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说课课件ppt
展开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2、学习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重点:1.2 难点:3课时安排:3课时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关于文体“说”内容
3、翻译赏析文章第一段
4、分析第一段是怎样推出论点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近谀(yú)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李蟠(pán) 经传(zhuàn) 贻( yí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传:传授道:道理,具体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受:通“授”,传授业:学业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之:代词,代道理,知识。孰:谁,疑问代词。惑:名词,疑难问题。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疑问,岂,哪。年:年龄,生年。于:比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无:不论,不分,动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
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1、翻译赏析文章第二段2、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方法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远:多,形容词。犹且:还,副词。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相差。耻:意动,“以……为耻”。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益:更加愚: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其:代词,他的;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身,自己。则:副词,表转折。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形容词。
之:代词,代童子。习:学习。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所谓:说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之:宾语前置标志。或:有的。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小学遗:遗漏,舍弃。明:明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师(后):动词,学习。耻:“以……为耻”,意动。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代词,这。族:类。曰:称,说。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相若:相似道:学问道德水平。则:表并列连词足:够得上。羞:可羞愧。盛:地位高。谀:阿谀,奉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并列,不齿:不屑与之并列。(区别:不耻/不齿)乃:副词,表转折。及:赶得上。其:副词表加强语气,真是。欤: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1、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
2、这句话在行文中的作用?
3、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
4、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者再三嗟叹,对古人从师之风的中断表示遗憾,回照篇首,带起全段,转入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从而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本文的基本内容是议论“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一类,耻于从师学的恶劣风气。本段三组对比议论,反复表达的观点始终是“学者必有师”。
1、翻译赏析文章第三、四段2、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方法3、总结全文的论证方式4、讨论文中从师观点的现实意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常:固定的,永久的。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贤:道德、才能。及:比得上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贤:胜过术业:学问和技艺。攻:研究。如:动词,像。是:代词,这样子。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通:普遍。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从。嘉:赞许贻:赠送
说明写作缘由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爱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师说以贻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 的;代词,指代童子
代词,这些 这一类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于 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 与“者”连用,表判断
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片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结庐守墓,程门立雪,“说”,写作背景,研读第一段,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三段,研读第四段,文言知识归纳,“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10.2* 师说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10.2* 师说授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0.2* 师说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10.2* 师说示范课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