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春”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春”,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立春日
陆龟蒙
去年花落时,题作送春诗。
自为重相见,应无今日悲。
道孤逢识寡,身病买名迟。
一夜东风起,开帘不敢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作此诗时,正值立春时节,春风骀荡,作者患病居家,功名无成。
B.去年花落的时候,作者所作的送春诗一定饱含了难以释怀的悲伤之情。
C.首联作者以虚写实,以回忆的形式点明自己去年写诗的缘由背景。
D.本诗主要体现了陆龟蒙诗歌平淡的风格特点,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
2.本诗四联各有妙构,各得其所,短短四联构成了一个精妙无比的艺术世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②。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③?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④?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解】①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燕等状,“于妇女之发。②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的琼林苑囿。③青韭堆盘:立春日,古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以迎接新春。④解连环:比喻忧愁难解。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词人借用女子头上的春幡点明立春节气,也体现出春天的柔媚婀娜。
B.“无端风雨”两句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的多变,又暗示南宋不安的政局。
C.年时燕子可能会在梦中回到北方故土西园,实则是写词人渴望回到北方故土。
D.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等带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的热爱。
4.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冲卿(1)除日立春(2)
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3)。
重叠金・除日立春
黄升(4)
银幡彩胜(5)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
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擘茧(6)莫探官,人间行路难。
【注释】(1)次韵: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冲卿:北宋人吴充的字。
(2)除日立春: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但下一年就是“无春年”,古人认为不吉利。
(3)只自尘:出自《诗・小雅》“无将大车,只自尘今”意为用人力去推本应牛拉的大车,会让人沾染尘埃。
(4)黄升:宋人,科举不顺。
(5)银幡彩胜:用银箔或纸剪成的燕子、花朵形头饰。宋代立春时有互赠幡胜的习俗。
(6)擘茧:掰开。茧,宋时在面食中放置的用来卜测官运的纸签或木片。
5.下列对上面的诗和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中的“翦彩”,写人们剪裁出各种形状的饰物,互赠佩戴,以示迎春。
B.黄词中的“钗头燕”,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
C.王诗和黄词生动描写了人们在除夕、立春重合的日子里辞旧迎新的场景。
D.王诗黄词从习俗风物写到了个人的感慨,体现宋代诗词追求理趣的特点。
6.除日立春,双节并至,王安石与黄升对此有不同的感触,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日感怀
于谦①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②。
注:①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②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扣 “立春日”有感而发,春天到来,白发新添,诗人感慨时光匆匆飞逝,年华易老。
B.颔联紧承首联,但情感更为强烈,且超越了个人之叹,为明朝河山边关的安危担忧。
C.颈联诗人丹心一片,只想报效祖国,但一想尊亲便双泪直流,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
D.全诗和曹操的《短歌行》一样通俗易懂,自叙心事,都能充分地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8.本诗看似“激烈”,其实略显低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元日立春
吴琚
彩仗鞭春①,椒盘②迎旦,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
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不是东园,有些残雪,先去踏青。
【注释】①彩仗鞭春:以彩仗鞭打春牛,以期农事顺利。②椒盘:用盘进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
9.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序词指以时令节日、民俗风物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B.上阕前三句极力渲染新年伊始、新春到来的喜庆气氛,展示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C.上阕后三句描写春风微寒,其中暗含着词人对寒冬终逝,春天已至的喜悦,为下阕抒写春兴作了铺垫。
D.本词是一首快词,语气急促,情感热烈。全词清新别致,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0.节序词的特点是“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新晴
杨万里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江面波光粼粼,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晴”字。
B.立春日又恰逢好天气,让人愉悦,但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诗人内心不免伤感。
C.诗人虽然身处山村但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
D.本诗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12.本诗尾联“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你能另举在诗歌结尾时使用了这一抒情方式的两个例子,只要求写诗句,不要求写出处。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14.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①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①春盘:古代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皇帝也于立春前一日向臣僚赐春盘。②两京:即长安、洛阳两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立春日,《登高》写于重阳节,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
