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专题09 压轴大题分类练(六大考点)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专题09 压轴大题分类练(六大考点),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压轴大题分类练(六大考点)
实战训练
一.(热点题型)新定义
1.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
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联盟点”.
(1)若点A表示数﹣2,点B表示的数4,下列各数,3,2,0所对应的点分别C1,C2,C3,其中是点A,B的“联盟点”的是 ;
(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的数30,P在为数轴上一个动点:
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
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直接写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 .
2.我们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若对于一个数列中任意相邻有序的三个数a、b、c,总满足c=a﹣b+ab,则称这个数列为理想数列.
(1)在数列①12,13,14②3,﹣2,﹣1中,是理想数列的是 (填序号);
(2)如果数列…,3,x,5x﹣6,…是理想数列,求x的值;
(3)若数列…,m,n,﹣3,…是理想数列,求代数式3mn+3(m﹣n)+8的值;
(4)若不论m取何值,数列m,n,p,q都是理想数列,求p+q的值.
3.如图,直线l上依次有三个点A、B、C,AB=16cm,BC=14cm.点M从点A出发,沿直线l以每秒6cm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后立即原速返回到点A;同时,点N从点B出发,沿直线l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过程中,若AB=nMN(n为大于1整数),则称是MN是AB的“n分时刻”.设点M的运动时间为ts.
(1)当t=2时,MN是AB的“ 分时刻”;
(2)若MN是AB的“8分时刻”,求t的值;
(3)进一步探究发现,对于每一个不同的n的取值,符合条件的t的个数也在变化,请直接写出t的个数及对应的n的取值范围.
4.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秒,得到点P',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的“m速移”,点P'称为点P的“m速移”点.
(1)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且|a+5|+(b﹣15)2=0.
①若点A向右平移n秒的“5速移”点A′与点B重合,求n;
②若点A向右平移n秒的“2速移”点A'与点B向右平移n秒的“1速移”点B'重合,求n;
(2)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1,点C向右平移3秒的“2速移”点为点C',如果C、M、C'三点中有一点是另外两点连线的中点,求点C表示的数;
(3)数轴上E,F两点间的距离为3,且点E在点F的左侧,点E向右平移2秒的“x速移”点为点E',点F向右平移2秒的“y速移”点为点F',如果E'F'=3EF,请直接用等式表示x,y的数量关系.
5.【数学概念】如图,A、B为数轴上不重合的两个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我们比较线段PA和PB的长度,将较短线段的长度定义为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特别地,若线段PA和PB的长度相等,则将线段PA或PB的长度定义为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
【概念理解】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
(1)若点P表示的数是﹣2,则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 ;
(2)若点P表示的数是m,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3,则m的值为 (写出所有结果);
【概念应用】
(3)如图②,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6,点A表示的数是﹣3,点B表示的数是2.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2时,求t的值.
二.(经典题型)数形结合--方程与数轴
6.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任意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这样形就可以用数来精准描述,而数也可以用形去直观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常常可以帮我们直观地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1)已知数a对应数轴上点A,且点A在原点左侧,OA=3,则a= ;点B是该数轴上另外一点.若AB=4,则点B表示的数是 ;
(2)若数轴上点C对应的数是4,点P、Q分别从A、C两点出发,分别以每秒2个长度单位、3个长度单位的速度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设它们运动时间为t秒.
①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P、Q对应的数;
②当PQ=4时,求t的值;
③当t为何值时,P、A、Q中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距离相等?
7.如图,数轴上,O点与C点对应的数分别是0、60,将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AB放在数轴上(A在B的左边),若将直尺在数轴上水平移动,当A点移动到B点的位置时,B点与C点重合,当B点移动到A点的位置时,A点与O点重合.
(1)直尺AB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
(2)若直尺AB在数轴上O、C间,且满足BC=3OA,求此时A点对应的数;
(3)设直尺AB以(2)中的位置为起点,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右移动,同时点P从点A出发,以m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数轴匀速向右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若B、P、C三点恰好在同一时刻重合,求m的值;
②当t=10时,B、P、C三个点中恰好有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相等,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的值.
8.已知线段AB=8a(a是常数),点C和点F为直线AB上两点,点E在线段AB上,CE=3AE,CF=3BF.
(1)若点C恰好是线段AB的中点,点F在线段BC上,则EF= (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若点C在点B的右侧,EF的长是否是定长,若是定长,请求出这个定长;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9.(1)已知: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2)已知:如图2,点C在线段AB上,AC+CB=a,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3)已知:如图3,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三.(新题型)存在性问题
10.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C=∠D=90°,AB=CD=2,AD=BC=3,点E在边BC上,且BE=1,动点P从点A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路径A→B→E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D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沿DA方向运动,到点A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
(1)当x=2秒时,线段AQ= ;
(2)当点P在AB边上运动时,已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83,求x的值;
(3)在点P、Q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BP=13DQ?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1.如图1,已知线段AE=48Cm,点B、C、D在线段AD上,且AB:BC:CD:DE=1:2:1:2.
(1)BC= cm,CD= cm;
(2)已知动点M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C﹣D﹣E向点E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E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E﹣D﹣C﹣B﹣A向点A运动,当点M到达点E后立即以原速返回,直到点N到达点A,运动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①求t为何值,线段MN的长为12cm;
②如图2,现将线段AE折成一个长方形ABCD(点A、E重合),请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以点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与以点C、D、M、N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2.(1)如图1:正方形ABCD边长为5,点P、点Q在正方形的边上.点P从点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C→D→A折线循环运动,同时点Q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D→A→B→C折线循环运动.
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
①当x为何值时,点P和点Q第一次相遇.
②当x为何值时,点P和点Q第二次相遇.
(2)如图2:是长为6,宽为4的长方形ABCD,点E为边CD的中点,点M从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C→E折线运动,到达点E停止.设点M运动时间为t秒,当△AME的面积等于9时,请求出t的值.
四.(执点题型)阅读类
13.【阅读理解】如图1,一套三角板如图拼在一起,我们将三角板COD绕点O以每秒15°的速度顺时针旋转180°.
【解决问题】
(1)在旋转过程中,∠AOB、∠AOC、∠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当运动时间为9秒时,图中有角平分线吗?找出并说明理由.
(3)运动过程中,如图2,形成的三个角:∠AOB、∠AOC、∠BOC,当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两倍时,则称射线OC是∠AOB的“优线”.
①第(2)问中旋转后的射线OC是“优线”吗?为什么?
②在整个旋转过程中,若旋转时间记为t秒,当射线OC是“优线”时,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
14.【阅读理解】
射线OC是∠AOB内部的一条射线,若∠COA=13∠AOB,则我们称射线OC是射线OA的“友好线”.例如,如图1,∠AOB=60°,∠AOC=∠COD=∠BOD=20°,则∠AOC=13∠AOB,称射线OC是射线OA的友好线;同时,由于∠BOD=13∠AOB,称射线OD是射线OB的友好线.
【知识运用】
(1)如图2,∠AOB=120°,射线OM是射线OA的友好线,则∠AOM= °;
(2)如图3,∠AOB=180°,射线OC与射线OA重合,并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射线OD与射线OB重合,并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射线OD与射线OA重合时,运动停止;
①是否存在某个时刻t(秒),使得∠COD的度数是40°,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②当t为多少秒时,射线OC、OD、OA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另一条射线的友好线.(直接写出答案)
15.【探索新知】
如图1,点C将线段AB分成AC和BC两部分,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
(1)若AC=3,则AB= ;
(2)若点D也是图1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C点),则AC DB;(填“=”或“≠”)
【深入研究】
如图2,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地滚动1周,该点到达点C的位置.
