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精品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8669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评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评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归去来兮辞并序,“衡”同“横”横木,名词指小孩,出仕做官,指生死,动词出现,形容词不熟的,名词生命,动词断绝,动词横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任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他结束仕途生活的宣言书。
1.文体知识辞: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抒情。
小序部分主要交代陶渊明做官的原因和经过,以及辞官归田的原因。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从“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到“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作者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可见作者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写作者弃官的根本原因。本文小序,是作者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作者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段解:第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一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迟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最后,归心似箭,踏上归途。
段解:第2段,主要写归家后的情状。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指作者高洁的品格、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继写作者陶醉于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室内园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段解:第3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表示要与世相忘,息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断绝交往。然后补充上段的内容,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伤。
段解:第4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作者感到人生的短暂,随即表达向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生活。在良辰美景中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冈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曷”同“何”,为什么
动词,维持;名词,生活
名词,同“性”,天性、禀赋
名词,hánɡ,行列、队伍
名词,hánɡ,辈、辈分
介词,可译为“让”“使”
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儿童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文言句式(1)倒装句①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乐夫天命复奚疑(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皆口腹自役(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耕植不足以自给(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将有事于西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寻程氏妹丧于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以春及告余”
状语后置句,“于西畴将有事”
状语后置句,“以前路问征夫”
状语后置句,“于武昌丧”
(2)被动句①遂见用于小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3)省略句①情在骏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稚子候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足以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于……”表被动
应为“(余)情在骏奔”
应为“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应为“稚子候(于)门”
应为“云无心以出(于)岫”
应为“足以(之)为酒”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出仕和辞官的原因,以及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
1本文在序中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原因有哪些(用原文语句作答)?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又得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挨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
2作者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中的“三径”“松菊”有何特殊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这里作者用其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松菊”是托物言志,借松菊的意象寄寓自己的隐逸情趣,表现了作者的清高人格。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作者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径中的松菊,又使他欣慰自己本性的犹存。
4第3段中,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5《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了生死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生死观。请对其观点的异同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认为生年有限、人生易逝。如《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
不同点:两者对生死的态度不同。王羲之的态度是回避的、悲观的,不敢正视死亡的必然性。他认为人生无常,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生命终归消失,因而为之无限伤感。例如他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了在生死面前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又借“古人”之口感叹“死生亦大矣”,并直接对人生的最终结局发出悲叹,如“岂不痛哉”“悲夫”等。陶渊明的态度是比较达观的、开朗的,看得开,敢正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足,恬然自安,安度余生。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和悲悯,而是直面生死、乐天知命、视死如归。
宾语前置句文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属于宾语前置句,“何之”就是“之何”,即“到哪里去”。同样,“复驾言兮焉求”中,“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的意思。
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要掌握好宾语前置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定)主+[状]谓+(定)宾〈补〉。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问题。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如《鸿门宴》中“沛公安在”,宾语“安”放置在动词“在”之前,就是“沛公在安”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沛公在哪里”。掌握这一句式的前提是理解句子基本结构与宾语前置的语法特点。
如何辨识宾语前置句要想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句,就要熟练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常见类型。
答案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参考译文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到朝中。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任命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答案 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
参考译文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靶子。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群文任务』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选文一 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
怀,当知万物之情也。”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选文二 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有删改)[注] 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选文三 庄子:“乐生”的生命达观意识在对生命的达观意识中,庄子认为人应该放大心胸和眼光,超越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区分,把宇宙万物都看成是一体的。例如《列御寇》中一个例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这个可以被看作庄子的遗嘱中,庄子主张死后不要棺椁,也不必埋葬,因为在下为蝼蚁吃和在上为乌鸦、老鹰吃并没有什么两样。庄子的上述言行中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个人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物,个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态循环中去。
庄子追求的是“心未尝死”的人生。尽管庄子思想中含有一些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是它又和宗教的灵魂不灭思想不同,他没有在现实世界之外假定一种神灵世界。他不是把世界分成若干仅有外在对立关系的部分,而是用有机的观点、一体的观点,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个人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个人的生命,以整个宇宙为依据,个人的死亡,又以整个宇宙为归宿。宇宙是永恒的,那么能够认识到“万物一体”,并有深切体会的人也是永恒的。所谓“万化而未始有极”“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得其所一而同焉”等都可以说是心未尝死的说明。所以庄子主张一种积极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不是“可不哀邪”的空虚生活。庄子所塑造的“至人”都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庚桑楚》说:“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攫,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张恒寿指出,庄子对这种至人状态的描述在《逍遥游》《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篇中都是一致的。叶维廉说:“原始人乐生而不怕死亡,认为死是回归到自然的律动里,是伟大天作的循环。”皮朝纲说:“庄子肯定生死的一体,叫人直面死亡,是为了更无惧地生存!”
