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展开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两河流域加莫尔遗址距今约9000年,据考古发现,该遗址存在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如大麦、小麦、豌豆等;还有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镰、石杵和石臼;还有许多已经驯化的家畜的遗骨,如山羊、绵羊、狗等动物的遗骨。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当地先民( )
A.劳动分工比较合理 B.已过上定居生活
C.率先从事原始农业 D.以畜牧业为主业
2.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这反映出美国( )
A.实行粗放型农业模式 B.政府重视粮食安全
C.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 D.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如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 史实 | 史论 |
A | 新石器遗址中发现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 | 人工育蚕和棉纺织技术出现 |
B | 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 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 |
C | 《后汉书》记载:“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水排主要应用于灌溉 |
D |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
A.A B.B C.C D.D
4.1500-1800年的几个世纪,刮起了以玉米、马铃薯、马等动植物为代表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垦殖运动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工业革命兴起
5.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
6.据统计,20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口为205.6万人,仅占美国全部就业人口的1.4%。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07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由此可知,美国( )
A.推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政府重视大型农场的推广 D.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7.欧洲黑死病后农业与畜牧业人均产出统计图
据图可知( )
A.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 B.欧洲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
C.庄园制经济开始瓦解 D.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8.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世界人口激增 B.推动亚非拉国家社会转型
C.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D.过度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
9.下图所示农用工具的使用,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 )
A.市场化 B.私有化 C.机械化 D.企业化
10.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十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11.如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 内涵与特征 |
20世纪50年代 |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 |
20世纪80年代 |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 |
20世纪90年代 |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 |
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12.1872年英国制定了《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议会修正《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实行,1906年议会授予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这些举措反映了英国 (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放弃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C.强化社会福利保障 D.加强立法保障食品安全
1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主要事情,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下列选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③69国签署《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促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④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为人类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5.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16.布罗代尔认为:“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这是利用两个市场相隔很远,供求双方互不见面,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物种的跨区域交流
C.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 D.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17.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18.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食物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古代发明的食物储备技术的是( )
A.机械通风 B.冷冻链条 C.化学保藏 D.腌制风干
19.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 )
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 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
C.早期城市的出现 D.国家机器的形成
20.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
马铃薯传人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
(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后,农作物和动物在美洲和欧亚非大陆之间广泛的、双向的、长期的大交流。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源自美洲。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玉米在16世纪的欧洲已很常见,但直到17世纪才成为欧洲人的食品。由于有了玉米,原本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而19世纪中后期,由于爱尔兰的马铃薯出现普遍的枯萎病,导致歉收并引发的大饥荒,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
——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编
材料二 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就马尼拉方面来说,每年航经中国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荣基础。
——选自【美】苏尔兹著《马尼拉大帆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农作物和动物在新旧大陆间“大交流”的因素。概述美洲农作物传入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尼拉在当时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哥伦布大交换写一段解说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加莫尔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该遗址存在有关社会分工的印记,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率先”从事原始农业,排除C项;“以畜牧业为主业”均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可知,美国大农场多,且每个农场从事工作的人口非常少,使用大型机械的程度高,说明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高,D项正确;使用机械程度高,不一定是粗放型农业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由材料“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可以得出,当时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故B正确;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不能得出,当时已经有人工育蚕和棉纺织业,当时还没有棉花种植,故A不正确;水排是鼓风装置,不是灌溉工具,故C不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中国丝织品远销欧洲,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故D不正确。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将玉米、马铃薯等动植物带到欧洲,之后传到全世界,这种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可见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新航路的开辟,A项正确;“垦殖运动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工业革命兴起”均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且题意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D项正确;A、C项两项不全面,排除AC项;中国、印度等文明不是小国寡民状态,排除B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用极少的人从事大面积的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建立在现代化大农场的基础上,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产业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是政府行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可以推断出各类肉类消费在欧洲黑死病后,呈现爆发式增长,说明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说明欧洲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B项正确;在材料中,农作物只有小麦一项,不能推断出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排除A项;庄园制经济开始瓦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提高不一定促进肉类的消费,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食物物种交流并没有推动亚非拉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