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78实验题
展开江苏省盐城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78实验题
一、填空题
二、实验题
1.(2022·江苏盐城·统考三模)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 ______,② 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的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升温或者加入MnO2、CuSO4都能加快其分解;但NaCl、Na2SO4对其分解无影响。某小组测得70℃时,不同条件下H2O2的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物质可加快H2O2分解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HCl ②NaCl ③NaOH ④MnSO4
(4)NO难溶于水,密度接近于空气,易与氧气反应,应选择______(填序号)收集。
(5)装置B和C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相对装置B,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用装置F收集CO2,气体应从导管口______(选填“a”或“b”)通入。
(6)已知CO2+CaCO3+H2O=Ca(HCO3)2,将产生的CO2通入石灰水,同时测定试管内液体的透光强度(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小),结果如图所示。写出EQ段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F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______。
2.(2022·江苏盐城·统考二模)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1)配制 200g 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
①需要质量分数为 36.5%的浓盐酸____________ g。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配制得到的溶液浓度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
③混匀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
(2)制取二氧化碳
①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可以按照“B→F→F→D” 的装置顺序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 CO2。第一个 F 装置盛放饱和 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第二个 F 装置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
③在B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测得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ab 段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 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 点的对应操作可能是打开弹簧夹
(3)生成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选择 G 装置可测定生成 CO2的体积,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
3.(2022·江苏盐城·统考二模)根据下列装置或仪器,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小华同学已选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则他还需要选择的装置或仪器有__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小华利用上述方法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导致其不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任写出一点)。
(3)实验室利用硫化亚铁(FeS)固体和稀硫酸混合制取硫化氢气体,通常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这个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2022·江苏盐城·模拟预测)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实验室有以下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
(2)若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利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当出现______(现象)时,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3)实验室利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______,其最主要的优点是______,利用装置F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______(填m或n)导管口通入。
(二)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某种合成纤维(可能含有碳、氢、氧元素)的组成。在密闭的装置内将其灼烧产生的气体(不考虑气态有机物)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检验(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4)实验中观察到A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B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合成纤维一定含有______元素
(5)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______。
(6)该兴趣小组小金同学认为,仅根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_。
(7)F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______。
5.(2022·江苏盐城·统考二模)根据实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一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________焰集中加热;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是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镁粉在火星上可以扮演地球上煤的角色,通过采用Mg/CO2金属粉末燃烧器可以为采矿车、电站等提供热能,其转化过程如图二:
已知:燃烧器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①热气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________(写一种即可)。
②通过上述反应,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
6.(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下图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装置。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所需的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实验室常用_______检验该气体。
(3)B、C装置均可作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相比,选用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CO2,还需要使用装置E,则E中可盛放的物质为________。
(4)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Na2SO3)固体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①实验室制取SO2的发生装置可用_______(填字母序号),若用装置E收集SO2,气体从________(填①或②)端进入。
②如图所示,把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7.(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实验室现有如下气体制备装置和药品,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名称:①是_________。②是___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_________。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__(选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用装置F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F中的导管___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极易溶于水的氨气(NH3)。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是_________(填装置字母代号)。
(5)某兴趣小组打算将图中所示的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用来制取O2,则需加水_________mL;在配制过程中,他们发现试剂瓶内壁附着不少气泡,由此推断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依据是___________。
8.(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D装置收集O2,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3)装置B制得的CO2中通常含有少量的水蒸气,若要制取干燥的CO2,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是______(填字母);再连接F装置,m处干燥的紫色石蕊纸片______(填“变”或“不变”)红,G装置产生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装置C可代替装置B,其优点是______。
(4)硫化氢(H2S)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形成酸,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和水,实验室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H2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实验需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下列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用稀硫酸吸收 b.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点燃
9.(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标号①仪器名称是______。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______。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2)用装置F和装置______(填序号)收集并测量O2体积,实验时气体应从装满水的装置F中的导管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极易溶于水的氨气(NH3)。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三、科学探究题
10.(2020·江苏盐城·统考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探究实验一】将铝丝和铜丝分别浸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铜丝不反应,铝丝产生氢气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1)铝丝反应过程中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图中从0点到a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图中c点到d点反应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
【探究实验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4)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5)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6)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猜想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的粒子
①猜想一:H2O。该猜想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②猜想二:Cl-。为验证猜测,他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再进行以下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推论
1
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
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_____固体
无明显现象
11.(2020·江苏盐城·统考三模)氢化钙(CaH2)是一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一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____;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是正确的。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 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 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 g。计算:
(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____。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计算结果保留至0.1%)
12.(2020·江苏盐城·统考二模)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对该粉末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
(1)定性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
红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呈粉末棕黄色
粉末为Fe2O3
_______
粉末为Cu
(2)定量实验:
取该粉末4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CO,然后再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实验装置如图:
①实验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B装置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__________。
A NaOH溶液 B 稀盐酸 C 水
如果该实验没有装置B、C,实验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
③若该粉末为铜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称量硬质玻璃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g。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反思与交流:铁架台的防锈措施是_________(写一点即可),生铁的硬度__________钢(填大于”或“小于”),塑料管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合成材料。
(4)拓展提升:
为探究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称取已部分被H2还原的氧化铜粉末(含Cu和CuO)7.2g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再向烧杯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烧杯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①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a的值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3.(2020·江苏盐城·统考二模)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可用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某化学研究小组对过氧化钠的制备和实验室中过氧化钠药品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在点燃条件下,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纯度较高的
②过氧化钠能和水以及二氧化碳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
.
③金属钠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
Ⅰ.过氧化钠的制备:
研究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制备过氧化钠。
(1)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
(2)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
Ⅱ.测定久置的过氧化钠样品的成分:
【定性检测】检测样品的成分
(4)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样品全部溶解,无气泡产生
样品中不含__;
②
取适量①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方程式为_;
③
待②充分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入________;
_____;
含有氢氧化钠
【定量检测】检测药品的组成。
(5)实验④:称取10g上述过氧化钠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将产生的气体全部鼓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钙固体5.00g。计算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4.(2020·江苏盐城·统考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甲同学设计如图一所示实验:
(1)实验现象为_____,甲由此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有同学认为甲方案不完善,理由是_____,为使实验更加严谨,你认为应该补做的实验是_____。
【探究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时放热。乙同学向一定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滴加过程中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根据图二分析混合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___。
小组内其他同学提出“将10%的盐酸直接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也能得出相同结论”,你认为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
【探究三】丙将甲和乙实验后的溶液混合,未发现明显现象。
(3)现将混合液中的氯化钠提纯析出,具体操作为_____。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分步反应,第一步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丁同学向106g 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3.6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如图三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4)请写出A→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若B点对应横坐标为150,则其纵坐标为____。
15.(2020·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同学们用碳酸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后他们对残留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推理假设]
上述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 _______ 。
[实验探究]
(1)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①选择试剂: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选用了如图所示的五种物质,其中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 _____ 溶液。
②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铁粉,观察到 _____ , 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
(2)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某同学选用 ______ 测出废液的pH=10,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3)处理废液,回收利用:欲从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请完成如下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
加入试剂
提纯的方法
方案评价
一
适量Ca(NO3)2溶液
过滤、 蒸发结晶
______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二
稍过量的 ______
______
可行
(4)拓展运用:
按如下图方案分离BaCl2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时,x溶液中溶质是 _______ 。
16.(2020·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宏宏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忘记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宏宏等同学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 [提出问题1]该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_________产生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
[提出猜想]
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有________生成
猜想__________成立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3滴酚酞溶液
上层清液变红
(3) [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a和操作b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___________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反思交流]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5) [拓展提升]宏宏在完成实验室制取CO2后,对回收的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不考虑其它杂质)进行以下实验:取20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 6%的Na2CO3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回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 (写出计算过程)
②当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g?___(写出计算过程)
17.(2020·江苏盐城·统考一模)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1)铝可以用来制作炊具,这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___性。
(2)相比于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工业上选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为原料炼铁的优点是______。
(3)小华同学利用如图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请你一起完成。
①图A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 D中除了出现铁片逐渐溶解,还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②图F中的物质M属_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
③如果只用一种溶液就能比较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则这种试剂是_______。
(4)为测定某镁铜合金(假定不含其它杂质)中镁的质量分数,小李取一块质量为10克的镁铜合金,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过滤得沉淀,经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为8.7克,则该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18.(2020·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塞上瓶塞,于是他和他的同学一起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展开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①氢氧化钠没有变质;②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③该氢氧化钠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取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1)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__不成立
(2)另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
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
溶液呈红色
猜想__________成立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因此,氢氧化钠应________________保存.
