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1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2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3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4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5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6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7页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第8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课件PPT,共32页。
    01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河北沧州一中2020月考]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  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A刷小卷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演变。从材料“耜是一种石片”“逐渐有了木柄”“出现了青铜底片”“底片又换为铁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不断演变,这一演变进程与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相适应,A项正确;在耜之后中国古代传统农具仍有较大发展,当时尚未定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具革新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农业的地位,D项排除。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2.[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2020月考]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我国一处典型的早期文化遗址,从大汶口出土的两组墓葬随葬品对比来看: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少的也有19件,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这反映出(  )A.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私有制逐渐产生C.原始农业向前发展 D.社会分工的发展B刷小卷本题考查私有制产生。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两组墓葬的随葬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差别较大,这表明私有制逐渐产生,已出现贫富分化,B项正确;A项错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标志;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私有制的逐渐产生、贫富分化的出现,并未涉及原始农业的发展;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分工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的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组墓葬随葬品的多少。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总共只有17件,有明显的数量差别,这说明私有制产生,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关键点拨】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3.[山东临沂2021高二期末]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D刷小卷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依据材料可知,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且稻谷遗存在多地被发现,说明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且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浙江一带出现了至今发现的我国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但这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项。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4.[湖北宜昌四校2021高二期中]下表是部分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单位:件)。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农业发展集中在关中一带B.当时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C.西周时期农具以天然工具为主D.西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C刷小卷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农业生产工具情况。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文物主要是以石器、蚌器和骨器这些天然存在的材料为主,说明的是西周时期农具以天然工具为主,故选C项;仅凭部分西周遗址,无法得出整个西周农业发展集中在关中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具的材质,不是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部分遗址出土的农具状况,没有与前代的农耕技术比较,无法得出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刷有所得·拓展】西周农业生产方式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5.[陕西咸阳2021模考]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  )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A刷小卷本题考查汉代食物生产。材料“酿酒”“烩鱼图”体现的是汉代的食物生产状况,A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朝具体的时代状况,B排除;民众生活水平如何仅据材料无法推知,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6.[河北衡水2021月考]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并且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A刷小卷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材料表明宋代以后南方一些地区种植经济作物者渐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选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未对农村种植作物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C项结论,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背后隐含的信息:商品经济的发展。【关键点拨】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7.[安徽合肥一中2021模拟]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B刷小卷本题考查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数据图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在1981—1986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大型联合收割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转变为分户联合经营,B项正确;A项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市场经济调节作用与这一时期农业机械保有量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8.我国有学者指出,现今我国养殖业约占47%,种植业占5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该学者主张优先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B.确保粮食安全的考量C.国人饮食习惯的落后D.增加渔民及国家收入B刷小卷本题考查当代中国食物的生产。题干中学者提出的主张是在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中,应优先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对比可知,水产养殖业相对于畜牧养殖可以减少对粮食的依赖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有的发达国家是优先发展畜牧养殖的,故A项错误;优先发展水产养殖或畜牧养殖不是出于改变国人饮食习惯的需要,故C项错误;增加渔民和国家收入是次要原因,故D项错误。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9.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说: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于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A.反映了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B.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低调C.阐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D.颂扬了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D刷小卷本题考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安稳的基石”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A项排除。“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低调”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而非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C项排除。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0.[湖北恩施2021高二月考]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C刷小卷本题考查社会发展对食物结构的影响。材料中的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1.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美洲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美洲的畜牧业、农业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美洲的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A.物种交流的影响复杂性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A刷小卷本题考查物种交流的复杂性。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2.[辽宁大连2021高二期末]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在价格下降后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贵族餐桌上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D刷小卷本题考查物种交流的作用。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欧洲,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贵族餐桌上取而代之的是价格较高的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反映出食物在当时的欧洲具有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故D项正确;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排除C项。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3.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拥有的部分生产资料数据对比表(每100俄亩)。该数据直接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D.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A刷小卷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集体农庄拥有的农业机械数量大大超过个体小农,这为苏联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故A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直接说明农业集体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故B错误;粮食产量的提高不是材料数据能够直接体现的结论,故C错误;集体农庄的农业机械数量多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4.[山东泰安2021高二月考]某学者在书中提出: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据此,材料反映了(  )A.