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文ppt课件
展开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说》
知识与能力: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 用法,积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培养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的能力。重点与难点:1. 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 把握“师”与“道”的内涵。
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成就卓著,有“杜诗韩笔”之称。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苏轼称赞“文起八代之衰”。
“师说”指: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愚昧 句读 或不焉 相师 近谀 郯子苌弘 老聃 李蟠 经传 贻之 巫医
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受”通“授”,传授。
思考:1. 作者为何写这篇文章,文中有无交代?2. 每段的中心句分别是哪句?尝试概况各段段意。
1、韩愈为什么要写《师说》赠与李蟠呢?2、作者所赞许的“古道”是什么? 3、当时社会的师道现状怎样?4、为什么会出现“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呢?
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有
①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于:介词,可译为“被”。
于:介词,可译为“向”。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 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里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当时社会“师道”的现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问题探究梳理第 2段
1. 当时的社会风气怎样?2. 作者从哪几方面批判这种风气?3.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道 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愈来愈不被重视,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当时仍沿袭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借赞李蟠,作《师说》,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耻学于师”恶劣风气的缘由: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阐述从师的道理和标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批判“耻学于师”之风
————以孔子做例子论证应以能者为师
————交代写作缘由:赞李蟠,主“师道”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肯定、毋庸置疑的语气
————痛惜、无奈之情
————鄙夷、批判之情
————赞扬、肯定之情
1.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否和韩愈所说的“必有师”相互矛盾?
2. 以古思今,说 说韩愈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师 道”有什么借鉴作用?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1.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教育。3.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4.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跟从并且 。今: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的凭借。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4. 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5.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7.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低的人。)
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被动句不拘于时。4. 介宾后置句而耻学于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有久矣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示“用来……的”,“……的凭借”)
(表示“……的原因”)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老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专门技艺人”讲)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
2.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从师”讲)吾从而师之(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1. 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1.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2.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3. 以前学过的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1.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3)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4)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2)表反问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高中10.2* 师说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10.2* 师说授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择师的标准,为师的作用,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圣人无常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授课课件ppt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