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所用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
A. 家用的铝窗 B. 温度计用的水银 C. 铸造用的黄铜 D. 建筑用的钢铁
2.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和朴硝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的原理。则硝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A. KNO3 B. Fe3O4 C. Na2SO4 D. NaNO3
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硫酸 B. 烧碱 C. 酒精 D. 碳酸钙
4.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KCl溶液 B. Fe(OH)3胶体 C. 蔗糖溶液 D. CuSO4溶液
5.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类的是( )
A. KOH B. MgCl2 C. KNO3 D. NaHCO3
6. 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
A. Cl2 B. HCl C. CaCl2 D. HClO
7. 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NaOH=Na++O2−+H+ B. FeCl3=Fe3++Cl3−
C. NaHCO3=Na++H++CO32− D. H2SO4=2H++SO42−
8.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金属钠与水实验探究时要带好护目镜
B. 制备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C. 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顺风往低处跑
D. 不慎洒出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立即用湿毛巾盖灭
9. 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酸:CH3COOH、NaHCO3、H2CO3
B. 碱:NH3⋅H2O、NaOH、Ca(OH)2
C. 盐:AgCl、BaSO4、Mg(NO3)2
D. 氧化物:FeO、SO2、CO
10. 下列变化中,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Br−→Br2 B. HSO3−→SO32− C. KClO3→O2 D. Na2O2→O2
11.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N2的电子式:
B. Cl−的结构示意图:
C. 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D. H2还原CuO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1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实现绿色发展,“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
A. 将石油分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 B. 开采可燃冰(含CH4)作为新能源
C. 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D. 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
13. 下列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 还原性:Cl−>Br− B. 酸性:H2SO4
14. 下列物质放置在潮湿的空气中(室温),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的是( )
A. NaHCO3 B. Fe C. NaOH D. CaO
15. 依据下列相关实验,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或观图
实验结论
铜丝可以导电,所以铜单质是电解质。
干燥的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晶体中无阴阳离子。
NaCl在水中的电离需要通电才可完成。
熔融的NaCl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
A. A B. B C. C D. D
16.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FeCl2溶液:H+、NO3−、SO42−
B. NaOH溶液:K+、CO32−、Cl−
C. NaClO溶液:K+、H+、Cl−
D. FeCl3溶液:Na+、SO42−、SCN−
17. 下列生活中的物质与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用途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生活中的物质
食盐
医用酒精
复方氢氧化铝片
漂白粉
有效成分的化学式
NaCl
C2H5OH
Al(OH)3
NaClO
用途
调味品
消毒剂
抗酸药
漂白剂
A. A B. B C. C D. D
18. 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锂(Li)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
B. 氢氧化镁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铝
C. 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D. HBrO4的酸性比HIO4的酸性强
19.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 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CO32−+2H+=CO2↑+H2O
C.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H++OH−=H2O
D. 铜与硝酸银溶液:Cu+2Ag+=Cu2++2Ag
20. 关于钠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作为氧气的来源量
B.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且反应产物相同
C. 金属钠应该密封在煤油或石蜡中
D. 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金属钠与水反应不可能产生氧气
21.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
A. 半径:O2−
22. 把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铁片溶解,溶液质量增加,但没有气体放出的是( )
A. 稀硫酸 B. NaOH溶液 C. Fe2(SO4)3溶液 D. AgNO3溶液
23. 关于O3与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O3与O2互为同位素 B. O3与O2转化属物理变化
C. 同温同压同体积的O3与O2质子数相等 D. 等质量的O3与O2原子数相等
24. 设NA为阿伏加德罗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e的摩尔质量是56
B. 常温常压下,22.4LN2中含有2molN
C. 44gCO2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1.204×1024
D. 0.5mol⋅L−1MgCl2溶液中,含有的Cl−数约为6.02×1023
25. 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若完全光解2mol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消耗水的质量为18g
B. 生成22.4LO2
C. 转移电子物质的量2mol
D. 生成H2的质量等于36gAl与足量碱反应产生H2的质量
26. M与N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不能实现图示电子转移的是( )
选项
M
N
电子转移
A
铁粉
Cl2
B
FeSO4
H2O2
C
Na2O2
H2O
D
SO2
O2
A. A B. B C. C D. D
27. 下列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者均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气体
B. 等浓度等体积二份溶液都滴入2滴酚酞,NaHCO3溶液颜色深