庄子的整个古典生态美学思想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来源于一个前主体性时期的人从对死亡的沉思中悟到人生生存的最终意义。从庄子生死一体的思想中,我们也能强烈感受到庄子存在着深刻的生态平等思想。在天地万物之间,庄子并不把人看作万物生命的灵长或主宰,人也不过只是万物之中的一物,这一物照样存在着生老病死,与乌鸢、蝼蚁没有什么区别,都不过是生态环链或生态之网上的一个生命小结而已。(有删改)
探究任务:1.选文三对庄子生死观的理解与课文“一死生……为妄作”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而与课文中呈现出的王羲之的生死观又有哪些相通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文三对庄子生死观的理解在于让人放大心胸和眼光,超越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区分,把宇宙万物都看成是一体的,个人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物,宇宙永恒,人便永恒。从此意义上说生死对个人意义而言就是相同的,同时他的生死观还有深刻的生态平等思想。王羲之则批评了“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视生对人生的意义。二者一个消弭了死的恐惧,一个向死而生。(2)二者的不同理解具有相通之处:庄子肯定生死的一体,叫人无惧直面死亡,是为了更无惧地生存;王羲之肯定生的价值,才要著文章流传后世,以启后来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们的理解都促使人更积极地面对生。
2.分别用一个字概括王羲之与陶渊明,并结合所学课文和两篇传记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王羲之,一个字——率。由修禊而生,自美景而发,贤主嘉宾赏心乐事,情浓而喷薄,酒后以狂草,爽然而成“行书第一”。②陶渊明,一个字——真。性本爱丘山,真意已忘言。赋早已藏之于胸,自是水到渠成。没有反省的自觉是任性,有了反省的归隐才是任真与固穷。(2)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我们无意比较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王羲之是自觉的里程碑,陶渊明是自省的高峰,同时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上的寄托。
3.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王羲之对生命的悲叹,后人多有指责其消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陶渊明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有消极成分,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与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陶渊明归隐时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存在矛盾,归隐实为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持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王羲之的人生悲叹倒是很好理解,后人指其消极未免片面。这悲叹的消极与否应看他的行动实质。我们对生命短暂的悲叹其实从另一方面来看恰是热爱生活的表现,王羲之在文中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中可看出他其实是向死而生的清醒,是对时不我待的自勉。王羲之“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他的文章、书法体现他的积极有为。
『读写能力』 情景、事理的结合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世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作者善于在如画的情景展现中,着重表现那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和意兴。如那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鸟,以及孤松、菊花、清泉等等,无不被赋予和作者一致的个性和情操,使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意浓郁。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澈的心境。陶诗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文章层次井然,水乳交融,又渲染烘托了气氛,景中融情,物中含理,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令我们的情感得到熏陶,甚至还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针对练笔』请描写一个景物片段,做到情景、事理相结合。不少于1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家门前有一棵树,每到秋天,落叶便像疲倦的蝴蝶一样,从枝干上落下,显得格外凄凉。看着落叶那黯淡无光的叶面,经脉突兀,分外干涩,犹如一张饱经风霜满脸皱纹的老人的脸。落叶,也尝过在枝干上的快乐、愉悦,以及最终从枝干分离的痛苦、无奈。落叶的美在于它那干硬的身躯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这是心灵的美,美的所在。满地的落叶,是它曾经繁茂的象征。叶的飘落,暗示着明年春天,它将再次繁茂,再次在风中唱着“沙沙”的歌曲。可我也知道,一旦到了秋天,它依旧会落下,跌落到土里。落叶,不仅象征着过去的繁茂,也象征了将来的美好。其实,落叶,也是一种美。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解析 会:聚会,集会。
解析 A项,古义:心怀。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C项,古义:幽深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解析 ①⑥为名词作状语,②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③⑧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⑦为使动用法,⑩为动词作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解析 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农人告余以春及 B.仰观宇宙之大C.乐夫天命复奚疑 D.遂见用于小邑
