成
氢氧化钙已变质
步骤二
取上述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
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为
______色
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得出结论】小刚的猜想正确。
【表达与交流】(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钙变质的原因:______。
(2) 在实验室里氢氧化钙需要密封保存。药品密封保存的原因很多,请你写出浓盐酸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氢氧化钙部分变质,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气泡 红 浓盐酸易挥发
17-4(巩固) 某同学家里有一瓶开封很长时间的厨房油污净。他和他的同学对该油污净的除油污原理、成分及正确使用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指导下,他们开启了项目化学习活动。
项目一:了解油污净去油原理
1、【阅读标签】油污净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氢氧化钠
【查阅资料】表面活性剂属于有机物,常作为家用洗涤剂的有效成分。
【交流讨论】油污净除油污的原理是______。
项目二:探究该油污净的成分
2、【作出猜想】同学们认为该油污净长期开封后,可能会吸收______而导致变质。
【实验探究】一同学取了少量油污净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于是他认为该油污净未变质。
【交流反思】大家分析后认为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油污净中是否含有NaOH,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油污净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______振荡,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该油污净中含有Na2CO3和NaOH
步骤二
取步骤一所得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振荡
______
【交流反思】
3、写出上述实验步骤中发生反应的一个方程式:______。
4、若步骤一中加入的试剂是足量的溶液,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项目三:交流油污净的使用方法
【讨论交流】
5、根据油污净的主要成分,同学们提出使用炉具清洁剂时需注意______。
【正确答案】 1、乳化油污,与油污反应
2、二氧化碳或CO2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氯化钙(合理即可) 产生蓝色沉淀
3、或
4、该油污净中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氢氧化钠
5、避免与眼睛、皮肤等接触,使用时需戴好橡胶手套等
17-5(提升) 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实验室常用的药品。同学们对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设计】同学们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分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结论分析】
1、甲组的小亮同学根据溶液变为红色认为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但有同学指出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
2、乙组的小芳同学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即样品中含有 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交流反思】
3、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乙组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 ___________,对实验结论造成干扰。于是小芳对实验进行改进,将石灰水换为_________,最终得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4、若要除去已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___________。
【拓展探究】某同学取少量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图1烧瓶中,并逐滴滴加稀盐酸,同时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装置中CO2的含量变化,形成“CO2含量﹣时间”曲线图。
5、图2中ab段曲线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6、图2中bc段曲线明显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___(写化学式)
【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NaOH、Na2CO3
3、氢氧化钠或NaOH 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4、向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5、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6、Na2CO3+2HCl=2NaCl+H2O+CO2↑
7、HCl、NaCl
17-6(提升)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图),为确认其中的溶质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去,回答有关问题。
【进行猜想】猜想I:该溶液的溶质是NaC1;
猜想Ⅱ:该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Ⅲ:该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IV:该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常温下物质的相关信息如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进行实验】
1、测定溶液的pH大于7,该溶液的溶质不是______(填化学式)。
2、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实验可以判断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填化学式)。
【获得结论】
3、该瓶原来装的无色溶液的溶质是NaOH,并且______(填“没有”、“部分”或“全部”)变质。
【拓展】
4、提纯该无色溶液的步骤是:先向无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然后过滤。
【正确答案】 1、 NaCl 2、NaOH、Na2CO3 3、部分 4、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原卷 18 题】 知识点 溶质质量分数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微观本质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18-1(基础) 某化工厂化验室用 10% 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除硫酸外其他物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钠、水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 40 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请计算:
(1)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多少?
(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 0.1%)
【正确答案】 (1)4.9g;(2)15.8%
18-2(基础) 欲测定某瓶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50g该样品于烧杯中,将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烧杯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常温下pH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呈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正确答案】 1、酸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解得:x=4.9g
则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18-3(巩固) 某东方红化验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该产品中其它物质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与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值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
2、A点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_______。
3、计算这一石油产品中残余硫酸的质量____(写出解题过程)。
【正确答案】 1、酸碱恰好中和 2、6g 3、解:设石油产品中硫酸的质量为x。
答:这一石油产品中残余硫酸的质量7.35g。
18-4(巩固) 某造纸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为测定氢氧化钠的浓度,取100.0g沉淀后的澄清废水,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用去稀硫酸的质量是20.0g(假设废水无色且不含其他与硫酸反应的物质)。
1、计算废水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2、在滴入稀硫酸前给废水中滴入酚酞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正确答案】 1、解:设废水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1.6%
答:废水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
2、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何时恰好完全反应
18-5(提升) 某兴趣小组对一造纸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发现其主要的污染物为NaOH。为了测定污水中NaOH的含量,他们首先把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g,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然后取80g污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硫酸至49g时恰好完全反应(假定污水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硫酸反应)。请计算:
(1)把2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__g。
(2)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取80g该污水于烧杯中放置几天后,若其中的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钠。则此时应逐滴加入10%的硫酸________克才能使碳酸钠恰好完全变成硫酸钠。
【正确答案】 (1)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20g×98%=(20+x)×10%
x =176g
答:要加水的质量是176g。
(2)设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y,
答: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5%。
(3)取80g污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硫酸至49g时恰好完全反应,钠元素全部转换为硫酸钠;
取80g该污水于烧杯中放置几天后,若其中的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钠。再逐滴加入10%的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会发生改变。在变质前后钠元素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最终都转化为硫酸钠,硫酸钠的质量应该相等,那么硫酸根的质量也相等,硫酸根都来自稀硫酸,稀硫酸质量也相等;所以变质前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不变还是49g。
18-6(提升) 往100g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分析并计算:
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d点溶质为__________。
3、求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正确答案】 1、硫酸
2、硫酸钠、氢氧化钠 3、分析图像,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50g-50g=100g。
设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x。
答: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详解:
A、氧气是只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是由镁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碱,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是由钠元素、硫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铜由铜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1-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
A、FeO是由铁、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
B、Fe2O3是由铁、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
C、Fe3O4是由铁、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
D、Fe(OH)3是由铁、氧、氢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D。
1-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高锰酸钾由K、Mn、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由Na、H、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臭氧只有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干冰由C、O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选:D。