C. 二种固体溶于少量水后,都伴随着放热现象
D. 等质量的二种固体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HCO3产生气体多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1
B. 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
C. 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1
D. 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2
29. 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 KOH溶液与盐酸;NaOH溶液与硫酸
B. 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
C. Na2CO3溶液与硝酸溶液;CaCO3溶液与硝酸溶液
D. 碳酸钠与Ca(OH)2;碳酸氢钠与Ca(OH)2
30. CO与O2反应生成CO2的历程如图(部分微粒未画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CO2分子的空间结构是直线形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催化剂可以吸附气体分子 D. CO和O生成CO2的过程有电子转移
31. 如图是部分元素周期表,序号代表某一元素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⑩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 ______(写元素符号);惰性元素名称是 ______;⑦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是 ______。
(2)①、④、⑤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
(3)⑧、⑨的气态氢化物,更稳定的是 ______(填化学式);结构式为 ______。
(4)①∼⑨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______(填化学式);碱性最强的物质的电子式为 ______,它与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32. 实验室需要配制100mL0.2mol/LKIO3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KIO3的质量为 ______g。(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配制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______和 ______(填名称)。
(3)下列情况会使所得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______(填序号)。
a.转移溶液时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
d.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某实验小组要定性的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食盐中的碘以KIO3存在),取2mL某食盐溶液,向其中加入1mL淀粉KI溶液,再加几滴稀硫酸,振荡,观察到溶液变蓝色,证明该食盐样品中含有碘酸钾。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如果反应中转移0.5mol电子,则生成I2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mol。(忽略空气对实验的干扰)
33. 工业上氯气用途非常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下表是某同学研究氯水性质实验片断的活动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文字或反应)
观察氯水颜色
① ______
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
向氯水中滴入NaHCO3溶液
有无色气体生成
② ______ (写出离子方程式)
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品红试纸上
红色褪去
③ ______
(3)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实验室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尾气,写出离子方程式 ______。
(4)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同学设计实验如图1所示:
①装置A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a.Na2SO3溶液
b.Na2S溶液
c.Na2SO4溶液
②下列不能用于说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是 ______。(填序号)
a.HCl酸性强于H2S
b.HCl稳定性强于H2S
c.Cl2可以氧化S生成SCl2
(5)若装置A中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通入少量氯气后,观察到装置A中溶液 ______,即可证明非金属性:Cl>I。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______。
(6)图2是用强光照射密闭广口瓶中新制氯水时,用数字化传感器采集的图像,下列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与图像相符的是 ______。
a.溶液颜色的变化
b.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溶液的导电能力
d.溶液的漂白能力
34. 高中常用“价类二维”思路研究物质的性质,如图是铁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图的部分信息。
(1)X的化学式为 ______。图中物质只具有还原性的是 ______。(写化学式)
(2)将FeCl2溶液转化为FeCl3的试剂可选 ______。
a.稀硫酸
b.CuSO4溶液
c.酸性H2O2
d.溴水
(3)某中学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亚铁盐的性质。
实验方案
现象
Ⅰ
1.0mL0.1mol/LFeSO4溶液中滴加1.0mL0.5mol/LNaOH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基本变为红褐色
Ⅱ
1.0mL0.1mol/LFeSO4溶液中滴加1.0mL0.5mol/LNaHC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颜色几乎不变
①实验Ⅰ中由白色沉淀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对实验Ⅱ所得白色沉淀展开研究:
查阅资料:在溶液中不存在Fe(HCO3)2
i.取Ⅱ中少量白色沉淀,充分洗涤,向其中加入稀硫酸,沉淀完全溶解,产生无色气泡;
ii.向i所得溶液中滴入KSCN试剂,溶液几乎不变红;
iii.向ii溶液中再滴入少量氯水,溶液立即变为红色。
根据以上现象,实验Ⅱ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______。
(4)FeSO4可用作补铁剂,使用时医生建议与维生素C同服,同学甲猜测维生素C可将Fe3+转化为Fe2+以利于人体吸收。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取适量Fe2(SO4)3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维生素C片,振荡溶解后,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紫红色褪去
由上述实验能否得出维生素C可将Fe3+转化为Fe2+为的结论?______(填“能”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铝窗属于铝的合金,故A错误;
B.水银是汞,是金属单质,所以不是合金,故B正确;
C.黄铜是铜锌合金,故C错误;
D.钢铁是铁与碳的合金,故D错误。
故选:B。
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概念有三个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各成分都是以单质形式存在;③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
本题主要考查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难度不大,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要记牢.