解析 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定语后置句,D项是被动句。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创者,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B.癸丑,干支纪年法,由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既可以用于纪年,也可以用于纪月,不用于纪日。C.暮春,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D.后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解析 A项,“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错误,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B项,“不用于纪日”错误,可用于纪日。D项,“天下第一楷书”错误,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达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陶渊明在春天出游时所看到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作者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陶渊明的自然是士大夫返归田园的真情流露。田园风光是一幅图画:八九间草屋、十余亩宅院、榆青柳绿、桃红李白、远树依稀、炊烟 ,狗吠深巷,鸡鸣桑间。诗人的心中也悠闲自得,有一种解放了的闲适之感。虽然陶渊明也有人生失意、仕途波折,但比起那些宦海里浮沉的 的诗人们来说,这点挫折也算不了什么。陶渊明的归隐主要源于对田园对自然的挚爱,源于生命深处的本性,这比起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虚无缥缈的理念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
自然得多。自然在陆机在谢灵运是一时寄情的避风港,( )。对于陶渊明来说,回归田园并没有什么外力的 ,而是源于本性的恢复、心灵的恢复,源于对自然的渴望,世俗的世界则是尘网,是樊笼。这样他的田园就是冲破牢笼的解放与逍遥,这样他的放逐不是来自外在而是自我的放逐,这样的放逐就是诗意的 ,是向着大自然诗意的回归。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渺渺 波诡云谲 催促 漫游B.渺渺 大起大落 敦促 周游C.袅袅 波诡云谲 敦促 周游D.袅袅 大起大落 催促 漫游
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①渺渺:形容悠远、久远。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第一空用来形容炊烟缭绕上升的样子,应选“袅袅”。②波诡云谲:形容事物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变化莫测。大起大落:形容起伏变化极快极大。第二空形容宦海里浮沉的诗人们起伏变化较大,应选“大起大落”。③催促:对人进行督促,使行动加快。敦促:恳切地催促。第三空未体现人恳切催促,排除“敦促”,应选“催促”。④漫游:随意游玩,漫无目的地游走。周游:到各地游历。第四空侧重于向着大自然“诗意”的回归,应选“漫游”。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比起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虚无缥缈的感慨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自然得多。B.这比起陆机、谢灵运等人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的虚无缥缈的感慨实在亲切自然得多。C.这比起陆机、谢灵运等人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偶一登临抒发的虚无缥缈的理念实在亲切自然得多。D.这比起在遭受巨大的政治打击之后抒发虚无缥缈的感慨、偶一登临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自然得多。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这比……的陆机、谢灵运等人实在亲切自然得多”语序不当,文中要对比的是陶渊明的归隐和陆机、谢灵运等人登临后抒发的虚无缥缈的感慨;二是“抒发……的理念”,搭配不当。故选B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陶渊明则视田园为生命的安歇处和家园B.陶渊明则视田园为家园和生命的安歇处C.而对于陶渊明来说则是生命的安歇处,是家园D.而对于陶渊明来说则是家园,是生命的安歇处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括号前句子的主语是“自然”,括号内所填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自然”,而A、B两项句子的主语都是陶渊明,与前文主语不一致,表达不连贯,所以排除;“家园”和“生命的安歇处”从意思上讲,应该是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所以C项语序不当。故选D项。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B.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C.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D.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解析 “园囿”为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A项;“为诗”为“喜”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C两项。故选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古:指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后成为诗体之一。陶渊明、李白等均有拟古之作。B.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后喻指隐居田园。C.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D.先君:已故的父亲。先,用来尊称死去的人。
解析 B项,“桑榆”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6.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解析 C项,“性刚才拙”非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点:(1)绮,华丽;癯,清瘦;腴,丰富。(2)为,表被动;折困,屈辱困顿;悛,悔改。
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
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理监牢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8.分析“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形象地将苏轼的学问日益长进比作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②表现了作者苏辙对兄长的欣赏崇敬之情。③引出下文效法兄长追和陶渊明,也写出了一些和诗的事实。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
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理监牢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要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有所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9.2 *项脊轩志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丈见方,农历每月十五,一词多义,动词女子出嫁,动词回家,动词返回,动词归顺,助动词能够,词类活用,必学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辨明字形,必学任务,直击高考,选学任务,素养分层作业,树其实稀疏着,不知道是否还是原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辨明字形,必学任务,直击高考,选学任务,素养分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