【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小明称取18.6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消耗稀盐酸100g,反应后称得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14.2g.试计算:
(1)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该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即变质的氢氧化钠占变质前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19.(2021·江苏盐城·统考二模)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盐后,小强同学选用常见的酸碱盐进行系列实验探究。
探究一:小强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探究实验。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Na2CO3溶液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_____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无沉淀,混合溶液呈无色。混合过程中发现有气体产生,该气体在固态时的俗名为___________。
【实验猜想】小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步骤2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CaCl2; ②NaCl、HCl ③NaCl、CaCl2和HCl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讨论后排除了猜想②,原因是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一
取少量滤液滴到pH试纸上
pH_______7
猜想③成立
方法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
有气泡产生
【反思评价】
有同学提出用碱也可以进行实验验证猜想③成立,你选用碱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探究二:实验室有一包变质的NaOH固体,其中只含有NaOH、Na2CO3,为了测定其变质程度,小强同学取14.6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B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测出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查阅资料】Na2CO3与HCl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反应:
第二步反应:
结合如图分析:
(1)逐滴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先是HCl与___________(填化学式)发生中和反应。
(2)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是___________g。
(3)14.6g样品在变质前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4)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用m表示,当100
(1)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青铜面具锈迹斑斑,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从物质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
(2)研究人员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初步判断三星堆4号坑属于商代晚期。已知碳14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3)我国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神树表面已锈蚀。班级兴趣小组对铜锈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将大小相同的4小块铜片按下图装置所示放置一周,结果如下:
编号
①
②
③
③
实验
现象
现象铜片表面有绿色物质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Ⅰ、实验中使用的蒸馏水需“煮沸并迅速冷却”,其目的是______。
Ⅱ、③中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Ⅲ、对比实验①③得到的结论是______;若要说明铜锈蚀还与氧气有关,则④中方框里应该填写的内容是______。
Ⅳ、一周后继续观察,小明发现实验①中铜片锈蚀程度没有变化,原因是______。
【查阅资料】铜锈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两种。Cu2(OH)2CO3为无害锈,无害锈能保护青铜器:CuCl2·3Cu(OH)2为有害锈,有害锈会使器物受损加剧并不断扩散。土壤中含有各种矿物质,其中的C1-与Cu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uCl,CuCl与氧气、水继续发生如下反应:
【拓展探究】
Ⅴ、无害锈能保护青铜器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Ⅵ、为了有效保护锈蚀的青铜器,常用的方法是用蒸馏水反复多次漂洗锈蚀的青铜器,该方法中不用自来水清洗的原因是______。
Ⅶ、通过X射线衍射法检测某物质的组成为Cux(OH)y(CO3)z。称取73.8g该物质加热使其完全分解为三种氧化物,将产物依次用浓硫酸和碱石灰吸收,分别增重了9.0g及8.8g,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提示: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21.(2021·江苏盐城·统考三模)【实验回顾】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1)该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依据的现象是______。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查阅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b.无水醋酸是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c.常温下pH与溶液中H+浓度有如下表关系
H+浓度(单位略)
0.1
0.01
0.001
0.0001
……
pH
1
2
3
4
……
【活动一】通过证明有水生成来证明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发生。
【设计实验】取变色硅胶、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
(3)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______。
(4)上述实验中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
【活动二】通过pH变化来证明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发生。图2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盐酸反应的曲线。
(5)该实验是______(填字母)。
A.将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中
(6)三条曲线所示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最大的是______(填“a”、“b”或“c”)。
(7)加入溶液体积为VmL时,所得溶液中溶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pH=1的盐酸与pH=3的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pH一定为2
B.测定盐酸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再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C.向两份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增大程度相同
(9)pH=6时溶液中H+的浓度为______。推测将pH=5的盐酸加水稀释至1000倍时,溶液的pH______(填字母)。
A.等于6 B.等于7 C.接近7 D.等于8
22.(2021·江苏盐城·统考三模)小明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是碳酸钠中的一种。
(1)小明查阅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g,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______。
(2)小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9,他判断该溶液中不可能是氯化钠。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______;
A.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 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C.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3)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明继续进行下列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方案甲:选择氯化钡溶液来确定该溶液的成分;
方案乙:选择稀硫酸来确定该溶液的成分。
[进行实验]在两个方案中选一个方案,填写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滴加______。
______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反思]
①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是碳酸钠,那么它是______溶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小明经过反思,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建议,你认为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倾倒液体时应注意保护标签不被腐蚀
B.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
C.无法辨认的药品,直接倒掉,无需保留
(4)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称取该样品11 g,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中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23.(2021·江苏盐城·统考二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重点战略之一。某校化学小组决定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查阅资料】目前世界主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有:
①粉碎、压缩膨化后作饲料
②粉碎直接还田作肥料
③粉碎、压缩成颗粒后焚烧发电,灰烬作钾肥
【定性探究】
(1)秸秆粉碎后再燃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还围绕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和不溶性杂质,其它成分不影响实验,忽略不计),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草木灰浸出液少许,测得其pH约为11,溶液呈_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②为验证K2CO3存在,小组同学另取草木灰浸出液适量,低温浓缩后,部分同学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③另一部分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他们选用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可多选)。
A CaCl2 B H2SO4 C Ca(OH)2 D NaHCO3
【定量研究】草木灰可作优质钾肥,为进一步分析草木灰中钾元素质量分数,实验小组同学称取草木灰100g,加水充分溶解,经过滤、稀释,制得草木灰浸出液100g,进行定量研究。
(3)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探究(部分夹持装置省略)。
①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②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反应结束后,打开弹簧夹,向装置内缓慢通一会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
【数据处理】
(4)打开A装置中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缓慢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溶液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恰好用去盐酸100g,同时测得D装置溶液增重4.84g。
①小明同学根据所用盐酸质量计算出草木灰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小亮同学认为也可根据溶液增重来计算草木灰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实践拓展】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①秸秆综合处理体现了下列哪些理念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可多选)。
A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B 绿色健康发展
C 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D 科学治理精神
②草木灰作肥料,__________(填“适宜”或“不适宜”)和铵态肥料混合施用。
24.(2021·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
______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铵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不能与硫酸发生反应
(1)实验一的现象:______。
(2)实验二的现象:______。
(3)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可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交流】
(4)由实验三联想到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______溶液,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应用】将20.0 g NaOH、Ca(OH)2、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向混合液中缓慢通入CO2气体(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生成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已知:
(5)经分析,A点溶液中所含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6)在B点时,溶液里碳元素均存在于NaHCO3中,若B点后继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请将图像补充完整______。
(7)该混合物中NaC1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25.(2021·江苏盐城·统考一模)葡萄糖是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在糖果制造业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葡萄糖组成元素的过程,请回答相关问题。(提示:葡萄糖具有可燃性,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出问题】葡萄糖的组成元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1:葡萄糖由碳、氢元素组成;猜想2:葡萄糖由_______元素组成。
【设计实验】已知:氧化铜能确保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和硫酸铜足量。
【实验步骤】Ⅰ.检查装置的_______后,装入葡萄糖和氧化铜,连接仪器。
Ⅱ………
【实验现象】D中葡萄糖无剩余,氧化铜未变色;E中硫酸铜粉末变蓝;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与结论】
①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
