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9篇 鱼我所欲也课件
展开第19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获得生命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
患的事情,什么(事情)不能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义”),(人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就是“不义”)。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可以活下去,不吃就会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踩踏之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和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善”,本文基于此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从而论证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进一步证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本心”。
①善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②巧用排比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文采。③论证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说理深刻,具有雄辩力量。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同“德”,感恩、感激 与: 同“欤”,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同“向”,先前、从前
1.鱼,我所欲也 欲: 2.二者不可得兼 兼: 3.故不为苟得也 故: 苟得: 4.死亦我所恶 恶: 5.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1.鱼,我所欲也 欲: 喜爱 2.二者不可得兼 兼: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 3.故不为苟得也 故: 所以,因此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4.死亦我所恶 恶: 讨厌,憎恨 5.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祸患,灾难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莫: 甚: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是心: 8.贤者能勿丧耳 丧: 9.蹴尔而与之 蹴: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假如,假使 莫: 没有 甚: 超过,胜过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不仅,不只是 是心: 这种心 8.贤者能勿丧耳 丧: 丧失 9.蹴尔而与之 蹴: 踩踏
10.乞人不屑也 不屑: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12.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13.妻妾之奉 奉: 1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5.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10.乞人不屑也 不屑: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优厚的俸禄 12.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有什么益处 13.妻妾之奉 奉: 侍奉 1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停止 15.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 易错点 “何”易误译为“为何”。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获得生命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易错点 “何”易误译为“为何”。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和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特殊句式 省略句: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
【答案】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人应该保有“本心”。“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
2.本文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①举例论证。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②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将先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现在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而不辨礼义接受优厚的俸禄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羞恶之心的观点。
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案】 示例: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
1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2)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4)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6)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组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动词,变为,变作 (2)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动词,做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介词,由于,为了 (4)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动词,认为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动词,叫作,称为 (6)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动词,当作,作为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介词,被
题组2(1)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5)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7)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题组2(1)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动词,当作,作为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动词,担任,充当 (3)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介词,替,给 (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介词,被 (5)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介词,对,向 (6)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动词,当作,作为 (7)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动词,叫作,称为
题组3(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2)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6)俱为一体(《出师表》)
题组3(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动词,做 (2)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动词,做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介词,对,向 (5)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动词,做 (6)俱为一体(《出师表》)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题组4(1)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初为霖雨之操(《伯牙善鼓琴》) (4)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6)化而为鸟(《北冥有鱼》)
题组4(1)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动词,变为,变作 (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词,做 (3)初为霖雨之操(《伯牙善鼓琴》) 动词,做,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4)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动词,担任,充当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动词,做 (6)化而为鸟(《北冥有鱼》) 动词,变为,变作
2 全突破·课外迁移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 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治南园于子城④之西南。迨淮海纳土⑤,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⑥、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⑦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有删节)
【注】 ①浮图:僧人。下文的“禅者”“释子”均指僧人。②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曾建沧浪亭,作《沧浪亭记》。③吴越:五代十国之一。④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此指内城。⑤淮海纳土: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献两浙十三州土地归宋,吴越国亡。⑥太伯:人名。下文的“虞仲”“阖闾”“夫差”“子胥”“种”“蠡”均为人名。其中“种”为越国大夫文种,“蠡”为越国大夫范蠡。⑦澌(sī)然:冰块消融的样子。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1)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2)庵与亭何为者哉 (3)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4)呼之为“沧浪僧”云
(1)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动词,变为,变作 (2)庵与亭何为者哉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3)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介词,被 (4)呼之为“沧浪僧”云 动词,叫作,称为
1.课外翻译强化练(1)广陵王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2)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1.课外翻译强化练(1)广陵王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答案】 广陵王在内城西南方向修筑园林。(2)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答案】 时代变迁了,朝廷与市容也发生了变化。
2.文言断句强化练(1)有 庵 以 来 二 百 年 文 瑛 寻 古 遗 事 复 子 美 之 构 于 荒 残 灭 没 之 余。(用“/”标两处)(2)尝 登 姑 苏 之 台 望 五 湖 之 渺 茫 群 山 之 苍 翠。(用“/”标两处)
2.文言断句强化练(1)有 庵 以 来 二 百 年 文 瑛 寻 古 遗 事 复 子 美 之 构 于 荒 残 灭 没 之 余。(用“/”标两处)【答案】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2)尝 登 姑 苏 之 台 望 五 湖 之 渺 茫 群 山 之 苍 翠。(用“/”标两处)【答案】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
【参考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此庵四面)环水,是苏舜钦所建造的沧浪亭的所在地。 从前五代吴越国建国时,广陵王在内城西南方向修筑园林。一直到吴越国把淮南献给宋朝时,这些园林还没有荒废。苏舜钦开始在此建造沧浪亭,后来一些僧人居住在这里。这就是沧浪亭变为大云庵的原因。大云庵建成后二百年,文瑛寻访古代遗迹,在该亭荒废残缺的基础上恢复修建了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旧貌。如此,大云庵又变为沧浪亭。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21篇 曹刿论战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21篇 曹刿论战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第21篇曹刿论战,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写作特色,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5篇 马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5篇 马说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第15篇马说,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4篇 虽有佳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4篇 虽有佳肴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