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共46页。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神话传说、遗址遗物的史料价值,了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演变,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甲骨文、传世文献、图表等材料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称为龙的传人?我们的家园为什么叫做中国?我们怎样走进了同一个家园?展览通过210余组件重要文物,展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400年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以及早期中国国家从萌芽到初创的发展脉络,进而揭示早期文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
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皇至夏——早期国家的形成
商与西周——早期国家的发展
一、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将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阅读教材2-3页,思考2个问题1.新旧石器时代生活的状态是怎样的?2.文化遗存的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
阅读课本3-4页新石器时代部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典型器物为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
代表器物为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数量多、分布广 存在核心区域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村落定居
比较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征
多源、多元、开放、包容、统一
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由于活动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各有特色。这些不同的特色,程度不同地保留在原始先民遗留下来的遗物、遗址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从其开始就呈现出地域上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考古学家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分为6个区系,即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东方区系、东南区系、南方区系和西南区系。……苏秉琦认为区系的划分研究。旨在揭示新石器时代文化源头和特色的多样性、多元性。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放置食物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想象人类最初养猪的模样。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孳生出对社会财富的追求和对物质的贪欲。 ……往往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 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社会阶层分化,军事权力象征、礼制
原址模拟呈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王陵12号墓。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二、三皇至夏——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3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羲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程,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4:结合材料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认识:(1)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是值得重视的。(3)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治强权的情形相符合。
选贤与能→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教材P4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
原始社会时期从满天星斗的文化分布逐步走向中原中心,在国家形成后,统治者是如何加强统治,做到文化认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
(1)基本概况存在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重要君王:建立-禹;巩固-启;灭亡-桀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夏王,实行王位世袭制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机构: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3)经济文化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文化成就:夏朝历法《夏小正》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阅读课本5页夏朝部分内容,梳理夏朝基本史实。
三、商与西周——早期国家的发展
材料1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史记·殷本纪》材料2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表记》材料3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尚书·周书·酒诰》
▲1930年代殷墟发掘时的照片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卜甲: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
▲甲骨文中“羌”的三种写法
问题1:根据图片和材料1-3,总结商朝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1)商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实行王位世袭制,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2)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3)通过占卜制度和祭祀制度加强商王的权力。
材料: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商朝实施了怎样的统治方式?与夏朝有何进步之处?对文明发展有什么影响?
商朝实施了怎样的统治方式?与夏朝
随着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从夏朝、商朝到周朝的国家管理和国家机构也随之发生变革和完善,这反映了早期国家治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问题2:根据图表和材料4、5,分析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和影响?
材料4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材料5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理解“西周分封制”(1)分封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治。(2)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分封影响积极:加强了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4)发展轨迹: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
《竹书纪年》载:“周成王六年,大搜于岐阳。”诸侯们按照序列班次入席歃血为盟,共同拥护周成王为天子。
分封的目的:巩固周室统治
商:内外服 方国联盟
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思考:分封制比之内外服制度,有何进步性?
严密
松散
材料6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嫡)以长不以贤者,……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7 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冯桂芬《复宗法议》
问题3:根据图片和材料6、7,指出商周制度有何不同?说明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
理解“西周宗法制”(1)目的直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间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3)影响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后世: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发展轨迹: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延续至今(专指血缘思想和意识)。
周天子膝下有3个儿子: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小儿子(大夫人所生,很贤能)请问王位该传给谁?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积极: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 天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 战埋下了隐患。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何尊铭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井田制(土地公有,集体劳作)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探究: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经济: 思想: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礼乐制度甲骨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早期民本思想
距今70W年-18000年前
距今7000—BC21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BC2100-BC1600
BC1600-BC1046
内外服制度 青铜器
BC1046-BC221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1.(2020.1·浙江高考·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 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 (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 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始粗放的旧石器时代,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部落时代三皇五帝,国家建立夏,一商朝,二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图文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