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优质教案01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优质教案02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优质教案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思维能力: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审美创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课前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 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特征: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

    关注主旨: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

    关注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关注作者:叶永烈 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出示课件3

    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读了这一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生自由发言

    预设1:“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预设2: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预设3: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题目的初步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叶永烈(1940-2020)浙江温州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 。他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5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难理解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来理解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花圃  不慎  盐酸  敏感  石蕊  领域  提取  吻合  俄裔  偶然  蚯蚓  文献  建树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不可思议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词语“花圃 ”“不慎”“领域”“俄裔”等词语。

    3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词语。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的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4)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观看写字视频。

    重点指导“域、圃、蕊、魏、搜”等容易写错的字。

    (出示课件9)书写“域”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半部分的“土”写得略小,而右半部分的“或”写得略大,注意斜勾要舒展,斜勾上面的一笔“丿”不能忘。

    (出示课件10)“圃”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外面的“囗”大小适中,里面的“甫”字几个短横之间要匀称。

    (出示课件11)书写“蕊”字时注意,三个“心”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意点的位置,其中上面一个“心”字稍大,下面两个“心”字略小。

    (出示课件12)书写“魏”字时注意左右等宽,左下方的“女”字注意避让,右半部分的“鬼”字不要漏写了里面的“厶”。

    (出示课件13)书写“搜”字时注意布局要匀称,左窄右宽,“叟”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上下部分要匀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写好字行和写好字行的认知顺序,学习生字词,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1.互动课堂。

    (1)出示课件14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预设: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

    (2)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本文围绕中心观点安排了哪几部分内容?

    预设:三个部分“提出观点(1~2)——论证观点(3~5)——总结观点(6~7)”

    2.引导阅读。

    (1)出示课件16教师提出问题:自由读第1、2自然段,找到能够解释本文主要观点的句子。

    预设1: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预设2:找到能够解释本文主要观点的句子在第二自然段——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2)(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第2自然段中的“?”和“!”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1:“?”指的是发现问题。

    预设2:“!”指的是找到真理。

    预设3:这样写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由学⽣的概括回到⽂本,感受⽂本语⾔的规范、准确以及巧妙使⽤符号语⾔所表达的独特效果。)

    (3)(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3—5自然段,根据事例填写学习单。

    预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寻找有用信息来概括内容的能力,并对课文结构、主要事件有初步的把握能力,借助表格更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信息。)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

    教师提出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是(        )。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预设:B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深化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它给人的启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回顾导入:请同学们借助上节课教师提供的表格概括的说一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顾课文。

    二、细读事例,了解事例如何印证观点

    1.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三个事例?

    预设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预设2: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预设3: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 是什么?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出示课件23预设1:这个事例中的“?”是提出了问题——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预设2:“!”是找到真理——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预设3:提出问题前是因为——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由此发现了问题。

    预设4: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真理。

    预设5:这个事例的顺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找到真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事例,梳理课文介绍事例的顺序,体会波义尔的科学探究精神,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事例与观点间的关系,同时为自主学习后面两个小事例做铺垫。)

    3.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4、5自然段,按照学习事例一的学习方法学习事例二、事例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预设:出示课件25

    出示课件264.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共同之处?

    预设:都是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接着实验探究,最后找到真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初步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

    出示课件275.教师提出要求:请你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的过渡句,并说说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1:第一个事例的过渡句——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

    预设2:第二个事例的过渡句——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

    预设3:第三个事例的过渡句——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

    预设4: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样的过渡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择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出示课件286.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这两个自然段对前文的事例与观点进行了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

    出示课件297.教师提出问题:第6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预设1:第6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第3—5自然段所写的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找到真理”的事例。

    预设2:我知道——鲁班不明白孩子们为何顶着荷叶,后来经过细心观察荷叶制造了伞。

    预设3:我还知道——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出示课件308.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文的事例,思考:找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

    预设:我从第6自然段找到了相关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作了总结。

    出示课件319.教师提出问题:思考:既然第6自然段已经总结了全文,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7自然段?

    预设:这一自然段是对前文论述的补充。

    出示课件3210.教师提出问题:思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是哪里来的?

    预设:我在第7自然段当中找到了相关词句——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以及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也正是事例中科学家的共同特点,这与开头相照应。

    出示课件3311.教师提出问题:请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启示?

    预设:我们对周围的事物通常会习以为常,不善于观察。我们今后要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拓展运用,迁移写法

    出示课件341.教师提出问题: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詹天佑》这篇文章,思考:本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

    出示课件35预设1:本文表达的观点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预设2:列举了三个具体实例——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路线。

    出示课件36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下面任一观点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

    事例:《有志者事竟成》出示课件37、38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下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终于,他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懈努力,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成就一番大事。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

    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法,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由读到写,迁移延伸,学以致⽤。)

    四、主旨概括出示课件40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 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实践探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1

    学生观看《石蕊试纸酸碱检测》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科学视频,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2

    教师提出问题: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请你就这一学说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1:巨大的大陆是如何漂移的?

    预设2: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

    七、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3

    寻找科学家探寻真理,发现真理的故事,并把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知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

    课后的小练笔则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从课文学习表达,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因为在课堂上关于这一部分落实的比较扎实,同学们的练笔基本都能做到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举例不够明确,还有个别学生举例的说服性不强,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关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5* 小虾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5* 小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5 白鹅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15 白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