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429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4298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品味课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后,让大家给自己制定一份去各拉丹冬旅游的计划,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过渡:同学们制定的很详细,还设想了去最高峰会遇到的困难,看来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今天再来看看马丽华旅途中遇到的状况,也许能给大家的旅途带来帮助。
设计意图:承接课后作业自然导入新课,同时也抛出了下个环节的重点。
二、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作者登山时的身体状况的语句,并思考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
(2)勾画描写作者登山时的身体状况的语句,读一读。
(3)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写身体状况的作用。
3.探究范例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几句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自己身体状况很差,作者还担心这种身体状况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态,表现作者意志坚定,乐观积极,不畏艰险。同时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
4.成果展示
(1)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2)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3)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4)“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5)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提不上来,就长眠于此吧。
描写身体状况的原因(作用):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5.活动小结
本文描述了雪域高原的壮丽,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作者勇于攀登、不畏艰难的态度。希望这种态度能激励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惧艰难,勇于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明确并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游览各拉丹冬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学习作者把身体状况、内心体验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其独特艺术效果,学习作者这种不畏艰难乐观品质。
(二)合作探究
过渡:作者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她用精彩的文笔展示了各拉丹冬的景色特点——壮美。她的语言看似平实、随性,实则精巧并不乏幽默。
1.探究任务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2.过程安排
(1)圈画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2)小组讨论,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用词、感情等方面来谈。
(3)一位同学展示朗读。
(4)一位同学说明理由。
3.探究示范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幽默地比作“太空步”,让人忍俊不禁,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4.成果展示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妙用夸张,极言雪山冰窟的风没有方向、肆意狂啸、昼夜不停。
(3)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这里描写自己拍摄冰山时摔倒的情形和感受痛彻心扉,但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5.活动小结
本文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句子简洁形象,用词精简准确,句子节奏短促,运用修辞,写自己内心感受,大笔挥洒,句子有分量,也不失幽默。总之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耐人寻味。
教师点拨:读一读课后习题四。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落实目标——品味语言,进一步理解各拉丹冬景色壮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作者跟随摄制组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经过,展现了一幅奇美壮观的画卷,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感受了作者对大自然深邃的思考,以及不怕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更欣赏了作者那独特的语言风格。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请放飞你的思绪,翱翔人生的蓝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马丽华以昂扬的激情和执着的坚守27年间以西藏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的优质作品,被誉为“西藏的歌者”。
引导语:自主阅读材料,交流阅读感受,体会马丽华对西藏的热爱。
材料一:马丽华1976年来到西藏,直到2003年才离开,她把全部的深情,精力和热情用来书写西藏,她所创作的关于西藏题材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是对其“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诠释,是一曲曲为雪域高原谱写的动人的歌。她始终以西藏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西藏特有风貌的记录者和西藏地域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深入西藏这个丰富的所在,深情地为雪域高原吟唱。
材料二:在西藏的特殊而珍贵的岁月,对马丽华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回顾这些年在西藏的经历,马丽华动情地说“一再体味这片高地施予我的宽阔、宽厚、宽容、宽松,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和文笔,我知道自己中庸、豁达、平和与泛爱的心境由何而来。”
小结:漫长的融入和参与中,西藏对于马丽华而言已然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已经深深地融入马丽华的个体生命中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体会马丽华对西藏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2.课后练习
基础作业:试着运用本文在写景时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在一起的方法,写一篇游记,记录自己最喜爱的一次旅行。
拓展作业:开展主题式阅读,推荐阅读《藏北游历》《苦难旅程》,制作读书卡片,感受马丽华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对藏族文化的求索,共同探寻藏地人文密码。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叹大自然之神奇
敬攀登者之无畏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各拉丹冬,自由朗读课文,速读思考,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探究问题,赏析语言,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