2.【答案】A
【解析】解:焰色反应呈紫青色的物质含有K元素,则硝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KNO3,故A正确,
故选:A。
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钾元素的焰色为紫色,铝铁等元素无焰色。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鉴别,熟悉钠、钾元素焰色反应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解:A.硫酸是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是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故B错误;
C.酒精是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故C正确;
D.碳酸钙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以此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明确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是关键。
【解答】
只有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和浊液都不具有此性质。KCl溶液、蔗糖溶液和CuSO4溶液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径小于1nm,均属于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为胶体,所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盐的概念,解答时要分析各种物质的组成,然后再根据盐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KOH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则KOH是碱,不属于盐,故A正确;
B.MgCl2是由金属镁离子和盐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酸盐,故B错误;
C.KNO3是由金属钾离子和硝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硝酸盐,故C错误;
D.NaH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判断的一般规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常见物质中的化学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氯气中只含有共价键,故A不选;
B.氯化氢中只含有共价键,故B不选;
C.CaCl2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故C选;
D.HClO中只含有共价键,故D不选;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解:A.氢氧化钠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NaOH=Na++OH−,故A错误;
B.氯化铁为强电解质,水溶液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FeCl3=Fe3++3Cl−,故B错误;
C.碳酸氢钠为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故C错误;
D.硫酸为强电解质,水溶液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故D正确;
故选:D。
A.氢氧根离子为原子团,不能拆;
B.氯离子不能合写;
C.碳酸氢根离子为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第一步电离中不能拆;
D.硫酸为强电解质,水溶液完全电离。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明确电解质强弱及电离方式是解题关键,注意电离方程式遵循电荷守恒、原子个数守恒,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C
【解析】解:A.钠与水反应非常剧烈,钠粒过大,甚至发生爆炸,为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实验时要带好护目镜,故A正确;
B.有毒气体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实验制取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中进行,防止使人体中毒,故B正确;
C.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逆风往高处跑,以减少吸入氯气的量,故C错误;
D.酒精溶于水,故酒精着火后不能用水灭,会增大着火面积,故应用湿毛巾盖灭,故D正确;
故选:C。
A.钠与水反应非常剧烈,钠粒过大,甚至发生爆炸;
B.有毒气体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C.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D.酒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9.【答案】A
【解析】解:A.CH3COOH、H2CO3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NaHCO3为盐,故A错误;
B.NH3⋅H2O、NaOH、Ca(OH)2都是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B正确;
C.AgCl、BaSO4、Mg(NO3)2都是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C正确;
D.FeO、SO2、CO都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A。
A.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
B.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
C.金属阳离子包含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
D.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物质分类的分析判断,主要是概念实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解:A.Br−→Br2过程中Br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A正确;
B.HSO3−→SO32−过程中不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不需要加入氧化剂即可实现,故B错误;
C.KClO3→O2的转化可通过KClO3的分解实现,不需要另外加入氧化剂,故C错误;
D.Na2O2→O2的转化可通过Na2O2与水反应生成,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即可实现,故D错误;
故选:A。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说明转化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以此结合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D
【解析】解:A.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原子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N2的电子式为,故A正确;
B.氯元素是17号元素,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由里到外各层电子数依次为2、8、8,氯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故C正确;
D.单线桥表示H2还原CuO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故D错误;
故选:D。
A.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原子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
B.氯元素是17号元素,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由里到外各层电子数依次为2、8、8;
C.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时,左边为原子电子数,右边为物质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
D.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时,在反应物中由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元素,在线是注明转移电子总数。
本题考查常用化学用语,涉及电子式、核外电子排布、电子转移表示等,题目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2.【答案】D
【解析】解:A.将石油分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不会减少碳的排放,不能促进碳中和,故A错误;
B.开采可燃冰(含CH4)作为新能源,CH4燃烧不会减少碳的排放,不能促进碳中和,故B错误;
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只能减少SO2的排放,不会减少CO2的排放,不能促进碳中和,故C错误;
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可以促进碳中和,故D正确;
