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同步练习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8048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同步练习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8048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同步练习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8048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复习练习题
展开一、单选题
1.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偏高,会导致海洋酸化
D.同一年度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会明显高于冬季
2.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B.二氧化碳气体能灭火,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不助燃
C.镁带燃烧能产生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D.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存期
4.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B.无水灭火C.保存食物D.舞台“雾气缭绕”
5.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B.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C.人处在CO和CO2浓度过大环境都会死亡,所以两种气体都有毒
D.一氧化碳能用于治炼金属,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6.同学们将燃着的蜡烛粘在盘子底部,向盘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再将干而冷的玻璃杯罩在蜡烛上方并倒扣在盘子中(如图)。有关实验现象与分析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实验初,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B.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C.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的水面下降D.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气体只有水蒸气
7.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体现了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氧气可供给呼吸
C.稀有气体可用作霓虹灯D.石墨可作铅笔芯
9.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可用作燃料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10.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下列做法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B.焚烧垃圾
C.推广使用一次性筷子D.绿色出行
二、判断题
11.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
12.固态水常被称为“干冰”。( )
13.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
14.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杂质,将混合气体点燃即可( )
15.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 )
三、填空题
16.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
(2)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3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4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
(3)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
CO可作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CO2可制作饮料,其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17.化学与“碳达峰”、“碳中和”。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_。
(2)工业上在“Ni基催化剂”作用下,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方框内的微粒是一种单质分子,其化学式为_________。
②从微观角度看,变化过程中__________的种类没有改变,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3)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增加碳的排放,还产生SO2形成酸雨,形成原理为:2SO2+O2+2X=2H2SO4,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其他能源,如_____________(举一例)。
18.CO2是如何被发现的?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它的性质?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
(1)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研究发现,木炭燃烧后,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另外他还在地窖、洞穴等地发现过这种气体。“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和出现在“地窖、洞穴等地”说明这种气体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
(2)1755年,英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做了如下实验:煅烧白垩(石灰石),将煅烧生成的固体与水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与煅烧生成的气体又结合成白垩。他将这种固定在白垩中的气体叫作“固定气体”。实验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实验③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实验测得: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能溶解比1体积稍多的“固定气体”。1774年,德国化学家伯格曼将石蕊溶液滴到溶有CO2的水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微红色。当时已经发现石蕊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卡文迪许和伯格曼两位化学家的实验说明CO2不仅能溶于水,还可与水反应。C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9.用下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烧杯是_____(填烧杯序号)。
(2)观察到试纸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
(3)实验后小心烘烤试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20.二氧化碳的循环: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1.碳是重要的生命元素,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Ⅰ碳的多样性
(1)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_______。(填具体的物理性质)
(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属于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Ⅱ“碳中和”的实现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3)大气中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________的加剧。
(4)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CO2的捕集。写出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H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如图1所示。
①从能源和环境角度说明该合成技术的优点:________。
②在合成工厂中,氢气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甲醇(CH3OH)和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6)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CH4(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CO2的再利用。
①该反应中MgO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用该方法制取1t甲烷,则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
22.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目前人们对他的关注非常高
知识回顾:
(1)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固态二氧化碳,常用于人工降雨,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使用膜分离法可以把CO2从空气中分离出来,该过程中CO2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液态甲醇(CH3OH)和水,写出反应的表达式:___________。
有趣化学:化学很有趣,也很好玩。下面让我们用学过的二氧化碳及相关知识来一次化学“魔术”的揭秘之旅吧!
(4)“水”变“牛奶”(图1)魔术师向装有无色澄清的“水”中吹了一会儿气,试管中的“水”慢慢变成了像牛奶一样白色浑浊的东西。请用符号表达式揭秘其中的道理___________。
(5)神奇的“魔水”(图2)魔术师用一个小喷壶向一朵紫色纸花上喷了一种“魔水”,纸花立即变红了。请问这种“魔水”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6)失衡的天平(图3)魔术师将天平右边空烧杯上方的集气瓶慢慢向左倾斜时,天平慢慢向右倾斜了。请用文字说明天平失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7)神奇的鸡蛋(图4):魔术师将一个鸡蛋(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在杯底,倒入一种“魔水”,一会后鸡蛋浮了上来,请问这种“魔水”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
(8)“叛逆”之火魔术师在石棉网上燃烧了一种固体物质,然后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发现这种火却非常“叛逆”,依然燃烧着。小明同学查阅了资料,发现这种固体可能是镁。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仅含两种元素)和一种黑色固体。请写出这个变化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应用化学:日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目前常用的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3所示)。
(9)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①图1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_____。
由上表数据分析:
②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______。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___________(填“水”或“食盐水”)。
③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
【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3.某化学兴趣小组以二氧化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实验室制取CO2
(1)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______。
任务二:探究能否用排水法收集CO2
(2)利用下图所示的两套装置分别收集CO2,再通过氧气传感器测出瓶中残留氧气含量,并由此计算出CO2含量如下表所示,请完成下列表格(精确到1%)。
(3)图1将燃着的镁条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耀眼白光,并生成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你的结论是______。
(4)如图2安装好装置,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形成喷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束后,取少量烧瓶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2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则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5)图3装置,打开止水夹,并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外部,取下毛巾,发现也能形成喷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6)查阅资料:,向1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时间/h
0
0.5
6
12
24
48
排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8.5
85.5
77
66
59
排食盐水法时CO2体积/mL
100
99
93
90.5
89
88
收集方法
O2含量
CO2含量
结论
向上排空气法
6.6%
69%
能用排水法收集CO2
排水法
4.2%
(2)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A
6.A
7.C
8.B
9.A
10.D
11.错误
12.错误
13.正确
14.错误
15.错误
16. 6 二 金刚石 石墨 活性炭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CO+O22CO2 CO2+H2O=H2CO3
17.(1)二氧化碳##CO2
(2) H2 原子 1:1
(3) H2O 升高 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能或潮汐能)等
18. 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9.(1)A
(2)没有排除仅有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
(3) 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紫色
20. 光合作用 燃烧 呼吸
21.(1)金刚石硬度大,而石墨比较软(合理即可)
(2)单质
(3)温室效应
(4)
(5) 节约能源,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6) 催化作用 设: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75t
22.(1)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
(2)物理变化
(3)或
(4)
(5)HCl(合理即可)
(6)倾倒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7)盐酸(合理即可)
(8)
(9) 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速率低于产生速率 水 使海水酸化 植物油可缓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23.(1)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
(3)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答案合理即可)
(4) >
(5)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气体逸出,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压入瓶中
(6)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设氢氧化钠全部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设二氧化碳质量为,设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
解得
解得
若生成的碳酸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设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
解得
故若只生成碳酸钠需要二氧化碳0.44g,若碳酸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共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
所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a的取值范围是
初中科粤版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3课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科粤版<a href="/hx/tb_c917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3课时达标测试</a>,文件包含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3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3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2课时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17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2课时习题</a>,文件包含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2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2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1课时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179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精品第1课时随堂练习题</a>,文件包含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1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同步练习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1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