1-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液氧组成元素只有一种,不属于氧化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冰水混合物的成分是水,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冰水混合物是氧化物,故B符合题意;
C、氯酸钾的组成元素是三种,不属于氧化物,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h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
A、 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二氧化锰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B、海水属于混合物,硝酸钾属于化合物,氢气属于单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氧化铁属于氧化物,硫酸钾属于化合物,水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硫酸铜属于化合物,氢氧化钾属于化合物,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铜是由Cu、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硝酸钠是由Na、N、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钡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碳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C、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生理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D、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气球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B、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C、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有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湿法炼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高温烧制陶瓷,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炸药爆破山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食醋除水垢,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液态水变成冰,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2-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用84消毒液消毒,杀死细菌等微生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用自来水淘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清水擦洗家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针线缝衣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若等闲隐含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身碎骨浑不怕隐含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要留清白在人间隐含熟石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里的烟是指水产生的雾气,是由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是液化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含着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3-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让垃圾变成资源,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故A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故B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C、甲醛有毒,不可用甲醛溶液做食品防腐剂,故C不科学,符合题意;
D、汽油可以溶解油污,故可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故D科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可除去铁锈,选项正确;
B、羊毛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气味,聚酯纤维燃烧无此气味,可以区分,选项正确;
C、用锅盖盖灭燃着的油锅,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选项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硬水中的钙、镁离子,硬水软化应用煮沸或蒸馏,选项错误。
故选D。
3-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溶液具有均一定和稳定性,食盐水是溶液,则静置一段时间后,上层、下层的溶液会一样咸,错误;
B、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在铁制品的表面喷漆可阻止铁和氧气、水接触,防止生锈,正确;
C、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D、发现厨房内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可能因电打火引起火灾或爆炸,错误;
故选B。
3-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身体不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合金的熔点比组成的纯金属大,则焊锡可用于焊接金属,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能导电,则家用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石墨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3-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医疗上是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不是烧碱,烧碱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食用,选项错误;
B、明矾可以净水是因为明矾可以吸附使杂质沉降下来,不能将硬水软化,选项错误;
C、发现煤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排气,容易产生静电火花而发生爆炸,选项错误;
D、洗涤剂除油污是一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将油污分散为小液滴,形成乳浊液冲走,选项正确;
故选D。
3-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NaOH易溶于水,CaCO3固体难溶于水,用水可以鉴别NaOH和CaCO3固体,故选项正确;
B. 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碳酸氢钠可与盐酸反应,且无腐蚀性,则碳酸氢钠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正确;
C.NH4NO3、尿素、氨水中都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故选项正确;
D.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Ca3(PO4)2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D。
4-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过滤时,液体应用玻璃棒引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该选项操作正确;
C、振荡液体时,应左右振荡,而不是上下,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加热液体时,试管应向上倾斜,且与桌面呈45°,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4-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稀释浓硫酸需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造成液滴飞溅,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C、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看是否出现气泡,正确;
D、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起火灾,错误。
故选C。
4-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立在桌面上,选项错误;
B、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正上方正立,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触壁,选项错误;
C、振荡试管时应左右振荡,不能上下,否则会使液体溅出,选项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选项正确;
故选:D
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应用燃着火柴的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易引发火灾,故A错误;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将胶头滴管伸进试管内,故B正确;
C、氢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不能在纸上称量,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注入水中,不能水入酸,故D错误。
故选B。
4-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关闭弹簧夹,用手紧握烧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玻璃管内水柱上升,符合题意;
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用镊子夹取,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是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不符合题意;
D、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应将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待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将pH试纸润湿,会稀释溶液,影响结果,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B不符合题意;
C、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故C符合题意;
D、该装置通过长颈漏斗与外界相通,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则2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选项书写错误;
B、离子符号右上角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铝离子的符号为Al3+,故选项书写错误;
C、分子式前面加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氮分子的化学式为N2,则3个氮分子表示为3N2,故选项书写正确;
D、硫酸钠中Na为+1价,为-2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4,故选项书写错误。
故选C。
5-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碳酸钾是由钾离子、碳酸根离子构成,钾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碳酸钾:K2CO3,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B、元素符号表示意义:表示这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表示这种物质,元素符号前面的计量数表示原子的个数,2个氧原子:2O,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C、离子符号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方标注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字为“1”,省略不写,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镁离子:Mg2+,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D、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H2O,化学用语表示正确;
答案:D。
5-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结构示意图知道: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离子可表示为:2H+,不符合题意;
C、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N可表示2个氮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符合题意;
D、铝片表面氧化物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符合题意。故选D。
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3O表示三个氧原子,3个氧分子写作3O2,A错误;
B、2H2表示两个氢分子,4个氢原子写作4H,B错误;
C、两个硝酸根离子写作2,C正确;
D、Mg可表示镁元素,镁单质,一个镁原子,D错误。
故选:C。