故选:D。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能促进碳中和的措施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源头上减少CO2的排放或不排放,另一方面是将排放的CO2进行捕集、转化再利用,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学生对碳中和概念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难度不大
13.【答案】AB
【解析】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元素非金属性Cl>Br,故还原性:Cl−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S>P,故酸性:H2SO4>H3PO4,故B错误;
C.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O>S,故C正确;
D.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金属性减弱,故金属性:Na>Mg>Al,故D正确;
故选:AB。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还原性越弱;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C.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
D.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金属性减弱。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运用,题目比较基础,明确有关规律即可解答,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14.【答案】B
【解析】解:A.NaHCO3在空气中分解而变质,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Fe具有还原性,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而变质,故B选;
C.NaOH潮解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氧化钙与空气中水、二氧化碳反应,最终生成碳酸钙,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根据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注意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D
【解析】解:A.电解质必须为化合物,Cu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故A错误;
B.氯化钠晶体含阴离子、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则不能导电,故B错误;
C.电离不需要通电,NaCl溶于水或熔融时发生电离,故C错误;
D.熔融的NaCl能导电,可知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则NaCl为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A.电解质必须为化合物;
B.氯化钠晶体含阴离子、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C.电离不需要通电;
D.熔融的NaCl能导电,可知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电解质、电离、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B
【解析】解:A.H+、NO3−、Fe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FeCl2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K+、CO32−、Cl−、Na+、OH−之间不反应,在NaOH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H+、ClO−之间反应生成次氯酸,在NaClO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Fe3+、SCN−之间反应生成硫氰化铁,在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A.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够氧化亚铁离子;
B.三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次氯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D.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发生络合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题干暗含信息、常见离子的性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离子不能共存的情况,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D
【解析】解:A.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有咸味,可做调味品,故A正确;
B.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可以杀菌消毒,作消毒剂,故B正确;
C.复方氢氧化铝片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难溶于水,和盐酸反应,对人体无害,可以做抗酸药,故C正确;
D.漂白粉有效成分为Ca(ClO)2,不是NaClO,Ca(ClO)2具有强氧化性能做漂白剂,故D错误;
故选:D。
A.氯化钠有咸味,做调味剂;
B.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
C.氢氧化铝难溶于水,和盐酸反应;
D.漂白粉有效成分为Ca(ClO)2。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应用等知识,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应用为解答关键,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8.【答案】A
【解析】解:A.金属性Li
C.金属性Rb>Na,金属单质Rb的活泼性更强,则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故C正确;
D.非金属性Br>I,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BrO4的酸性比HIO4的酸性强,故D正确;
故选:A。
A.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
B.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C.金属性越强,单质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越复杂;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明确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9.【答案】D
【解析】解:A.铁与稀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故A错误;
B.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B错误;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2H++2OH−=BaSO4↓+2H2O,故C错误;
D.铜与硝酸银溶液,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故D正确;
故选:D。
A.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
B.碳酸钙为难溶物,应保留化学式;
C.漏掉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D.二者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20.【答案】B
【解析】解:A.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则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作为氧气的来源,故A正确;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Na2O能和CO2反应:Na2O+CO2=Na2CO3,Na2O2能和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反应产物不相同,故B错误;
C.钠能和氧气、水反应,故应隔绝空气和水保存,则应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故C正确;
D.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可以失去电子,而水中含有的O为最低价,不能再得到电子,则反应不可能产生氧气,故D正确;
故选:B。
A.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B.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只生成碳酸钠,生成物不完全相同;
C.钠能和氧气、水反应;、
D.金属钠失去电子,而氧为最低价,不能再降低。