(3)若点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线段MN的长度.
(4)在图2中,若点D在射线OC上,且线段CD与图中以O、C、D中某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直接写出D点所表示的数.
16.【问题提出】
七年级上册《数学实验手册》中有“三角尺拼角”的问题.
①填空:如图(1),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大于0°小于180°的角,它们是:15°,30°,45°,60°,75°,90°,105°,120°, ,150°,165°.
②如果用两副三角板能画出140°吗? .(填“能”或“不能”)
【问题探究】
如图(2),现有17°、19°角的两种模板,∠BAC=17°,∠EDF=19°,请设计一种方案,只用给出的模板和铅笔画出1°角.
小明想出了一个方案,利用17°角模板画出1°角.动手操作:如图(3),M、O、N三点在一条直线上,∠BAC的顶点A与点O重合,AB边与射线ON重合,如图所示,将∠BAC绕点O逆时针旋转17°,得∠B1AC1,再将∠B1AC1绕点O逆时针旋转17°,得∠B2AC2,…,如此连续操作52次,再利用两个平角等于一个周角,可得1°的角,即:17°×53﹣180°×5=1°.
请聪明的你设计一个方案,利用19°角模板画出1°角,并说明理由.
【问题拓展】
现将【问题探究】中两种模板按照如图(4)所示放置,即M、O、N三点在一条直线上,∠BAC与∠EDF的顶点A、D都与点O重合,AB、DE边与射线ON重合.动手操作:将∠BAC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同时∠EDF也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当一方先完成旋转一周时,另一方随之停止转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t为何值时,∠COF=1°?
②请直接写出在旋转过程中,∠NOC与∠COF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中不能含t).
五.(超难题型)角的动边
17.若A、O、B三点共线,∠BOC=40°,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注:∠DOE=90°,∠EDO=30°).
(1)如图1,使三角板的长直角边OD在射线OB上,则∠COE= °;
(2)将图1中的三角板DOE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位置,此时∠COD=14∠AOE,求运动时间t的值;
(3)将图2中的三角板DOE再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经过t秒后,直线OC恰好平分∠DOE,求t的值.
18.如图,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C,使∠AOC=60°,射线OA、OB同时绕点O旋转.
(1)若两条射线OA、OB旋转方向相反,在两射线均旋转一周之内,射线OA、OB同时与射线OC重合,则射线OA与OB旋转的速度之比为 ;
(2)若两条射线OA、OB同时绕点O顺时针旋转,射线OA每秒旋转1°,射线OB每秒旋转5°,设旋转时间为t秒,0<t<180,当∠AOC=∠BOC时,求t的值.
19.如图(1),直线AB、CD相交于点O,直角三角板EOF边OF落在射线OB上,将三角板EOF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1)如图(2),设∠AOE=n°,当OF平分∠BOD时,求∠DOF(用n表示);
(2)若∠AOC=40°.
①如图(3),将三角板EOF旋转,使OE落在∠AOC内部,试确定∠COE与∠BO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三角板EOF从初始位置开始,每秒旋转5°,旋转时间为t,当∠AOE与∠DOF互余时,求t的值.
六.(经典题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0.近日,无锡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优化调整居民阶梯气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22年1月1日起,增加一、二档用气量,“一户多人口”政策同步调整.
气量分档
年用气量(立方米)
价格(元/立方米)
调整前
调整后
第一档
年用气量≤300
年用气量≤400
2.73
第二档
300<年用气量≤600
400<年用气量≤1000
3.28
第三档
年用气量>600
年用气量>1000
3.82
人口超过4人的家庭,每增加1人,一、二档上限增加80立方米、200立方米(原政策一、二档上限增加60立方米、120立方米).
(1)若小明家有5口人,年用气量1000立方米.则调整前气费为 元,调整后气费为 元;
(2)小红家有4口人,若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109元,则小红家年用气量为多少立方米?
21.某疫苗生产企业有A、B两条加工相同原材料的生产线.在一天内,A生产线共加工a吨原材料,所用的加工时间为(4a+1)小时;在一天内,B生产线共加工b吨原材料,所用的加工时间为(2b+3)小时.
(1)第一天,该企业将5吨原材料分配到A、B两条生产线,两条生产线都在一天内完成了加工,且加工时间相同,求分配到A生产线的吨数、B生产线的吨数分别是多少?
(2)第二天开工前,该企业按第一天的分配结果分配了5吨原材料后,又给A生产线分配了m吨原材料,给B生产线分配了n吨原材料.若两条生产线都能在一天内加工完各自分配到的所有原材料,且加工时间相同,请探究m与n之间的数量关系.
22.某快递公司规定每件体积不超标的普通小件物品的收费标准如表:
寄往本省内
寄往周边省份
首重
续重
首重
续重
8元/千克
5元/千克
12元/千克
6元/千克
说明:①每件快递按送达地(省内,省外)分别计算运费.
②运费计算方式:首重价格+续重×续重运费.
首重均为1千克,超过1千克即要续重,续重以0.5千克为一个计重单位(不足0.5千克按0.5千克计算).
例如:寄往省内一件1.6千克的物品,运费总额为:8+5×(0.5+0.5)=13元.
寄往省外一件2.3千克的物品,运费总额为:12+6×(1+0.5)=21元.
(下面问题涉及的寄件按上表收费标准计费)
(1)小明同时寄往省内一件3千克的物品和省外一件2.8千克的物品,各需付运费多少元?
(2)小明寄往省内一件重(m+n)千克,其中m是大于1的正整数,n为大于0且不超过0.5的小数(即0<n≤0.5),则用含字母m的代数式表示小明这次寄件的运费为 ;
(3)小明一次向省外寄了一件物品,用了36元,你能知道小明这次寄件物品的重量范围吗?
一.(热点题型)新定义
1.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
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联盟点”.
(1)若点A表示数﹣2,点B表示的数4,下列各数,3,2,0所对应的点分别C1,C2,C3,其中是点A,B的“联盟点”的是 C2或C3 ;
(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的数30,P在为数轴上一个动点:
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
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直接写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 70或50或110 .
试题分析:(1)根据“联盟点”的定义,分别求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行判断即可;
(2)①根据点P所处的位置,由不同的线段的倍数关系求出答案即可;
②分三种情况进行解答,即点A是点P,点B的“联盟点”,点B是点A、点P的“联盟点”,点P是点A、点B的“联盟点”进行计算即可.
答案详解:解:(1)点A所表示的数为﹣2,点B所表示的数是4,
当点C1所表示的数是3时,
AC1=5,BC1=1,所以C1不是点A、点B的“联盟点”,
当点C2所表示的数是2时,
AC2=4,BC2=2,由于AC2=2BC2,所以C2是表示点A、点B的“联盟点”,
当点C3所表示的数是0时,
AC3=2,BC3=4,由于2AC3=BC3,所以C3是表示点A、点B的“联盟点”,
所以答案是:C2或C3;
(2)①设点P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x,
当点P在AB上时,若PA=2PB,则x+10=2(30﹣x),解得x=503,
若2PA=PB时,则2(x+10)30﹣x,解得x=103,
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由2PA=PB可得2(﹣10﹣x)=30﹣x,解得x=﹣50,
综上所述,点P表示的数为103或503或﹣50;
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
当点A是点P,点B的“联盟点”时,有PA=2AB,即x+10=2×(30+10),
解得x=70,
当点B是点A、点P的“联盟点”时,有AB=2PB或2AB=PB,
即30+10=2(x﹣30)或2×(30+10)=x﹣30,解得x=50或x=110;
当点P是点A、点B的“联盟点”时,有PA=2PB,即x+10=2×(x﹣30),
解得x=70;
所以答案是:70或50或110.