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E的作用是_______;F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④根据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的现象,可证明葡萄糖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⑤测得D中葡萄糖起始质量为0.90g,E装置增重0.54g,F装置增重1.32g。请你通过计算确认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______。列出计算过程。
26.(2021·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化学式为 NaHCO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 NaHCO3的性质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探究
实验一:探究 NaHCO3溶液的酸碱性
(1)用pH试纸测得NaHCO3溶液的pH值约为9,可知 NaHCO3溶液显_________性。
实验二:探究 NaHCO3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NaHCO3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一种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实验1】如图所示,取一定量的 NaHCO3放到铜片上加热。
(2)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3)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___________。
(4)欲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
猜想1:可能是NaOH;
猜想2:可能是Na2CO3;
猜想3:可能是NaOH和Na2CO3
实验2: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该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体产生
猜想_____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_________;
_____
固体产物中含 Na2CO3
③取步骤②所得上层清液,滴加__________
无明显现象
猜想2成立
(5)实验结论:NaHCO3受热易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II.定量探究
为测定某发酵粉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查阅资料】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发酵粉中其他组分不参与反应。
实验步骤:
①取50g样品于锥形瓶中,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空气;
②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直至锥形瓶内不再产生气泡;
③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空气,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再增加
④测量干燥管增加的质量与时间关系见如图曲线图。
(1)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鼓入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若缺少装置甲,将导致结果_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实验测得干燥管增加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涉及反应的方程式为: 。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
27.(2021·江苏盐城·统考一模)(1)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NaOH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NaOH变质的原因_____。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NaOH;假设Ⅱ:含NaOH和Na2CO3;假设Ⅲ:只含Na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_____不正确
②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
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
_____
假设Ⅲ正确
③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_____
【问题讨论】:步骤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如将②中BaCl2溶液换成Ba(OH)2溶液,实验能否成功?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
(2)小红为了测定一瓶未密封保存已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中NaOH的质量分数,采用沉淀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取15克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配成溶液;
②在样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③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样品溶液总质量/g
加入氯化钡溶液质量/g
过滤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g(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95
65
140.3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下列元素质量保持不变的是_____。
A钠元素 B碳元素 C钡元素 D氧元素
②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
28.(2022·江苏盐城·统考二模)酸在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特别广泛。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盐酸、硫酸的相关性质展开了如下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初识盐酸和硫酸。
某酸溶液由于标签被腐蚀,无法看清药品名称和化学式。根据残留的部分信息可以判断出该酸为__________ (写出化学式)。
任务二:探究酸的性质
【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溶液都________
都有__________生成
都有气体生成
盐酸中无明显现象硫酸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交流讨论】
(1)硫酸和盐酸部分化学性质相同,其本质原因是溶液中都有__________(写出离子符号)。
(2)与稀酸反应放出气体的固体__________是活泼金属(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任务三:再探盐酸和硫酸
【提出问题】为什么盐酸、硫酸部分化学性质不同?
【查阅资料】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进行实验】同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用滴定管分别向 Ba(OH)2溶液中匀速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现象并分别绘制出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1(滴入盐酸)、曲线 2(滴入硫酸)。
【交流讨论】
(1)请写出曲线 1 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其中点 M 处烧杯中溶液溶质有___________ (写化学式)。
(2)曲线 2 的微观本质如图,请将图补充完整___________。
(3)根据该实验,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A.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强
B.N 点和 Q 点是中和反应的结束点
C.随着酸的不断增加,电导率最终趋近于稳定值
【实验结论】盐酸和硫酸中酸根离子不同,也可体现酸的个性。
29.(2022·江苏盐城·统考三模)金属、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1)三星堆遗址已出土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①黄金、青铜能敲打成面具,这是利用了金属物理性质中的_______性 。
②青铜是铜、锡合金,青铜的硬度比纯铜______(选填“大”或“小”)。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下甲、乙实验:
①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镁条表面附着一层______固体,写出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澄清溶液,为确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和NaOH;
猜想2:MgSO4、Na2SO4和H2SO4;
猜想3:Na2SO4;
猜想4:Na2SO4和______。
【交流讨论】
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
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1成立。
【表达交流】
同学们继续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氢氧化钡溶液,测得烧杯内某些粒子数目的变化如图丙所示,图丙中①表示的是______(填粒子符号),②表示的是_____(填粒子符号)。请计算恰好完全沉淀时,烧杯中NaOH的质量______g(写出解题过程)。
30.(2022·江苏盐城·统考二模)钢铁是现代工业的筋骨,科技小组以“铁锈蚀”为主题开展如下项目式学习。
【查阅资料】
Ⅰ.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
Ⅱ.常温常压,氢气密度是0.089g/L。
III.
任务一:定性探究铁锈蚀
取三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
(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
(2)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_______。
任务二:定量探究铁锈蚀
小组设计了图2装置,检查气密性,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连接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采集数据,绘制出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t1时刻利用注射器加入2mL饱和NaCl溶液,再将一只装有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充分反应后共生成气体(常温常压下)体积为224mL。
(3)据图3,对比AB段和BC段说明_______,t3时刻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
(4)实验后,将烧瓶中剩余物质过滤、洗涤、晾干,得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是_______。经计算,铁粉锈蚀后生成的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g。
【实验反思】
(5)任务二中铁锈蚀比任务一中铁锈蚀快,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31.(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实验室有一包NaCl样品,可能混有的杂质为NaOH、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样品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
【探究一】测量样品溶液的pH。
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小组同学对样品的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含有________;猜想二:含有NaCl和NaOH;猜想三:含有NaCl、NaOH和Na2CO3。
【探究二】测量样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
如图1所示,取3.00g样品与足量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为220mL(该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为2.00g/L;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忽略气体的溶解)。集气瓶上方加入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
【探究三】测量样品与盐酸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
如图2所示,另取3.00g样品置入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用pH传感器等电子设备采集信息形成图像如图3。将锥形瓶中最终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全部固体,其质量为3.48g。
(1)c点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ab段溶液pH降低,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一个即可)。
(3)蒸发时除使用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
【实验结论】关于样品的成分,猜想______(填“一”、“二”或“三”)是正确。
【定量计算】结合探究二、三,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精确到0.1%)。
【交流反思】下列因素会导致所测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探究二中俯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B.探究二实验后生成气体在锥形瓶中仍有滞留
C.探究三中加入的稀盐酸量不足 D.探究三中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32.(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自然界并不缺少“镁”,而是缺少发现“镁”的眼睛。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寻“镁”之旅。
第一站:初步认识镁
(1)镁是一种_________色的固体,质软,有导电性。
(2)将2根打磨光亮的镁条分别放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镁条有剩余,产生氢气的质量_______。
A.相等 B.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氢气多
C.无法判断 D.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的氢气多
第二站:制备金属镁
(1)为了使镁离子沉淀下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贝壳(主要成分为CaCO3)资源获得试剂①,其化学式为________。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填标号字母)。
A.蒸馏 B.吸附 C.结晶 D.过滤
(3)向MgCl2溶液中加入肥皂水,可能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
(4)电解无水MgCl2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第三站:再探金属镁
【提出问题】镁与水是否发生反应?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70℃时Mg(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溶于水的部分可以完全解离出Mg2+和OH-。
【实验步骤】
(1)将打磨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70℃水的试管中(如下图),发现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将收集的气体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该气体为________。
(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立即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镁条附近溶液_________,证明溶液中生成OH-。
【交流讨论】(3)根据上述实验,写出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拓展探究】
同学们又探究温度对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温度(℃)
50
55
60
65
70
收集50mL气体所用时间(s)
295
257
196
124
74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温度对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影响:_______。
