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咏史(其一)①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②。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后。②沈约的《宋书》记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齐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B.颔联借用宋武帝献琥珀枕和和齐威王重贤臣的典故,写人才的重要性。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
    D.诗人在尾联用南熏曲哭翠华的拟人手法,写国家衰败,不再有当年尧舜之风。
    2.诗人在这首诗里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龚自珍
    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③狎客④操全算,团扇才人⑤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⑥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③牢盆:古代煮盐器具。这里借指盐商。④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⑤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⑥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当时江南的官场现状,“名流”们身居高位,既狼狈为奸,又恩怨重重。
    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百姓遭受欺压的愤慨之情。
    C.“避席”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士人们在文字狱的迫害下的畏惧心理。
    D.这首《咏史》诗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无情地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4.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与本诗尾联都表达了诗人对清廷对待人才的看法。二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其二
    左思①
    郁郁涧底松,离离②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③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④。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左思:西晋文学家。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家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②离离:低垂的样子。③金张:金,指汉代金日殚,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④珥汉貂:珥,插;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六句将“世胄”和“英俊”作对比,直接指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诗歌内容渐趋明朗。
    B.最后四句运用典故,以金日磾、张汤、冯唐之典慨叹时弊,以古讽今,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C.诗歌先由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再由社会现实言及历史现象,行文自然,不拘一格,结构颇为精巧。
    D.这首古体诗气势雄健,笔调柔婉,语言华丽,充分体现了诗人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6.诗歌中的“松”与“苗”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诗(其二)
    〔东汉〕阮瑀①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咏史诗(其六)
    〔西晋〕左思②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7.下列关于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史与兴怀结合B.寓情于场景之中
    C.沉郁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
    8.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注释:【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
    B.《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
    C.《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
    D.《蜀相》和《咏史》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
    10.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
    六、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正推行变法。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三句先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和吕尚两个老翁,一生都经历了失意潦倒和得意发达的不同境遇。
    B.“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一句表达了对伊尹、吕尚得遇明君的庆幸,更多的则是对其他的大多数士人怀才不遇的命运的惋惜。
    C.下片前三句写贤才得遇明君,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的大业。这两句既是歌颂了伊、吕的才能,也表达了对明君的赞美。
    D.“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词人如此歌颂伊、吕,其实是在托史论今,反观自己自己也遇到明主宋神宗,也可以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
    12.这首咏史词,引伊尹、吕尚的典故,用意何在?
    【答案】
    C “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错误。“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意思是,想要远行,却没有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由此可知,“青海马”比喻治国人才,“蜀山蛇”比喻亡国的奸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B “直抒胸臆”错误。颔联是说“名流”中之官场,既有手柄大权、铜气熏天之“牢盆狎客”,亦多团扇麈尾、高谈阔论而百无一能之贵介子弟,那些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即所谓的“名流”,在当时的社会操纵全局、窃据高位。诗句概括地指出现实中的黑暗现象,没有直抒胸臆,也没有写“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和百姓遭受欺压。
    4.不同。本诗尾联借用“田横抗汉”的典故,认为清政府对士人思想的压制和笼络政策是对士人的欺骗,诗人对清廷的做法是不满的、愤怒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二句中,诗人希望清廷能够破格荐用人才,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显示了诗人改革的信心。
    5.D“笔调柔婉,语言华丽”错,本诗笔调劲拔,语言质朴。
    6.特点:
    ①松:高大挺拔、枝叶繁茂。
    ②苗:低垂矮小、枝条柔弱。
    作用:
    ①结构上,以松、苗起兴,引出后文诗人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慨叹:世家子弟凭借出身便能占据高位,寒门子弟富有才华却只能屈居下位。
    ②内容上,以松、苗作比,将世家子弟比作山上苗,将寒门子弟比作涧底松,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人才任用制度(或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③艺术效果上,苗与松形成鲜明对比,在两者的外形和遭遇对比中,寄寓了诗人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7.D 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
    8.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
    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
    9.D“都通过描绘实景来表达追怀之情”错。《咏史》中没有实景,颔联“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并非写景,而是比喻明君贤相相遇合。
    10.(1)内容相同点:都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人的功业。不同点:《蜀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写诸葛亮的功业;《咏史》则主要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叙写其辅佐蜀汉的功业。
    (2)感情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对国家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期盼,饱含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咏史》则主要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
    11.B“更多的则是对其他的大多数士人怀才不遇的命运的惋惜”错。“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有对大多数士人怀才不遇的命运的惋惜,但更多的是说明伊、吕是值得庆幸的,自己也是值得庆幸的,在这里作者颇有自许之意。
    12.(1)写伊尹、吕尚前后“历遍穷通”遭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宋神宗的知遇的感激之情;
    (2)写两位贤臣实现了“兴王”的伟业,希望当朝皇帝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
    (3)写伊尹、吕尚功盖当世,超越千载,表达自己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共15页。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诗歌题材分类训练咏史怀古类,共15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史怀古类,共2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