2.我们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若对于一个数列中任意相邻有序的三个数a、b、c,总满足c=a﹣b+ab,则称这个数列为理想数列.
(1)在数列①12,13,14②3,﹣2,﹣1中,是理想数列的是 ② (填序号);
(2)如果数列…,3,x,5x﹣6,…是理想数列,求x的值;
(3)若数列…,m,n,﹣3,…是理想数列,求代数式3mn+3(m﹣n)+8的值;
(4)若不论m取何值,数列m,n,p,q都是理想数列,求p+q的值.
试题分析:(1)根据理想数列的定义对①②进行分析即可;
(2)根据题意可列出相应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3)根据理想数列可得到﹣3=m﹣n+mn,再对所求的式子进行整理,整体代入运算即可;
(4)由题意可得p=m﹣n+mn,再结合条件可判断与m的取值无关,从而可得n=﹣1,可求得p=1,再求q,从而可得解.
答案详解:解:(1)①12−13+12×13=16+16=13≠14,故①不是理想数列;
②3﹣(﹣2)+3×(﹣2)=5﹣6=﹣1,故②是理想数列;
所以答案是:②;
(2)由题意得:5x﹣6=3﹣x+3x,
解得:x=3.
(3)由题意得:﹣3=m﹣n+mn,
∴3mn+3(m﹣n)+8
=3(m﹣n+mn)+8
=3×(﹣3)+8
=﹣9+8
=﹣1;
(4)由题意得:p=m﹣n+mn,
∵不论m取何值,数列m,n,p,q都是理想数列,
∴与m无关,
∵p=m﹣n+mn=(n+1)m﹣n,
∴n=﹣1,
∴p=1,∴q=n﹣p+np=﹣1﹣1+(﹣1)=﹣3
∴p+q=1+(﹣3)=﹣2.
3.如图,直线l上依次有三个点A、B、C,AB=16cm,BC=14cm.点M从点A出发,沿直线l以每秒6cm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后立即原速返回到点A;同时,点N从点B出发,沿直线l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过程中,若AB=nMN(n为大于1整数),则称是MN是AB的“n分时刻”.设点M的运动时间为ts.
(1)当t=2时,MN是AB的“ 2 分时刻”;
(2)若MN是AB的“8分时刻”,求t的值;
(3)进一步探究发现,对于每一个不同的n的取值,符合条件的t的个数也在变化,请直接写出t的个数及对应的n的取值范围.
试题分析:(1)当t=2时,AM=12,BN=4,可得MN=BN+BM=4+4=8,从而AB=2MN,即得MN是AB的“2分时刻”;
(2)当0≤t≤5时,AM=6t;当5<t≤10时,AM=30﹣6(t﹣5)=60﹣6t;当0≤t≤7时,AN=16+2t;由n=8知MN=18AB=2,而当M、N两点重合时,6t=16+2t或60﹣6t=16+2t,得t=4或t=5.5,分5种情况:①当 0≤t≤4时,16﹣4t=2,②当4<t≤5时,4t﹣16=2,③当 5<t≤5.5时,44﹣8t=2,④当5.5<t≤7时,8t﹣44=2,⑤当7<t≤10时,6t﹣30=2,分别解方程可得,当t为72或92或214或234时,点M、N达到“8分时刻”;
(3)分析方法同(2),可得当1<n<4时,有2个对应的t,当n=4时,有3个对应的t,当n>4时,有4个对应的t.
答案详解:解:(1)当t=2时,AM=12,BN=4,如图:
∴BM=AB﹣AM=26﹣12=4,
∴MN=BN+BM=4+4=8,
∴AB=2MN,
∴MN是AB的“2分时刻”,
所以答案是:2;
(2)当0≤t≤5时,AM=6t;当5<t≤10时,AM=30﹣6(t﹣5)=60﹣6t;
当0≤t≤7时,AN=16+2t;
若n=8时,则MN=18AB=2,
当M、N两点重合时,6t=16+2t或60﹣6t=16+2t,
解得t=4或t=5.5,
①当 0≤t≤4时,
MN=AN﹣AM=(16+2t)﹣6t=16﹣4t,
∴16﹣4t=2,
解得 t=72;
②当4<t≤5时,
MN=AM﹣AN=6t﹣(16+2t)=4t﹣16,
∴4t﹣16=2,
解得 t=92;
③当 5<t≤5.5时,
MN=AM﹣AN=(60﹣6t)﹣(16+2t)=44﹣8t,
∴44﹣8t=2,
解得 t=214,
④当5.5<t≤7时,
MN=AN﹣AM=(16+2t)﹣(60﹣6t)=8t﹣44,
∴8t﹣44=2,
解得 t=234,
⑤当7<t≤10时,
MN=AN﹣AM=30﹣(60﹣6t)=6t﹣30,
∴6t﹣30=2,
解得 t=163(舍去),
综上所述,当t为72或92或214或234时,点M、N达到“8分时刻”;
(3)同(2)的方法可知,当1<n<4时,有2个对应的t,当n=4时,有3个对应的t,当n>4时,有4个对应的t.
4.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秒,得到点P',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的“m速移”,点P'称为点P的“m速移”点.
(1)点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b,且|a+5|+(b﹣15)2=0.
①若点A向右平移n秒的“5速移”点A′与点B重合,求n;
②若点A向右平移n秒的“2速移”点A'与点B向右平移n秒的“1速移”点B'重合,求n;
(2)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1,点C向右平移3秒的“2速移”点为点C',如果C、M、C'三点中有一点是另外两点连线的中点,求点C表示的数;
(3)数轴上E,F两点间的距离为3,且点E在点F的左侧,点E向右平移2秒的“x速移”点为点E',点F向右平移2秒的“y速移”点为点F',如果E'F'=3EF,请直接用等式表示x,y的数量关系.
试题分析:(1)①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②求出A′,B′表示的数,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C、M、C'三点中有一点是另外两点连线的中点,分三种情况分别计算即可;
(3)设点E表示的数为c,点F表示的数为d,根据E'F'=3EF列方程求解即可.
答案详解:解:(1)∵|a+5|≥0,(b﹣15)2≥0,
∴a+5=0,b﹣15=0,
∴a=﹣5,b=15.
①根据题意得:﹣5+5n=15,
∴n=4;
②点A′表示的数为﹣5+2n,点B′表示的数为15+n,
根据题意得﹣5+2n=15+n,
∴n=20;
(2)设点C表示的数为c,则点C′表示的数为c+6,
若点C′是CM的中点,则c+1=2(c+6),解得c=﹣11;
若点M是CC′的中点,则c+c+6=2,解得c=﹣2;
若点C是MC′的中点,则1+c+6=2c,解得c=7;
综上所述,点C表示的数为﹣11,﹣2或7;
(3)设点E表示的数为c,点F表示的数为d,
则点E′表示的数为c+2x,点F′表示的数为d+2y,d﹣c=3,
∵E'F'=3EF,
∴|3+2(y﹣x)|=3×3,
∴y﹣x=﹣6或y﹣x=3.
