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唐南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含解析)
展开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唐南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1.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①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②二氧化碳用作气肥
③用汽油擦洗手上的油污
④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
⑤金刚石用于做刻刀
⑥实验室用酒精作燃料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④
2. 已知室温下NaCl的溶解度约为36g。现称取3.6g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转移等步骤,除去泥沙得到精盐。下列操作正确且合理的是( )
A. 溶解 B. 过滤
C. 蒸发 D. 转移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使农作物增产,可将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用
B. 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所以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C. 实验室可用氯化钙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
D. 碱不一定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4. 陕西周至县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猕猴桃中含有苯丙氨酸(C9H11NO2)、亮氨酸(C6H13NO2)等十多种氨基酸,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下列关于苯丙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苯丙氨酸中含有一个氮原子 B. 苯丙氨酸分子由四种元素组成
C. 苯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苯丙氨酸中含有二氧化氮
5. 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
A.
B.
C.
D.
6. 下列对于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是( )
A.微粒观
B.变化观
①2Fe、H2SO4、O2中“2”均表示原子个数
②H2、H2O2、H2O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③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①发光、放热的过程不一定为化学变化
②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变化
③氢氧化钠潮解属于化学变化
C.分类观
D.守恒观
①合金、合成纤维、塑料都属于合成材料
②消石灰、苛性钠、纯碱都属于碱
③铁元素属于微量元素,缺铁易导致贫血
①甲烷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都不变
②实验室炼铁原理中,CO结合的氧原子数等于Fe2O3失去的氧原子数
A. A B. B C. C D. D
7. 据报道,一种新型铝离子电池,比现今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未来该铝离子电池或将成为下一代高性价比电池的理想选择。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锂、铝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锂、铝元素在周期表中分别位于第二、三周期
B. 锂、铝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容易失去电子
C. 锂、铝属于不同元素是因为中子数不同
D. 核外电子数Al3+比Li+多8个
8. 实验创新是化学素养之一,如图是小峰设计的有关盐的性质的创新实验装置,下列是他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结论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关闭K2,打开K1,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乙中有气泡产生,甲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关闭K1、K2,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乙中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打开K2,丙中无明显现象
C. 该实验说明可以利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盐中是否有CO32−
D. 由该实验可知盐可以与某些酸和某些盐反应
9. 向一定量的NaCl、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图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与某些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可表示NaCl的质量变化情况
B. b可表示氢氧化镁的质量变化情况
C. m点对应溶液中有NaCl、NaOH和Na2SO4三种溶质
D. 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混合溶液的pH一直变大
10. 生活中蕴含很多化学知识,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秦套餐”:肉夹馍、凉皮、冰峰,备受西安市民喜爱,肉夹馍中馍提供的营养素是 ______ 。(填字母)
A.油脂
B.蛋白质
C.糖类
D.维生素
(2)陕西榆林豆腐色白软嫩,清香爽口。豆腐制作过程中会将豆浆和豆渣分离,与在实验室进行的 ______ 操作类似。
(3)陕北的土豆是传统的粮、菜兼用作物,土豆植株生长中叶片发黄,应施用 ______ 肥。
11.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帮小科补充完整图1性质2箭头上方的物质类别是 ______ ,若图1中碱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请写出符合性质4且能生产红褐色沉淀的一个反应方程式 ______ 。
(2)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图2)来说明反应的发生,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 ______ ,在图2所示的反应结束后,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pH进行测定,当溶液pH=10时,溶液中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
(3)图3想验证铁生锈与水有关,应该做的实验是 ______ 。(填序号)
12.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图:
(1)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反应Cl2+H2O=HCl+HClO,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2)自来水净化过程中,“加絮凝剂”加入的物质主要是 ______ 。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 ______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4)下列做法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任意排放工业污水
13. 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表示相应转化中的其他反应物。
(1)若X为最简单的有机物,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过程②体现CO具有 ______ 性。
(3)若反应③为分解反应,写出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的用途 ______ 。
(4)反应④ ______ (填“是”或“不是”)复分解反应。
14. 为探究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金属均已打磨,其形状、大小相同;所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
(1)写出A试管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______ 。
(2)只通过A和B实验尚不能证明铜、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需再补充一个实验来证明,补充实验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______ 。(选填序号)
A.Cu、Ag稀盐酸
B.Cu、AgNO3溶液
(3)实验C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某同学对试管中固体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______ (选填序号)。
A.Zn、Cu、Ag
B.Zn、Cu
C.Cu、Ag
D.Ag
15. A、B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20℃时将A、B两种固体各50g分别加到各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升温到50℃时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如图3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能表示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 ______ (填“甲”或“乙”)。
(2)50℃时,A溶液为 ______ (填“不饱和”或“饱和”)溶液。
(3)图1中欲将50℃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 ______ 。
(4)分别将50℃时80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溶液的质量:甲<乙
B.溶剂的质量:甲=乙
C.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D.甲溶液析出的固体质量:35g
