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当堂检测题
展开5.2大学之道 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培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7.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10.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1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悲,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衷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1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5.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译文: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彰明。
B.欲齐其家者 欲:想要。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统治。
23.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因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B.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C.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D.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2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
二、选择题
2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
C.人而不仁,如礼何 登高而招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足以事父母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语言表达
32.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可增删词语。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3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日晷由晷盘、晷针组成。带有刻度和文字的圆盘,称为晷盘。以晷盘中心为基点,均匀的分出刻度,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地支”来表示____,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小时。穿过晷盘中心,与晷盘保持垂直角度的铜针,称为晷针。晷针与地轴平行,起着“立竿”的作用,而当太阳光照到晷针上时,会在晷盘表面上“_____”,根据针影位置所在的晷度,就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日晷计时简单可靠,却存在连个缺陷:一是日晷依赖阳光,______,日晷就失去了计时作用;二是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和晷盘平行,日晷上没有影子,也就无法标示时间。
3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贼者也 仇视 譬如为山 堆积
B.要誉于乡党 求取 致知在格物 推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理 天下归仁焉 称赞
D.君子喻于义 明白 若火之始然 ……的样子
四、材料作文
3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学》开篇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这些话语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
我校高一年级近期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班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有为青年”的主题班会交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感受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B
6.(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7.其一,要树立远大理想;
其二,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其三,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8.B 9.B 10.B 11.D
12.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13.B 14.C 15.B
16.(1)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17.C 18.D 19.B 20.B
21.(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
(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
22.D 23.B 24.D 25.B 26.C 27.C 28.B 29.A 30.D 31.D
32.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术。
33.①十二个时辰 ②见影 ③如果在夜晚或者阴雨天
34.B
35.例文:
找准位置,实现人生价值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找准位置,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这段话告诉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株生长迅速的小草,长在农田里就是令农民讨厌的“荒田根草”,长在公园的空地上就成了“地皮草”。因为位置不同,小草的价值就有了霄壤之别,这不禁让我们顿悟,人也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方可实现人生价值。
找准位置,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李白身上有一种游侠精神,他蔑视权贵,轻视翰林,大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而王维,衔觞赋诗,用双手捕捉瞬间的灵光;云游四方, 用双脚丈量天地的深广。同为唐朝才子的他,既有坐看云起的闲情雅致,又有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才,他对自己的定位则是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精妙地掌控着为官与隐逸的平衡。李白和王维都深谙人生定位的真谛,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尽展才华,名留青史。
找准位置,往往能柳暗花明,为你敞开一片新天地。
美国著名广告策划人黛·乔安娜曾经热衷于文学创作,可是一次次碰壁,被退稿,被批评“你写作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经历使她认识到,文学或许并不是属于她的天地。全面剖析自己,她发现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超强的文字组织能力,非常适合广告策划职位。果然,在那里她的能力得到尽情发挥,她迅速成长为行业中耀眼的明星。戴望舒的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放弃诗歌创作,把目光投向翻译领域。身高问题让伊辛巴耶娃放弃体操,定位在撑杆跳项目上。于是,更加准确的定位,为他们敞开了一片更为宽广的天地,也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找准位置,为了民族,将小我升华为大我。
鲁迅先生把自己定位为“从旧堡垒中杀出来的战士”,反戈一击,既准且狠。弃医从文,以求医治世人痼疾。以笔为枪,刀刀刺入封建残余的心房;以文为鞭,恣意挞伐,让黑暗时代警钟长鸣。阳明先生把自己定位为“圣贤”。他不屑于在钦定敕修的四书五经中消磨人生,不甘心嘬取程朱理学的余唾,他壁立崖岸,不为世迁,在亲身经历中发现新的哲学奥义,并践行于戎马疆场,传道授业,泽被后人。他们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仅成就了小我,也将小我升华为大我,成为立于民族前列的巨人。
由此可见,找准位置对我们多么重要。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平坦的大道,顺风的船帆,助我们抵达理想的彼岸。不适合自己的位置则会成为束缚我们的牢笼,禁锢我们的手脚,在我们的眼前遮上一层阴霾,挥之不去。我们青年人应当擦亮眼睛,找准定位,去撷取成功桂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89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2* 大学之道练习</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达标测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巩固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综合运用,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