5.【数学概念】如图,A、B为数轴上不重合的两个点,P为数轴上任意一点,我们比较线段PA和PB的长度,将较短线段的长度定义为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特别地,若线段PA和PB的长度相等,则将线段PA或PB的长度定义为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
【概念理解】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
(1)若点P表示的数是﹣2,则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 2 ;
(2)若点P表示的数是m,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3,则m的值为 ﹣7或﹣1或5 (写出所有结果);
【概念应用】
(3)如图②,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6,点A表示的数是﹣3,点B表示的数是2.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2时,求t的值.
试题分析:(1)由“靠近距离”的定义,可得答案;
(2)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3时,分情况列出方程即可;
(3)按照PA=2和PB=2分类讨论计算即可.
答案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若点P表示的数是﹣2,
∴PA=﹣2+4=2,PB=2+2=4,
∴则点P到线段AB的“靠近距离”为2,
所以答案是:2;
(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可得,
PA=|m+4|,PB=|2﹣m|,
∴当|m+4|=3时,解得m=﹣7或﹣1,
当|2﹣m|=3时,解得m=5或﹣1,
故m的值为﹣7或﹣1或5;
(3)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是2t﹣6,点B表示的数是t+2,
∴PA=|2t﹣6+3|=|2t﹣3|,PB=|(2t﹣6)﹣(t+2)|=|t﹣8|,
∴当|2t﹣3|=2时,解得t=2.5或0.5,
当|t﹣8|=2时,解得t=10或6,
综上,t的值为2.5或0.5或10或6.
二.(经典题型)数形结合--方程与数轴
6.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任意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这样形就可以用数来精准描述,而数也可以用形去直观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常常可以帮我们直观地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1)已知数a对应数轴上点A,且点A在原点左侧,OA=3,则a= ﹣3 ;点B是该数轴上另外一点.若AB=4,则点B表示的数是 1或﹣7 ;
(2)若数轴上点C对应的数是4,点P、Q分别从A、C两点出发,分别以每秒2个长度单位、3个长度单位的速度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设它们运动时间为t秒.
①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P、Q对应的数;
②当PQ=4时,求t的值;
③当t为何值时,P、A、Q中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距离相等?
试题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即可;
(2)①根据点P、Q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得答案;
②由题意得,|(﹣3﹣2t)﹣(4﹣3t)|=4,解方程可得答案;
③分情况讨论,分别列方程可得答案.
答案详解:解:(1)∵点A在原点左侧,OA=3,
∴a=﹣3,
∵AB=4,
∴当B在A的右侧时,点B表示的数是﹣3+4=1,当B在A的左侧时,点B表示的数是﹣3﹣4=﹣7,
所以答案是:﹣3,1或﹣7;
(2)①根据点P、Q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得,
点P表示的数是﹣3﹣2t,点Q表示的数是4﹣3t;
②由题意得,|(﹣3﹣2t)﹣(4﹣3t)|=4,
解得t=11或3;
③由题意得,PA=|﹣3﹣2t+3|=|﹣2t|,PQ=|(﹣3﹣2t)﹣(4﹣3t)|=|t﹣7|,AQ=|4﹣3t+3|=|7﹣3t|,
当PA=PQ时,|﹣2t|=|t﹣7|,解得t=73或﹣7(舍),
当PA=AQ时,|﹣2t|=|7﹣3t|,解得t=75或7,
当AQ=PQ时,|7﹣3t|=|t﹣7|,解得t=72或0,
故t的值为73,75,7,72,0.
7.如图,数轴上,O点与C点对应的数分别是0、60,将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AB放在数轴上(A在B的左边),若将直尺在数轴上水平移动,当A点移动到B点的位置时,B点与C点重合,当B点移动到A点的位置时,A点与O点重合.
(1)直尺AB的长为 20 个单位长度;
(2)若直尺AB在数轴上O、C间,且满足BC=3OA,求此时A点对应的数;
(3)设直尺AB以(2)中的位置为起点,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右移动,同时点P从点A出发,以m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数轴匀速向右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若B、P、C三点恰好在同一时刻重合,求m的值;
②当t=10时,B、P、C三个点中恰好有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相等,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的值.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OA=AB=BC,即得AB=20;
(2)根据AB=20,OC=60,BC=3OA,即得OA=40×11+3=10;
(3)①B、C重合时t=60−302=15,即得15m=60﹣10,故m=103;
②t=10时,运动后B表示的数是30+10×2=50,P表示的数是10+10m,C表示的数是60,分五种情况:(Ⅰ)当B是P、C中点时,(Ⅱ)当B与P重合时,(Ⅲ)当P是B、C中点时,(Ⅳ)当P与C重合时,(Ⅴ)当C是P、B中点时,分别列出方程,即可解得答案.
答案详解:解:(1)∵当A点移动到B点的位置时,B点与C点重合,
∴AB=BC,
∵当B点移动到A点的位置时,A点与O点重合.
∴OA=AB,
∴OA=AB=BC,
∵OC=60,
∴AB=60×13=20,
所以答案是:20;
(2)∵AB=20,OC=60,
∴OA+BC=40,
∵BC=3OA,
∴OA=40×11+3=10,
∴A点对应的数是10;
(3)①由(2)知,B运动前表示的数是30,
∵直尺AB以(2)中的位置为起点,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沿数轴匀速向右移动,
∴B、C重合时t=60−302=15(秒),
根据题意得:15m=60﹣10,
∴m=103,
答:m的值是103;
②t=10时,运动后B表示的数是30+10×2=50,P表示的数是10+10m,C表示的数是60,
(Ⅰ)当B是P、C中点时,
依题意有10+10m+60=50×2,
解得m=3;
(Ⅱ)当B与P重合时,
依题意有10+10m=50,
解得m=4;
(Ⅲ)当P是B、C中点时,
依题意有50+60=2(10+10m),
解得m=4.5;
(Ⅳ)当P与C重合时,10+10m=60;
解得m=5,
(Ⅴ)当C是P、B中点时,
依题意有10+10m+50=60×2,
解得m=6.
综上所述,m的值是3或4或4.5或5或6.
8.已知线段AB=8a(a是常数),点C和点F为直线AB上两点,点E在线段AB上,CE=3AE,CF=3BF.
(1)若点C恰好是线段AB的中点,点F在线段BC上,则EF= 6a (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若点C在点B的右侧,EF的长是否是定长,若是定长,请求出这个定长;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试题分析:(1)首先根据中点的定义和线段之间的比例得到CE=3a,CF=3a,进而可得EF的长;
(2)分两种情况:①当点F在点B的右侧时,②当点F在点B的左侧时,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结论.
答案详解:解:(1)如图,
∵AB=8a,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C=BC=12AB=4a,
∵CE=3AE,CF=3BF,
∴CE=34AC=3a,CF=34CB=3a,
∴EF=CE+CF=3a+3a=6a,
所以答案是:6a;
(2)如图,当点F在点B的右侧时,
∵CE=3AE,CF=3BF,
∴CE=34AC,CF=34CB,
∴EF=CE﹣CF=34AC−34CB=34AB=6a(a是常数),
此时EF的长是定值;
如图,当点F在点B的左侧时,
设BC=b,
∵CE=3AE,CF=3BF,
∴CE=34AC=6a+34b,CF=32CB=32b,
∴EF=CE﹣CF=34AC−32CB=6a+34b−32b=6a−34b.
此时EF的长随b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综上,当点F在点B的左侧时,EF的长是定值6a;当点F在点B的左侧时,EF的长不是定值.
