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 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设计
展开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
3.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教学难点】
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让学生阅读课件中的两个例子,讨论句子含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4-5,探究命题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
完成下列问题: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这些句子有何特点?
学生答:都对事情做出了判定.
教师问:这样的句子叫做命题.什么叫做命题?
学生答: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5)
教师强调: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
考点1:命题的识别
判断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个是命题, 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
(1)对顶角相等吗?
(2)画一条线段AB=2cm;
(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出示课件6)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3)(4)是命题,(1)(2)不是命题.
理由如下:(1)是问句,故不是命题;(2)是做一件事情,也不是命题.
总结点拨: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
出示课件7,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2.出示课件8-10,命题的构成
教师问: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
(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
学生答: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教师问:命题一般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
2.“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如命题:熊猫没有翅膀.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学生答:如果这个动物是熊猫,那么它就没有翅膀.
师生一起总结: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
命题的组成: 题设——已知事项
命题
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 结论
考点2:命题表述形式的变换
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 (出示课件11)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解答.
教师依次展示学生解答过程:
学生1解:(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学生2解:(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学生3解:(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总结点拨: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
出示课件12,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3.出示课件13,探究真假命题的概念.
教师问:有些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而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吗?
学生答: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
教师问:上面的命题: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这样的命题是正确命题.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吗?
学生答: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教师问: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如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呢?
学生答:“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教师问: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则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学生答:是真命题.
教师问:怎样确定定一个命题真假呢?
师生一起解答:确定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反例等方法.
考点3:真假命题的识别
下列命题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真命题有(2)、(3)、(5);假命题有(1)、(4).
总结点拨: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
出示课件15,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
4.出示课件16-19,探究证明和反证法(举反例)
教师出示问题:
一天早上,张老汉来到公安局里告状说:王五刚刚在他地里偷了一袋子苹果.公安局长立即派干警将王五传唤到公安局审讯:公安局长问张老汉:“你怎知是王五偷了你的苹果?”“因为早上我发现王五从苹果园那边过来,把一袋东西背回家,还发现我果园的苹果被人偷了,我知道王五家没有苹果树.所以我家苹果肯定是王五偷的.”
张老汉想证明什么?他是怎么证明的?
学生答:张老汉想证明偷了他的苹果,王五从他家的苹果园那边经过,把一袋东西背回家.
教师问: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你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吗?你觉得有疑点吗?
学生答: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不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有疑点:因为只是经过,张老汉的推断太牵强.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
这种从已知条件出发(列出理由),推断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
教师出示问题:公安局长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旁边的梁副局长:“梁局长,你怎么看?”
梁局长会如何回答呢?
学生答:梁局长说“这事要证明是王五干的,还得弄清那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刚摘的苹果,还要看看地里的脚印是不是王五的才行.如果袋子里装的是刚摘的苹果,且地里的脚印是王五的,那就一定是他偷的.”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7)
从结论出发,逆着寻找所需要的条件的思考过程,叫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所需要的条件,都已具备或可从已知条件中推得.那么证明就很容易了.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
证明的概念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教师强调: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教师问: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
学生答:举一个反例即可.
教师问: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如何证明?
师生一起解答:可以举出如下反例: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 ∠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9)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
考点4:利用证明推理解决问题
如图,∠1=∠2,试说明直线AB,CD平行.(出示课件20)
师生共同分析:
要证明AB,CD平行,就需要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图中∠1与∠3就是同位角.我们只要找到:能说明它们相等的条件就行了.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2与∠3是对顶角,所以∠3=∠2.这样我们就找到了∠1与∠3相等的确切条件了.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证明:∵∠2与∠3是对顶角,
∴∠3=∠2.
又∵∠1=∠2,
∴∠1=∠3.
∴AB∥CD.
出示课件21,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5.出示课件23-24,探究公理和定理的概念
教师问: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我们学习过的公里有哪些?
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
学生1答: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学生2答:线段公理:两点间线段最短.
学生3答:平行线公理:经过直线外的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教师问:有些命题是基本事实,还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我们学过的定理有哪些?
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
学生1答: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学生2答: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学生3答: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学生4答:垂线的性质: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教师总结如下:
学过的定理:(1)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垂线的性质: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考点5:利用公理定理进行推理
已知:b∥c, a⊥b .求证:a⊥c.(出示课件25)
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证明: ∵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又∵ b ∥ c(已知),
∴ ∠2=∠1=9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 ⊥ c(垂直的定义).
出示课件26,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5)
练习课件第27-35页题目,约用时20分钟.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6)
命题的定义 |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 |
命题的组成 | 题设和结论 | |
命题的分类 | 真命题 | 公理(不需证明) |
定理(由推理证实) | ||
假命题 | 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 |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5.4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
知道平移的定义和平移的画法.
七、课后作业
教材第22页练习第1,2题.
八、板书设计
1.知识梳理:
命题
2.考点讲解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命题及其证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要说明一个定理成立,应当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举反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不足之处:课堂上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对推理过程的书写错误较多,定理、公理的应用不熟练,需要在后边的学习中加以强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引入,应用举例,拓展提升,当堂训练,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