本题考查钠、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分析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性质的差异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灵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1.【答案】C
【解析】解:A.O原子的核电荷数较小,则半径:O2−>Mg2+,故A错误;
B.N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P,则稳定性:NH3>PH3,故B错误;
C.Cl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F2,则沸点:Cl2>F2,故C正确;
D.密度:Li
A.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
C.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D.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钾反常。
本题主要学生对离子半径、氢化物的稳定性、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的判断,同时考查碱金属密度大小的规律,需要学生注意对基本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22.【答案】C
【解析】解:A.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H2,铁片溶解,有气体放出,故A错误;
B.Fe和NaOH溶液不反应,铁片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故B错误;
C.Fe和Fe2(SO4)3反应生成FeSO4,铁片溶解且溶液质量增加,没有气体生成,故C正确;
D.Fe和AgNO3发生置换反应生成Fe(NO3)2和Ag,铁片溶解,且没有气体生成,但溶解Fe的质量小于析出Ag的质量,所以溶液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A.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H2;
B.Fe和NaOH溶液不反应;
C.Fe和Fe2(SO4)3反应生成FeSO4;
D.Fe和AgNO3发生置换反应生成Fe(NO3)2和Ag。
本题考查金属及化合物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3.【答案】D
【解析】解:A.O3与O2是氧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不能互为同位素,故A错误;
B.O3与O2转化,发生的是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同温同压同体积的O3与O2的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相同,但质子数不相等,故C错误;
D.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依据n=mM=NNA可知,等质量的O2和O3中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B.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C.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同;
D.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构成,依据n=mM=NNA计算。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有关计算,明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计算公式是解题关键,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程度,题目难度不大。
24.【答案】C
【解析】解:A.Fe的摩尔质量是56g/mol,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LN2中含有2molN,故B错误;
C.44gCO2的物质的量为44g44g/mol=1mol,含有的氧原子为1mol×2=2mol,数目约为2mol×6.02×1023mol−1=1.204×1024,故C正确;
D.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故D错误;
故选:C。
A.摩尔质量是有单位的;
B.22.4L/mol的适用体积是标准状况下;
C.先计算44gCO2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含有的氧原子数目;
D.溶液体积未知。
本题主要考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该考点比较灵活,考查知识面广泛,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扎实,总体难度不大。
25.【答案】D
【解析】解:A.消耗水的质量为2mol×18gmol=36g,故A错误;
B.由O原子守恒可知,n(O2)=12n(H2O)=12×2mol=1mol,但氧气不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氧气体积,故B错误;
C.2mol水含有2mol氧原子,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故转移电子为2mol×2=4mol,故C错误;
D.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36Al足量碱反应产生H2的物质的量为36g27g/mol×32=2mol,由H原子守恒可知n(H2)=n(H2O)=2mol,故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m=nM计算水的质量;
B.氧气不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C.根据氧元素化合价变化计算转移电子;
D.根据电子转移守恒计算Mg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根据氢原子守恒计算光解水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注意守恒思想在计算中的运用,题目比较基础,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26.【答案】C
【解析】解:A.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反应,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l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能实现图示电子转移,故A正确;
B.反应中Fe2+失去电子生成Fe3+,H2O2得电子生成H2O,能实现图示电子转移,故B正确;
C.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过氧化钠发生歧化反应,H2O没有得电子,不能实现图示电子转移,故C错误;
D.SO2与O2反应生成SO3,反应中SO2失去电子,O2获得电子,能实现图示电子转移,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图示电子转移,说明M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N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紧扣化合价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熟练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难度不大。
27.【答案】D
【解析】解: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等浓度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则等浓度等体积二份溶液都滴入2滴酚酞,NaHCO3溶液颜色深,故B错误;
C.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现象不同,故C错误;
D.碳酸钠、碳酸氢钠摩尔质量不同,碳酸钠摩尔质量大于碳酸氢钠摩尔质量,根据碳元素守恒,NaHCO3产生气体多,故D正确;
故选:D。
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B.等浓度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
C.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
D.碳酸钠、碳酸氢钠摩尔质量分别为106g/mol、84g/mol。
本体考查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难度不大,熟悉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解答的关键。
28.【答案】B
【解析】解: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等于16:32=1:2,故A错误;
B、根据N=nNA=mMNA,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1g16g/mol×5NA):(1g32g/mol×2)=5:1,故B正确;
C、根据m=nM,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6:32=1:2,故C错误;
D、根据公式V=nVm=mMVm,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m16Vm):(m32Vm)=2:1,故D错误。
故选:B。
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B、根据N=nNA=mMNA来计算;
C、根据m=nM来计算;
D、根据公式V=nVm=mMVm来计算.