5-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①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⑥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①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⑤化学式前面加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CH4表示2个甲烷分子,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③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离子个数,2表示2个铵根离子;④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O2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②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I2中的“2”表示一个碘分子中含有两个碘原子,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5-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①中“3”表示3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②中“3”表示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则③中“3”表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故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某元素原子的个数,则④中“3”表示1个S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将铜放到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铜不与硫酸亚铁反应,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铁弱,铜能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选项正确;
B、将铁、银放到硫酸铜溶液中,铁能够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银不能与硫酸铜反应,证明银的活动性比铜弱,选项正确;
C、将铁、铜放到稀盐酸中,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证明铁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铜与盐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证明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即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将铜放到硝酸银溶液中,铜能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选项正确;
D、将铜、银放到硫酸亚铁溶液中,两种金属都不与硫酸亚铁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都强,但不能验证铜、银金属活动性的关系,选项错误;
故选D。
6-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将Fe、Cu分别加入AgNO3溶液中,铁、铜表面都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铁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无法比较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将Fe、Ag分别加入CuSO4溶液中,铁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银表面没有明显现象,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可以得出铁>铜>银,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将Fe、Cu和Ag分别加入稀盐酸中,铁表面有气泡生成,说明铁金属活动性比氢强,铜、银表面没有明显现象,说明铜、银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可以得出铁>铜、铁>银,无法比较铜、银金属活动性,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Fe分别放入CuSO4、AgNO3溶液中,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铁丝表面有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无法比较铜、银金属活动性,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B。
6-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将铁丝、银丝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铁丝可以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银不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铜,故金属活动性铁大于铜大于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铁丝、铜丝、银丝分别放入稀盐酸,铁丝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铜和银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弱于氢,但是无法证明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将铜丝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故金属活动性铜小于铁,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故金属活动性铁大于铜大于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铁丝可以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再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故金属活动性铁大于铜大于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丙中,铝能与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铝>银,该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甲中,铜不能与硫酸铝反应,说明铝比铜活泼,实验乙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则说明铜比银活泼,则可得出金属活动性:Al>Cu>Ag,该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甲得出的结论为铝比铜活泼,实验丙得出的结论为铝比银活泼,但没有比较铜和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实验甲中,将硫酸铝换成硝酸铝,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详解:
①稀盐酸和锌可以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在H之前,铜、银既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也不能和氯化锌反应,故无法判断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②硫酸锌溶液不能和铜、银反应,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银强,无法判断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③铜不能和硫酸锌溶液反应,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故金属活动性Zn>Cu>Ag,故正确;
④硫酸铜溶液和锌能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硫酸铜和银不能反应,故金属活动性Zn>Cu>Ag,故正确;
⑤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银和硝酸铜,说明金属活动性:Cu>Ag,铜与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得到了硝酸铜,再锌放入硝酸铜溶液中,锌和硝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铜和硝酸铝,说明金属活动性:Al>Cu,故正确,故③④⑤正确。
故选:C。
6-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插入锌丝前,试管中的溶液可能有一种溶质,就是生成的硝酸铜,也可能有两种就是剩余的硝酸银和生成的硝酸铜,不符合题意;
B、通过实验①: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溶液变为蓝色,可以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铜>银,通过实验②:取出铜丝,插入锌丝,观察到锌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可以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锌>铜,所以该实验能够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铜>银,不符合题意;
C、实验结束后,如果硝酸铜反应完了,试管中溶液是无色的,如果硝酸铜没有反应完,试管中溶液是蓝色的,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后的溶液中最多有2种溶质,就是生成的硝酸锌和没有反应完的硝酸铜,硝酸银一定没有了,因为金属锌会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7-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冰是固态的水,水由H、O元素组成,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C、O元素组成,组成元素不同,不符合题意;
B、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红磷的着火点较高,白磷的着火点低,不符合题意;
C、黄铜是铜的合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熔点低,不符合题意;
D、液氢是液态氢气,液氢和氢气均是由氢分子构成,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符合题意。
故选D。
7-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生铁是铁合金,铁是铁合金中的组分金属,合金的硬度大于组分金属,所以铁和生铁的硬度不同。A正确;
B、生石灰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熟石灰由钙、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即生石灰和熟石灰的元素组成不同。B正确;
C、白磷和红磷燃烧都生成五氧化二磷,现象都是产生白烟。所以白磷和红磷燃烧的现象相同。C不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挥发性不同。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7-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硬铝是铝的合金,硬铝比铝硬度大,结论正确;
B、纯碱是碳酸钠,由钠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烧碱是氢氧化钠,由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他们的组成元素不同,结论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结论不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结论正确;
故选:C。
7-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不符合题意;
B、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不相同,符合题意;
C、水和过氧化氢均是由H、O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现象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物质性质的分析。
详解:
A、生铁和钢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A错误,不符合题意;
B、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钠离子,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区别是核外电子数不同,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碳酸盐也含有碳元素但是它是无机物,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7-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种类不同,此选项正确;
B、相同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均比空气大,此选项正确;
C、一定条件下,氧气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定条件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能与碳发生化合反应,此选项正确;
D、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没有毒性,氧气可用于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此选项错误。
故选D。
8-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图中长颈漏斗导致内外压强一样,因此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选项错误;
B、稀释浓硫酸应该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错误;
C、图中操作会看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选项正确;
D、图中左边试管铁钉与水接触不与空气接触,右边试管铁钉与空气接触,没有与水接触。根据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则两试管铁钉都不生锈,无法探究铁生锈的条件,选项错误;
故选C。
8-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需要用同种等浓度等量的酸,A中酸的种类不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
C、除溶剂种类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碘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可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剂种类,能达到实验目的;
D、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在冷水中扩散得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8-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试纸不变色,右边集气瓶试纸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选项A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反应结束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选项B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过程中,两边铁钉都不能生锈,不能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选项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D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8-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过程中,试剂瓶塞没有倒放,溶解氯化钠时不能用量筒,应在烧杯中溶解,故A不符合题意;