(5)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观察到镁条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镁条表面失去光泽。但将表面失去光泽的镁条打磨后再次放入热水中,发现又有气泡产生,说明镁与水反应变缓慢直至停止的可能原因是_____。
33.(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成分为NaOH、Na2CO3和NaCl。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固体中各成分的含量,进行了以下探究。
【探究一】测量样品与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钠的质量
如图1所示,取4.00g样品置入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用pH传感器等电子设备采集信息形成图像。将锥形瓶中最终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全部固体,其质量为4.85g。
(1)a点溶液呈_________(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ab段溶液pH降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写一个即可),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探究二】测量样品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4)如图2所示,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另取4.00g样品与足量稀硫酸混合,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20mL(该条件下CO2的密度为2.00g/L: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忽略二氧化碳的溶解)。
【数据分析】结合探究一和探究二可知4.00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___,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实验反思】下列因素会导致所测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A.探究二中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B.探究二中俯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C.探究二实验后生成气体在锥形瓶中仍有滞留
34.(2022·江苏盐城·统考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体,于是他们对该固体中Na2CO3的含量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Ⅰ.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
Ⅱ.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提出问题】该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反应原理】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同学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装置气密性良好,浓硫酸、碱石灰均足量)。
方案甲: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于锥形瓶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向样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样品反应完全,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测出生成CO2的质量,计算。
方案乙:用图2所示装置测定反应生成CO2的体积。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将样品和足量稀硫酸分别置于Y形管a、b处(此时量气管液面在零刻度处),倾斜Y形管,使反应发生,待样品反应完全,测出生成CO2的体积,计算。
【分析与讨论】
(1)方案甲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为测出生成CO2的质量,需要在样品反应前后分别称量装置_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的质量。方案乙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应_____________,然后根据液面读出生成CO2的体积。
(2)小红同学认为方案甲的装置设计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可增加图3中的一个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按气流方向填装置序号)。
(3)小青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沉淀法”进行测定: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试管中,_____________,计算。
【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完善实验方案后,测出了该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设计实验方案应使实验简便、误差小。
参考答案:
1.(1) 铁架台 试管
(2)2KClO32KCl+3O2↑
(3)③、④
(4)E
(5)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或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b
(6) Ca(OH)2+CO2=CaCO3↓+H2O Ca(HCO3)2
【解析】(1)
仪器①是铁架台,②是试管;
(2)
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团,则是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
根据图甲可看出,相同的反应时间内,pH越大,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低,说明反应速率越快。根据图乙可看出,等浓度的NaCl和MnCl2溶液中,阳离子种类不同,加入MnCl2溶液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加入不同浓度的MnCl2溶液的反应中,离子种类相同,MnCl2溶液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综上可以说明碱性条件下,Mn2+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较大,Mn2+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选③④。
(4)
NO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NO密度接近于空气,易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应选择E收集。
(5)
装置B和C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相对装置B,装置C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或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因为关闭弹簧夹,装置C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试管中,固液分离;打开弹簧夹后,固液接触,反应进行,能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的目的。用装置F收集CO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进入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易从a端排出,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导管口b通入。
(6)
因为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小。EQ段是透光强度减少,表示生成碳酸钙的过程,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QM段发生的反应是:CO2+CaCO3+H2O=Ca(HCO3)2,则F点是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Ca(HCO3)2。
2.(1) 40 偏大 玻璃棒
(2) 集气瓶 除去HCl 浓硫酸 ABC
(3)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解析】(1)
①需稀释浓溶液溶质质量不变,所以要质量分数为 36.5%的浓盐酸的质量是,故填:40;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水的实际体积偏小,溶质不变而溶剂偏小则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故填:偏大;
③混匀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玻璃棒用于搅拌加速溶解,故填:玻璃棒;
(2)
①仪器 a 的名称是集气瓶;
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饱和 NaHCO3溶液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故填:除去HCl;
由于二氧化碳除去氯化氢后还含有水蒸气,故需要使用浓硫酸除水,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为干燥剂使用, 第二个 F 装置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③在B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所示,A、ab 段表示装置中气压变大,说明此时关闭了止水夹,则随着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增多是装置内气压变大,在气压差的作用下溶液被压入长颈漏斗的管体中,则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上升,选项正确;
B、bc 段如图气压不变,说明此时固液分离,气体不再生成,选项正确;
C、如图,从c 点开始,气压逐渐变小,说明此时打开了止水夹,二氧化碳导出装置,是气体减少气压降低,故此时对应操作可能是打开弹簧夹,选项正确;
故选:ABC;
(3)
如图,选择 G 装置可测定生成 CO2的体积,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在水的表面注入植物油,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3.(1) 酒精灯 长颈漏斗
(2) CDFGHI 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未等连续均匀气泡就收集
(3) B
【解析】(1)
由图可知,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需要选择的仪器为CDFGHI;
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是集气瓶未装满水,也可能是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
(3)
实验室利用硫化亚铁(FeS)固体和稀硫酸混合制取硫化氢气体,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故发生装置可选B;
这个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1)长颈漏斗
(2) 集气瓶中水被排净,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
(3) C(或D) 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药品(或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m
(4)碳、氢
(5)干燥气体
(6)气体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使E中石灰水变浑浊
(7)收集尾气
【解析】(1)
仪器的名称:a长颈漏斗;
(2)
用装置B制取氧气,反应为固体加热反应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反应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利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当出现集气瓶中水被排净,集气瓶口出现大气泡,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3)
实验室利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反应为固液不加热反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C(或D),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可以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药品(或装置中关闭活塞,装置中压强变大液体进入长颈漏斗,液体和固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气体排出,液体流下,固液接触反应进行,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利用装置F收集氢气时,气体应短进长出,从m导管口通入。
(4)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实验中观察到A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生成水,B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合成纤维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5)
装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干燥气体;
(6)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得到石灰水,仅根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是装置B只能检验二氧化碳不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净,故气体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使E中石灰水变浑浊;
(7)
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F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5.(1)长颈漏斗
(2) A 外 刚开始冒气泡就收集
(3) BC
(4) 一氧化碳 燃烧不一定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
【解析】(1)
仪器a的名称长颈漏斗。
(2)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为固体加热反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集中加热;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是刚开始冒气泡就收集,导致收集到装置中排出的空气;
(3)
实验室制取CO2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为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选择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收集装置选择向上排空气装置C。
(4)
①根据反应可知,热气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一氧化碳。
②上述反应中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
6.(1)试管
(2) AD 带火星的木条
(3)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浓硫酸
(4) B##C ① 紫色石蕊变红色,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整个试管
【解析】(1)
图中仪器a的名称试管,故填:试管;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加热,故发生装置为A,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采用排水法收集,所需的收集装置为D;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实验室常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故填:AD;;带火星的木条;
(3)
与B相比,选用C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要使用装置E,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则E中可盛放的物质为浓硫酸,故填: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浓硫酸;
(4)
实验室常用亚硫酸钠固体与稀硫酸,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发生装置可用B或C;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硫,气体从长管①进入;故填:B或C;①;