16. A、B、C、D、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甲、乙为单质,A、B、C、D为化合物,且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反应②需要通电,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试推断:
(1)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 。
(2)写出实验室利用反应①制取甲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制取甲时,若想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 ______ (填合适字母)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3)若甲→D转化的反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则D的化学式为 ______ ,D是密度比空气大,易与水反应的气体,若要收集D应选择 ______ 装置。(填合适字母)
(4)若要实现甲→C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该反应一定放热
B.该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实现
D.该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17. 实验室有一瓶氢氧化钠固体,因操作不当,不小心混入硫酸钠或碳酸钠,某化学兴起小组的同学对该固体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填空。
【猜想与假设】
猜想1:NaOH和Na2SO4
猜想2:NaOH、Na2CO3和Na2SO4
猜想3: 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大路同学用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再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1正确
小林同学用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先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再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之后 ______ 。
猜想2正确
【实验分析】①同学们一致认为 ______ 同学的实验结果不正确,请说明原因 ______ 。
②请写出小林同学实验中加稀硝酸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反思交流】①某同学认为将小林同学所用的试剂,也可换成 ______ 溶液(与上述实验所加试剂不同类别),再加过量稀硝酸也能得出相同现象。
②同学们还经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钠易变质,须密封保存。在实验室中下列因变质问题也需密封保存的有 ______ 。(填字母)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生石灰
D.铁粉
E.熟石灰
18. 为了测定某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0.00g珍珠粉样品,连续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杂质不参与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剩余固体质量/g
8.90
7.80
6.70
6.70
(1)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______ g。
(2)求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①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利用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该选项正确。
②二氧化碳用作气肥,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在阳光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2气体和H2O合成为葡萄糖,同时生成O2,因此二氧化碳可做温室气体肥料,该性质是通过化学反应体现出来的,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该选项正确。
③用汽油擦洗手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该选项不正确。
④活性炭用作冰箱除臭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该选项不正确。
⑤金刚石用于做刻刀,是利用金刚石硬度较大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硬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该选项不正确。
⑥实验室用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该选项正确。
故选:A。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答案】B
【解析】解:A、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将量好的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但室温下NaCl的溶解度约为36g。现称取3.6g粗盐,所需水的质量最多为3.6g36g×100g=10g(合10mL),选用10mL的量筒即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蒸发操作,应使用蒸发皿,不能使用烧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转移操作,应使用玻璃棒进行转移,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溶解度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不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而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生成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碱不一定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不溶性碱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如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排的
C、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铵态氮肥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一个苯丙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原子,故A错误;
B、苯丙氨酸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苯丙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11):14:(16×2)=108:11:14:32,则苯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正确;
D、苯丙氨酸由苯丙氨酸分子构成,其中含有氧原子和氮原子,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一个苯丙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原子进行分析;
B、根据苯丙氨酸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C、根据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D、根据苯丙氨酸由苯丙氨酸分子构成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解:A、常温下,硫酸铜易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硫酸钡难溶于水,所以它们的溶解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BaSO4、CaSO4、CuSO4,与事实不相符,故A符合题意。
B、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与事实相符,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汞、铜、镁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汞、铜、镁,与事实相符,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可知由低到高的顺序为铁、铝、硅,与事实相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用数轴法表示化学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6.【答案】D
【解析】解:A、①2Fe中的“2”表示2个铁原子;H2SO4中的“2”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O2中“2”表示每个氧分子中含2个氧原子,说法不正确;②H2、H2O2、H2O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③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而C60是由C60分子构成,说法不正确,故A错误;
B、①发光、放热的过程不一定为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②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③氢氧化钠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不正确,故B错误;
C、①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而合成纤维、塑料属于合成材料,说法不正确;②消石灰、苛性钠都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说法不正确;③铁元素属于微量元素,缺铁易导致贫血,说法正确,故C错误;
D、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烷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都不变,说法正确;②实验室炼铁原理中,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可知,CO结合的氧原子数等于Fe2O3失去的氧原子数,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2Fe中的“2”表示2个铁原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而C60是由C60分子构成进行分析;