B、滴加酸时,酚酞不变色,石蕊变红色,能探究酸与指示剂作用,故B符合题意;
C、铁生锈需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实验过程中,两边铁钉都不生锈,不能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蘸水的玻璃棒不燃烧,蘸酒精的玻璃棒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能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生成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则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则U型管左高右低,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推动注射器,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则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即长颈漏斗下端液面上升,该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8-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过程中,铜粉加热生成氧化铜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锥形瓶中压强减小,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两边铁钉都不能生锈,不能探究水对铁钉生锈的影响,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右边集气瓶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9-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后有滤渣2,则滤渣2为铜,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铜和镁,镁在加足量水时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若含有硫酸亚铁,也与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镁;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铜,硫酸铜溶于水呈蓝色,若滤液1呈无色,说明固体粉末中含有镁,且镁是过量的,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镁和铁,加入过量稀盐酸后,只能确定滤液2中一定含有Mg2+,选项错误;
B、若气体1为纯净物,当镁粉在加足量水时全部反应,则滤渣1中含有碳酸钙和铜,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选项错误;
C、若滤液2呈浅绿色, 根据题意可知,滤液2一定含有氯化亚铁,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铁、铜,选项正确;
D、若气体1为混合物,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铜,若镁粉在加足量水时未全部反应,镁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并不能证明滤渣1一定含有铁,不能确定硫酸亚铁是否存在,选项错误;
故选:C。
9-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氯化铜溶于水,溶液显蓝色,碳酸钠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硝酸钠,碳酸钾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硝酸钾,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所以一定没有氯化铜,所以碳酸钠、碳酸钾与硝酸钙不能同时存在;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在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又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或碳酸钾或碳酸钠、碳酸钾,可能有氯化钠,一定没有硝酸钙;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小于12g,
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钾的质量为y,
y=13.8g大于12g,
综上所述,该固体中一定没有硝酸钙、氯化铜,可能是碳酸钠、氯化钠或碳酸钾、氯化钠或碳酸钠、碳酸钾、氯化钠。
故选A。
9-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将此固体投入到足量水中,充分搅拌,静置,有不溶物, 上层清液呈无色,由于碳酸钙不溶于水,不溶物中可能含有碳酸钙,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溶物中可能含有硫酸钡,氯化铜能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溶物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铜,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刚开始无现象,一段时间后沉淀部分消失有气泡产生,一开始无现象,应该是稀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硝酸钠和水,故一定含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沉淀部分消失,有气泡产生,碳酸钙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故一定含碳酸钙,氢氧化铜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硫酸钡与稀硝酸不反应,沉淀部分消失,说明沉淀中一定含硫酸钡,故固体一定含氯化钡、硫酸钠,沉淀中可能含氢氧化铜,故固体中可能含氯化铜,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可能含氯化铜、硝酸钾。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沉淀中一定含碳酸钙、硫酸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铜,不符合题意;
B、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可能含氯化铜、硝酸钾,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故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Cl-、OH-,不符合题意;
C、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可能含氯化铜、硝酸钾,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钠,可能含氯化铜、硝酸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固体粉末经步骤Ⅰ后的滤液若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颜色的离子,则原样品可能含有CuSO4,但被Fe、NaOH或Ba(OH)2反应消耗完了,说法错误;
B、步骤Ⅱ所得溶液若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碱性物质,则原样品可能含NaOH,但被CuSO4反应消耗完了,说法错误;
C、固体粉末样品中:Fe不溶于水,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B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与CuSO4或K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则滤渣C可能为Fe、铜、碳酸钡、硫酸钡,则步骤Ⅲ加适量HCl后滤渣C部分溶解,说明滤渣C中一定含有碳酸钡,则原样品中一定含有Ba(OH)2、Na2CO3,铜和硫酸钡至少含有其中一种,则K2SO4或CuSO4至少有一种,可能含有Fe、NaCl,说法错误;
D、滤渣C可能为Fe、铜、碳酸钡、硫酸钡,加适量HCl后部分溶解,不溶物可能是铜或硫酸钡。滤液D呈浅绿色,则原样品中一定有Fe,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浅绿色)和氢气;气体E为混合气体,则原样品中一定有Ba(OH)2和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可确定原样品中一定有Fe、Ba(OH)2、Na2CO3,可能有CuSO4、NaCl、Fe、K2SO4,说法正确。
故选D。
9-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知,锌粉、铁粉、氧化铜、氧化亚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木炭粉不与稀盐酸反应,铁粉能与生成的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锌粉能与生成的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锌、铁、铜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物使固体质量增加,碳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固态质量减少,滤渣在空气中灼烧固体质量不变,说明滤渣一定为混合物,且滤渣中一定有木炭粉,但不能确定锌、铁、铜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则固体粉末M中一定有木炭粉。
详解:
①铁粉、氧化亚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若滤液 N为浅绿色,则固体粉末M中可能有氧化亚铁,也可能有铁粉,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若固体粉末M含有铁,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滤渣的质量小于混合粉末M的质量,即m>n,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若充分反应后滤液N中含有四种阳离子,则滤渣一定不为纯净物,否则滤渣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的质量会发生改变,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若充分反应后滤液N中含有四种阳离子,由题干信息知,四种阳离子是锌离子、铜离子、亚铁离子、氢离子,则固体粉末M中有锌粉、氧化铜、铁粉和氧化亚铁这两种含铁元素的物质至少有一种,由分析知,固体粉末M中一定含有木炭粉,所以固体粉末M至少由四种物质组成,故④符合题意;
⑤由分析知,不能确定固体粉末M中一定含有锌粉,所以滤液N中不一定含有氯化锌,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由分析知,固体粉末M中一定有木炭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化亚铁和氧化铜。故⑥符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知,④和⑥符合题意,故选A。
9-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由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取少量固体加热,无刺激性气味。说明没有氨气,即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碳酸氢铵。故A正确。
B:取(2)中黑色固体,加入5%的双氧水,有气体放出,待(4)中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有二氧化锰,不一定有碳粉。故B错。
C:取(2)中无色澄清滤液适量,蒸发,出现较多固体。说明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Cl。故C正确。
D:另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滤液和黑色固体。由于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所以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KMnO4。故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0-1【基础】 【正确答案】 1、抽丝点燃(或灼烧),闻气味
2、蛋白质 3、稳定或不活泼
【试题解析】 真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
鱼和牛肉富含的有机营养素是蛋白质;
用墨汁书写的字画能长久处在空气中不褪色,是因为墨汁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氧气接触,也不易起变化。
10-2【基础】 【正确答案】 吸附 不活泼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试题解析】 详解: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木炭具有吸附能力,故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发现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作用;
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石墨、C60在物理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10-3【巩固】 【正确答案】 1、蛋白质 2、耐磨、不易褶皱、不易变形
3、NaHCO3 4、硝酸钾或KNO3 抗寒、抗旱
【试题解析】 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涤纶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耐磨性好,抗褶皱性强,不易变形,强度高的特性,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混合纺织使衣服穿起来耐磨、不易褶皱、不易变形;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HCO3;
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 CO(NH2)2中只含有氮元素一种营养元素不属于复合肥,Ca(H2PO4)2中只含有磷元素一种营养元素不属于复合肥;Ca(H2PO4)2属于磷肥,磷元素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10-4【巩固】 【正确答案】 1、不断地运动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5
【试题解析】 能闻到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气。
将灯罩合住即可将其熄灭,其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NaPO3)6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3=0,故x=+5。
10-5【提升】 【正确答案】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2、分子在不断运动 C
3、P 骨质疏松 Ca2+
