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682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682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专项训练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第1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供”在诗中读____,意思是________。“供”在“供不应求”一词中读____,意思是____(①供给,供应;②指按期拿出钱款还贷;③提供某种利用的条件)。2.前两句提到的农活有;____、____;从“____”和“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劳作 的辛苦,从而体会到诗人对他们勤劳品质的____之情。3.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完成对话。孩童甲(挠挠头):大人们这么忙,可我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搓麻线,怎么办呢?孩童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童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童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本诗写了大人辛勤劳作,孩子也从小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场面。 (______)②农村的孩子们从小看父母劳动,耳濡目染,也学着种瓜,体现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 (______)③古诗写孩子们学大人种瓜,主要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很调皮。 (______)二、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5.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6.《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图。右 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 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________。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8.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A.长笛 B.风笛 C.竖笛 D.陶笛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阅读《稚子弄冰》,完成练习。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①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②(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铮: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9.查字典,给画线的字注音。10.“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11.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________________(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_________________1. gòng 从事 gōng ① 2. 耘田 绩麻 昼 夜 赞美 3. 猛地拍手 啊,对了,我们可以去学种瓜呀! 绽开笑容 嗯,我爷爷种瓜的本领可高了,我看过他种瓜。 拉起伙伴的手 走,我们到那边的桑树下种瓜去。 4. × √ × 5.A6. 牧童骑牛晚归 牧童晚归休憩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意地吹奏看不成调的乐曲 7.C8. C D B A 9.zhēng qìng10.B11.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敲得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摔碎了。
五年级下册第1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供”在诗中读____,意思是________。“供”在“供不应求”一词中读____,意思是____(①供给,供应;②指按期拿出钱款还贷;③提供某种利用的条件)。2.前两句提到的农活有;____、____;从“____”和“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劳作 的辛苦,从而体会到诗人对他们勤劳品质的____之情。3.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完成对话。孩童甲(挠挠头):大人们这么忙,可我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搓麻线,怎么办呢?孩童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童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童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本诗写了大人辛勤劳作,孩子也从小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场面。 (______)②农村的孩子们从小看父母劳动,耳濡目染,也学着种瓜,体现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 (______)③古诗写孩子们学大人种瓜,主要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很调皮。 (______)二、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5.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6.《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图。右 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 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________。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8.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A.长笛 B.风笛 C.竖笛 D.陶笛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阅读《稚子弄冰》,完成练习。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①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②(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铮: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9.查字典,给画线的字注音。10.“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11.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________________(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_________________1. gòng 从事 gōng ① 2. 耘田 绩麻 昼 夜 赞美 3. 猛地拍手 啊,对了,我们可以去学种瓜呀! 绽开笑容 嗯,我爷爷种瓜的本领可高了,我看过他种瓜。 拉起伙伴的手 走,我们到那边的桑树下种瓜去。 4. × √ × 5.A6. 牧童骑牛晚归 牧童晚归休憩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意地吹奏看不成调的乐曲 7.C8. C D B A 9.zhēng qìng10.B11.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敲得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敲摔碎了。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