B、根据发光、放热的过程不一定为化学变化,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
C、根据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而合成纤维、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消石灰、苛性钠都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进行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烷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都不变,CO结合的氧原子数等于Fe2O3失去的氧原子数,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7.【答案】C
【解析】解:A.周期数=原子电子层数;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核外电子排布为2、1,有两个电子层;铝原子核电荷数为13,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有三个电子层,因此锂、铝元素在周期表中分别位于第二、三周期,故正确;
B.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核外电子排布为2、1,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铝原子核电荷数为13,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因此锂、铝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容易失去电子,故正确;
C.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锂、铝属于不同元素是因为质子数不同,故错误;
D.铝原子核电荷数为13,核外电子排布为2、8、3,失去3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为10;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核外电子排布为2、1,失去1个电子后,核外电子数为2,因此核外电子数Al3+比Li+多8个,故正确;
故选:C。
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元素符号左侧表示原子序数,元素符号下方为元素名称,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元素的相关性质判断规律即可解答。
8.【答案】B
【解析】解:A、关闭K2,打开K1,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乙中有气泡产生,甲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关闭K1、K2,加入稀盐酸,观察到乙中有气泡产生,乙中压强增大;一段时间后打开K2,乙中的溶液进入丙中,氯化钙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则丙中溶液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故该实验说明可以利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盐中是否有CO32−,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钙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盐酸属于酸,氯化钙、硝酸银属于盐,则由该实验可知,盐可以与某些酸和某些盐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关闭K2,打开K1,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钙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增大,a可表示NaCl的质量变化情况,该选项正确。
B、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镁质量增大,b可表示氢氧化镁的质量变化情况,该选项正确。
C、m点对应溶液中有NaCl、过量的NaOH和反应生成的Na2SO4三种溶质,该选项正确。
D、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混合溶液的pH不是一直变大,例如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过程中pH一直等于7,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BC 过滤 氮
【解析】解:(1)肉夹馍是由肉和面粉制成的,肉中含有蛋白质,面粉中含有淀粉,则肉夹馍中馍提供的营养素是蛋白质和糖类,故选:BC。
(2)豆腐制作过程中会将豆浆和豆渣分离,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与在实验室进行的过滤操作类似。
(3)植物缺氮的表现是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则陕北的土豆是传统的粮、菜兼用作物,土豆植株生长中叶片发黄,应施用氮肥。
故答案为:(1)BC;
(2)过滤;
(3)氮。
(1)根据肉中含有蛋白质,面粉中含有淀粉进行分析;
(2)根据豆腐制作过程中会将豆浆和豆渣分离,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
(3)根据物缺氮的表现是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化肥的种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1.【答案】非金属氧化物 FeCl3+3NaOH=3NaCl+Fe(OH)3↓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NaOH、Na2SO4 ②③
【解析】解:(1)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若图1中碱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铁为红褐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3NaCl+Fe(OH)3↓;
(2)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后溶液的pH进行测定,当溶液pH=10时,则溶液显碱性,而生成的硫酸钠和水为中性,由此推断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2SO4;
(3)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②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①中铁钉与水接触,不生锈;③中铁钉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能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的实验是②③;
故答案为:(1)非金属氧化物;FeCl3+3NaOH=3NaCl+Fe(OH)3↓;
(2)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NaOH、Na2SO4;
(3)②③。
(1)根据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铁为红褐色进行分析;
(2)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后溶液的pH进行测定进行分析;
(3)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②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①中铁钉与水接触,不生锈;③中铁钉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和反应的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2.【答案】+1明矾 加热煮沸 AC C
【解析】解:(1)在HClO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x+(−2)=0,x=+1;
(2)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因此“加絮凝剂”加入的物质主要是明矾;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的时候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水的蒸发是一个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C、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D、水的净化是一个除杂灭菌的过程,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故选AC;
(4)A、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利于水资源保护,不符合题意;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对水的污染,利于水资源保护,不符合题意;
C、任意排放工业污水会污染水资源,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1;
(2)明矾;加热煮沸;
(3)AC;
(4)C。
(1)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来分析;
(4)根据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实验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13.【答案】CH4+2O2CO2+2H2O可燃或还原 作干燥剂 不是
【解析】解:(1)X为最简单的有机物,则X为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过程②可以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体现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也可以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体现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3)反应③为分解反应,即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作干燥剂。
(4)反应④,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CH4+2O2CO2+2H2O;
(2)可燃或还原;
(3)作干燥剂;
(4)不是。
(1)若X为最简单的有机物,则X为甲烷,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反应③为分解反应,即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4)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Zn+Cu(NO3)2=Cu+Zn(NO3)2 B B