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巨大变革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B刷小卷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拖拉机的成功研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故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巨大变革,B正确,排除A。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涉及农业产量的提高和钢铁制造业的发展,排除C、D。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5.[海南临高2021高二月考]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A.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B.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C.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D.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B刷小卷本题考查现代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从图中的“信息”“电子”“GPS”“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词可看出,“精确农业”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战备技术而“精确”,这是在对数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B项正确;从图中的“决策”“气象信息”“电子图”“技术评估”等信息可以看出,“精确农业”从根本上还需要人来操作,故A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题干及图中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类型,故D项错误。16.[吉林松原2021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豆类、番茄、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材料三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从旧大陆带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民族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6分)(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9分)答案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1)特点:地理范围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更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路线和主要内容: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的作物玉米、马铃薯、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非各洲。(3)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病的传播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刷有所得·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线索17.[福建泉州2021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材料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示例1: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示例2:食品生产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文明阶段,农牧业提供的初级农产品是主要生活资料,人类饮食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手工生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逐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农牧业也经历了近代转型,经过工业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工业革命推动了食品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类食品由偏重产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国重视到多国联动协调;人类饮食逐渐向追求卫生、营养和便捷发展;粮食危机逐渐引起全球重视)第一单元综合训练刷小卷本题考查人类食物的变化趋势。首先,阅读表格材料,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人类食物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根据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到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等相关所学知识,说明“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比如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孤立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如14世纪欧洲的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也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如16世纪的欧洲和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最后,可以根据自己提炼的观点,结合上述原因的分析,作出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这一总结。解析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1.[全国甲2021·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C刷真题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前线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禁止自由贸易。材料中部分地区“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这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该政策,体现出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此时的粮食短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故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不允许自由贸易,故排除B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故排除D项。【刷有所得·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2.[河北2021选考模拟·2]据上表可知,当时黄河流域(  )A.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 B. 粮食作物种类多样C.稻粟是主要粮食作物 D.稻的种植面积扩大.B刷真题本题考查两汉的食物。根据材料中粮食遗存统计表中所列的粮食种类可以看出,两汉时期除了稻、粟等作物外,还有高粱、荞麦、大麦等作物,说明当时粮食作物种类多样,B正确。题干只列举了粮食的种类,并未涉及产量高低,无法得出粮食产量提高的结论,排除A;题干中稻、粟是诸多粮食作物中的两种,不能断定其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C;题干中只能证明两汉时期稻谷广泛种植,不能得出稻谷种植面积扩大,排除D。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3.[广东2021选考模拟·2]在整个19世纪,来自美洲的白糖简直变成了一种英国穷人的食品。它是除茶叶外唯---种对英国大众的饮食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口商品,“在英国人均卡路里摄入量中所占比例从2%提高到14%”。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A.对外扩张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B.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转型C.种植园经济与美洲的独立运动D.世界市场与民众日常生活D刷真题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从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茶叶、白糖等输入到欧洲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欧洲民众生活中较普遍的食品,因此可以看出,世界市场不断影响着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英国民众生活的变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美洲白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排除B;材料与美洲独立无关,排除C。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4.[山东2020·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C刷真题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已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苏联工业与农业比例的对比情况,无法得出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与1928年相比,1932年苏联农业播种中手播的比例仍然占51.7%,拖拉机牵引播种占20%,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率低,说明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而非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排除D项。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5.[全国I 2020·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A刷真题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题干说明在宋代,占城稻逐渐在江淮两浙诸路、北方诸路种植,大麦、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良种农作物种植的推广和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就已用于灌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且此时处于经济重心南移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C项;民众饮食结构受农业种植的影响,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6.[北京2020·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C刷真题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根据“《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可知,贵族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要使用冰鉴,这体现了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无法体现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贵族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使用冰鉴,并不能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贵族的日常礼仪,和地主阶级的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7.[全国I2019·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刷真题本题考查战国后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A项错误。秦汉时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B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争战,自有一套交通系统,并不统一,交通运输网络并不畅通,C项排除。农业是立国之本,水利工程是农业的命脉,本题隐含考查了“三农”这个长效热点。试题以战国后期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切入,考查先秦时期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材料源于教材,巧妙地测试考生对秦国的客观认识,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关键点拨】解析第一单元综合训练8.[浙江2018年4月·11]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大投资者青睐。- .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刷真题本题考查美洲物种外传的意义。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故①正确;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因此马铃薯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的,故②错误;“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③正确;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故④正确。综上,选C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关键点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