【试题解析】 滕王阁内的水墨画长久保存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受日光照射或与氧气接触,也不易起变化;
置身于花海之中,不时闻到油菜花的清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
A、氯化钾含钾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钙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磷酸二氢钾含K、P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故选C;
由“金”字旁可知,钙、镁、钾属于金属元素,由“石”字旁可知,磷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P;
老年人适量补充钙元素,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钙离子表示为:Ca2+。
10-6【提升】 【正确答案】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稳定(或很稳定、不活泼) 分子种类不同(或分子构成不同、分子不同)
【试题解析】 详解: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用墨汁书写的古代字画能保存至今,体现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3)CO2和CO都是碳元素的氧化物,化学性质完全不同,是因为组成他们的分子种类不同;
(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1-1【基础】 【正确答案】 1、正 2、CO
3、+6 4、B
【试题解析】 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为2:1;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的钛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氯原子数目分别为:5、10、6、20,反应后的钛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氯原子数目分别为:5、8、4、20,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2X含有2个氧原子和2个碳原子,X的化学式为CO;
K2FeO4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
A、(NH4)2SO4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B、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基础】 【正确答案】 1、元素 H2O 2、C AD或DA
3、2H2+O22H2O Na+
【试题解析】 ①、加碘精制食盐。这里的“碘”是指碘元素;
②、反应前有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1个钙原子,反应后目前有5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1个钙原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后差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H2O。
①、复合肥指的是含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
A、过磷酸钙 中只有磷元素,不符合题意;
B、尿素中只有氮元素,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中既有氮元素又有钾元素,故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D、碳酸钾中只有钾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②、A、不同的植物生长的土壤的酸碱性不同,故选择酸碱性适宜的土壤 ,可以保障土豆产量,故A符合题意;
B、农家肥元素种类多但含量少,化肥元素含量高但种类少,故应合理混合使用化肥和农家肥,故B不符合题意;
C、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有重要作用,故应合理使用农药,不可禁止,故C不符合题意;
D、测定土壤中元素含量,定期定量可以根据测定的土壤中缺少的有用的元素施肥,可以保障土豆产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①、氢气作为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故方程式为:2H2+O22H2O;
②、每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为Na+。
11-3【巩固】 【正确答案】 1、氮肥 35% 微量
2、原子的间隔 Ca(ClO)2
【试题解析】 ①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②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少于0.01%,是人体中微量元素;
①水银是汞的俗称,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原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时,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汞柱上升;
②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x+(-2)=0,解得x=+1,故填:;次氯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次氯酸根的化合价为+1+(-2)=-1,则次氯酸钙的化学式为:Ca(ClO)2。
11-4【巩固】 【正确答案】 1、肥皂水 2、A
3、糖类 4、天然
【试题解析】 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
A、硝酸钾含K、N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B、磷酸二氢钙含磷一种营养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钾含钾一种营养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D、尿素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麦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棉花属于天然纤维。
11-5【提升】 【正确答案】 1、CH4+2O2CO2+2H2O 化学 内 2、SiF4 3、维生素
4、KNO3 5、减排 CO2+3H2 CH3OH+H2O 防止镁铝在熔炼过程中接触氧气而被氧化
【试题解析】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天然气燃烧时能量转化方式是化学能转变为内能。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改变,反应前有4个氢原子、4个氟原子、2个氧原子、1个硅原子,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SiF4。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需要均衡六大基本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食谱中缺少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为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通常需要增加钾元素,若还需使韭菜叶色浓绿,则需要增加氮元素,同时提供K、N这两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有硝酸钾,化学式为:KNO3。
①利用核能代替热力进行发电,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属于减排。
②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③镁、铝的性质活泼,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所以制取该合金通常在真空中熔炼,防止防止镁铝在熔炼过程中接触氧气而被氧化。
11-6【提升】 【正确答案】 1、5:1 2、CO2+H2O=H2CO3 熟石灰或氢氧化钙
3、D 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4、贫血或缺铁性贫血 5、是 灼烧闻气味
6、65.7
【试题解析】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为分子中原子个数。乙酸苯甲酯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0:2=5:1;
正常雨水略显酸性,原因是降水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为酸性。化学方程式为。熟石灰氢氧化钙为碱性,能中和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改良酸性土壤。
①A、CO(NH2)2 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是氮肥;
B、Ca3(PO4)2 只含氮磷钾中的磷元素,是磷肥;
C、NH4NO3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是氮肥;
D、KNO3含氮磷钾中的钾、氮元素,是复合肥。
故选D。
②铵根离子和氢氧化根离子结合成氨气和水,所以铵态氮肥一般不和碱性物质混合使用。所以碳酸钾中应含有氢氧根离子,另碳酸钾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在水中会解离出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推测碳酸钾溶液中的阴离子主要是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铁是人体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元素,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贫血。
纤维素是糖类,属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棉纤维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所以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棉纤维和合成纤维。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加水的质量为x
100g×26.5%=(100g+x)×16%
x≈65.7g
12-1【基础】 【正确答案】 1、原子 分子 2、AB 最外层电子数 MgCl2
【试题解析】 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故①表示的是原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②表示的是分子;
①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图2中A、B的质子数都是12,属于同种元素;
②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易失去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易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镁和氯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③A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为+2,C为氯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为-1,A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12-2【基础】 【正确答案】 1、原子 2、A
3、7 最外层电子数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试题解析】 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①表示的是原子;
水属于非金属化合物,大多数非金属化合物由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故选A;
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
②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一般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填:最外层电子数;
③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氧元素和氯元素的质区别为: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12-3【巩固】 【正确答案】 1、69.72 2、失去 Ga3+ Ga2O3 3、SO3 2:1
【试题解析】 周期表中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镓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镓离子,表示为:Ga3+;镓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镓的氧化物,其中镓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则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Ga2O3;
①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看出,2个二氧化硫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三氧化硫分子,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化学式为:SO3;
②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硫分子与氧分子两种微粒个数比是2:1。
12-4【巩固】 【正确答案】 1、氧分子 2、2 得到 NaBr
【试题解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12-2-8=2;
②由溴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溴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多于4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溴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溴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钠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所以溴化钠的化学式为NaBr。
12-5【提升】 【正确答案】 1、Ar 分子 2、8 E AB
【试题解析】 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含有:少数非金属单质,如碳、硅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等,氩气、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氩气为稀有气体,由Ar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故Ar;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分子;
①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20-2-8-2,X=8;