②如图所示,把充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呈酸性,会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易溶于水,试管内压强减少,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整个试管,可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变红色,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整个试管;故填:紫色石蕊变红色,试管内液面上升直至充满整个试管。
7.(1) 锥形瓶 集气瓶
(2) 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正
(3)b
(4)AHE(或AHF)
(5) 1100 常温下过氧化氢易分解产生O2(或)
【解析】(1)
由图可知,仪器①是锥形瓶;仪器②是集气瓶;
(2)
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没有棉花,适用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C装置,即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3)
用装置F收集H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装置F中的导管b端通入;
(4)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CaO和NaOH具有吸水性,且与氨气不反应,可用于干燥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可选E或F,故填:AHE(或AHF);
(5)
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550g×30%=(550g+x)×10%,x=1100g,即1100mL;
常温下,过氧化氢易分解生成氧气,部分过氧化氢已分解,故推断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8.(1) 酒精灯 长颈漏斗
(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a处,若复燃,则集满
(3) BED 不变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 b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酒精灯;仪器②为长颈漏斗;
(2)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D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b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从b端通入),故顺序为:BED;
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m处干燥的紫色石蕊纸片不变红;
G装置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属于物理性质;
与装置B相比,装置C可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固液的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硫化氢溶于水形成酸,故可用碱性物质,即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不能采取点燃的方法。
故选b。
9. 酒精灯 氧气不易溶于水 正 I b AHE(或AHF)
【详解】(1)图中标号①仪器名称是酒精灯。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固体加热反应且试管口没有一团棉花,故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大于空气,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2)氧气密度小于水,实验时氧气应从装满水的装置F中的导管b端通入,水被排出,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氧气气体,测量水的体积还需要使用装置量筒I。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为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选A;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收集装置选择向下空气法装置E或万用瓶装置F(氨气短进长出,从b端进入)。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氨气能和硫酸反应,不与碱石灰反应,故在制得氨气后应首先通过碱石灰干燥装置H干燥后再收集,故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是AHE(或AHF)。
10. 放热 硫酸的浓度减小 甲 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Na2SO4(合理即可)
【详解】(1)铝丝反应过程中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所以图中从0点到a点没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2O3+3H2SO4=Al2(SO4)3+3H2O;
(3)图中从c点到d点反应速率变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硫酸浓度变小;
(4)由表格中的实验内容与实验现象可知,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5)铝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①H2O对氧化铝薄膜镁没有破坏作用。因为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②氯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可能是氯离子破坏了氧化铝薄膜,加入硫酸钠固体,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故不会有明显变化。
11. CaCO3 NaOH、Ca(OH)2 四 Na2CO3+Ca(OH)2=2NaOH+CaCO3↓ 二 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84% 18.3%
【详解】由于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滤渣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是:CaCO3;
[提出猜想]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钠过量,溶质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碳酸钠过量,则溶质的成分是碳酸钠、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的成分是氢氧化钠,所以猜想二是:NaOH、Ca(OH)2;
由于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所以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四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Na2CO3+Ca(OH)2=2NaOH+CaCO3↓;
[讨论交流]由于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由实验探究可得出猜想二 是正确的。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拓展探究](1)设参与反应的CaH2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Ca(OH)2的质量为y,
x=4.2 g,
y=7.4 g,
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100%=84%;
(2)设反应生成的NaOH的质量为a,生成的CaCO3的质量为b,
a=8 g,
b=10 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 g,溶液的质量为50 g+4.2 g-10 g-0.4 g=43.8 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8.3%,
答:(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84%;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3%。
12. 无明显现象 避免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A 一氧化碳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2.8
(2)①一氧化碳属于易燃易爆气体,所以加热前需要排空,避免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氧化铁为红色粉末,铁为黑色,所以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后生成铁,外观颜色由红色变为黑色;吸收二氧化碳时,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若不尾气处理,直接排入大气,会污染环境;
故填:红色粉末变为黑色;A;一氧化碳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③假设粉末全部为氧化铁,则完全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为铁,此时铁的质量=氧化铁中铁元素质量= ,若粉末全为铜,则不参与反应,剩余固体还是铜,此时质量为4g,所以m质量介于两者之间,因此2.8<m<4;
(3)铁架台的防锈措施是刷漆(或保持干燥),生铁的硬度大于钢,塑料管是合成材料。
(4)根据图像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7g-3.2g=4g;
①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是x,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是y,则
x=4.9g;
y=2.45g;
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②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是m,则
m=4.9g;
则a=4.9+3.2=8.1。
13. 浓硫酸 2Na+O2Na2O2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过氧化钠 BaCl2+Na2CO3═BaCO3↓+2NaCl 酚酞试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色 47%(详见解析)
【详解】(1)装置B中的试剂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装置C中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2Na2O2。
(3)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防止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①。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样品全部溶解,无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不含有过氧化钠。
②取适量①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Cl2+Na2CO3═BaCO3↓+2NaCl。
③待②充分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5)根据定性检测,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设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
由Na2CO3+H2SO4═Na2SO4+H2O+CO2↑,Ca(OH)2+CO2═CaCO3↓+H2O可知,Na2CO3~H2SO4~CO2~Ca(OH)2~CaCO3,即
解得=5.3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0%=47%。
14. 塑料瓶变瘪(或扁)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或向产物中加入稀盐酸,如产生大量气泡,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合理即可) NaOH + HCl = NaCl + H2O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使滴加过程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盐酸过量,盐酸冷却混合液(或散热)使温度下降。(合理即可) 不合理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也会放热 向溶液中滴加过量(或适量)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后蒸发结晶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2.2
【详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内部气体减少,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瓶子压瘪;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二氧化碳减小,造成压强变化,因此为了排除此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对比试验,加入等体积的水,观察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现象,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论;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 NaCl + H2O;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会使反应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不再放热,温度开始降低,加入盐酸后,溶液体积变大,使得温度下降更快,当加入盐酸至一定量,没有热量变化,温度趋于平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温度升高较大,与上述温度变化不同,因此不能直接将稀盐酸滴入到固体氢氧化钠中;
(3)结合题意,乙中溶液的溶质是稀盐酸和氯化钠;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说明甲中存在的溶液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两者混合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为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说明稀盐酸已经反应完,不能和碳酸钠继续反应,因此混合后溶液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和碳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为了得到氯化钠,则可以加入足量的盐酸,将碳酸钠、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氯化钠,通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过量的盐酸被加热挥发;
(4)根据题目信息,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此时没有气体生成,而A点之后有气体生成,说明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设碳酸钠第一步消耗盐酸的量为,碳酸钠质量=106g×10%=10.6g,B点时消耗盐酸的质量=150g×3.65%=5.475g,
=3.65g
所以在A到B之间消耗盐酸质量=5.475g-3.65g=1.825g,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2g
所以B点对应的纵坐标为2.2。
15. 碳酸钠或盐酸 石蕊 没有气泡产生 pH试纸或pH计 不可行 盐酸 蒸发结晶 Na2CO3
【详解】[推理假设]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反应物中,其中一种过量,含有:碳酸钠或稀盐酸;
[实验探究]
(1)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①选择试剂:酸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酚酞变色,故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石蕊溶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②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铁粉,观察到没有气泡产生,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因为盐酸能与铁粉反应产生氢气。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某同学选用pH试纸或pH计测出废液的pH=l0,显碱性;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3)方案一: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钙溶液,产生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溶液,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钠,该方案不可行;
