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展开《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课题 | 拟行路难(其四) |
教学目标 |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 |
教学重点 |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
教学难点 |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笔记 |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对于命运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我们应该值得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们一样幸运。 纵观历史,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感叹生不逢时,世事艰难。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今天一起来欣赏他的诗歌《拟行路难 》 2.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 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 。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 为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 任临海王参军,在临海王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才华埋没,壮志难酬。自然心怀不平。 3.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虞欧褚薛——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三、合作探究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2.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3.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4.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6.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悲怆难抑、愁肠百结、纵情悲歌、志不得伸的诗人形象。 【解析】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7.“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案】①“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②“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8.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答案】①难,处处充满艰辛。从社会背景来看,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从出身来看,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仕途几经坎坷,最终死于乱军。②“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9.弄清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这种先乐后悲的写法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原因。就其历史原因来说,这种描述聚会后转悲的作品并非始自《兰亭集序》。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途中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可见历史上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奇了。就其现实原因说,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四、巩固提升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六)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不能食”、“拔剑击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什么使他长叹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限激愤之情。渴望有所作为,却无用武之地。
|
课后作业 | 完成同步阅读练习。 |
板书设计 |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
教学反思 |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课前预习非常重要,特别是古代诗歌坐这里我们非常久远,应该督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预先对相关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
语文人教统编版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共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深入研读,课堂小结与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诗歌,感知大意,诗歌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