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素材)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1105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素材)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1105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素材)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1105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素材)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展开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部编小语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以“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为单元语文要素,编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四篇课文。四篇课文文体各异,有古诗,有散文,有童话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选择了革命文化题材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由于二年级仍属低学段范畴,教材编排的内容依然主要围绕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四个方面展开。一、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本单元共要求认识53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5个词语。其中多音字是“啊”,出现在第三课《开满鲜花的小路》。在不同的语境中,“啊”字的读音是不同的:(1)前一个音节末尾是a o e i u(韵母ao除外)时。“啊”读“ya”(呀)。(2)前一个音节末尾是u(或韵母是ao)时。“啊”读wa(哇)。(3)前一个音节末尾是n时,“啊”读na(那)(4)前一个音节末尾是ng时,“啊”读na。(5)在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和特殊音节er后面读ra。(6)在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后面,读音是zi延长后的音加a,这时仍然写成“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除要求掌握的会认字和会写字之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积累、语用“有新鲜感的词语”,比如《找春天》一课中出现的“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叮叮咚咚”等;比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中出现的“邮递员、包裹、懊丧、绚丽多彩”等;再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中出现的“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引人注目、兴致勃勃”等词语。至于哪些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就需要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真实学情来确定了。引导学生积累,结合生活实际练习运用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既是课标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语感”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借助公园导览图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读6个词语,会认“亭、咨”等10个生字,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生活中主动识字”。2、写字教学: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板块,主要要求学生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要求学生“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得舒展”、“左下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捺画要写得舒展”。其它结构的汉字书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依靠教师的专业指导,进行认真的书写练习。二、阅读教学:“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在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中,以及单元“口语交际”活动、语文园地中,都对这一教学重点进行了提示。同时,“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中,“注意语气”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已经多次训练过,学生并不陌生;而“注意重音”是教材对学生的新要求,需要教师加以重点指导。1、《古诗二首》在朗读方面对“语气和重音”的要求自不必说,自然是非常重视的。朗读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依据古诗词应有的“平仄规律”进行指导,而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如“二二三节奏”等进行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古诗学习,其重点需放在“识字学词”、“朗读理解”、“熟读成诵”、“激发对古诗的兴趣”等方面,而诗词赏析、创作背景等方面,则很少涉及。2、《找春天》一文是一篇散文,适合学生朗读与欣赏。课后练习题2列举了两个句子,要求学生“读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指导我们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侧重“重音”的指导。需要说明的是:“朗读语气和重音”,不仅仅是朗读技巧,更属于“语感”范畴。也就是说,无论是朗读语气还是重音的把握,都需要以“理解”为基础。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经过教师指导,在反复地朗读实践训练中,逐步积累语言经验,才能形成“语感”。也正是基于此,《找春天》这一课的练习题1设计了“朗读课文。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意在指导学生先朗读理解文本,然后再进行朗读重音的练习。在教学的同时,本单元在《找春天》一文中安排了一次“找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一定要组织一次交流展示活动,在深化课文学习的同时,助力孩子观察、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3、《开满鲜花的小路》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鼹鼠先生不小心将花籽漏在路上,到了春天,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整个故事角色众多,虽然每个角色说的话不多,但从提示语、说话内容,都可以感受到他们说话时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每个角色也因此而活灵活现、生气勃勃。为此,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将本课教学重点设定为“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角色的语气,感受不同角色说话时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就顺理成章了。另外,教学中还要求学生明白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作为学生认识文中的人物角色,理清文章脉络的助手,同时课后练习也要求“结合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所以,课文插图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同时,插图中的“泡泡语”也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借助插图,讲讲这个故事。4、《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文章讲述了1987年4月5日,已经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一般来说,教学这一文本时,一线教师往往会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人物形象、品质,并将其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本课除识字写字教学内容外,文本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还有“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和“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很明显,文本教学重点就落在了“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这一点上。为进一步落实“学生语用实践”这一终极目标,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我们是可以将以上教学内容组织成一条主线的:以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然后重点抓住第2、3自然段,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引人注目、兴致勃勃”等),并通过“品读、比较”的方法,借助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体会人物品质,学习语用;最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三、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主题是“注意说话的语气”,与阅读教学联系紧密。活动通过引导语和两组句子的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气带来不同的交际效果。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向他人求助”,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用商量的语气与人沟通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些真实学情,是本次口语交际活动需要考虑的。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体会“怎样才算恰当的语气”、“如何做到使用恰当的语气”等问题,教材小贴士给出了两条提示:“说话的语气不要太生硬”和“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当然,仅有这样的两条建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仍需设计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真正的表达实践中思考、体会、认识。四、“我爱阅读”和“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板块选择的文章是《笋芽儿》,文章生字多,儿化音也多,学生朗读有一定难度。但即便如此,教师也要放手让学生调取已有知识经验识字解词,读懂关键词句,完成独立阅读任务。阅读后,教师需要组织交流、评价活动,指导学生朗读的再提高,鼓励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积累等。“快乐读书吧”栏目已经编排了三次,分别是:一年级上册“读书真快乐”;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二年级上册“读读童话故事”。本次安排的是“读读儿童故事”,向学生推荐了《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四本儿童故事书,并以“小贴士”的形式提示学生:看书的时候,要学会看目录。需要说明的是:低年级的整本书阅读,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奠基阶段——“小学生读书兴趣不高、学生阅读能力偏低”等问题,往往与低年级课外阅读活动不足,或者教师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需认真组织读书交流、阅读指导等等活动,真正将课外阅读纳入阅读教学体系,让其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其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