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教版化学九上 第5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沪教版化学九上 第1章综合检测 试卷 5 次下载
- 沪教版化学九上 第2章综合检测 试卷 4 次下载
- 沪教版化学九上 第3章综合检测 试卷 2 次下载
- 沪教版化学九上 第5章综合检测 试卷 3 次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上 第4章综合检测
展开第4章综合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1·江苏淮安清江浦区校级月考]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
2 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酒精灯打翻而引起着火,应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3 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P处火柴不能燃烧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
4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5 实验室使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各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6 化学反应中,A2与B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现将12 g A2和12 g B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为( )
(第6题图)
A.24 g B.21 g C.18 g D.15 g
7 [2021·江苏南京建邺区校级期中]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1∶5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2∶5
D.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8 如下图所示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9 在的反应中,36 g A与56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 g C和一定质量的D,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则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7∶1 B.7∶8 C.7∶16 D.7∶32
10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0题图)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原子
B.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11 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的Ag、O2、X的质量分别为10.8 g、m g、4.6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
B.X的化学式为NO2
C.m=3.2
D.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
12 在一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一定不是化合物
D.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3∶2
13 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了五个多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火产生烟尘、CO、CO2等污染物
B.森林燃烧时温度达到了树木的着火点
C.设置隔离带灭火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D.杜绝烟火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
14 结合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14题图)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C.当34份质量的H2O2参加反应时,生成32份质量的O2
D.反应物中的氧元素,在反应后完全转移到O2中
15 下列关于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16 (4分)75%的酒精溶液是常见的消毒剂,若使用不当会引起火灾。写出酒精燃烧应满足的两个条件:①________; ②________。
17 (10分)[2020·四川南充西充县模拟]小明利用如图1装置,称量了白磷被引燃前后整个装置的总质量,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第17题图)
(1)白磷燃烧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2)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________。
(3)图2中,锥形瓶中固态物质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18 (6分)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现有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通过比较发现:
(1)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两条:
________;________。
(2)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请指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________(答一条即可)。
19 (10分)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9题图)
(1)在B图中将相关微粒图形补充完整。
(2)A图所示物质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理由是(从微观角度说明)。
(3)该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填化学符号)。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0 (10分)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以下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第20题图)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80 ℃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a与c对比、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________。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液面约上升到刻度________处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________。
21 新考法 数字化实验(8分)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第21题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实验二:装置中木屑燃烧,煤粉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2 (7分)实验室为了测定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称取85.00 g H2O2溶液和2.00 g MnO2混合放入质量为50.00 g的烧杯中,用电子天平称得烧杯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
(1)产生O2的质量为________g。
(2)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第4章答案与解析
一、1. B 【解析】 A项表示禁止带火种,与消防安全有关;B项表示节约用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C项表示禁止燃放鞭炮,与消防安全有关;D项表示禁止吸烟,与消防安全有关。
2. D 【解析】 酒精灯不慎被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灭,是利用隔绝空气灭火,A说法正确;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变成气体,不留下任何残留物,可以更好地保护图书档案,此灭火方法既考虑了灭火又考虑到保护图书档案资料,B说法正确;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说法正确;电器因短路起火,不能用水灭火,以防触电,D说法错误。
3. A 【解析】 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说明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刚开始火柴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A说法错误;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所以P处火柴不能燃烧,B说法正确;因为水蒸气隔绝了氧气,所以P处火柴不能燃烧,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就会燃烧,C说法正确;加热铜管的目的是产生高温水蒸气,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D说法正确。
4. D 【解析】 A选项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条件为点燃;B选项中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C选项中氧化铝的化学式书写错误,应为Al2O3。
