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一册 第四单元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展开第四单元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学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难点】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
——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部。
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
——有气泡冒出。
3)扁的密实袋开袋后抖动,然后封好
——双手挤压,有压力
4)扇子朝脸扇、树叶在动
———有风]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吸入空气,空气成分的微小变化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在地球历史上,空气的成分曾经几度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的空气约形成于3.5亿年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后来通过科学研究才逐渐认识到空气组成的复杂性。现在我们知道,干燥洁净的空气主要是由氮气(N2)、氧气(O2)和稀有气体(主要为氩气)组成的,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CO2)和极少量的其他气体。
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氮气占78%、氧气占21%、氩气占0.934%、二氧化碳占0.033%、其他气体占0.002%。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你知道怎样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
仪器用品:注射器、具支试管、气球、橡胶塞、铜粉、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步骤:
1.将一支具支试管注满水,塞上橡胶塞。然后打开橡胶塞,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体积。
2.如图所示:在另一支具支试管中装入铜粉,塞上橡胶塞,用小气球密封试管的支管口。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下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体积后插入橡胶塞中。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
4.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提示:加热时,铜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我们一边完成实验一边填写表格:
具支试管的容积 | 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
50mL | 15mL | 2mL | 13mL |
我们可以观察到红色的铜粉逐渐变为黑色。
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知总气体的体积减少1/5。
铜没消耗了氧,导致总气体的体积减少,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视频:铁粉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我们以这个视频做为参考,我们用铜粉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思考: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药品只能与氧气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
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加热时要不断推拉注射器。]
2.上述实验在哪些环节上可能造成误差?如何避免或减小这些误差?
[装置漏气——检查装置气密性
铜的质量太少——加入过量的铜
酒精灯加热温度不够——可换用酒精喷灯
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冷却到室温再读数
加热时间太短,反应不充分——多加热一段时间
活塞推拉次数太少,氧气没充分反应——增加推拉活塞次数]
可以有许多的方法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视频: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燃烧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会看到什么现象?获得什么结论?
[水进入广口瓶中,大约占瓶体积1/5。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
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为了研究物质的某些性质或优化物质的某些性能,经常采用化学方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上述实验,就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在不引入新的气态杂质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即我们可以有两个思路:
思路1:用药品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氧气,减少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思路2:用药品通过化学反应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多识一点:空气成分的发现
详阅P76
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空气看作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
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
如图是拉瓦锡实验的反应装置
发生的两个反应:
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
拉姆齐等人又陆
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课堂练习:
1.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C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A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3.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D )
A.稀有气体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4.最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B )
A.舍勒 B. 拉瓦锡 C.普利斯特里 D.道尔顿
课堂小结:
我们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通过多个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是混合物]
【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作业布置】
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关注空气质量”,“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自学教材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