方案二: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蒸发结晶,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被排出,只剩氯化钠晶体;该方案可行;
(4)拓展运用:
按如下图方案分离BaCl2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时,加入x溶液的目的是将钡离子转化为沉淀,且不引入新的杂质,故x溶液中溶质是:碳酸钠,因为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过滤后,碳酸钡固体与适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钡溶液,蒸发结晶产生氯化钡固体。
16. 气泡 NaOH、Na2CO3 白色沉淀 二 引流 大于 将碳酸钠完全除去 3.64% 23.4g
【详解】(1){提出问题}变质后得到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故填气泡;
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NaOH+CO2=Na2CO3+H2O。
(2){提出猜想}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即一部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固体中含有剩余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碳酸钠,故填NaOH、Na2CO3。
{实验探究2}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故填白色沉淀;
过量氯化钡溶液能够与全部的碳酸钠反应而将碳酸钠除去,再加入2- 3滴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还存在氢氧化钠,即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所以猜想二正确,故填二。
(3){实验探究3}①操作a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则操作a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②由图可知,加入的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样品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大于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故填大于。
(4)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完全除去样品中的碳酸钠,避免碳酸钠对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产生干扰,故填将碳酸钠完全除去。
(5)解:①由图中数据可知与HCl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100g×10.6%=10.6g
设回收液中HCl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73=10.6g:x x=7.3g
106:117=10.6g:y y=11.7g
回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100%=3.65%
设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100:117=10g:z
z=11.7g
当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1.7g+11.7g=23.4g
答: 当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3.4g。
17. 导热 赤铁矿含铁量高且污染小 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 产生气泡且溶液呈浅绿色 盐 硫酸亚铁溶液 36%
【详解】(1)铝具有导热性,所以可用来制炊具;故填:导热。
(2)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矿石中含铁元素,冶炼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相对较少,含铁量比较高;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S2,冶炼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空气污染和酸雨;故填:赤铁矿含铁量高且污染小。
(3)①铁丝在燃烧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且生成物的温度较高,因此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D中除了出现铁片逐渐溶液,还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和溶液变为浅绿色。故填: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产生气泡且溶液呈浅绿色。
②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而图中已有氧气和,故图F中的物质M属于盐。故填:盐。
③只用一种溶液就能比较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可以利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与金属反应产生的气泡速率来进行比较,铝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铁产生的气泡速率较慢,铜不产生气泡,因此能比较出它们的活动性。故填:稀硫酸(或稀盐酸或者硫酸亚铁溶液)。
(4)设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x。
由题意可知,镁铜合金中的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镁,氯化镁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即合金中的镁最终全部转化中氢氧化镁沉淀,因此镁与氢氧化镁的质量关系是:
x=36%
答:该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36%。
【点睛】由于镁铜合金中的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镁,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根据镁与氢氧化镁的质量关系即可求出则原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18. 全部变质 ① 白色沉淀 ② 密封 10.6 50%
【详解】猜想与假设:三个猜想:①氢氧化钠没有变质;②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③该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设计实验: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如果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全部变质,则固体为碳酸钠,如果没有变质,则固体为氢氧化钠。
(1)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碳酸钠,故猜想①不成立;
(2)另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由于步骤(2)中所加的氯化钙溶液是足量,所以把溶液中的碳酸钠全部反应掉了,故在步骤(3)中将步骤(2)所得的混合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结果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仍然呈碱性,也就是说溶液中有NaOH,所以猜想②成立,溶液部分变质;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探索与拓展:(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可以直接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18.6g+100g-114.2g=4.4g;
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二氧化碳与碳酸钠的质量关系便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然后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碳酸钠与NaOH的质量关系求出变质的NaOH质量,进一步可算出该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答: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2)故原固体中未变质的NaOH质量=18.6g-10.6g=8g
解: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y=8g
故该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19. 碱 干冰 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 < Zn Cu(OH)2(合理即可) NaOH 4.4 设变质部分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变质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y,由,可得:
x=8g,
y=10.6g,故变质前质量=8g+14.6g-10.6g=12g NaCl、NaHCO3
【详解】探究一
步骤1:由于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故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步骤2: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无沉淀,混合溶液呈无色;混合过程中发现有气体产生,该气体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
[小组讨论]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无沉淀,混合溶液呈无色,说明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钙离子,一定不含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
[实验验证]实验结论是猜想③成立,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呈酸性,pH应该小于7,加入活泼金属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如锌等;
[反思评价]要用碱证明混合溶液中含有盐酸,可加入难溶性碱,若难溶性碱溶解说明混合溶液中含有酸,也可以用可溶性碱溶液NaOH,加入NaOH溶液可根据溶液是否立即变红色来判断是否有酸存,故可选用氢氧化铜或氢氧化铁;
探究二
(1)由于酸碱中和反应优先发生,故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2)根据图示加入稀盐酸为150g即B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14.6g+100g+150g-260.2g=4.4g;
(3)见答案;
(4)从图可知,在加入稀盐酸质量小于等于100g时,未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当加入盐酸质量为0g到100g之间发生的反应为:NaOH+HCl=NaCl+H2O和Na2CO3+HC═NaCl+NaHCO3,A点之后反应产生气体,说明A点之后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H2O+CO2↑,故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到150g之间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20. 黄金金属活动性弱,不容易参加化学反应;铜金属活动性大于金,会和空气中氧气等反应 6 排除溶解在水中氧气的干扰 铜生锈与二氧化碳有关 除去氧气的空气 试管中二氧化碳已经消耗完毕 无害锈覆盖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保护了内部金属 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会加剧青铜器的锈蚀 Cu7(OH)10(CO3)2
【详解】(1)黄金金属活动性弱,不容易参加化学反应;铜金属活动性大于金,会和空气中氧气等反应。
(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碳14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
(3)实验探究:Ⅰ、实验中使用的蒸馏水需“煮沸并迅速冷却”,其目的是排除溶解在水中氧气的干扰。
Ⅱ、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故③中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常用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Ⅲ、实验①③控制的变量为二氧化碳,实验①中铜生锈、③中铜不生锈;对比实验①③得到的结论是铜生锈与二氧化碳有关;若要说明铜锈蚀还与氧气有关,则需要控制的变量为氧气,故④中方框里应该填写的内容是除去氧气的空气。
Ⅳ、一周后继续观察,小明发现实验①中铜片锈蚀程度没有变化,原因是试管是密闭的,试管中二氧化碳已经消耗完毕。
拓展探究:
Ⅴ、无害锈能保护青铜器的原因可能是无害锈覆盖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保护了内部金属。
Ⅵ、为了有效保护锈蚀的青铜器,常用的方法是用蒸馏水反复多次漂洗锈蚀的青铜器,该方法中不用自来水清洗的原因是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会加剧青铜器的锈蚀。
Ⅶ、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称取73.8g该物质加热使其完全分解为三种氧化物为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则两者增加质量分别为生成水的质量9.0g和二氧化碳的质量8.8g,则样品生成氧化铜质量为73.8g-9.0g-8.8g=56g;铜元素质量为 ;水中氢元素质量为,则氢氧根质量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则碳酸根质量为,故x:y:z=,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7(OH)10(CO3)2。
21. 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防止空气中水蒸气干扰实验 ①②试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为红色 B a NaCl、NaOH ABC 0.000001 C
【详解】(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该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依据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3)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干扰实验。
(4)已知,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上述实验中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①②试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为红色。
(5)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由图可知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再变为碱性,故该实验是B.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中,选B。
(6)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三条曲线所示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最大的是a。
(7)加入溶液体积为VmL时,pH>7显碱性,所得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故填NaCl、NaOH。
(8)A、pH=1的盐酸与pH=3的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pH不一定为2,因为不确定那种浓度酸体积大,错误;
B、测定溶液pH值,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干燥pH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pH值;将pH试纸用水润湿,会导致实验误差,错误;
C、水显中性不和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显碱性和盐酸反应;则向两份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增大程度不相同,后者pH增大较多,错误;
故选ABC。
(9)由图表分析可知,pH=6时溶液中H+的浓度为0.000001。推测将pH=5的盐酸加水稀释至1000倍时,溶液仍显酸性,pH值接近7,但不会等于7,故选C。
22. 此时氢氧化钙无法形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B 氯化钡溶液(或稀硫酸)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或产生大量气泡) (或) Ba(OH)2(或氢氧化钙) C 物质总质量减少的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1g-56.6g=4.4g,设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则
