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中考化学必背手册(南京专用)
专题02 概念原理须记牢-备战中考化学必背手册(南京专用)
展开
02--概念原理须记牢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的现象外形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改变颜色等本质区别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变,只是粒子间隔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粒子实例汽油挥发、玻璃粉碎、湿衣服晾干等物质燃烧、铁钉生锈、食物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判断依据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二者的关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2.物质的构成(1)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相同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3)彼此间有间隔;(4)总是在不停地运动;(5)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只能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构成物质举例单质:O2、H2、N2、Cl2、C60、O3等化合物:H2O、CO2、HCl、NH3等金属:Fe、Cu、Hg等稀有气体:He、Ne、Ar等某些固态非金属:C、Si等相互关系在化学变化中: (2)原子的结构①原子的构成原子②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3)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及电性,标法是先写数字再写正负号,只带一个单位电荷时,数字1省略不写举例Na+、Mg2+、Cl-、S、N意义 (4)元素与原子的关系项目元素原子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适用范围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联系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和原子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排列规律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②周期表中同一纵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同一周期,金属元素开头,慢慢过渡到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尾(第一周期除外)。(3)每个单元格表示的信息4.水的净化(1)常用净水方法方法作用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除去水中有颜色和气味的杂质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可得到净化程度最高的水(蒸馏水) (2)硬水与软水的比较 硬水软水定义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不含或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检验方法(加入肥皂水)泡沫很少,沉淀物很多泡沫很多,沉淀物很少硬水的软化生活中:煮沸(除去一部分钙、镁化合物)工业上:蒸馏(除去所有可溶性杂质) 5.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6.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类型定义表达式特点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N多变一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XA+B+……一变多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B+AC一换一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二换二 7.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灭火的原理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注意(1)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对于一种具体的物质来说,着火点不会随环境的不同而改变(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才能实现灭火,只是降低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不能实现灭火 8.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下:应用:(1)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2)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硫酸等酸中的氢,位于氢后面的则不能。(3)判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能把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之则不能。9.有关溶液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条件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定义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相互转化对于大多数固体: (3)溶解度①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2)标准:在100 g溶剂里。(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g”温度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0 ℃时溶解度大于10 g1~10 g0.01~1 g小于0.01 g ②气体的溶解度定义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2)压强: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4)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内容表示意义举例(以图为例)点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如A点、B点分别表示物质N、M在t1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a g和b g两曲线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如C点表示M、N在t2℃时的溶解度相等,均为c g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面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D点表示t1 ℃时N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如D点表示t1 ℃时M的过饱和溶液 (5)结晶方法适用范围举例蒸发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海水晒盐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硝酸钾结晶 (6)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推导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中和反应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表达式碱+酸盐+水应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如在酸性土壤中添加适量的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处理工厂的废水: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常含有硫酸等酸性物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处理用于医药卫生:人的胃液因含有盐酸而呈酸性,有助于食物消化。但如果胃酸过多,需服用药物,如Mg(OH)2、Al(OH)3等,使其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以减少过多的胃酸 11.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12.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与人体需要的元素(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①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分别为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②各种营养素的主要功能及食物来源营养素主要功能食物来源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以及蛋清、植物的种子等糖类动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小麦、薯类、大米、玉米、水果、甘蔗、蜂蜜、甜菜等油脂提供能量花生油、豆油、芝麻油以及花生米、核桃仁、动物脂肪等维生素调节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抵御各种疾病各种蔬菜、水果、种子食物、鱼类、蛋类、牛奶及动物肝脏 (2)元素与人类健康元素对人体的作用营养缺乏症钙促进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缺铁引发缺铁性贫血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硒有防癌、抗癌作用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氟能防治龋齿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和儿童呆小症、智力低下。过量也能引起甲状腺肿大 13.物质的分类体系(1)常见物质的分类(2)初中化学常见的其他物质分类金属材料纯金属铁、铜、银等合金生铁、钢、黄铜等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天然高分子天然纤维(羊毛、棉线、蚕丝)、天然橡胶化肥氮肥只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如CO(NH2)2——尿素磷肥只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如Ca(H2PO4)2钾肥只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如K2SO4复合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如KNO3人体中元素常量元素钙、镁、钾、钠、磷、氯等微量元素铁、碘、氟、铜、锰等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氢气(热值高、无污染)、太阳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