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
展开《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一些诗篇,了解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理解古诗上可以借助注释、想象画面、字理析词来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导入: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不尽、道不完。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他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师生齐答—李白)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师小结:看来,孩子们会背的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认识诗人,回忆学过的古诗,可以为后续学习古诗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找出节奏,读好古诗。
提问:诗中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反复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朗读古诗,但往往读不出节奏、韵律,因此设计了此环节,使古诗读起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三、品读古诗,感知诗意
(一)再读古诗,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画出来。
(二)交流画出来的词语。
师:(出示图片)讲解,这里的楚江指的就是——
继续追问:这里的碧水指的是?这里的青山指的是?
师小结:孩子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去感受天门山的景,去感受天门山的气势。
(三)引导学生抓住“断”“开”“出”“来”,这几个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高山水急、气势雄浑之美。
(1)天门中断楚江开
齐读,提问:你从哪个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气势?(预设:断、开)
1.(出示“断”字小篆体)这是“断”字的小篆写法,左边是一把小刀把两束丝完全剪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意思是用刀、斧子截断绳索,本义就是截断。(相机指导“断”的书写)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天门山是怎样分开的吗?
2.(出示“开”的古文字)这是“开”的古文字,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见哪些部件像什么?
师解释:“一”表示门闩,“廾”表示双手,就是用双手摘取门闩。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开门。那孩子们,这首诗中是谁把谁像用手推门一样推开了? 引导想象:现在,请孩子们把这两个字放到诗中读一读。此时,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导朗读:那谁来读一读,读出楚江的波涛汹涌。(指名读、齐读 )
(2)碧水东流至此回
过渡:李白不仅看到了长江,天门山,他还看到了?
指明读,提问:1.你又从哪个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气势?(预设:回)
2.孩子们还是挺会思考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出示“回”)这个“回”字很有意思,孩子们看它是个什么字?像什么?
小结理解:是的,它本身就像旋转的旋涡。老师这里有“回”的三种解释,哪个同学来读一下?你们认为诗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说?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出示图片)这是天门山,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激起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也只能绕山而流,回旋徘徊,调转方向。孩子们,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理解诗意:是啊,天门山真是坚固。现在根据这幅图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吧。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山回水阻的气势。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过渡:这还是怎样的山呢?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自由读第三句,预设:出)
(出示“出”的甲骨文)解释:《说文解字》说,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最早写作这个样子,上面是个“止”字,表示人的脚印,下面是个洞口,上下合起来表示一个人正从山洞里向外走,这个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凡是向外走都称为“出”。
提问:两岸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来读读下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出示后两句)
齐读: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
讨论交流: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一下,诗人李白师在哪里望天门山的?你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预设:望、出)
师小结:好一个“山”,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请同学们读——
好一个“出”,让我们指导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断”、“开”、“回”、“出”的字理中理解字义,进而到理解诗意,联想画面,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到长江的波澜壮阔、天门山的雄伟壮丽。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
四、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引入背景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诗人的情感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又能体会到诗中所蕴含诗人的情感。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背诵其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古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孩子的积累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画出心中天门山的美景
【设计意图】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心灵的折射,通过诗情画意的交融,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
《望天门山》课后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人通过“断”“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 教学目标
《望天门山》是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细致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诗词含义。第二、三首的学习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
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
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正确书写“断”字。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它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学习古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 ,熟读成诵,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有所体会。教学这首古诗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断”“开”“回”“来”等一系列动词,体会楚江之浩荡,天门山之雄壮,读出那种气势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另外,教学这首古诗诗,我除了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注释外,并适时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就,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教学亮点
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结合字理进行一系列动词的教学,在理解字义、品味字词的同时想象画面,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再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这是我这节课中的亮点之一。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一系列的动词,体会楚江浩荡、天门山之雄壮,通过指名读、师生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气势,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充分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之二。
四、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个别朗读指导不到位,应该多进行个别朗读,教师应该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朗读指导,采用合适的评价语,使学生的朗读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其次,在理解诗意这个难点上,我觉得突破得不够深刻,感觉没有达到充分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考应不应该让学生逐句说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但是又觉得不好,很是困惑。最后,在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上,由于时间问题,学生感悟得不是很深刻,其实这里不仅仅有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谊,还有李白的乐观豪迈的情感。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愿意接受指导的人,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和指正。
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共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共3页。
2021学年望天门山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望天门山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