食物物种交流尤其是高产作物的交流,增加了粮食产量,进而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激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食物物种交流使得许多地方食物种类发生变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新物种的引进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过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中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铧式犁”到“播种机”再到“联合收获机”,反映了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市场化”指的是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用工具的使用情况,与“私有化”和“企业化”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由材料“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可知,材料强调了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对亚欧的影响,即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工业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科技成分增多,可见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重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粮食安全,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依据材料“1872年英国制定了《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906年议会授予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可以看出英国通过立法来强化保障食品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英国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食品安全,并未涉及社会福利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③涉及的是食品储备技术,没有涉及食品安全方面,不符题意,①涉及中国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符合题意,②中国政府颁布食品安全法规,体现出政府对食品安全重视,符合题意,联合国粮农是国际性旨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组织,该组织的活动体现的是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因此选项中有③不符题意,由此可知,A项错误,排除A项;B项中有③选项,排除B项;D项中有③项,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教人们酿造啤酒”“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可知,古埃及神话和中国的传说中都有关于食物生产的故事,这说明在早期社会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普遍”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是强调英雄崇拜,排除A项;英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但“引领”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古埃及和中国的神话相互借鉴,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描述的是葡萄,葡萄原产地不属于美洲,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描述的是辣椒,辣椒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描述的是玉米,玉米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描述的是番薯,番薯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程贸易对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远程贸易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物种的跨区域交流,可能不用通过中间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远程贸易的作用,并不能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一部分,A选项排除;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的一部分,B选项排除;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选项排除。
1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发明的食物储备技术是窖藏、冷藏和腌制风干,D项正确;ABC项都是现代食物储备技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人类只有从采集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畜牧经济,才能摆脱对自然界天然动植物资源的依赖,进而凭借自身的能力,培育出更多人类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剩余产品,进而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才能进入文明时代。故答案为B项。A项采集渔猎经济仍然未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排除;C项早期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已经迈向文明,排除;D项国家机器的形成是维护人类文明的保障,不是前提,排除。
20.C
【详解】题干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上述几个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增加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增长规模扩大,但是食物来源不能起决定作用,A的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B项只能体现马铃薯在法国所起到的作用,没法体现在中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马铃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无关,排除D项。
21.(1)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
(2)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空间情况。
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古代各文明区域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社会生活情况。
(3)设计:以美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欧洲连起来,标注为甘薯、玉米等传播路线;以欧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美洲连起来,标注为水稻、小麦等传播路线等。
理由:16世纪初,新航路刚刚开辟,物种传播主要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欧洲殖民者充当了媒介。
【详解】(1)情况: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的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州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洲之间、亚非之间、亚欧之间、欧非之间、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及美洲之间等方面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如: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
(2)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空间情况。根据材料二表中的内容及出处“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古代各文明区域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社会生活情况。
(3)设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要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应该以美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欧洲连起来,标注为甘薯、玉米等传播路线;以欧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美洲连起来,标注为水稻、小麦等传播路线等。
理由:根据所学可知,16世纪初,新航路刚刚开辟,物种传播主要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欧洲殖民者充当了媒介。
22.(1)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人口的迁移。
影响:改变传统的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成为重要粮食来源促进人口增长有助于贫瘠地区开发。
(2)地位: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只要提到“转运站”即可)
说明:运载中国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
对中国的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以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详解】(1)推动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农作物和动物在新旧大陆间“大交流”的因素是新航路开辟人口的迁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美洲农作物传入欧洲改变传统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源自美洲。”可分析出增加粮食产量,成为重要粮食来源;根据材料“由于有了玉米,原本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可分析出促进人口增长;有助于贫瘠地区开发。
(2)地位:根据材料“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可分析出马尼拉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只要提到“转运站”即可)说明:运载中国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以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23.“哥伦布大交换”是在全球航路开辟的背景下,欧洲主导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哥伦布大交换”丰富了各地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改变当地经济结构;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种的分布;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详解】解说词:根据材料“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 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 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哥伦布大交换的解说词可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引发的物种的交流、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人种的分布变化、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及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