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精品课件ppt
展开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 高一地理 | 周次 |
|
本节 教学内容 |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
本节 教学目标 |
| ||
本节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 导入:观察图片, •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广义农业: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形式 狭义农业: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2、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按历史发展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①自给农业;②商品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①粗放农业(游牧业、热带迁移农业);②密集/集约农业 3、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4、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等影响→地域性 案例1: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案例2:我国粮食作物分布是:“南稻北麦” 案例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因地制宜” ②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季节性 周期性 回答:下列句子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造成两地形成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的原因有哪些呢? 答案:季风水田农业 ①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人口稠密,机械化程度低 答案:大牧场放牧业 ①地广人稀,草类茂盛 ②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降水较少③机械化水平高 结论:由于两地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这些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5、认识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6、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量、气温日较差、风、自然灾害) 光照:光照长短和强度影响农产品品质 热量:气温的高低决定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降水的多少影响农业类型和分布 ①光照——影响作物类型(喜阳和喜阴)、品质、产量 新疆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为什么新疆的水果那么香、那么甜? 1.概括:新疆水果甜,与气候有关系 2.分析: ① 新疆,内陆地区,天气晴朗; ②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光照足,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生产有机质; ③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差,植物呼吸作用减弱,有机质更多的保存下来。 3.结论:新疆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水果甜 ②热量——适宜农作物生长温度条件,影响农业的种类、熟制、 生长期及上市早晚 (1)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 (2)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生长期: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指气候均温≥10℃的天数衡量。(积温和无霜期)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 (长江以南的农作物生长期较长一般在8-10个月,东北地区一般在4个月左右) 生长周期: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如玉米一般为95-130天),生长周期越长,品质更优 南方地区生长期长,作物生长周期短,复种指数高,作物可一年两到三熟; 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作物生长周期长,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长的作物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 如何区分光照与热量? 概念区分: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 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影响因素差异: 光照主要受纬度、海拔、天气的影响 热量主要受纬度、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的影响 联系:一般情况下,光照充足地区,热量也充足。但也有热量充足光照却缺乏的地区,比如四川盆地;也有光照充足热量却缺乏的地区,比如青藏高原。 ③降水——降水的多少及季节分配影响主要农业类型和农作物分布 、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我国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种植业分布区域,非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发展畜牧业。 种植业区域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南方是水田(水稻)为主,北方以旱地(小麦)为主。 考点细化: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水源 仅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种植农作物需要灌溉。 水源指灌溉水源,通常有以下几种: 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 注:灌溉用水也有大气降水,咸水湖泊水、海水不能直接用于灌溉 如何区分水源与降水? 降水是水源中的一种,水源还包括河湖水,高山冰雪融雪,积雪融水,地下水。 一般降水丰富地区,水源也充足。降水稀少地区也不代表没有水源,比如西北地区还有高山冰雪融水和河流补给;降水丰富地区也可能水源缺乏,比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新加坡等岛屿面积较小的国家。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3)地形——农业类型 ① 平原、盆地,地表平坦,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和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 ② 在山地、丘陵区,地表崎岖,不易耕作,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丘陵缓坡可开梯田;高原宜发展牧业,河谷发展河谷农业 ③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立体农业 千烟洲位于我国江西省泰和县,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当地采用的是“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丘上:坡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 缓坡:坡度小,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 沟谷: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发展鱼塘养渔业。 (3)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生产规模、水利化 ① 影响生产方式
② 影响机械化程度
③ 小区位:山地地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阳坡热量,阴坡水分。 考点细化:地形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4)土壤 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质地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着作物产量,甚至也影响到作物的品质。 酸性:茶树、柑橘。 碱性:枸杞、甜菜。 ① 红壤:分布在南方丘陵,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 ②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土颗粒细,多为砂质土壤,适合种植高粱、谷子、玉米、大豆、大麦、花生、马铃薯、甘薯等耐旱作物 ③ 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作物 (二)人文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所考虑的并非只是如何利用土地生产作物,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以获得经济收入。所以,除了自然因素外,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很重要。 (1)市场——需求和价格→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促使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地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城郊农业)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变化。(城郊农业用地类型的变迁) (2)交通——运输、存储费用+运输时间 +冷藏保鲜技术→扩大了销售市场 荷兰(又称鲜花王国)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可以这样说,是荷兰的鲜花装点了整个世界。 问题:据材料分析案例的主导因素?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乳畜业、园艺业、果蔬业等,一般要求靠近城市(市场),而且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3)政策——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会对农业生产决策起到直接干预。 (4)科技——培育良种;保鲜、冷藏技术;机械、化肥 农业科技的发展,培育良种作物,提高农作物单产、质量 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农业机械代替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化肥的生产提高了农业产出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②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④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⑤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②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③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④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⑤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⑥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⑦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 水稻喜高温多湿,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物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 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源充足;雨热同期。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河流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便于耕作,便于水稻管理。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 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而水稻单产高,能缓解人地矛盾。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食。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较快)。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地形、土壤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①我国南方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②云贵高原用梯田改善地形; ③新疆用坎儿井防止水分蒸发和用温室改善光热等; ④培育良种,海水稻的种植以及提高农作物的耐寒或耐旱能力等。 2、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促使生产规模扩大; 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促使生产规模缩小。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改进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形成了一些专业的农业化生产地域。 4、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农产品的反季节供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季节供应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并形成世界性的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基地。热带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优势,成为反季节供应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南、北半球温带地区间的反季节供应同样方兴未艾。 优点:反季节供应,因能避开当地品种的竞争,故而能获取更高的利润,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自然条件:只有在相隔较远、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两个地区间才可以进行反季节供应。例如热带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优势,成为反季节供应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南、北半球温带地区间的反季节供应同样方兴未艾。 保障条件:快捷的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季节供应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并形成世界性的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基地。 | ||
板书 | |||
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 课时作业 | ||
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评优课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pptx、核心素养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完美版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法规,劳动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文ppt课件,共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