9.(1)已知: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2)已知:如图2,点C在线段AB上,AC+CB=a,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3)已知:如图3,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C=15,BC=5,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试题分析:(1)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MC=7.5,NC=2.5,进而可得MN的长;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MC和NC,进而可得MN的长;
(3)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MC=7.5,NC=2.5,进而可得MN的长.
答案详解:解:(1)∵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12AC=12×15=7.5,NC=12BC=12×5=2.5,
∴MN=MC+NC=7.5+2.5=10;
(2)∵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12AC,NC=12BC,
∴MN=MC+NC=12AC+12CB=12(AC+CB)=12a;
(3)如图3,
∵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C=12AC=7.5,NC=12BC=2.5,
∴MN=MC﹣NC=12AC−12CB=7.5﹣2.5=5.
三.(新题型)存在性问题
10.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C=∠D=90°,AB=CD=2,AD=BC=3,点E在边BC上,且BE=1,动点P从点A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路径A→B→E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D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沿DA方向运动,到点A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
(1)当x=2秒时,线段AQ= 1 ;
(2)当点P在AB边上运动时,已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83,求x的值;
(3)在点P、Q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BP=13DQ?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试题分析:(1)当x=2时,DQ=2,由AD=3,结合AQ=AD﹣DQ可得答案;
(2)当点P在AB上运动时,DQ=x,AQ=AD﹣DQ=3﹣x,AP=x,BP=AB﹣AP=2﹣x,根据S阴影=S矩形ABCD﹣S梯形CDQE﹣S△BPE建立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
(3)分点P在AB上运动和点P在BE上运动两种情况,根据BP=13DQ得到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
答案详解:解:(1)当x=2时,DQ=2,
∵AD=3,
∴AQ=AD﹣DQ=1,
所以答案是:1;
(2)当点P在AB上运动时,DQ=x,AQ=AD﹣DQ=3﹣x,AP=x,BP=AB﹣AP=2﹣x,
∵S阴影=S矩形ABCD﹣S梯形CDQE﹣S△BPE,
∴6−12×(2﹣x)−12×(x+2)×2=83,
解得x=23;
(3)存在x的值,
当点P在AB上运动时,2﹣x=13x,解得x=32;
当点P在BE上运动时,x﹣2=13x,解得x=3;
综上,存在x的值为32或3.
11.如图1,已知线段AE=48Cm,点B、C、D在线段AD上,且AB:BC:CD:DE=1:2:1:2.
(1)BC= 16 cm,CD= 8 cm;
(2)已知动点M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C﹣D﹣E向点E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E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E﹣D﹣C﹣B﹣A向点A运动,当点M到达点E后立即以原速返回,直到点N到达点A,运动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①求t为何值,线段MN的长为12cm;
②如图2,现将线段AE折成一个长方形ABCD(点A、E重合),请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以点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与以点C、D、M、N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试题分析:(1)根据比值列方程或直接列乘积式求得结果;
(2)分为相遇前,相遇后以及M点返回三种情形,通过或线段图列方程求得;
(3)分为相遇前(点M在BC上,N在AD上),此时CM=AN即可列出方程求得,当M点返回时,点M在AD上,点N在BC上,此时AM=CN,列出方程求得,
答案详解:解:(1)BC=48×21+2+1+2=16,CD=48×11+2+1+2=8,
所以答案是:16,8;
(2)①当M、N第一次相遇时,t=481+2=16s,当M到达E点时,t=482=24s,
如图1,
当0<t<16时,
2t+12+t=48,
∴t=12,
如图2,
当12<t<24时,
2t﹣12+t=48,
∴t=20,
如图3,
当24<t<48时,
t=2t﹣48+12,
∴t=36,
综上所述:t=12s或20s或36s;
②如图4,
当0<t<16时,
由AN=CM得,
24﹣2t=t,
∴t=8,
如图5,
当24≤t<32时,
2t﹣48=t﹣24,
∴t=24,
此时点M在A点,点N在C点,不能形成四边形,故舍去,
综上所述:t=8s.
12.(1)如图1:正方形ABCD边长为5,点P、点Q在正方形的边上.点P从点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C→D→A折线循环运动,同时点Q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D→A→B→C折线循环运动.
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
①当x为何值时,点P和点Q第一次相遇.
②当x为何值时,点P和点Q第二次相遇.
(2)如图2:是长为6,宽为4的长方形ABCD,点E为边CD的中点,点M从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C→E折线运动,到达点E停止.设点M运动时间为t秒,当△AME的面积等于9时,请求出t的值.
试题分析:(1)①点P和点Q第一次相遇,P比Q多运动10个单位,可得3x﹣x=5×2,即可解得答案;
②点P和点Q第二次相遇,P比Q多运动30个单位,列方程即可解得答案;
(2)由已知可得CE=2,分三种情况分别列方程:①当M在AB上,即t≤2时,12×2t×6=9,②当M在BC上,即2<t≤5时,12×(2+4)×6−12×4×(2t﹣4)−12×2×(4+6﹣2t)=9,③当M在CE上,即5<t≤6时,12×(4+6+2﹣2t)×6=9,即可解得答案.
答案详解:解:(1)①根据题意得:3x﹣x=5×2,
解得x=5,
答:当x为5时,点P和点Q第一次相遇,
②根据题意得:3x﹣x=5×2+4×5,
解得x=15,
答:当x为15时,点P和点Q第二次相遇;
(2)由已知可得CE=2,
①当M在AB上,即t≤2时,如图:
根据题意得:12×2t×6=9,
解得t=32,
②当M在BC上,即2<t≤5时,如图:
根据题意得:12×(2+4)×6−12×4×(2t﹣4)−12×2×(4+6﹣2t)=9,
解得t=72,
③当M在CE上,即5<t≤6时,如图:
根据题意得:12×(4+6+2﹣2t)×6=9,
解得t=92(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AME的面积等于9时,t的值为32秒或72秒.
四.(执点题型)阅读类
13.【阅读理解】如图1,一套三角板如图拼在一起,我们将三角板COD绕点O以每秒15°的速度顺时针旋转180°.
【解决问题】
(1)在旋转过程中,∠AOB、∠AOC、∠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当运动时间为9秒时,图中有角平分线吗?找出并说明理由.
(3)运动过程中,如图2,形成的三个角:∠AOB、∠AOC、∠BOC,当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两倍时,则称射线OC是∠AOB的“优线”.
①第(2)问中旋转后的射线OC是“优线”吗?为什么?
②在整个旋转过程中,若旋转时间记为t秒,当射线OC是“优线”时,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可得结论;
(2)分别计算出角的度数可得结论;
(3)①根据“优线”的定义可判断;②根据题意全面考虑所有可能并分类讨论可得t的值.
答案详解:解:(1)①如图,∠AOC+∠BOC=∠AOB,
②如图,∠AOC﹣∠BOC=∠AOB.
综上,∠AOC+∠BOC=∠AOB或∠AOC﹣∠BOC=∠AOB;
(2)有,射线OD平分∠AOB,射线OB平分∠COD.
如图,
理由:当运动时间为9秒时,∠AOC=15°×9=135°,
则∠BOC=∠AOC﹣∠AOB=135°﹣90°=45°,
因为∠COD=90°,
∴∠BOD=∠COD﹣∠BOC=90°﹣45°=45°,
∴∠BOC=∠BOD=45°,
∴射线OB平分∠COD.
