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1.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1.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2.祖父的园子(第2课时)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3.月是故乡明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4.梅花魂 教案 1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下素养教案-2.祖父的园子(第1课时)
展开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祖父的园子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语言运用:通过图片理解四个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词语。
思维能力: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审美创造: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学会文中的“蚱、啃”等10个会认字,会写“蝴、蚱”等15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3.能从写景的部分体会作者对园子、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的“快乐”“自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今天,让我们走进一段别样的童年生活,感受童年别样的快乐!板书:祖父的园子 萧红
2.介绍作家作品。
教师引导:在畅游“祖父的园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文的作者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简介《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
(设计意图: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区分形近字。
4.学写字。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承”:“了”中间是三横。
“铲、瓢”:撇画穿插到左半部分
-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出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祖父的园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祖父的园子呢?
预设:生机勃勃、色彩鲜艳、快乐自由……
教师小结,引出下一个环节:在这个园子中,既有美丽的景色,也有我和祖父相处的快乐时光。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学生感知园子的特点,对祖父的园子形成整体的认识,初步体会文中表现的情感,激发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提出要求:请你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哪些段落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
3.学生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批注。
4.组织小组交流:再次读完课文之后,你对本文的脉络有了怎样的认识呢?预设:课文的第1-3段和15-19段分别写了园中有哪些景物,4-14段则写了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
教师小结:课文可以分文三个部分,第一、三部分侧重于写景,第二部分侧重于叙事。板书:第一部分:描写景物;第三部分:描写景物;第二部分:叙述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训练其速读能力,在读中了解文章脉络,为之后有层次地理解、赏析课文奠定基础。)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1-3自然段,从对昆虫、草木的描写中体会思想感情,感受园子里的样样都有和生机勃勃。
2.过渡:萧红说祖父的园子里“样样都有”。下面,我们就跟随萧红的文字到“祖父的园子”里走一走,看一看。请你默读1-3自然段,看看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
预设:祖父的园子里有很多动、植物。
教师引导:课文里用哪个词来概括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的?
预设:是“样样都有”这个词。
3.教师追问:这个词用的是不是有点夸张?请你仔细找一找,课文里都提到了哪些动、植物呢?
学生读文,在文中划出来。
全班交流。
预设1: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还有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这些树木。
预设2:蝴蝶有白的、黄的、红色、满身金粉;还有大的、小的、好看的、不好看的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且形状和形态都不相同。
4.教师引导:难怪作者说这花园里边明晃晃,新鲜漂亮。作者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但她觉得这样还不够,又让这幅画活了起来,你发现这个秘密了吗?预设:“胖乎乎”“圆滚滚”这两个叠词读起来很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蜜蜂饱食花蜜之后憨态可掬的样子。
5.教师追问:除了小蜜蜂,还有吗?
预设:还有那棵大榆树:“呼叫”“冒烟”“发光”“闪烁”这几个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生机勃勃)
- 教师小结:在1-3自然段,作者写了祖父园子里动植物的颜色、大小、种类,还通过细致描写小蜜蜂和大榆树,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心生向往!足以看出作者对园子深深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园子)让我们展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这几段吧。
五.走进“园子”,感受童趣。(学习第二部分)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一边默读这一部分,一边画出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认真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
六、走进祖父,感受慈爱。(学习第三部分)
(一)默读15-19自然段,指导朗读,体会园中的“自由自在”。
1.教师引导: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吗?这小小的园子不仅样样都有,五彩缤纷,而且动静皆宜,令人向往。祖父的园子里仅仅是样样都有,就让作者魂牵梦萦吗?请大家默读15-19自然段,看看这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注意描写景物的抒情化的语言。
2.学生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预设:拍一拍手……好像对面的墙都会回答似的。
教师引导: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回应“我”吗?因为我把大树和土墙当成是“我”的好朋友。
预设:黄瓜愿意开一朵花……也没有人问它。
教师引导:黄瓜开花和结瓜真的那么随意吗?黄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总结。“我” 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
课文表面上写园中景物的自由自在,实际是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物上。
4.一起来朗读描写大树、围墙和黄瓜的句子,要读出对园中景物的喜爱之情哦!
(二)自由读课文15、16自然段,说了解,谈感受。
找一找:类似的将思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物上的语句还有哪些?画下来,并作批注。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课文中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1.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以下问题: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天气非常晴朗,一切都是光明的。)
(3)从“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句中,你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活力。)
(4)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光明、健康、漂亮,充满活力。)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1)“花开了,……都是自由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园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勃勃生机和美丽无比的。)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句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倭瓜上架上房
玉米生长
蝴蝶飞舞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
(4)互相交流,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祖父的园子里,就连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5)教师小结: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3.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一起来随着音乐,带着自由、愉悦的心情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5、16自然段。)(板书:自由快乐)
(三)学习课文17—19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19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七、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一)课堂演练。
(二)总结。
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生命力,都快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