5. D 【解析】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开始加热的一段时间内不会生成氧气,随后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大,反应完全后不变,故A错误;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反应完全后不变,故B错误;二氧化锰为生成物,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反应完全后不变,故C错误;固体中锰、钾元素的质量比不变,故D正确。
6. A 【解析】 根据题图图像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A2和 B的质量比为1∶1,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且给出的反应物的质量相等,都为12 g,即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生成物的质量为两者之和,即12 g+12 g=24 g。
7.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A说法不正确;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48%-32%-10%=10%,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48%-12%)∶(70%-10%)=3∶5,B说法不正确;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12%-70%-10%=8%,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2%-8%)∶(70%-10%)=2∶5,C说法正确;不知道物质种类,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D说法不正确。
8. A 【解析】 红磷燃烧是化学变化,且装置是密闭的,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酒精与水混合是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生成的氧气会扩散到空气中,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未在密闭空间内进行,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9. 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D的质量为36 g+56 g-28 g=64 g,设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解得x=16,则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6=7∶8。
10. B 【解析】 结合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共有三种不同的小球,代表三种不同的原子;从题图所示可以看出,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11. B 【解析】 AgNO3固体见光易分解,应密封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A说法不正确;氮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硝酸银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氧气的质量,即17 g××100%-1.6 g=3.2 g,氮元素的质量为17 g××100%=1.4 g,X中氮原子、氧原子个数比为,因此X的化学式为NO2,B说法正确;银元素的质量是10.8 g,则硝酸银的质量为10.8 g÷×100%=17 g,m=17 g-10.8 g-4.6 g=1.6 g,C说法不正确;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D说法不正确。
12. 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n=20+25+2+15-21-10-29=2,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甲、丁的质量增大,都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乙分解生成两种物质,乙一定是化合物;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9 g-20 g)∶(21 g-15 g)=3∶2。
13. A 【解析】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说法错误;B.由燃烧的条件可知,森林燃烧时温度达到了树木的着火点,说法正确;C.由灭火的原理可知,设置隔离带灭火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说法正确;D.杜绝烟火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说法正确。
14. B 【解析】 由题给的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当68份质量的H2O2参加反应时,生成32份质量的O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O,在反应后转移到H2O和O2中。
15. B 【解析】 A.题给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16×2)=7∶4,错误;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正确;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正确。
二、16. ①与氧气接触(2分) ②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2分) 【解析】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酒精属于可燃物,所以酒精燃烧应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17. (1)化合(3分) (2)开始变大后来变小(3分) (3)C(4分) 【解析】 (1)白磷燃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2)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球开始变大,当反应完后,温度恢复到室温,氧气被消耗,瓶内的压强减小,气球又会变小,故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开始变大后来变小。(3)题图2中,锥形瓶中的固态物质由白磷转化为五氧化二磷,开始增大,反应完后不变,故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C。
18. (1)都是分解反应(2分) 生成物中都有二氧化碳(2分) (2)③生成物有三种,而①、②各有两种(或其他合理答案)(2分) 【解析】 归纳相同点与不同点时,可以从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等方面去比较。三个反应的特征都是“一变多”,因此都是分解反应,并且三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且都有二氧化碳;从生成物的种类数量看,①、②两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两种,而反应③生成物是三种,从反应条件看②与①、③也不同。
19. (1)(2分) (2)混合物(2分)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分) (3)O、H(2分) (4)(2分) 【解析】 (1)由微粒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一个氧分子能与两个氢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所以在B图中应补画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氢分子。(2)A图所示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3)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氧原子和氢原子。(4)该反应是氢气燃烧生成了水。
三、20.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分) (2分)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分) 1(2分) (3)保持平衡(2分) 【解析】 (1)a与c相比较,不同的条件是否与氧气接触,a与b相比较,不同的条件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红磷与氧气反应,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倒吸,到达刻度1处。(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天平保持平衡。
21. (1)酒精灯(2分) (2)物质具有可燃性(2分)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分) (4)D(2分) 【解析】 ·(2)酒精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水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3)木屑和煤粉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木屑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而煤的着火点比较高,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蜡烛燃烧需要氧气,A正确;由题图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16%时蜡烛就熄灭,这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B正确;由题图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C正确;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含有16%的氧气,其他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共占84%,D错误。
四、22. (1)1.60(1分)
(2)解:设过氧化氢质量为x。(1分)
【解析】 (1)产生O2的质量为85.00 g+2.00 g+50.00 g-135.40 g=1.6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