,
x=11.7g,y=10.6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详解】(1)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g,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氢氧化钙常温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此时氢氧化钙无法形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
(2)测定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否则会使得溶液的酸碱性变弱,测碱溶液使pH值偏小,所以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9,判断该溶液中不可能是氯化钠,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故填:B。
(3)[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方案甲: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案乙: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滴加稀硫酸,产生大量气泡,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
①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是碳酸钠,那么它是Ba(OH)2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发已上传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A、倾倒液体时应注意保护标签不被腐蚀,说法正确;
B、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说法正确;
C、对于标签被腐蚀的试剂,本着节约原则,应尽可能确定药品的组成,不可随意扔弃,既不安全又造成浪费,说法错误;
故填:C。
(4)见答案。
23. 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秸秆充分燃烧 碱性 产生大量的气泡 AC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置D,影响实验结果 使生成CO2被充分吸收 解:设碳酸钾的质量为x
x=13.8g
答:草木灰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为7.8% 不同意,D装置吸收的CO2不全是A中反应生成的,盐酸中挥发出来的HCl可以和B中的NaHCO3反应生成少量CO2 ABCD 不适宜
【详解】(1)秸秆粉碎后再燃烧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秸秆充分燃烧。
(2)①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取草木灰浸出液少许,测得其pH约为11,溶液呈碱性。
②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取草木灰浸出液适量,低温浓缩后,加入足量的盐酸,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③A、 CaCl2和碳酸钾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正确;
B、 H2SO4和碳酸钾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C、 Ca(OH)2和碳酸钾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正确;
D、 NaHCO3不和碳酸钾反应,错误。
故选AC。
(3)①装置E中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置D,影响实验结果。
②装置D中发生反应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③反应结束后,打开弹簧夹,向装置内缓慢通一会氮气,目的是使滞留在装置中的CO2被排出,使之被氢氧化钠充分吸收。
(4)①见答案。
②不同意;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盐酸中挥发出来的HCl可以和B中的NaHCO3反应生成少量CO2,导致D装置吸收的CO2不全是A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5)①秸秆综合处理体现了:A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利用资源;体现了B绿色健康发展;体现了C 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现了D 科学治理精神;故选ABCD。
②草木灰溶于水显碱性,会和铵态肥料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故两者不适宜混用。
24.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红色 气球膨胀 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NaOH、NaCl
【详解】⑴、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硫酸铜溶液反应完全反应,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⑵、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氨气。
⑶、酚酞遇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再滴入稀硫酸,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使溶液呈中性或酸性,酚肽由红色变为无色。
⑷、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时,消耗了二氧化碳,使容器内的气体量减小,容器内气压变小,而外界大气压不变,从而使气球膨胀。②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可加入足量稀盐酸,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如果观察到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就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又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气体。
⑸、向NaOH、Ca(OH)2和NaCl混合液中缓慢通入CO2气体,A点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所含溶质为:NaOH和NaCl。
⑹、解: 在B点时,溶液里碳元素均存在于NaHCO3中,所以沉淀碳酸钙10g,设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xg。
x=4.4g
二氧化碳的横坐标值为:10.56g+4.4g=14.96g,见答案所示。
⑺、解:设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
由图示可知,与氢氧化钠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钠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56g-4.4g=6.16g。
解:根据Na2CO3+CO2+H2O=2NaHCO3 、NaHCO3+NaOH=Na2CO3+H2O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z。
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25. 碳、氢、氧 气密性 除去空气中的CO2,防止其干扰试验结果 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吸收产生的水蒸气
EF E中增重0. 54g,其中H元素质量:,F中增重1. 32g,则证明为CO2,其中碳元素质量:,又因为葡萄糖重0. 90g,故说明其中含有氧元素0.48g。
【详解】猜想2:葡萄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实验步骤】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思考与结论】①A是澄清石灰水,用于除去空气中的CO2,防止其干扰试验结果,装置C作用是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②B装置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③E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水蒸气,F是吸收产生的CO2,化学方程式为:
;
④E装置中可说明产生了H2O,F装置中说明产生了CO2,故EF可说明葡萄糖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⑤E中增重0. 54g,其中H元素质量:,F中增重1. 32g,则证明为CO2,其中碳元素质量:,又因为葡萄糖重0. 90g,故说明其中含有氧元素0.48g。
26. 碱 CO2 l CaCl2溶液或BaC12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酚酞溶液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偏大; 84%
【详解】I.定性探究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9,可知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
【实验1】
(3)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该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固体产物中含有碳酸钠,故猜想1不成立;检验固体产物中是否含碳酸钠,可用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是为了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消除碳酸钠对氢氧化钠检验的干扰,除掉碳酸钠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取步骤②所得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2成立;
(5)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II.定量探究
(1)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由于实验后装置内会存有二氧化碳气体,故步骤③鼓入一定量空气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3)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若无装置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当成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导致结果偏大;
(4)根据图像可知干燥管重质量增加22g,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27. I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溶液不变色 除尽碳酸钠 不能 引入了氢氧根离子 A 29.3%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市场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详解】[查阅资料]:①NaOH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I不正确
②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
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
有白色沉淀产生
假设Ⅲ正确
③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问题讨论]:步骤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作用是除尽碳酸钠,如将②中BaCl2溶液换成Ba(OH)2溶液实验 不能成功,原因是引入了氢氧根离子。
(2) ①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元素质量保持不变的是钠元素,故选A。
②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反应生成的碳酸钡质量为
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
【点睛】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市场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28. HCl 变红 气体 H+ 不一定 BaCl2、Ba(OH)2 ABC
【详解】任务一:根据残留的部分信息中的有刺激性气味、分子量为:36.46,可以判断该酸为盐酸,故答案为:HCl;
任务二: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填变红;锌与盐酸、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故填气体;
(1)盐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硫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同的本质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答案为:
(2)除活泼金属外,例如碳酸钙等固体也可和稀酸反应产生气体,故填:不一定;
任务三:
(1)曲线1电导率比曲线2高,通过化学反应得知,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可溶于水,不是沉淀;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因此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溶液的电导率比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溶液的电导率强,故曲线 1 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当氢氧化钡溶液中匀速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在一开始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数目不减少,但随着稀盐酸的加入和反应生成水,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当盐酸过量,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所增大;故其中曲线1点M处盐酸不足,氢氧化钡没反应完,其中曲线曲线1点M处烧杯溶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钡和氯化钡,故答案为:、;
(2)曲线2表示氢氧化钡溶液中匀速滴加稀硫酸时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情况,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答案为:;
(3)A、曲线1电导率比曲线2高,通过化学反应得知,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可溶于水,不是沉淀;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氢氧化钡分别恰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时,与稀盐酸反应的溶液中由钡离子和氢离子;与稀硫酸反应的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强,故A正确;
B、当氢氧化钡溶液中匀速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在一开始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数目不减少,但随着稀盐酸的加入和反应生成水,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当盐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最小;当盐酸过量,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所增大;当氢氧化钡溶液中匀速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开始时,溶液中离子数目是一直减少,但随着稀硫酸的加入和反应生成水,溶液的质量增大,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当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最小,当硫酸过量,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有所变大;故N点和Q点是中和反应的结束点,故B正确;
C、随着酸的不断增加,溶液中离子浓度慢慢与酸的浓度接近,电导率最终趋于稳定值,故C正确。
故选:ABC。
29. 延展 大 红色
MgSO4 2 烧杯内有白色沉淀 溶液变为蓝色 Na+ 解:由图丙知,当加入114g氢氧化钡溶液时,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的氢氧化钡与硫酸根离子及烧杯中氢氧化钠的关系为:,设:恰好完全沉淀时,烧杯中NaOH的质量为x,则:
答:恰好完全沉淀时,烧杯中NaOH的质量2.4g。