又∠BOD=45°=12∠AOB,
∴射线OD平分∠AOB;
(3)①是.理由:
第(2)问中∠AOB=90°,∠AOC=135°,∠BOC=45°,
则∠AOB=2∠BOC,
所以OC是∠AOB的“优线”;
②由题意得,∠AOB=90°,∠AOC=15t,
当∠BOC=2∠AOC时,∠AOC=30°,
∴15t=30,解得t=2;
当∠AOB=2∠AOC时,∠AOC=45°,
∴15t=45,解得t=3;
当∠AOC=2∠BOC时,∠AOC=60°,
∴15t=60,解得t=4;
当∠AOB=2∠BOC时,∠AOC=135°,
∴15t=135,解得t=9;
当∠AOC=2∠AOB时,∠AOC=180°,
∴15t=180,解得t=12.
综上,t=2,3,4,9,12.
14.【阅读理解】
射线OC是∠AOB内部的一条射线,若∠COA=13∠AOB,则我们称射线OC是射线OA的“友好线”.例如,如图1,∠AOB=60°,∠AOC=∠COD=∠BOD=20°,则∠AOC=13∠AOB,称射线OC是射线OA的友好线;同时,由于∠BOD=13∠AOB,称射线OD是射线OB的友好线.
【知识运用】
(1)如图2,∠AOB=120°,射线OM是射线OA的友好线,则∠AOM= 40 °;
(2)如图3,∠AOB=180°,射线OC与射线OA重合,并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射线OD与射线OB重合,并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射线OD与射线OA重合时,运动停止;
①是否存在某个时刻t(秒),使得∠COD的度数是40°,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②当t为多少秒时,射线OC、OD、OA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另一条射线的友好线.(直接写出答案)
试题分析:(1)根据新定义直接可得答案;
(2)①分两种情况:在OC、OD相遇前,180°﹣3t°﹣2t°=40°,在OC、OD相遇后,3t°+2t°﹣180°=40°,即可解得答案;
②分4种情况:相遇之前,(Ⅰ)OC是OA的友好线时,∠AOC=13∠AOD,即2t°=13(180°﹣3t°),(Ⅱ)OC是OD的友好线时,∠DOC=13∠AOD,即180°﹣3t°﹣2t°=13(180°﹣3t°),相遇之后:(Ⅲ)OD是OC的友好线∠COD=13∠AOC,即3t°+2t°﹣180°=13×2t°,(Ⅳ)OD是OA的友好线,∠AOD=13∠AOC,即180°﹣3t°=13×2t°,分别解方程即可.
答案详解:解:(1)∵射线OM是射线OA的友好线,
∴∠AOM=13∠AOB=40°,
所以答案是:40;
(2)射线OD与射线OA重合时,t=60(秒),
①存在某个时刻t(秒),使得∠COD的度数是40°,有两种情况:
在OC、OD相遇前,180°﹣3t°﹣2t°=40°,
∴t=28;
在OC、OD相遇后,3t°+2t°﹣180°=40°,
∴t=44,
综上所述,当t为28秒或44秒时,∠COD的度数是40°;
②相遇之前,
(Ⅰ)如图:
OC是OA的友好线时,
∠AOC=13∠AOD,即2t°=13(180°﹣3t°),
∴t=20;
(Ⅱ)如图:
OC是OD的友好线时,
∠DOC=13∠AOD,即180°﹣3t°﹣2t°=13(180°﹣3t°),
∴t=30;
相遇之后:
(Ⅲ)
OD是OC的友好线,
∠COD=13∠AOC,即3t°+2t°﹣180°=13×2t°,
∴t=54013,
(Ⅳ)
OD是OA的友好线,
∠AOD=13∠AOC,即180°﹣3t°=13×2t°,
∴t=54011,
综上所述,当t为20秒或30秒或54013秒或54011秒时,射线OC、OD、OA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另一条射线的友好线.
15.【探索新知】
如图1,点C将线段AB分成AC和BC两部分,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
(1)若AC=3,则AB= 3π+3 ;
(2)若点D也是图1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C点),则AC = DB;(填“=”或“≠”)
【深入研究】
如图2,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地滚动1周,该点到达点C的位置.
(3)若点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线段MN的长度.
(4)在图2中,若点D在射线OC上,且线段CD与图中以O、C、D中某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直接写出D点所表示的数.
试题分析:(1)根据线段之间的关系代入解答即可;
(2)根据线段的大小比较即可;
(3)由题意可知,C点表示的数是π+1,设M点离O点近,且OM=x,根据长度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得x,进一步得到线段MN的长度;
(4)根据圆周率伴侣线段的定义可求D点所表示的数.
答案详解:解:(1)∵AC=3,BC=πAC,
∴BC=3π,
∴AB=AC+BC=3π+3.
所以答案是:3π+3;
(2)∵点D、C都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且不重合,
∴BC=πAC,AD=πBD,
∴设AC=x,BD=y,则BC=πx,AD=πy,
∵AB=AC+BC=AD+BD,
∴x+πx=y+πy,
∴x=y
∴AC=BD
所以答案是:=.
(3)由题意可知,C点表示的数是π+1,
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不妨设M点离O点近,且OM=x,
x+πx=π+1,解得x=1,
∴MN=π+1﹣1﹣1=π﹣1;
(4)D点所表示的数是1、π、π+1π+2、π2+2π+1.
16.【问题提出】
七年级上册《数学实验手册》中有“三角尺拼角”的问题.
①填空:如图(1),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大于0°小于180°的角,它们是:15°,30°,45°,60°,75°,90°,105°,120°, 135° ,150°,165°.
②如果用两副三角板能画出140°吗? 不能 .(填“能”或“不能”)
【问题探究】
如图(2),现有17°、19°角的两种模板,∠BAC=17°,∠EDF=19°,请设计一种方案,只用给出的模板和铅笔画出1°角.
小明想出了一个方案,利用17°角模板画出1°角.动手操作:如图(3),M、O、N三点在一条直线上,∠BAC的顶点A与点O重合,AB边与射线ON重合,如图所示,将∠BAC绕点O逆时针旋转17°,得∠B1AC1,再将∠B1AC1绕点O逆时针旋转17°,得∠B2AC2,…,如此连续操作52次,再利用两个平角等于一个周角,可得1°的角,即:17°×53﹣180°×5=1°.
请聪明的你设计一个方案,利用19°角模板画出1°角,并说明理由.
【问题拓展】
现将【问题探究】中两种模板按照如图(4)所示放置,即M、O、N三点在一条直线上,∠BAC与∠EDF的顶点A、D都与点O重合,AB、DE边与射线ON重合.动手操作:将∠BAC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同时∠EDF也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当一方先完成旋转一周时,另一方随之停止转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t为何值时,∠COF=1°?
②请直接写出在旋转过程中,∠NOC与∠COF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中不能含t).
试题分析:【问题提出】①根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角的度数是15的倍数可解答;
②根据用两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角的度数也是15的倍数可解答;
【问题探究】根据利用17°角画出1°角的过程可得解决方法;
【问题拓展】①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COF,再根据方程可得答案;
②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COF和∠NOC,再根据结果不能含t,整理即可得到结论.
答案详解:解:【问题提出】:①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大于0°小于180°的角,角的度数是15的倍数,
所以这些角是度数是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
所以答案是:135°;
②用两副三角板可以直接画出大于0°小于180°的角,角的度数也是15的倍数,
而140°不是15的倍数,所以不能画出140°的角.
所以答案是:不能;
【问题探究】:如图,M、O、N三点在一条直线上,∠FDE的顶点D与点O重合,DE边与射线ON重合,如图所示,将∠EDF绕点O逆时针旋转17°,如此连续旋转,操作19次,再利用两个平角等于一个周角,可得1°的角,即:19°×19﹣180°×2=1°.