本题考查学生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知识,注意公式的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29.【答案】A
【解析】解:A.KOH溶液与盐酸,NaOH溶液与硫酸,离子方程式都可以表示为:H++OH−=H2O,故A正确;
B.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Ba2+=BaSO4↓,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反应时,若硫酸氢钠过量,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BaSO4↓+2H2O,氢氧化钡过量时的反应为H++SO42−+Ba2++OH−=BaSO4↓+H2O,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故B错误;
C.Na2CO3溶液与硝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CaCO3溶液与硝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O2↑+Ca2++H2O,不能用同一离子反应表示,故C错误;
D.碳酸钠与Ca(O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Ca2+=CaCO3↓,若NaHCO3(过量)和Ca(O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2HCO3−+Ca2+=CaCO3↓+CO32−+2H2O,二者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A.KOH溶液与盐酸,NaOH溶液与硫酸,二者反应实质都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B.氢氧化钡与硫酸氢钠除了生成硫酸钡沉淀,还生成了水;
C.碳酸钠拆,而碳酸钙是难溶物,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
D.碳酸钠拆成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碳酸氢钠拆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为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0.【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分子中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2,C原子采用sp杂化,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知二氧化碳为直线形分子,故A正确;
B.该过程中CO化学键不断裂,断裂氧气分子中O−O键,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催化剂可以吸附气体分子,故C正确;
D.CO和O原子生成二氧化碳过程中,C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所以该反应中有电子转移,故D正确;
故选:B。
A.二氧化碳分子中C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2,C原子采用sp杂化;
B.该过程中CO化学键不断裂;
C.由图可知催化剂可以吸附气体分子;
D.CO和O原子生成二氧化碳过程中,C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
本题以反应历程为载体考查分子空间构型判断、化学键判断等知识点,侧重考查观察、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内涵、反应中断键和成键特点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1.【答案】Ar 氩 SiH4 Na>C>FHClH−ClHClO4 Al(OH)3+OH−=AlO2−+2H2O
【解析】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S、⑨为Cl、⑩为Ar;
(1)稀有气体Ar原子最外层为稳定结构,其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元素名称为氩;⑦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是SiH4,
故答案额:Ar;氩;SiH4;
(2)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Na>C>F,
故答案为:Na>C>F;
(3)元素非金属性:Cl>S,故氢化物稳定性:HCl>H2S,HCl的结构式为H−Cl
故答案为:HCl;H−Cl;
(4)①∼⑨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其化学式为HClO4,碱性最强的物质为NaOH,电子式为,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Al(OH)3,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故答案为:HClO4;;Al(OH)3+OH−=AlO2−+2H2O。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C、②为N、③为O、④为F、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S、⑨为Cl、⑩为Ar;
(1)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⑦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是SiH4;
(2)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
(3)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与其氢化物稳定性一致;
(4)①∼⑨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碱性最强的物质为NaOH,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Al(OH)3,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表与元素周期律,熟记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2.【答案】4.310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b5I−+IO3−+6H+=3I2+3H2O0.3
【解析】解:(1)需要KIO3的质量:0.1L×0.2mol/L×214g/mol=4.28g≈4.3g,
故答案为:4.3;
(2)配制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外,还需要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进行定容,
故答案为: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a.转移溶液时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烧杯内部、玻璃棒上占有溶质,引入容量瓶中溶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液面在刻度线下方,溶液体积偏小,根据c=nV可知溶液浓度偏高,符合题意,故b正确;
c.最后需要加水定容,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无影响,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少量溶液残留在瓶口与瓶塞之间,再补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溶液变蓝色,说明I−、IO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I2,同时有水生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5I−+IO3−+6H+=3I2+3H2O,如果反应中转移0.5mol电子,则参加反应I−的物质的量为0.5mol,由方程式可知n(I2)=35n(I−)=35×0.5mol=0.3mol,
故答案为:5I−+IO3−+6H+=3I2+3H2O;0.3。
(1)根据n=cV计算KIO3的物质的量,再根据m=nM计算KIO3的质量;
(2)需要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定容;
(3)分析操作对溶液体积、溶质物质的量影响,根据c=nV判断对溶液浓度影响;
(4)溶液变蓝色,说明I−、IO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I2,同时有水生成;根据电子转移计算参加反应I−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方程式计算生成I2的物质的量。
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理解配制原理、进行误差分析,试题培养了学生计算能力、实验能力。