【详解】(1)黄金、青铜能敲打成面具,这是利用了黄金、青铜的延展性,故①填:延展。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所以青铜的硬度比纯铜大,故②填:大。
(2)由于金属活动性Mg>Cu,实验甲中,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所以可观察到:镁条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故③填:红色。
实验乙中,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④填:。
【提出猜想】由题中: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澄清溶液知,烧杯内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铜和硫酸,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同时还生成了溶于水的硫酸钠,则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为:Na2SO4或Na2SO4和NaOH或Na2SO4和MgSO4,故⑤填:MgSO4。
【交流讨论】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2是错误的,由上述分析知,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镁,所以烧杯中一定没有硫酸,故⑥填:2;⑦填:烧杯内有白色沉淀。
【进行实验】由于实验结论是猜想1成立,即烧杯内溶液中溶质是Na2SO4和NaOH,NaOH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所以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出现的实验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故⑧填:溶液变为蓝色。
【表达交流】由题中信息知,向烧杯内有Na2SO4和NaOH的溶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氢氧化钡溶液,Ba(OH)2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NaOH,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图丙中①表示的是Na+;②表示溶液中粒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为零,说明②表示的是。
烧杯中NaOH的质量是2.4g,详见答案。
30. 氧气、水蒸气(或O2、H2O) 铁锈疏松多孔会吸附氧气和水蒸气加速生锈 NaCl(盐)溶液会加速铁生锈 铁生锈消耗O2,瓶中压强减小,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和铁粉反应产生氢气使压强增大 Fe、C(或铁和碳) 0.8 铁是粉末状##因为有NaCl(盐)溶液存在##因为碳粉存在
【详解】(1)对比A、B、C试管中实验现象,A中铁生锈、B中只有水铁不生锈、C中有空气铁不生锈,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或O2、H2O)发生化学反应。
(2)铁锈蚀后应及时除锈的原因是铁锈疏松多孔会吸附氧气和水蒸气加速生锈;
(3)据图3,对比AB段和BC段的变量为加入了氯化钠溶液,BC段压强减小速率加快,说明NaCl(盐)溶液会加速铁生锈,t3时刻压强突然变大是因为铁生锈消耗O2,瓶中压强减小,导致注射器内盐酸被吸入烧瓶,盐酸和铁粉反应产生氢气,气体又增大,使压强增大。
(4)铁生锈生成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生成氯化铁,已知,且最终铁与稀盐酸生成氢气,则盐酸最终转化为氯化亚铁:
根据氯元素、铁元素守恒可知与盐酸反应的铁元素的质量1.4g<5g,且碳不和稀盐酸反应,则实验后,将烧瓶中剩余物质过滤、洗涤、晾干,得黑色固体,该黑色固体是Fe、C(或铁和碳)。
生成氢气质量为0.224L×0.089g/L=0.02g
由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生成氢气消耗HCl的质量为0.73g,则与氧化铁反应消耗HCl质量为:
由化学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铁粉锈蚀后生成的氧化铁的质量是0.8g;
(5)任务二中铁锈蚀比任务一中铁锈蚀快,可能的原因是铁是粉末状、且有NaCl(盐)溶液存在、碳粉存在可以加速铁的锈蚀速率。
31. 氯化钠、碳酸钠或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而导致排开水的体积不准 酸性 或 玻璃棒、酒精灯 三 设碳酸钠质量为x,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
固体质量增大:1.17g−1.06g=0.11g
根据题意固体增重:3.48g−3.0g=0.48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至固体增重质量为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A
【详解】探究一:
氯化钠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一种或两种,则根据猜想二、三判断猜想一是氯化钠、碳酸钠;
探究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要利用排出水的体积判断二氧化碳体积,则应加入一层植物油,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而导致排开水的体积不准;
探究三:
(1)c点的pH小于7,c点溶液呈酸性,故填:酸性;
(2)ab段溶液pH降低,是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蒸发时除使用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酒精灯(提供热量);
实验结论:
设碳酸钠质量为,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
固体质量增大:
根据题意固体增重:,故说明样品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故样品的成分,猜想三正确;
定量计算:详解见答案;
交流反思:
A、探究二中俯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导致二氧化碳体积偏大,进一步导致碳酸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偏小;
B、探究二实验后生成气体在锥形瓶中仍有滞留,不影响氯化钠质量分数,是因为残留的二氧化碳体积与排入图2中的空气体积相等;
C、探究一中加入的稀盐酸量不足,导致固体质量增大幅度减小,进一步导致计算的氯化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偏大;
D、探究一中蒸发时有液体溅出,导致部分氯化钠损失,导致固体质量增大幅度减小,进一步导致计算的氯化钠质量偏大,从而导致氯化钠质量分数偏大;
故选:A。
32. 银白 B ## D 产生大量浮渣 分解反应 氢气## 由无色变红色 在50~70℃范围内,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的速率越快 镁与热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会覆盖在镁条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详解】第一站:初步认识镁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故填:银白;
(2)盐酸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硫酸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稀硫酸中,稀盐酸中含氢元素质量比稀硫酸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多,故充分反应后镁条有剩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与稀硫酸反应的氢气质量更多,故选:B;
第二站:制备金属镁
(1)为了使镁离子沉淀下来,将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镁,故充分利用当地的贝壳资源获得试剂①中含有钙元素,试剂①含有氢氧根离子,或者试剂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根离子,碳酸钙高温煅烧可以制取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试剂①为氢氧化钙或氧化钙,故填:## ;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沉淀的方法是过滤。过滤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填:D;
(3)向溶液中加入肥皂水,溶液属于硬水,可能观察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浮渣;故填:产生大量浮渣;
(4)电解无水的反应中反应为一种,生成物为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第三站:再探金属镁
[实验步骤]
(1)将打磨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70℃水的试管中(如下图),发现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将收集的气体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该气体为氢气,故填:氢气##;
(2)溶液中生成,说明溶液呈碱性,向反应后的溶液中立即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镁条附近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故填:由无色变红色;
[交流讨论](3)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故填:;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温度对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影响:在50~70℃范围内,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的速率越快,故填:在50~70℃范围内,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的速率越快;
(5)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观察到镁条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镁条表面失去光泽。但将表面失去光泽的镁条打磨后再次放入热水中,发现又有气泡产生,说明镁与水反应变缓慢直至停止的可能原因是镁与热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会覆盖在镁条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故填:镁与热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会覆盖在镁条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33. 碱性 # 复分解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1.06g 1.6g 33.5% B
【详解】a点溶液的pH值大于7,故a点溶液呈碱性:故填:碱性;
b段溶液pH降低,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了,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两种反应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
蒸发结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搅拌,故填: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故填: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设4.00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故填:1.06g
将锥形瓶中最终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全部固体,其质量为4.85g,可知:碳酸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钠总质量等于4.85g。4.00g样品加入盐酸完全反应后中最终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其质量为4.85g,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加0.85g。
设1.06g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y,样品中氢氧化钠质量为z。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1.06g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1.17g,固体质量增加0.11g,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加0.85g,故剩余固体增加的0.74g来自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
故填:1.6g;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33.5%;
A.探究二中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导致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小,导致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偏小,氢氧化钠质量偏大;等质量的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小于等质量的氢氧化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故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故A不正确;
B.探究二中俯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导致读数偏大,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偏大,计算得出碳酸钠的质量偏大,那么原混合物中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会偏小,故B正确;
C.探究二实验后生成气体在锥形瓶中仍有滞留,测量二氧化碳体积通过装置的压强的改变来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故对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计算无影响,故C不正确;
故选:B。
34.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C 防止CO2溶于水,造成实验误差 移动水准管使两侧液面相平 G→A→B→C→D 加水溶解,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合理即可)
【详解】[反应原理]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分析与讨论] (1)方案甲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具有吸水性可除去CO2中水蒸气;C装置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为测出生成CO2的质量,需要在样品反应前后分别称量装置C的质量。方案乙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CO2溶于水,造成实验误差;反应结束后,应恢复至室温,移动水准管使两侧液面相平,然后根据液面读出生成CO2的体积,故填:除去CO2中的水蒸气;C;防止CO2溶于水,造成实验误差;移动水准管使两侧液面相平。
(2)小红同学认为方案甲的装置设计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空气中二氧化碳会影响实验结果,可增加图3中的一个装置G吸收通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改进后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G→A→B→C→D,故填:G→A→B→C→D。
(3)小青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沉淀法”进行测定: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计算,故填:加水溶解,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
江苏省泰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28实验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28实验题,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镇江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30实验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30实验题,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78实验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三年(2020-2022)中考化学模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78实验题,共7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