②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第一周期的氢、氦除外),化学性质相似,故选:E。
③原子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成为阳离子,所以Y>10,故选: AB。
12-6【提升】 【正确答案】 1、原子 2、BC > MgF2
【试题解析】 原子结合分子,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则甲表示的是原子。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B、C的质子数均为12,则属于同种元素的是BC,若D为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明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质子数大于18,则x>18;A是氟元素,B是镁元素,由A、B所示原子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氟化镁,氟元素显-1价,镁元素显+2价,则化学式为MgF2。
13-1【基础】 【正确答案】 锌 Fe、Cu、Zn 或 置换反应 将硫酸铜、硫酸亚铁中的铜、铁元素全部转化为铜和铁 >
【试题解析】 详解:
(1)废水中含有CuSO4、ZnSO4和FeSO4,为得到硫酸锌,可加入过量的锌,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过滤,可得硫酸锌,故金属X是锌;
(2)由(1)可知,金属X是锌,加入过量锌,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故固体B是铜、铁和过量的锌,故填:Fe、Cu、Zn;
(3)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4)加入过量的锌,可将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全部置换,故填:将硫酸铜、硫酸亚铁中的铜、铁元素全部转化为铜和铁;
(5)反应过程中加入了锌,锌与硫酸铜、硫酸亚铁、稀硫酸都反应生成了硫酸锌,故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原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
13-2【基础】 【正确答案】 1、① ① 2、增大反应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3、78% +4或+4价
4、使生铁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降低生铁中碳含量 延展
【试题解析】 反应①的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②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高炉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备铁,故选①。
炼铁的固体原料需经过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高炉中氧气与焦炭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氮气没有参与炼铁的反应,所以热空气和高炉气体的主要成分有一种相同的是氮气,氮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约为78%。在硅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解得x=+4,故硅酸钙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
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故炼钢炉中,通入纯氧的目的是使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将钢锭轧成钢板,体现了金属的延展性。
点睛:
本题属于工业流程题,结合流程图中的转化过程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3-3【巩固】 【正确答案】 1、过滤 铁架台 2、SnSO4+Fe=FeSO4+Sn Fe+H2SO4=FeSO4+H2↑
3、2Cu+O2+2H2SO42CuSO4+2H2O
4、Fe>Sn>Cu
【试题解析】 由图可知,过程Ⅰ、Ⅱ、Ⅳ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得到滤渣和滤液,为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过滤时用到的一种金属材料制成的仪器是铁架台,用于固定漏斗,故填铁架台。
过程I中,手机电路板中含有铁、锡、铜、银、金等金属,与足量稀硫酸混合后,其中的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由图可知,滤渣1后的反应最终得到的固体中不含锡,说明锡在过程I中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锡和氢气,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锡和氢气,滤液1中含有硫酸锡、硫酸亚铁,过程II中加入铁,铁与硫酸锡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SO4+Fe=FeSO4+Sn,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填SnSO4+Fe=FeSO4+Sn和Fe+H2SO4=FeSO4+H2↑。
由图和(2)可知,滤渣1中含有铜、银和金,则过程Ⅲ中发生的反应是铜、氧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Cu+O2+2H2SO42CuSO4+2H2O。
由上述分析可知,铁、锡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Sn>Cu,故填Fe>Sn>Cu。
13-4【巩固】 【正确答案】 1、H2 2、锌X铜银
3、2或两 4、
【试题解析】 X、银、铜、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有锌,锌会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固体甲的成分可能是铜银和X混合物或者铜银混合物,加入硝酸银有固体丙生成,硝酸银的量不知有多少,固体丙可能是银或者X银混合物或者铜银X或者铜银,滤液A加入过量锌,有固体乙混合物,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滤液A中含有金属活动性比锌弱的金属对应的盐溶液,原样品混合物为X、银、铜、锌,则混合物乙的成分可知为X和锌,X可以变成盐溶液说明其可以和酸反应,综上可知滤液A的成分为硫酸锌和硫酸X、硫酸,固体甲的成分为铜和银,固体丙为银或者铜银,滤液C溶质为硝酸铜或者硝酸铜和硝酸银,金属活动性锌>X>铜>银
由上解析可知滤液A的成分为硫酸锌和硫酸X、硫酸,则滤液A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2种;
由上解析可知固体甲的成分为铜和银,加入硝酸银发生的反应为:
13-5【提升】 【正确答案】 1、Fe+H2SO4═FeSO4+H2↑ 置换
2、Ag 3、过滤 漏斗 引流
4、Fe+NiSO4═FeSO4+Ni
5、Fe>Ni>Ag
【试题解析】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故填写:Fe+H2SO4═FeSO4+H2↑;
该反应符合“一换一”的特征,属于置换反应,故填写:置换。
Fe、Fe2O3都能溶于酸并和酸反应,只有Ag不溶于酸,不和酸反应,因此,滤渣①是Ag。故填写:Ag。
操作A是把固体与液体分离,符合过滤操作的定义,故填写:过滤;
该操作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故填写:漏斗;
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写:引流。
NiSO4与Fe反应生成Ni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NiSO4═FeSO4+Ni,故填写:Fe+NiSO4═FeSO4+Ni。
硫酸镍能和铁反应,说明铁比镍活泼,银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镍能和稀硫酸反应,说明镍比银活泼,Ni、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Ni>Ag,故填写:Fe>Ni>Ag。
13-6【提升】 【正确答案】 1、漏斗 2、铜或Cu
3、160 kg或160千克 4、AC
【试题解析】 操作Ⅰ、操作Ⅱ均为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均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
由流程图知,固体甲中含有的物质为铜。
操作Ⅳ的反应为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
设参与反应的气体质量为x
参与反应的气体质量为160kg。
A、粉碎可以增大物质接触面积,加快生锈的白铜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选项正确;
B、由流程图知,操作Ⅱ中溶液A加入金属X,得到硫酸亚铁溶液,铜和镍被置换出来,说明铁比镍、铜活泼,但无法比较铜、镍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选项错误;
C、操作Ⅲ为将铜、镍的混合物分离,镍具有磁性,可用磁铁可完成Cu、Ni的分离,选项正确。
故选AC。
14-1【基础】 【正确答案】 1、35.8 2、KNO3
3、5.8 4、蒸发结晶
【试题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10℃时,NaCl的溶解度是35.8g;
由表中数据可知,3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3,硝酸钾溶解度为45.8,溶解度较大的是KNO3;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8g硝酸钾,故将10gKNO3溶解在50g水中,若变成20℃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再加入KNO3的质量为:15.8g-10g=5.8g;
由NaCl的溶解度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14-2【基础】 【正确答案】 1、13.3 2、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3、20~30℃
【试题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0℃时,KNO3的溶解度是13.3g;
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得到氯化钠晶体,夏天温度高,适合蒸发结晶;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交点(溶解度相等的点)在20℃到30℃之间。
14-3【巩固】 【正确答案】 1、110 2、NaCl
3、ABC
【试题解析】 从表格可知,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
10℃时,NaCl溶解度为35.8g,KNO3的溶解度是20.9g,所以溶解度较大的是NaCl。
A、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不能够配制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9%的KNO3溶液。正确。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100g水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形成氯化钠饱和溶液。所以20g NaCl固体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NaCl的不饱和溶液。正确。
C、从20℃到30℃,氯化钠溶解度从36.0g变为36.3g,硝酸钾溶解度从31.6g变为45.8g,该温度范围内某一温度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等,所以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正确。
D、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如恒温蒸发溶剂导致硝酸钾晶体析出。错误。
故选ABC。
14-4【巩固】 【正确答案】 1、能 2、蒸发结晶
3、15g或15克 4、ac或ca
【试题解析】 t1℃~t2℃之间的某个温度A物质与B物质溶解度相同,故在t1℃~t2℃之间时,A物质与B物质能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A、B物质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的变化明显,故混有少量A物质,要提纯B物质,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2.5g-1g=1.5g,即10g水中溶解1.5g固体,该固体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
a、t1℃时,B的溶解度为40g,若要将210gB物质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x=390g,选项正确;
b、因为指明A、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A、B饱和溶液的溶剂质量,选项错误;
c、t1℃时,溶解度大小为A=C<B,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B>A=C;升温至t2℃时,A、B物质溶解增大,但溶质、溶液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溶解度减小,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A>C,选项正确。
故选ac。
14-5【提升】 【正确答案】 1、9 2、> 3、ab或ba 163.9
【试题解析】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75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则将18gNaCl固体溶于75g水中得到NaCl溶液,若想配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需要加入27g-18g=9g氯化钠固体。
将等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由60℃降温至40℃,由于两者的溶解度均减小,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较大,则硝酸钾析出晶体较多,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为氯化钠>硝酸钾。
①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则a、b一定为饱和溶液,又由于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而c中溶质质量为208g-100g=108g<110g,则为不饱和溶液,则d也为不饱和溶液,故属于饱和溶液的为ab。
②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b点对应的溶液质量为100g+63.9g=163.9g。
14-6【提升】 【正确答案】 1、36.0 2、蒸发结晶 3、ACD
【试题解析】 根据溶解度表可知20℃时,NaC1的溶解度为36.0g;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相比之下,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故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KNO3,提纯NaCl,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A、若a是NaCl,60℃时NaCl的溶解度是37.3g,则20g水最多能溶解氯化钠7.46g,而向烧杯中加入的氯化钠是10g,则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A错误;
