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2) 试卷 3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3) 试卷 3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5) 试卷 2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6) 试卷 2 次下载
-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7) 试卷 2 次下载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4)
展开寒假作业(4)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任官之地来称呼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B.“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用哀景衬哀情,使哀情更显深沉。
C.诗人抒情寄慨,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全诗构思精巧,将叙事抒情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凤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请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这首曲前三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引发“断肠人”心碎肠断之情。
D.“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8.简要概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9.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甲】诗第三、四句想象奇特,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C.【乙】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D.【甲】【乙】两首诗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10.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六、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1.下面关于两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路”指旅人前行的路,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从《次北固山下》的颈联可以看出,诗人在新年伊始,春暖花开之时连夜行舟。
C.《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D.从“回乐烽”“沙似雪”“受降城”的典型环境,“征人”的特定对象,“吹芦管”“尽望乡”的人物活动,便知《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
12.下面关于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律《次北固山下》的韵脚有“前”“悬”“年”“边”,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韵脚有“霜”“乡”,读来富有声韵之美。
B.《夜上受降城闻笛》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如霜的月光,如雪的大漠,幽怨的芦笛,构成了清新明净的意境。
D.“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浓浓的乡情常以具体的物象承载,如“归雁”传乡情,“芦管”引乡情,“明月”寄乡情。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3.“自古逢秋悲寂寥”反映出了______________是写“秋”的古诗中常见主题,请你写出关于“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歌的后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
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轮台”是古地名,这里代指边关,“尚思”是对上句“不自哀”的解释。
C.“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势。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6.本诗名为“风雨大作”,实则借梦抒情,诗中描述了诗人怎样的梦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7.赏析“簇”字的妙处。
18.结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9.甲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题目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0.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2.答案: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气势恢宏、辽阔壮观。从情与景的角度看,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胸襟抱负。
3.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此诗是李白因得知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而非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故选C。
4.答案: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想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明月之景与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A.“客路青山外”指诗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B.“风正一帆悬”意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并非让诗人感到悬心;D.:“归雁洛阳边”是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故选C。
6.答案: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诗歌首联写出飘泊羁旅的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蕴含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尾联见雁思亲,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点明主旨,表现出诗人的乡愁。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C.“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一悲凉的气氛,照应上文的“昏“字,与未句一起,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所以该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8.答案:抒发了思乡之情。(或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等。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一悲凉的气氛,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可见其乡愁何等浓重,抒发了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错误。【甲】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乙】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故【乙】诗的并没有“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故选D。
10.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句子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作答时抓住“山月半轮、江水流”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月映清江的美好画面。
11.答案:B
解析:B.“诗人在新年伊始,春暖花开之时连夜行舟“表述错误,《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意为: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由此可知,诗人所写的是“残冬将尽,旧年将尽未尽之时”,但并不是“新年伊始”;此时只是略有“春天的气息”,并没有“春暖花开”。故选B。
12.答案:C
解析:C.“构成了清新明净的意境”表述错误。《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歌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高大的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由此可见,如霜的月光,如雪的大漠,幽怨的芦笛,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故选C。
13.答案:悲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解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意为: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反映出“悲秋”是写“秋”的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与“秋”有关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4.答案:描绘了万里晴空中白鹤冲天而上的情景﹔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解析:考查赏析诗中画面和作者感情。本诗后两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在这两句中,景与情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诗人眼中,那只鹤就是自己的化身,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显示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A.选项中“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理解错误,由“不自哀”可知,虽然“僵卧孤村”且“风雨大作”,但是诗人没有因自身处境凄凉孤苦而哀叹连连,反而心系国家命运,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怀;故选A。
16.答案:描述了诗人骑着战马驰骋疆场的场景,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歌首联可以得知诗人晚年的处境是“僵卧孤村”是贫病交加,“不自哀”是没有自怨自艾,虽然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尚思为国戌轮台”这句表明诗人心里所想都是国事,想着为国戌守边疆,可以看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最后两联是诗人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表明诗人始终不忘为国效力,日夜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只能借助梦境表达情感,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忧国忧民及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17.答案:簇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一股格式为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情感,簇本意是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的意思,在这里是簇拥的意思,白云簇拥着巍峨的雄关,来表现潼关的高大巍峨,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现出作者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自由。
18.答案:“犹嫌束”将“河流大野”拟人化,黄河流过广阔的原野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不知什么叫平坦,写出了山水壮阔、雄伟的气势,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想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写作背景一定要了解。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内心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和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出来了。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少年英姿就从这两句诗中体现出来。
19.答案:停留,停宿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解释。要结合语境分析字词意义。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的山下停留住宿。次:停留,停宿。
20.答案:同: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异:甲诗只写了思乡之情,而乙诗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思想感情。甲:“海日生残夜”是指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着令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乙:首句中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场开”,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可见作者的思乡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综上可总结为: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之处是甲诗只写了思乡之情,而乙诗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4):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古诗阅读,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诗歌赏析,古诗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10):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10),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文,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8),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阅读文字,回答问题,课外精选美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