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第五单元 到实验室去 探究燃烧的条件 (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展开第五单元 到实验室去 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成一系列促 进燃烧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1)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所需要的器具,学生可能会选用的器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那些茹毛饮血的祖先用笨拙的双手,把一块块兽肉烤出第一缕香烟时,火成了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再也无法与之分开。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新课学习
探究燃烧的条件
明确任务
1. 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
般思路。
做好准备
本次实验对学习第六单元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验之前请你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回顾有关知识和经验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需要有可燃的物质,要有氧气,温度达到一定程度]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
[土埋、吹灭、浇水、封闭等]
怎样才能使炉火烧得更旺?
[通风、粉碎、架空等]
2. 确定本次实验你想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还可以重复或改进下面3个实验。
3. 准备好实验用品
木条、A4纸、秒表、酒精灯、火柴、试纸、烧杯、坩埚钳、钢丝棉、酒精、一瓶氧气。
友情提示
任何点燃操作和燃烧过程都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带来危险,在动手操作前务必思考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防范意外的发生。
动手实验:
1. 分别尝试点燃浸过酒精和水的木条
取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酒精里约10 s,用试纸轻轻擦拭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取另一根木条,将其一端浸入烧杯中的水里约10 s,用试纸轻轻擦拭后,也尝试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点燃浸过酒精的木条 | 木条燃烧 | 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酒精是可燃物 |
点燃浸过水的木条 | 木条未燃烧 |
结论:酒精可以燃烧,而水不可以燃烧
(1)你认为上述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是什么?该实验能否达到这一探究目的?
[是否可燃,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但时间的掌控要好]
(2)你有自己的实验方案吗?你的方案与本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可以用同大小的石块与煤块进行点燃对比探究。此方案对时间要求不高,排除了时间长木条燃烧的可能。]
2.“纸船烧水”
取一张A4纸,裁成两半,折成两只同样的纸船。将一只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记录纸船从开始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
向另一只纸船中小心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记录该纸船从加热到燃烧需要的时间。
注意:
1.在操作时,纸船可以用手扶着
2.水不要加的太多,只要能浸湿船底即可。
3.纸船燃烧后,立即将纸船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参考视频:纸盒烧水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加热纸船 | 纸船很快燃烧 | 水使纸船的温度降低了 |
加热盛有水的纸船 | 很长时间才能部分燃烧 |
结论:燃烧需要使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上述实验能否证明燃烧需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你有更优化的实验方案吗?
[可以]
[优化方案:如图,烧杯中放80℃热水,两个试管中分别入白磷和红磷,按图组装,观察现象
红磷不燃烧,白磷可燃烧]
同学们也可用其它方案。
3. 分别尝试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点燃钢丝棉
用坩埚钳夹持一团钢丝棉,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将钢丝棉迅速插入氧气中(瓶底需盛水或铺沙子),观察现象。
注意:
实验要成功关键要做到两点:
1.集气瓶底要预先盛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以防止瓶底炸裂。
2.火柴即将熄灭时再将其迅速的伸入集气瓶中,且不能触及集气瓶内壁。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钢丝棉,然后迅速插入氧气瓶中 | 钢丝棉在空气中灼烧变红热 | 钢丝棉燃烧需要纯净的氧气 |
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
[是否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发生燃烧。]
我们试卷从微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变化。
如图:钢丝棉在空气中燃烧时,由于氮分子比氧分子要多,所以氧分子与铁原子的相遇机会就少,就很难发生化学反应,当钢丝棉在氧气中燃烧时,铁原子只与氧分子接触,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反思交流:
1. 通过本次实验,你对燃烧条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改变氧气的浓度,也可以促进或抑制燃烧。改变反应物的浓度,也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 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控制实验变量,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3. 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用嘴吹灭,用水浇来,用烧杯扣灭
降低温度,降低温度,隔绝空气或氧气]
拓展实验:用杯子罩燃烧的蜡烛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点燃两支同样的蜡烛,其中一支罩上玻璃杯 | 罩上玻璃杯的蜡烛很快熄灭 | 燃烧需要氧气 |
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者空气接触
拓展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可以亲自探究。
参考视频:烧不坏的手帕
结论:燃烧时的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小结: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3.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同理,灭火的原理有: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课堂练习:
1.要将桌上燃着的酒精扑灭,宜采取的措施是( D )
A.用水泼灭 B.投入冰块冷却降温
C.用扇子扇灭 D.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使火焰朝上,竖直火柴,火柴不易燃烧的原因是( B )
A.氧气不足
B.没有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
C.没有和空气充分接触
D.火柴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太高
3.灭火时往可燃物上喷大量水的主要作用是( B )
A.隔绝空气 B.降低温度
C.使水分解 D.使水变成水蒸气以挥发
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板书设计】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1.物质具有可燃性 → 1.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 2.隔绝氧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 (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
【作业布置】
1. 从生活中寻找能让可燃物更好燃烧的方法
2. 从生活中找到其它的灭火方法,分析灭火的原理
【教学反思】
在学生独立探究前,考虑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是很明确,因此,我以选择木条和石块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借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的过程:设计方案、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依据现象获得结论。在共同完成的这一探究的引领下,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实验,从学生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确实有所收获:既体会到了探究过程和乐趣,也能通过探究明确控制条件可以控制化学反应,还可感受到小组互助合作、集思广益的好处。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归纳出燃烧需要的条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体会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考虑,我通过油锅起火这一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猜想,进而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实验方案。通过分析铁丝在不同浓度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认识到改变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机会,可以促进或抑制燃烧,体会改变反应物浓度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进而感受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化学反应。整节课就是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燃烧需要的条件,并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