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74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74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74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3) 试卷 3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4) 试卷 3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6) 试卷 2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 试卷 2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 试卷 2 次下载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
展开寒假作业(5)
一、课内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要求划两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三、课内阅读。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乙】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7.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客路青山外 客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饭疏食 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好在哪?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试作分析。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是从学习的哪个方面来谈论的?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2.选出下列加粗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以:依靠,凭借)/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
B.废寝食者(废:停止)/相委而去(委:牵拉)
C.年与时驰(时:迅速逝去)/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D.国人道之(道:大路)/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甲)文的主要观点是___,(乙)文中杞人言行举止的积极意义在于___。
五、阅读《狼》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15.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有剩骨(停止)
B.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C.顾野有麦场(看,视)
D.狼亦黠矣(狡猾)
16.下面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B.“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词句,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C.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D.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六、阅读《杞人忧天》,回答问题。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8.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B.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C.静以修身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因往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9.对文中画框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B.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C.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D.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借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B.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很幼稚,是想哄骗杞人,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C.寓言的特点往往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杞人忧天》这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D.有人认为“杞人忧天”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如《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2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2.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B.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C.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D.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3.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 又数刀毙之
B.家无井而出溉汲 学而不思则罔
C.其人舍然大喜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天,积气耳 止增笑耳
24.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宋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
B.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死了之后没有寄托,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D.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对它会陷下去也无可奈何?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乙文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辰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B.甲文显得幽默风趣,寓理于事,在笑中对人进行教育;乙文中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的。
C.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盲目谣传,一定要详察;乙文则告诉我们毫无根据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D.两篇文章都是寓言故事,甲文节选自《吕氏春秋》,乙文节选自《列子•天瑞》;两文结构安排上都是先叙述故事,结尾点明寓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一会儿;(2)大体;(3)相比;(4)趁、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子女:指子侄辈;②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
2.答案: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差,大体。拟,相比。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②重点词:未若,不如。因,趁,乘。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3.答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解析: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谢太傅对侄子侄女的两个比喻都很满意。故选:D。
5.答案:(1)离开;(2)才;(3)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中的含义,再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6.答案:(1)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2)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时分。过了中午那个朋友还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例句中“说”通假字,通“悦”喜悦,高兴。A.“故”原意是“旧的”形容词,这里指“学过的东西”,做名词。B.“不”通“否”。通假字。C.“儿女”这里指的是子侄辈的人,古今异义。D.“乐”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乐。故选B。
8.答案:(1)旅人前行的路;(2)生气,恼怒;(3)传授的知识;(4)吃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词义。根据句意,推知词义。(1)句意:旅途在青山外。客路:旅人前行的路。(2)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3)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的知识。(4)句意:吃粗粮。饭:吃。
9.答案:(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1)而:表转折。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则:就。殆:疑惑。(2)而:表并列。笃:坚定,切:恳切,问:求教。近:当前。仁:仁德。矣:了。
10.答案: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残夜未尽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自然理趣。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诗中“生”和“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旭日和春天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江南地区早春来临时的情景,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这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外,颈联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节奏鲜明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1.答案:学习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好学,善于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善于自我反省和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这句的意思可以明白,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来不断完善自我。这句话是从学习态度上论述的。
12.答案:A
解析:B.有误,“相委而去”的“委”解释为:抛弃、舍弃;C.有误,“年与时驰”的“时”解释为:时光;D有误。“国人道之”的道"解释为:说、读论、传播;故选A。
13.答案: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
14.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试子书》一文中,诸葛亮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劝勉其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总情险躁。其中心观点即第一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杞人忧天》讲的是一个杞国人总是害怕天塌下来,从此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的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会经常杞人忧天,担心一些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反其意而行之;从积极地角度分析,人要具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语必有近忧);处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生于优您)。据此填空分即可。
1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A.有误,“止”在这里是仅,只的意思。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题干中“之”是代词,代狼。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音节助词,不译;C.结构助词,的;D.代词,代狼;故选D。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A.有误,本文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故选A。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好像\动词,比作;B.动词,消除\动词,舍弃、放弃;C.连词,来\连词,来;D.代词,他\用在主谓之间,不译;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故断句为: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故选D。
20.答案:B
解析:“是想哄骗杞人”有误,“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幼稚,是受限于当前的科学水平,他是真心想要打消杞人的忧虑,使其能安心生活,并无哄骗之意。故选B。
21.答案:(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2)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积,积聚。耳,罢了。亡,同“无”,没有。(2)道,谈论。之,这件事。闻,使……听闻。于,表对象。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时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故句子断为: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故句子断为: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故选C。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句意:多得到一个人劳力。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又连砍几刀把砍死了。之:代词它,指狼;B.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而:起连接作用,不译/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表转折关系;C.句意: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句意: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舍:舍弃、丢下;D.句意: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耳:罢了/句意: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耳:罢了;故选D。
2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A.有误,“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翻译错误,应为“需要出门打水浇田”;B.正确;C.有误,“自己死了之后没有寄托”翻译错误,应为“自己无处存身”,其中关键词语“亡”的用法是:同“无”,没有;D.有误,“对它会陷下去也无可奈何”翻译错误,应为“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其中关键词语“奈何”的用法是:为什么;故选B。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ABC.正确;D.有误,甲文结构安排上是先叙述故事,结尾点明寓意。乙文结尾没有点明寓意。故选D。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课外精选美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逢十是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