B、若a是NaC1,则④中溶液温度60℃,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正确;
C、若a是KNO3,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则20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22g,则③为60℃的不饱和溶液,60℃时15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6.5g,则④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C错误;
D、实验证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溶质的量有关,并不能证明与溶剂的种类有关,D错误。
故选ACD。
15-1【基础】 【正确答案】 氯化钡溶液 用于生产洗涤剂等 ③
【试题解析】 详解:
A~F分别是二氧化碳、氧化铜、氢氧化钙溶液、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图中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B、C、D两两之间均能发生反应,则B、C、D为氢氧化钙溶液、盐酸、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A、E、F为二氧化碳、氧化铜、氯化钡溶液中的一种,E、F的物质类别相同,则E、F为二氧化碳、氧化铜中的一种,可知A为氯化钡溶液,则B为碳酸钠溶液;代入验证正确;
(1)物质A是氯化钡溶液。
(2)物质B是碳酸钠溶液,一种用途是用于生产洗涤剂。
(3)物质C和物质D发生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物质E和F为二氧化碳、氧化铜中的一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能生成同种物质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
故填:③。
15-2【基础】 【正确答案】 1、CaCO3 2、灭火或用于人工降雨
3、 复分解反应
【试题解析】 分析:
A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白色固体,B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A能转化为B,则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E为可溶性碱,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C是氢氧化钙,E是氢氧化钠,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D,且能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则D是二氧化碳,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由分析可知,A为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故填:CaCO3;
D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的固态为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灭火或用于人工降雨;
C→E,即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15-3【巩固】 【正确答案】 1、Ca(OH)2 H2O
2、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3、 复分解
【试题解析】 分析:
A、D、F 分别属于酸、碱、盐中的某一种,B 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B是二氧化碳,F 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F是盐酸;F与C反应,C 为黑色,且C能生成B,所以C为氧化铜;F能生成E,B能生成E,B能和E反应,则E是水;D能与B反应,E和D互相转化,则D是氢氧化钙;D与A反应,A和B互相转化,则A是碳酸钠。
D是氢氧化钙,E是水,化学式分别为:Ca(OH)2和H2O。
C为氧化铜,F是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物质 C 与过量 F 溶液反应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是二氧化碳,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碳酸钠是盐,盐酸是酸,盐与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5-4【巩固】 【正确答案】 1、O2 CaO 2、无色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3、
【试题解析】 分析:
,A、B、C中含有一种相同的非金属元素,且B可用于人工降雨,则B为二氧化碳,A与B能相互转化,A与C能相互转化,B能转化为C,B能与C反应,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时能生成氧气,所以A是氧气,C是一氧化碳。D、E、F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D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D能与B(CO2)反应,D能转化为F,F能转化为E,E能转化为D,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为氢氧化钙,E为氧化钙,F为碳酸钙。将推理代入关系图,推理正确。
根据分析可知,A为氧气,化学式为:O2;E为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A和C反应是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现象为:无色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F生成E的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15-5【提升】 【正确答案】 1、Ca(OH)2 纯碱或苏打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 3、
4、
5、3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E可以中和酸性土壤,可知E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加热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确定A~F分别是一氧化碳、氧化铁、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E为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 ,D为碳酸钠,俗名是纯碱或苏打;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须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常温下不能反应的两种物质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
除了相邻的物质能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能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B为氧化铁,C为盐酸,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化合物交换成分可知,上述五个反应中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均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3个。
点睛:
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6【提升】 【正确答案】 1、CuCl2 2、H++OH-=H2O(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3、Fe+2HCl=FeCl2+H2↑
4、复分解反应
【试题解析】 分析:
E的溶液呈蓝色,E为氯化铜,A与B反应能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A和B是盐酸、碳酸钠中的一种,C能和盐酸、碳酸钠、氯化铜反应,则C为氢氧化钙,只有D不与C反应,则D为铁,D能与B反应,则B为盐酸,A为碳酸钠,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由分析可知,E为氯化铜,其化学式为CuCl2,故填:CuCl2;
B和C反应,即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故填:H++OH-=H2O(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
B与D反应,即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填:Fe+2HCl=FeCl2+H2↑;
A与C反应,即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16-1【基础】 【正确答案】 1、水槽 2、
3、B E 浓硫酸
4、b
【试题解析】 仪器①是水槽。
装置A是固固加热型装置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可用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二氧化碳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选择B,收集干燥的气体使用排空气法,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使用E向上排空气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是液体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装置F中盛装的试剂是浓硫酸。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先集中在上部,所以应从短管b通入。
16-2【基础】 【正确答案】 1、锥形瓶 2、BC
3、 不易溶于水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①导管口,若复燃则氧气集满
【试题解析】 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实验室用金属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氢气难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来收集较为纯净的氢气,应选择装置C;
A装置中有棉花,可用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排水法装置C收集;F装置收集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氧气应从长管进入,所以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放在①导管口,若复燃则氧气集满。
16-3【巩固】 【正确答案】 1、锥形瓶 2、
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4、石灰水变浑浊 ①③或③①
【试题解析】 如图所示,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图A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堵了一团棉花,故选用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D装置中,若X为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D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若E中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被X吸收了,①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符合题意; ②CaCl2溶液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③浓硫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使二氧化碳变成干燥的二氧化碳,干燥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符合题意;④稀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③。
16-4【巩固】 【正确答案】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KClO3和MnO2)
2、
3、E 浓硫酸 4、ab或ba
【试题解析】 装置A中试管口没有棉花,故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选用装置E;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F装置所盛试剂的名称是浓硫酸;
只能用装置C收集,而不能用D或E收集,说明该气体难溶于水,密度跟空气接近,故选ab。
16-5【提升】 【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2、 试管口没有堵棉花 将带火星的木条平置于a管口处,木条复燃,则已满
3、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无
4、溶液
【试题解析】 根据图示,②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发现水槽中的水变为紫红色,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试管口没有堵棉花,加热时固体粉末通过导管进入水槽内的水中,故填:试管口没有堵棉花;
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处于空气的底层,则氧气应从长导管导入即b管口,故a管口为排气口,故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置于a管口处,木条复燃,则已满;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锥形瓶中应放固体,故填:;
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隔板把碳酸钙和稀盐酸隔开,当关闭止水夹时由于气体增多使试管内气压变大,把酸溶液压入左侧长颈漏斗的管体内,液面低于隔板,固液分开,不再反应,打开止水夹则气体导出,液面回升,固液接触继续反应,故填: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图G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当 二氧化碳饱和后才能排出水,则使最终测量的结果变小,故填: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和外界空气气压一样,只有导入二氧化碳时才会产生气压差使水被排出,故没有影响,故填:无;
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溶解度小,则吸收效果差,故若用E装置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E装置中应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故填: 溶液;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6-6【提升】 【正确答案】 1、分液漏斗 2、
3、防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① 5、<
【试题解析】 仪器a的名称:分液漏斗;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图乙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实验误差;
