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课文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桃花源记,进入桃花源,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哪个更重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缘溪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4.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邑人 间隔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题1)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
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此处若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
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消极: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作者的理想?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世外桃花源寄托美好理想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桑竹之属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复前行,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得其船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处处志之( )初极狭,才通人(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背景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世外桃源,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材料,文体知识,重点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译注,知识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记”,题目解说,读准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判断句,省略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背景图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段落层次,品读课文,哪个更重要,关于主题,想一想,题都城南庄,大理寺桃花,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