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中秋望月之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中秋望月之思”,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五夜望月①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即给人以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第二句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此处暗写诗人望月,有点题之妙。
C.第三句由月下之景写到望月之人,从作者等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变得阔大,表情含蓄不露。
D.末句写诗人因为要思念的人太多,所以竟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了。诗人的情感经过重重酝酿,最后喷薄而出,浓挚动人。
2.《全唐诗》收录此诗,将“落”字写作“在”,你觉得哪个字更好?请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对月寓怀
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①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②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③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天上”二句,据说赵匡胤未登基时,曾拿《咏月》诗歌给徐铉看,徐铉读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时,认为飞腾之兆已显。②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③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3.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贾诗表达的是__________之情,白诗表达的是____________之情。
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诗中“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极言十五月光皎洁充盈之态。
B.贾诗第三句写得气势惊人,一个“捧”字写出了天上圆月洒落月辉的骄矜高贵。
C.白诗标题限定了环境,突出“望”的动作,表现其在特定环境引发的人生感慨。
D.白诗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八月十五在京城的曲江杏园参加朝廷宴请,赏月饮酒。
5.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运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①横管,一声吹裂②。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③。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纤细如玉的手指,多指美人的手。②晏殊曾于中秋阴晦之夜奏乐,至夜分,月果出,遂饮乐达旦。③化用唐人《酉阳杂俎》中以玉斧修月的故事。
6.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句中,“快”字表达出赏月的酣畅兴致,“怕”字流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一抑一扬,起伏有致。
B.“谁做冰壶凉世界”一句从侧面描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真切可感。
C.“最怜玉斧修时节”一句运用了玉斧修月的故事,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形容了出来。“怜”字则与后两句相贯通,表现了词人对嫦娥孤零际遇的深切同情。
D.下阕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在如此乐景中词人想起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7.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中“快”“怕”“怜”“问”四个字的表达效果?
8.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①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②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③流霞:神话中仙酒名。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D.“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10.联系全词,词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
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
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
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
12.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①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玕比喻秀竹。
13.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14.赵诗与汤诗均为登楼赏月之作,请分析诗中赏月人形象的异同。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①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②。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妲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③。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④?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因病辞去四川制置一职,乘舟东归故里。八月十四日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日晚参加知州刘邦翰设于黄鹤山南楼的赏月宴会。“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作乐府诗--篇,俾鄂人传之。”②东晋庾亮镇守武昌时,曾在秋夜登上此处的南楼,与僚属吟咏谈笑,高兴地说:“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③“空敝黑貂裘”,用苏秦事。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终无成而归”。④“沧洲”,指故乡。《吴船录》谓:“余以病丐骸骨,傥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天无纤云,月明星稀,明月浮空,静穆澄澈。诗人凭高望月,既有怡然陶醉其中、超凡脱俗之感,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悲慨之情。
B.“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诗人视野开阔,“秦”“楚”大地,皓月当空。一个“熨”字,巧用比拟,将“月色”化静为动,神奇生动。而月下江流平静顺滑,如白练般的柔美也随之毕现眼前。
C.词人善用典故,如东晋庾亮之典和苏秦之典,或抒发欣喜之情,暗寓辗转劳顿但功业难成之苦。
D.这首词感喟颇深,却不乏豪放清逸的风韵,意境阔大,想象丰富新奇,语言流畅飘逸。
16.诗人登楼宴饮,凭高赏月,感喟颇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D“末句写诗人因为要思念的人太多,所以竟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了……最后喷薄而出”错误,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情感并非“喷薄而出”,而是含蓄深沉的。
2.“落”字更好。“落”意为洒落、飘落,将“秋思”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的美好又凄然的意境,富有动态美,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说“在”字更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 渴求功名 思乡怀人
4.D “首联写……去年……”错误,从“东南见月几回圆”可以看出,首句说的“昔年”不能理解为“去年”。
5.①时空对比。往年的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中秋却是被贬到湓江边;②景色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欢快,今之愁苦。④身份对比。原本是京官,如今是贬谪之人。
6.D “一抑一扬”错误,“快”是扬,“怕”是抑,故应是“一扬一抑”。
B.“从侧面描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错误,意思是:这是谁做就冰壶般清凉的世界?直接描写中秋月夜美景,应该是“正面描写”。
C.“表现了词人对嫦娥孤零际遇的深切同情”错误,“怜”表现的是词人对“中秋月的无比喜爱之情”。
7.“快”字写出了急切之情。“怕”字写出了担心的意思。“怜”字表示爱月之心。“问”字一语双关,明里关心嫦娥的空冷寂寞,实则是感慨自己的孤独无助。
8.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
9.D“通感等修辞”错误。“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词中语意双关,既借代酒,也指朝霞,但没有运用通感。
10.词人在泗州的孤寂心境和无助的感慨,词人对美好月色的喜爱眷恋之情,词人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之情,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的期盼之情。
11.C “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说法有误。尾联中的“清光”直指清冷的月光,而非指月亮,并无使用借代手法。
1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月的作用是侧面烘托,用环境描写间接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音乐的迷人魅力。
本诗写月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昔年与今年在不同地点赏中秋之月的情景,突出诗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C “由景生疑”错。“一夜桂花何处落”用“桂子月中落”之典,是无疑之问。
14.①同: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由“独上高楼”可知,诗人是独自一人登楼赏月。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并未同行,更显孤独。汤诗:隔着竹林传来的,他人的欢声笑语,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空闻月中卷帘之声,却不能得见卷帘之人,更显孤独。
②异:赵诗的孤独,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诗人心中饱含对友人的思恋,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汤诗的孤独,是遗世独立的孤独。诗人与世俗的欢声笑语隔着竹林,由眼前之景所想的也是月宫,月中之人,诗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人清高、冷傲之感。
15.A“老子个中不浅”,个中,此中。结合注释②的典故,词句理解为“老子今夜豪兴不浅”。所以,“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悲慨之情”这一说法不妥。
16.①上阕回忆起笔,直陈“十年十处过中秋”,暗寓辗转流离之苦。②然后描写景物,抒发了对中秋月色和大好河山的赞美,“老子个中不浅”,表达了流离漂泊之后高楼赏月的豪兴。③然后触景生情,由眼前离合关河引发山河破碎、年事已高却功业未就的悲慨。④最后借“酾酒问蟾兔”表达辞去公务退归田园的轻松喜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陆游《思》,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颀诗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咏史”,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