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丙中可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锈蚀。
配制50 g16%的氯化钠溶液(5g以下用游码),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16%=8g,称量时需要砝码5g、游码3g,称量时应该左物右码,如果放反了则实际称的氯化钠质量为砝码减游码为5-3=2g,则实际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6%。
17-1【基础】 【正确答案】 稀盐酸(合理即可)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 氯化钙(合理即可)
【试题解析】 详解:
[实验探究1]
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2]
若猜想Ⅱ成立,说明溶液中既含氢氧化钠又含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C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碳酸钠,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
[反思交流]
有同学提出实验探究2不足以得出猜想Ⅱ成立的结论,其理由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将实验探究2中的Ca(OH)2溶液换成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即可得出猜想Ⅱ成立的结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2【基础】 【正确答案】 有气泡产生 NaOH、Na2CO3(或氢氧化钠、碳酸钠) 白色沉淀
变为红色 过滤 >
【试题解析】 详解:
(1)【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结论中该溶液已变质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2)【提出问题2】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部分变质,则该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碳酸钠(或NaOH、Na2CO3);
【实验探究2】结论中是猜想二成立,即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碳酸钠,先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实验现象是上层清液变为红色;
(3)【提出问题3】①操作a是固液分离操作,故a的名称为过滤;
②样品中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得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变质样品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与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之和,故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变质样品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
17-3【巩固】 【正确答案】 氢氧化钙部分变质,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气泡 红 浓盐酸易挥发
【试题解析】 详解:
猜想与设计: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所造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全部变质,一是部分变质;小强猜想:氢氧化钙可能全部变质,生成了碳酸钙,则小刚猜想部分变质,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实验探究:步骤一:如果氢氧化钙已变质,取样品,加水搅拌,过滤,取滤纸上的剩余物为碳酸钙,于试管中滴加盐酸,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冒出;
步骤二:实验得出氢氧化钙部分变质的结论,说明实验中观察到了滴入的酚酞变红,判断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表达与交流:(1)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浓盐酸有较强的挥发性,因此需要密封保存。
17-4【巩固】 【正确答案】 1、乳化油污,与油污反应
2、二氧化碳或CO2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氯化钙(合理即可) 产生蓝色沉淀
3、或
4、该油污净中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氢氧化钠
5、避免与眼睛、皮肤等接触,使用时需戴好橡胶手套等
【试题解析】 油污净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氢氧化钠,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性,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故油污净除油污的原理是:乳化油污,且与油污反应;
该油污净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溶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该油污净未变质;
结论为该油污净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可取少量油污净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且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
取步骤一所得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振荡,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
步骤一中发生反应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二中发生反应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但是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无法得出含氢氧化钠,故得出的结论是该油污净中一定含碳酸钠,可能含氢氧化钠;
该油污净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故使用炉具清洁剂时需注意:避免与眼睛、皮肤等接触,使用时需戴好橡胶手套等。
17-5【提升】 【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NaOH、Na2CO3
3、氢氧化钠或NaOH 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4、向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5、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6、Na2CO3+2HCl=2NaCl+H2O+CO2↑
7、HCl、NaCl
【试题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不可根据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确定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若部分变质,则样品中含有变质后的碳酸钠以及未变质的氢氧化钠,故填:NaOH、Na2CO3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对后面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可将石灰水换为氯化钙或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溶液,避免对NaOH的检验造成干扰;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除杂的原则是主要物质不反应,不引入新杂质,因此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干扰后续实验。
变质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加入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图2中ab段曲线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图2中bc段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由图像看出,d点时盐酸过量,因此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故填:HCl、NaCl。
17-6【提升】 【正确答案】 1、 NaCl 2、NaOH、Na2CO3
3、部分 4、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试题解析】 测定溶液的 pH 大于 7 ,该溶液的溶质不是 NaCl ,因氯化钠的 pH=7,故填写:NaCl。
根据计算可以知道在 20℃ 时饱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残缺标签上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所以,该溶液的溶质不是NaHCO3,加过量C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且沉淀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 即 A 为CaCO3 ,则原无色溶液中含有Na2CO3,无色溶液B使无色酚酞变红,则B为NaOH,故原溶液中溶质为NaOH、Na2CO3 ,故填写:NaOH、Na2CO3。
该瓶原来装的无色溶液的溶质是NaOH,现在含有NaOH、Na2CO3,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故填写:部分。
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Na2CO3,要想提纯氢氧化钠,加入和碳酸钠反应能生成碳酸盐沉淀,最好还有氢氧化钠生成的物质,即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故填写: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故填写: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18-1【基础】 【正确答案】 (1)4.9g;(2)15.8%
【试题解析】 详解:
(1)设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硫酸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y,
x=4.9g;
y=7.1g;
(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5.8%。
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所使用的质量应为纯净物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进行计算。
18-2【基础】 【正确答案】 1、酸 2、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解得:x=4.9g
则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试题解析】 由图示可知,a点溶液PH<7,所以呈酸性;
见答案。
18-3【巩固】 【正确答案】 1、酸碱恰好中和 2、6g
3、解:设石油产品中硫酸的质量为x。
答:这一石油产品中残余硫酸的质量7.35g。
【试题解析】 图中A点的pH=7,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4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0g×15%=6g。
见答案。
18-4【巩固】 【正确答案】 1、解:设废水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1.6%
答:废水中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
2、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何时恰好完全反应
【试题解析】 见答案;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酚酞溶液的作用是: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何时恰好完全反应。
18-5【提升】 【正确答案】 (1)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20g×98%=(20+x)×10%
x =176g
答:要加水的质量是176g。
(2)设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y,
答: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是5%。
(3)取80g污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硫酸至49g时恰好完全反应,钠元素全部转换为硫酸钠;
取80g该污水于烧杯中放置几天后,若其中的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钠。再逐滴加入10%的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会发生改变。在变质前后钠元素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最终都转化为硫酸钠,硫酸钠的质量应该相等,那么硫酸根的质量也相等,硫酸根都来自稀硫酸,稀硫酸质量也相等;所以变质前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不变还是49g。
【试题解析】 详解:
(1)见答案。
(2)见答案。
(3)见答案。
18-6【提升】 【正确答案】 1、硫酸
2、硫酸钠、氢氧化钠 3、分析图像,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50g-50g=100g。
设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x。
答: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溶质的变化可以看出,ab段是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而bc段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cd为氢氧化钠过量。
根据分析,a→b段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方程式是:;
根据分析,d点氢氧化钠已经过量,则溶质为两个反应产生的硫酸钠、过量的氢氧化钠;
见答案。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中考化学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中考化学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共88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届中考化学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2023届中考化学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二模)含解析,共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