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782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自相矛盾》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782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故事的内容。3.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重点】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故事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让学生课前查找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信息等资料。【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习作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用单元篇章页导入,梳理本单元要素,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情境诵读播放情境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点拨:①“鬻”读“yù”;“吾”读“wú”;“弗”读“fú”;“夫”读“fú”。②结合注释,想想“鬻盾”中“鬻”的意思,“吾盾”中“吾”的意思,“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或曰”中“或”的意思,“夫不可”中“夫”的意思。3.集中识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点拨:预设1:“吾”的读音容易和“语”“悟”混淆,是“我”的意思;“弗”的读音容易和“佛”“费”混淆,是“不”的意思。预设2:“夫”可以采用据义辨音的方法识字。“夫”字指“成年男子”或者“丈夫”时读第一声。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者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文中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因此应读“fú”。4.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矛 盾 誉 吾(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点拨:写“矛”的时候要和“予”进行比较,最后一撇写到位。“盾”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一笔是平撇,最下面是一个“目”。“誉”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要改成捺,下面的“言”写得不能太宽或者太长。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5.文学常识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子、韩非子,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 三、问题探究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则文言文了。那文中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抓住楚人叫卖盾与矛的句子,理解意思,体会他内心的想法。2.探究过程(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楚人叫卖盾与矛的句子,读一读。(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3)体会楚人内心的想法,试着演一演。3.探究活动(1)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预设: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有个楚国人在卖矛和盾。“鬻“就是卖的意思,我借助书上的注释知道的。小结:真不错!结合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理解难理解的字词。(板书:借助注释)(2)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楚人叫卖盾与矛的句子,读一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交流反馈:你们找到了哪些词句?和大家分享一下。预设1:我找到的句子是: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理解了“誉”,应该是称赞、夸赞的意思。我又通过组词,知道了“坚”是坚固的意思。结合注释知道了“陷”是刺破的意思。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板书:坚固)预设2:我找到的句子是: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通过结合情境组词的方式,知道了“利”应该是锋利的意思。句子的意思是: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板书:锋利)小结:我们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或者组词的方式理解难懂的字词。(板书:联系上下文猜测 结合情境组词)(3)想象一下:这个楚人在叫卖自己的盾和矛时表情是什么样的?说话时又会有哪些动作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预设1:只见他举起自己的盾,眉飞色舞地向大家夸耀道:“大家快来看呀!快来瞧呀!我的盾是坚不可摧的。”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得意洋洋地说道:“我的矛无坚不摧,什么东西都能刺破。”预设2:楚人一边高举矛和盾,一边大声吆喝:“大家快来看呀!快来瞧呀!我的盾是特别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破;我的矛锋利无比,什么东西都能刺破!”小结:看楚人叫卖的样子,他是多么得意,这“莫能陷”的盾和“无不陷”的矛简直就是天下无敌了。(板书:莫能陷 无不陷)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楚人卖盾和矛的语句,感受楚人狂妄自吹的形象,为深入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作好铺垫。(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抓住路人的问话和楚人的反应,体会人物思维过程,明白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2.探究过程(1)继续默读课文,画出路人的问话,读一读,体会思维过程。(2)明白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3.探究活动(1)继续默读课文,画出路人的问话,读一读,体会体会。预设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我的理解是“或”就是“有的人”的意思,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何如”就是“如何、会怎么样”的意思。预设2:我还知道整句话的意思是: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2)如果你是路人,你听后会怎么想,会这么问呢?完成思维推理图。 结果分析(说明什么?)盾VS矛 预设:结果一:盾碎,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结果二:矛断,说明矛不是最锋利的;结果三:盾碎矛断,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矛也不是最锋利的。 (3)对比楚人的自誉和你作为路人的推理,你发现了什么?楚人面对路人的问话又是什么反应?预设1:楚人的话前后是矛盾的,夸大其词的,不切实际的。路人是带着一种嘲笑的,调侃的语气来问楚人的,想看他怎么回答。预设2:其人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没有办法回答。我理解了“弗”是“不”的意思,“应”是“回答”的意思。(4)楚人听后为什么“弗能应也”呢?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预设1:他会想:我如果说自己的盾最坚固,那么矛就不是最锋利的了;如果说矛最锋利,那么盾就不是最坚固的了。我真糊涂,怎么能说两个都是最厉害的呢?预设2:他心想:说我的盾什么东西都不能把它刺破也不行,说我的矛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破也不行,怎样夸耀我的矛和盾才好呢?(5)分角色演一演。注意一开始楚人叫卖是带着得意、自豪的语气,路人的问话是故意为难,带着嘲笑的语气;后来楚人感到难为情,很尴尬。小结:通过互换角色想象,我们知道了路人和楚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因为了解了这样的思维过程,楚人知道路人的问题根本无法回答。所以“弗能应也”。(板书:想象)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讲。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抓住了路人的问话和楚人的反应,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结合语境组词等方法读懂了故事的内容:楚人夸耀他的矛“物无不陷”,他的盾“物莫能陷”,并揣摩了人物思维的过程。下节课,我们就学着用自己的话讲好这个故事,并深入体会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五、布置作业1.熟读《自相矛盾》,尝试背诵。2.回顾一下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设计】自 相 矛 盾借助注释 锋利 坚固联系上下文猜测 结合语境组词 无不陷 莫能陷想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