【解析】解:(1)A中是锌单质和硝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铜单质和硝酸锌,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Cu+Zn(NO3)2。
(2)A、Cu、Ag都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强弱,故A不符合题意;
B、Cu能与AgNO3溶液反应,说明了铜的活动性大于银,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A、当Zn过量时,固体中含有Zn、Cu、Ag,故A合理;
B、由于银的活动性最弱,最先置换出来,固体中一定有银,故B不合理;
C、当锌不足或恰好反应时,固体中含有Cu、Ag,故C合理;
D、当锌不足,未将硝酸银完全反应,固体中只含有Ag,故D合理。
故选:B。
故答案为:(1)Zn+Cu(NO3)2=Cu+Zn(NO3)2;
(2)B;
(3)B。
(1)根据A中是锌单质和硝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生成铜单质和硝酸锌进行分析;
(2)根据Cu、Ag都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强弱,Cu能与AgNO3溶液反应,说明了铜的活动性大于银进行分析;
(3)根据银的活动性最弱,最先置换出来,固体中一定有银,锌不足或恰好反应时,固体中含有Cu、Ag,锌不足,未将硝酸银完全反应,固体中只含有Ag进行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金属的性质,主要是利用实验图示及金属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5.【答案】乙 不饱和 加入乙物质(合理即可)AC
【解析】解:(1)由图2、图3知,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图1中能表示B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乙;
(2)由图2、图3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图1中能表示A物质溶解度曲线是甲,由图1知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则20℃时将A固体50g加到100g水中,升温到50℃时,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由图1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50℃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加入乙物质(合理即可);
(4)A、将50℃时80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甲溶液的质量减少,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乙溶液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甲<乙,故 A正确;
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剂的质量:甲<乙,降温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所以80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剂的质量:甲<乙,故 B错误;
C、根据图1知,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将50℃时80g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甲是20℃时的饱和溶液,乙是20℃时的不饱和溶液,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C正确;
D、5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8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0g×60g100g+60g×100%=30g,溶剂的质量为80g−30g=50g;20℃甲的溶解度为25g,50g溶剂溶解12.5g甲物质,则甲溶液析出的固体质量30g−12.5g=17.5g,故D错误。
故选:AC。
故答案为:(1)乙;
(2)不饱和;
(3)加入乙物质(合理即可);
(4)A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H2 2H2O22H2O+O2↑GSO2 W ACD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乙是氢气,化学式为:H2。
(2)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G装置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滴加液体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制取氧气时,若想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装置G作为发生装置。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则D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密度比空气大,易与水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要收集二氧化硫应选择W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4)A、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都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可以是氧气和碳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化合反应,也可以是氧气和甲烷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D。
故答案为:
(1)H2;
(2)2H2O22H2O+O2↑;G;
(3)SO2;W;
(4)ACD。
A、B、C、D、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乙为单质,A、B、C、D为化合物。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A能转化成B和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A是过氧化氢,B是水,甲是氧气;反应②需要通电,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则乙是氢气;C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C是二氧化碳;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7.【答案】NaOH和Na2CO3 有气泡产生,部分沉淀溶解 大路 滴加的稀盐酸太少,被氢氧化钠消耗 BaCO3+2HNO3=Ba(NO3)2+H2O+CO2↑氢氧化钡 CDE
【解析】解:【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固体中可能混入碳酸钠,则猜想3为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由实验结论知,固体粉末含有NaOH、Na2CO3和Na2SO4,小林同学用试管取少量固体样品加水完全溶解,先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实验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之后有气泡产生,部分沉淀溶解;
【实验分析】①同学们一致认为大路同学的实验结果不正确,因为滴加的稀盐酸太少,被氢氧化钠消耗,即使含有碳酸钠,也没有气泡产生,所以该实验结果不正确;
②小林同学实验中加稀硝酸所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反思交流】①小林实验中所用的BaCl2溶液,也可换成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再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实验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之后有气泡产生,部分沉淀溶解;
②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其浓度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敞口放置其浓度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敞口放置会变质,需密封保存,故C符合题意;
D、铁粉在空气中放置会因生锈而变质,需密封保存,故D符合题意;
E、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需密封保存,故E符合题意。
故选:CDE。
【猜想与假设】根据氢氧化钠固体中可能混入碳酸钠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实验分析】①根据滴加的稀盐酸太少,被氢氧化钠消耗,即使含有碳酸钠,也没有气泡产生进行分析;
②根据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反思交流】①根据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②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其浓度变小,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敞口放置其浓度变小,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铁粉在空气中放置会因生锈而变质,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8.【答案】3.30
【解析】解:(1)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0.0g−6.70g=3.30g
故答案为:3.30。
(2)设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CaO+CO2↑
100 44
10.0gx3.30g
10044=10.0gx3.30g
x=75%
答: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九次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九次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重点中学中考化学八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重点中学中考化学八模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五育并举,劳动先行, 如图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