【问题拓展】:
①由题意可得,∠NOC=17°+3t,∠NOF=19°+2t,
∴∠COF=|(17°+3t)﹣(19°+2t)|=|t﹣2°|,
∴|t﹣2°|=1°,
解得t=1或3.
答:当t为1或3时,∠COF=1°;
②由题意,∠BAC旋转一周时,t=3603=120;
∠EDF旋转一周时,t=3602=180,
∴0≤t≤120,
当射线OC旋转到与射线OM重合时,t=180−173=5413,
当射线OC旋转到与ON重合时,t=360−173=11413,
当射线OC旋转到与OF此时,t=19−173−2=2,
当0≤t≤2时,∠NOC=(3t+17)°,∠COF=(2﹣t)°,则∠NOC+3∠COF=23°;
当2<t≤5413时,∠NOC=(3t+17)°,∠COF=(t﹣2)°,则∠NOC﹣3∠COF=23°;
当5413<t≤11413时,∠NOC=(360﹣3t﹣17)°=(343﹣3t)°,∠COF=(t﹣2)°,则∠NOC+3∠COF=337°,
当11413<t≤120时,∠NOC=(3t+17﹣360)°=(3t﹣343)°,∠COF=(t﹣2)°则3∠COF﹣∠NOC=337°,
综上,∠NOC﹣3∠COF=23°或∠NOC+3∠COF=23°或∠NOC+3∠COF=337°或3∠COF﹣∠NOC=337°.
五.(超难题型)角的动边
17.若A、O、B三点共线,∠BOC=40°,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注:∠DOE=90°,∠EDO=30°).
(1)如图1,使三角板的长直角边OD在射线OB上,则∠COE= 50 °;
(2)将图1中的三角板DOE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位置,此时∠COD=14∠AOE,求运动时间t的值;
(3)将图2中的三角板DOE再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经过t秒后,直线OC恰好平分∠DOE,求t的值.
试题分析:(1)由余角的性质即可求解.
(2)由角的数量关系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3)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答案详解:解:(1)∵∠DOE=90°,∠BOC=40°,
∴∠COE=∠DOE﹣∠BOC=90°﹣40°=50°.
所以答案是:50.
(2)∵三角板DOE绕点O以每秒2°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经过t秒,∠COD=∠BOD﹣∠BOC=2t°﹣40°,∠AOE=90°﹣2t°,
∵∠COD=14∠AOE,
∴2t°﹣40°=14(90°﹣2t°),
解得t=25.
即运动时间为25秒.
(3)图2中∠AOE=90°﹣2t°=40°,∠D1OE1=∠DOE=90°,
∵三角板DOE再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情况①如图所示:
经过t秒后,∠EOE1=5t°,
∵直线OC恰好平分∠DOE,
∴∠COE1=12∠D1OE1=45°,
∵∠BOC=40°,∠AOC=∠AOE+∠EOE1+∠COE1=140°,
即40°+5t°+45°=140°,
解得:t=11.
情况②如图:
此时有:5t°﹣10°﹣45°=180°,
解得t=47.
故t的值为11或47.
18.如图,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C,使∠AOC=60°,射线OA、OB同时绕点O旋转.
(1)若两条射线OA、OB旋转方向相反,在两射线均旋转一周之内,射线OA、OB同时与射线OC重合,则射线OA与OB旋转的速度之比为 1:2或5:4 ;
(2)若两条射线OA、OB同时绕点O顺时针旋转,射线OA每秒旋转1°,射线OB每秒旋转5°,设旋转时间为t秒,0<t<180,当∠AOC=∠BOC时,求t的值.
试题分析:(1)设旋转时间为x秒,分两种情况:①射线OA顺时针旋转、OB逆时针旋转,②射线OA逆时针旋转、OB顺时针旋转,根据射线OA与OB旋转的角度即可得到结论;
(2)分四种情况讨论:①当0<t≤2405即0<t≤48时,②当48<t≤60时,③当60<t≤3605即60<t≤72时,④当72<t<180时,根据∠AOC=∠BOC即可得到结论.
答案详解:解:(1)设旋转时间为x秒,①射线OA顺时针旋转、OB逆时针旋转时,
由题意得:vOA⋅xvOB⋅x=60120,
∴vOAvOB=12,
∴射线OA与OB旋转的速度之比为1:2;
②射线OA逆时针旋转、OB顺时针旋转时,
由题意得:vOA⋅xvOB⋅x=360−60180+60,
∴vOAvOB=54,
∴射线OA与OB旋转的速度之比为5:4;
综上,射线OA与OB旋转的速度之比为1:2或5:4,
所以答案是:1:2或5:4;
(2)①当0<t≤2405即0<t≤48时,
由题意得:60﹣t=240﹣5t,
解得:t=45;
②当48<t≤60时,
由题意得:5t﹣240=60﹣t,
解得:t=50;
③当60<t≤3605即60<t≤72时,
由题意得:t﹣60=5t﹣240,
解得:t=45(不合题意,舍去);
④当72<t<180时,
由题意得:t﹣60=240﹣(5t﹣360)或t﹣60=(5t﹣360)﹣240或t﹣60=240﹣(5t﹣720),
解得:t=110或135或170;
综上,t的值为45或50或110或135或170.
19.如图(1),直线AB、CD相交于点O,直角三角板EOF边OF落在射线OB上,将三角板EOF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
(1)如图(2),设∠AOE=n°,当OF平分∠BOD时,求∠DOF(用n表示);
(2)若∠AOC=40°.
①如图(3),将三角板EOF旋转,使OE落在∠AOC内部,试确定∠COE与∠BO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三角板EOF从初始位置开始,每秒旋转5°,旋转时间为t,当∠AOE与∠DOF互余时,求t的值.
试题分析:(1)利用角的和差关系求解∠BOF,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含义求解∠DOF即可;
(2)①设∠COE=β,再利用角的和差关系依次求解∠AOE=40°﹣β,∠AOF=50°+β,∠BOF=130°﹣β,可得答案;
②由题意可得:OE与OA重合是第8秒,停止是第36秒,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当0<t<8时,∠AOE=90°﹣5t,∠DOF=40°﹣5t;当8<t<18时,∠AOE=90°﹣5t,∠DOF=5t﹣40°;当18<t<36时,∠AOE=5t﹣90°,∠DOE=5t﹣40°,再利用互余列方程解方程即可.
答案详解:解:(1)∵∠AOB=180°,∠EOF=90°,∠AOE=n°,
∴∠BOF=180°﹣∠EOF﹣∠AOE=90°﹣n°,
∵OF平分∠BOD,
∴∠DOF=∠BOF=90°﹣n°;
(2)①设∠COE=β,则∠AOE=40°﹣β,
∴∠AOF=90°﹣(40°﹣β)=50°+β,
∴∠BOF=180°﹣∠AOF=180°﹣(50°+β)=130°﹣β,
∴∠COE+∠BOF=130°;
②由题意可得:OE和OA重合是第18秒,OE和OD重合是第8秒,停止是第36秒,
当0<t<8时,∠AOE=90°﹣5t,∠DOF=40°﹣5t,
则90﹣5t+40﹣5t=90,
∴t=4,
当8<t<18时,∠AOE=90°﹣5t,∠DOF=5t﹣40°,
则90﹣5t+5t﹣40=90,
方程无解,不成立,
当18<t<36时,∠AOE=5t﹣90°,∠DOE=5t﹣40°,
则5t﹣90+5t﹣40=90,
∴t=22,
综上所述t=4秒或22秒.