B.首联“忽忆”一词,表明诗人是由眼前的春盘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C.颔联诗人具体回忆了昔日在两京时立春日庆祝的盛况,与今日之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除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外,诗歌还通过借助自然景物及人物的自身行为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16.下列诗句与节日、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唐·贾岛)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翃)
C.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宋·欧阳修)
D.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宋·杨万里)
17.诗中说“杜陵远客不胜悲”,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B“一定饱含了难以释怀的悲伤之情”理解有误,结合“自为重相见,应无今日悲”可知作者是说去年花落时不知道现在会如此悲伤,可见去年并未饱含悲伤。
2.诗歌四联体现出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以“去年花落”题写送春诗入题,引起下文,有“起”的色彩;颔联承接上联,加以内容的铺展,用“今日悲”引出下联,有“承”的意思;颈联写作者自己“道孤”“识寡”“身病”“名迟”通过内容上的逆转,为尾联张目,发挥结构上“转”的作用:尾联又以一年春又来、春风又起来照应首联的题写送春诗,首尾圆合,收束全诗,属于“合”。
3.D“表达词人对田园的热爱”错误,词人借无心准备春盘表明自己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因为思念故土,渴望收复中原。
4.(1)时光易逝: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写东风来到镜子里转变人的容颜,慨叹岁月蹉跄,年华易逝;
(2)伤春惜春:词人言怕见花开花落,表达伤春之情;
(3)思念故国:借用塞外的大雁比自己早先飞回北方,表达对北方故国的思念。
5.B “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错误。“钗头燕”指簪于发钗上的燕子形头饰。
6.(1)王安石的感触有二:
一是颔联“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所写的年头接年尾,获得新的感受、想法,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是尾联“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写自己劳而无功,愧领嘉节赏赐,表现了他致力改革却又自谦的高尚人格。
(2)黄升则从人们佩戴彩胜赏花欢度佳节的场景,想起自己科举不顺畅的经历,劝人掰茧时不要希求官运,表达了仕途艰难的伤感、悲戚。
7.C“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理解有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是说,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报效国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而常常忍受思亲痛苦的情状。故颈联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但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流,流露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没有对朝廷的“不满”。
8.①全诗情感复杂而矛盾,有对国事的担忧,更有自身遭遇的感慨,但较少发图强的志气;②直接抒发的情感多不止于个人,且不昂扬向上,颔联有羁旅边关的惆怅,颈联有报国与思亲的纠结;③细节描写中的情感多无奈,首联慨叹春日之时白发又增,尾联“漫”“簇五辛”有聊应新春节景时的心不在焉之感。
9.A“‘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说法错误。“元日”指正月初一。同时由下阕中的“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可知“元日”还没到元宵,因此“元日”不是“正月十五”。
10.①措辞精粹:本词用词凝练,概括力强,以短句四字句为主;(结合词中一两处词句分析也可)②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风指立春时节的风俗,如彩仗鞭春、椒盘迎旦,物指初春景物的特点,如残雪,风微寒;③人家宴乐之同:百姓们举行民俗活动,迎接新年,祈求农事顺利。如折柳摘花、踏春等。
11.C “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理解不当。“边地应怜战未回”,意思是可怜边地的战士们因为战争无法归家,从诗中看不出“牺牲的将士”的意思。
12.①以景语作结(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②例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③例二: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或: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的《从军行》)
13.A“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分析错误。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不是苏轼的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情。
14.特点:全词八句,将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间隔重复使用,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效果:① 这种错落有致的语言表达,使得诗句音调明朗,增加了词句的音韵和旋律之美;②突出对“春”的渲染,描绘出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强调和渲染了词作主旨。
15.A 错在“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立春》《登高》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但是都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苦之情。
16.D
A项,诗中“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B项,“寒食”是指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C项,“春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有D项看不出节日、节气。故选D。
17.诗人之悲体现在:作为“远客”的飘泊之悲、思乡之痛;欲归两京,尚无定处,前途难料之悲;面对江水流逝而生的岁月飘零、年华老去之悲;今昔对比,为两京今日之萧索而悲;无法改变目前困境,只好诉诸笔端的无奈与悲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徐玑诗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颀诗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