33.【答案】MnO2+4HCl(浓)−△MnCl2+Cl2↑+2H2O氯水为浅黄绿色 HCO3−+H+=CO2↑+H2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Cl2+2OH−=Cl−+ClO−+H2ObCl2+S2−=2Cl−+S↓bc变蓝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bc
【解析】解:(1)实验室制取氯气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氯水中存在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氯水颜色为浅黄绿色,向氯水中滴入NaHCO3溶液,有无色气体生成为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品红试纸上,红色褪去,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物质褪色,
故答案为: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文字或反应)
①氯水为浅黄绿色
②HCO3−+H+=CO2↑+H2O
③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
(3)实验室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氯化钠、水,反应为: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4)①a.Cl2可以与Na2SO3溶液反应生成HCl、Na2SO4,但不能判断Cl与S非金属性的强弱,故a错误;
b.Na2S溶液与Cl2发生置换反应Cl2+Na2S=2NaCl+S↓,会看到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S,故b正确;
c.Cl2与Na2SO4溶液不能反应,不能判断C与S非金属性的强弱,故c错误;
装置A中盛放的试剂是b,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S2−=2Cl−+S↓,
故答案为:b;Cl2+S2−=2Cl−+S↓;
②a.氢化物酸性不能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如非金属性F>Cl,但HF属于弱酸,而HCl为强酸,HCl酸性强于H2S,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根据HCl比H2S稳定可知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故b正确
C.Cl2可以氧化S生成SCl2,说明氯气氧化性大于S,证明非金属性Cl>S,故c正确;
故答案为:bc;
(5)将Cl2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Cl2+2KI=2KC1+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即可证明非金属性:Cl>I,引起Cl的非金属性比I强的原因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故答案为:变蓝;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6)a.用强光照射新制氯水,HClO分解生成HCl,Cl2+H2O⇌HCl+HClO,平衡向右移动,所以Cl2减少,溶液颜色会变浅,与图象不相符,故a错误;
b.HClO分解生成O2,则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增大,与图象相符,故b正确;
c.HClO是弱电解质,分解生成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则溶液的电导率(导电能力)增大,与图象相符,故c正确;
d.用强光照射新制氯水,HClO分解生成HCl,次氯酸浓度减小,溶液的漂白能力减弱,图像不符合,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1)实验室制取氯气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
(2)氯水中存在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向氯水中滴入NaHCO3溶液,有无色气体生成为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品红试纸上,红色褪去,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3)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和氯化钠、水;
(4)①根据置换反应可比较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②根据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以及与同种变价金属反应价态的高低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5)氯气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溶液显蓝色;
(6)用强光照射新制氯水,发生反应2HClO−光照2HCl+O2↑,次氯酸减少,则Cl2+H2O⇌HCl+HClO平衡向右移动,曲线中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是随着时间推迟而逐渐增加的情况,据此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分析应用,题目难度不大,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基础是解题的关键。
34.【答案】Fe2O3 Fec4Fe(OH)2+O2+2H2O=4Fe(OH)3 FeCO3 不能 维生素C可能过量,也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无法说明一定有Fe2+生成
【解析】解:(1)X的化学式为Fe2O3,图中只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Fe,
故答案为:Fe2O3;Fe;
(2)将FeCl2溶液转化为FeCl3的试剂需要具有氧化性,且不引入杂质,对应的试剂为酸性过氧化氢,
故答案为:c;
(3)①Fe(OH)2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的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
②i.取Ⅱ中少量白色沉淀,充分洗涤,向其中加入稀硫酸,沉淀完全溶解,产生无色气泡,说明沉淀中含有CO32−;
ii.向i所得溶液中滴入KSCN试剂,溶液几乎不变红,说明溶液中不含Fe3+;
iii.向ii溶液中再滴入少量H2O2,溶液立即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通过以上分析知,实验II中白色沉淀为FeCO3,
故答案为:FeCO3;
(4)该实验现象不能验证猜想,因为维生素C也具有还原性,若维生素C过量,也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无法说明一定有Fe2+生成,
故答案为:不能;维生素C可能过量,也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无法说明一定有Fe2+生成;
(1)X的化学式为Fe2O3,图中只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Fe;
(2)将FeCl2溶液转化为FeCl3的试剂需要具有氧化性,且不引入杂质;
(3)①Fe(OH)2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红褐色的Fe(OH)3;
②i.取Ⅱ中少量白色沉淀,充分洗涤,向其中加入稀硫酸,沉淀完全溶解,产生无色气泡,说明沉淀中含有CO32−;
ii.向i所得溶液中滴入KSCN试剂,溶液几乎不变红,说明溶液中不含Fe3+;
iii.向ii溶液中再滴入少量H2O2,溶液立即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4)该实验现象不能验证猜想,因为维生素C也具有还原性,若维生素C过量,也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是解答关键,侧重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高频考点的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2021-2022学年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子数为78的铯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开学)(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开学)(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3%∼2%D,【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A,【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