六.(经典题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0.近日,无锡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优化调整居民阶梯气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22年1月1日起,增加一、二档用气量,“一户多人口”政策同步调整.
气量分档
年用气量(立方米)
价格(元/立方米)
调整前
调整后
第一档
年用气量≤300
年用气量≤400
2.73
第二档
300<年用气量≤600
400<年用气量≤1000
3.28
第三档
年用气量>600
年用气量>1000
3.82
人口超过4人的家庭,每增加1人,一、二档上限增加80立方米、200立方米(原政策一、二档上限增加60立方米、120立方米).
(1)若小明家有5口人,年用气量1000立方米.则调整前气费为 3233.2 元,调整后气费为 3016 元;
(2)小红家有4口人,若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109元,则小红家年用气量为多少立方米?
试题分析:(1)根据调整前后的政策分别计算即可;
(2)设小红家年用气量为x立方米,分四种情况,计算出小红家年用气费用,根据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109元,列方程求解即可.
答案详解:解:(1)调整前:360×2.73+(600+120﹣360)×3.28+(1000﹣600﹣120)×3.82=3233.2(元);
调整后:480×2.73+(1000﹣480)×3.28=3016(元);
所以答案是:3233.3,3016;
(2)设小红家年用气量为x立方米,
①300<x≤400时,
调整前:300×2.73+(x﹣300)×3.28=(3.28x﹣165)元;
调整后:2.73x(元),
∴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3.28x﹣165﹣2.73x=(0.55x﹣165)元;
∵300<x≤400,
∴0<0.55x﹣165≤55,不合题意;
②400<x≤600时,
调整前:300×2.73+(x﹣300)×3.28=(3.28x﹣165)元;
调整后:400×2.73+3.28(x﹣400)=(3.28x﹣220)元;
∴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3.28x﹣165﹣(3.28x﹣220)=55(元),不合题意;
③600<x≤1000时,
调整前:300×2.73+(600﹣300)×3.28+(x﹣600)×3.82=(3.82x﹣489)元;
调整后:400×2.73+3.28(x﹣400)=(3.28x﹣220)元;
∴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3.82x﹣489﹣(3.28x﹣220)=0.54x﹣269,
由题意得:0.54x﹣269=109,
解得:x=700,
∴小红家年用气量,700立方米;
④x>1000时,
调整前:300×2.73+(600﹣300)×3.28+(x﹣600)×3.82=(3.82x﹣489)元;
调整后:400×2.73+3.28×(1000﹣400)+(x﹣1000)×3.82=(3.82x﹣760)元;
∴调整后比调整前气费节省3.82x﹣489﹣(3.82x﹣760)=271(元),不合题意;
综上,小红家年用气量,700立方米.
21.某疫苗生产企业有A、B两条加工相同原材料的生产线.在一天内,A生产线共加工a吨原材料,所用的加工时间为(4a+1)小时;在一天内,B生产线共加工b吨原材料,所用的加工时间为(2b+3)小时.
(1)第一天,该企业将5吨原材料分配到A、B两条生产线,两条生产线都在一天内完成了加工,且加工时间相同,求分配到A生产线的吨数、B生产线的吨数分别是多少?
(2)第二天开工前,该企业按第一天的分配结果分配了5吨原材料后,又给A生产线分配了m吨原材料,给B生产线分配了n吨原材料.若两条生产线都能在一天内加工完各自分配到的所有原材料,且加工时间相同,请探究m与n之间的数量关系.
试题分析:(1)设分配到A生产线的吨数为x吨,则分配到B生产线的吨数为(5﹣x)吨,由题意得:4x+1=2(5﹣x)+3,求解即可;
(2)由题意可得第二天开工时,给A生产线分配了(2+m)吨原材料,给B生产线分配了(3+n)吨原材料,再根据加工时间相同可得二元一次方程:4(2+m)+1=2(3+n)+3,进而可得m与n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详解:解:(1)设分配到A生产线的吨数为x吨,则分配到B生产线的吨数为(5﹣x)吨,
由题意得:
4x+1=2(5﹣x)+3,
解得:x=2,
∴分配到B生产线的吨数为:5﹣2=3(吨),
答:分配到A生产线的原料为2吨,分配到B生产线的原料为3吨;
(2)∵第二天开工时,给A生产线分配了(2+m)吨原材料,给B生产线分配了(3+n)吨原材料,且加工时间相同,
∴4(2+m)+1=2(3+n)+3,
解得:m=12n.
22.某快递公司规定每件体积不超标的普通小件物品的收费标准如表:
寄往本省内
寄往周边省份
首重
续重
首重
续重
8元/千克
5元/千克
12元/千克
6元/千克
说明:①每件快递按送达地(省内,省外)分别计算运费.
②运费计算方式:首重价格+续重×续重运费.
首重均为1千克,超过1千克即要续重,续重以0.5千克为一个计重单位(不足0.5千克按0.5千克计算).
例如:寄往省内一件1.6千克的物品,运费总额为:8+5×(0.5+0.5)=13元.
寄往省外一件2.3千克的物品,运费总额为:12+6×(1+0.5)=21元.
(下面问题涉及的寄件按上表收费标准计费)
(1)小明同时寄往省内一件3千克的物品和省外一件2.8千克的物品,各需付运费多少元?
(2)小明寄往省内一件重(m+n)千克,其中m是大于1的正整数,n为大于0且不超过0.5的小数(即0<n≤0.5),则用含字母m的代数式表示小明这次寄件的运费为 (5m+5.5)元 ;
(3)小明一次向省外寄了一件物品,用了36元,你能知道小明这次寄件物品的重量范围吗?
试题分析:(1)根据表中给出的运费计算方式分别计算运费即可;
(2)由题意得,8+5(m﹣1+0.5)=5m+5.5;
(3)设小明寄件的物品重(m+n)千克,m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0而小于1的数(即0≤n<1),分①n=0时,②0<n≤0.5时,③0.5<n<1时三种情况,再分别列方程可得解.
答案详解:解:(1)寄往省内一件3千克的物品需付运费:8+5×(3﹣1)=18 (元),
寄往省外一件2.8千克的物品需付运费:12+6×(1+0.5+0.5)=24 (元).
所以寄往省内一件3千克的物品需付运费18元,寄往省外一件2.8千克的物品需付运费24元;
(2)由题意得,8+5(m﹣1+0.5)=5m+5.5,
所以小明这次寄件的运费为(5m+5.5)元.
所以答案是:(5m+5.5)元;
(3)设小明寄件的物品重(m+n)千克,m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0而小于1的数(即0≤n<1),
①当n=0时,12+6(m﹣1)=36,解得:m=5,
②0<n≤0.5时,12+6 (m﹣1+0.5)=36,解得:m=4.5 (不是正整数,舍去),
③0.5<n<1时,12+6 (m﹣1+0.5+0.5)=36 解得:m=4.
所以小明这次寄件物品的重量范围为大于4.5kg但不超过5k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3 压轴大题精选分类练-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分类复习满分冲刺(苏科版),文件包含专题13压轴大题精选分类练原卷版docx、专题13压轴大题精选分类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压轴大题分类练(三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分类复习满分冲刺(人教版),文件包含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09压轴大题分类练三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docx、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09压轴大题分类练三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专题13 压轴大题精选分类练,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