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7182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单元【PPT+教案】
展开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板块共选编了十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积累,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诵读十首古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1.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组织古诗词诵读学习活动。可以开展“课上导读——课下自读——课上赏读”三个活动板块,鼓励学生迁移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自主诵读积累。
2.将古诗词的学习作为前面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内容,穿插到前面的单元学习中;还可以把这十首古诗词作为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同类古诗词。
3.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班级开展诗词大会的系列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和品味古诗词,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
1.学生搜集思乡诗、送别诗以及描写春景的古诗词。
2.学生搜集古诗词作者的资料以及写作背景。
5课时
1.熟读十首古诗词。
2.制订古诗词学习计划。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首古诗词,也感受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你还记得哪些古诗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吗?
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在课外积累的一些古诗词。
2.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在班内背诵。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入诗歌诵读单元的学习。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词,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诗词是最具人文性的一种文学体裁,语言比较精练,能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思想。 谁能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说一说你从这首古诗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背诵古诗词,并简单地品析古诗词。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古诗词诵读单元,来欣赏、品味、感悟古诗词,探究古诗词的内涵。
从学生熟知的古诗词谈意境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复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学习古诗词的经历,想一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
2.师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1)通过查阅工具书,借助注释,边想象画面边理解古诗词。
(2)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从中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
(3)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诗词创作的背景,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总结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明确了方向。
学生在诵读古诗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字音的纠正。
三 通读古诗词,制订学习计划
1.学生默读十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小结:这十首古诗词包括了思念家乡、送别、描写春色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了能使本次诵读活动更加有效,我们将分专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学习。
学生分类时,教师要做好引导。
3.学生再读十首古诗词,按以上专题进行分类。
预设:(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古诗词的专题分类:
(1)思念家乡——《采薇 (节选)》《泊船瓜洲》
(2)描写春景——《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游园不值》
(3)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珍惜时间——《浣溪沙》《清平乐》
(5)同情劳动人民——《江上渔者》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古诗词的类别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内交流研讨,最后确定学习计划。
预设:本单元的十首古诗词的赏析分四课时进行品读, 第二课时教学思乡的两首古诗词;第三课时,教学描写春景的三首古诗词,第四课时教学送别的两首古诗词,第五课时教学惜时惜物的三首古诗词。
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要考虑到拓展哪些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课时分配以及课程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 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学生预习《采薇(节选)》和《泊船瓜洲》。
2.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制订了古诗词单元的学习计划。根据计划,下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品析古诗词《采薇(节选)》和《泊船瓜洲》。
1.学生理解《采薇(节选)》和《泊船瓜洲》两首诗的大致意思。
2.熟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词,积累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词。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视频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视频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2.听了这首《乡愁》后,你有着怎样的感受?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古诗词?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本单元的诵读计划来完成《采薇(节选)》《泊船瓜洲》的品读。
提醒学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通过音频营造氛围,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有乡愁的主题,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课要教授的相同主题的古代诗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 品读赏析,探究感悟
(一)采薇(节选)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书中注释,合作探究诗词大意。
3.学生交流汇报。
诗意:
昔日从军出征时,只见杨柳随风飘摇;如今我回来了,眼前是大雪纷飞之景。一路缓缓走来,已是饥渴交加。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和哀痛,没有人能明白现在我胸中的感慨!
(二)泊船瓜洲
1.教师指名读古诗,正音。
2.学生默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3.学生汇报古诗大意。
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时,不必强调一字不差。
诗意:
京口和瓜洲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
(三)熟读成诵
1.教师指导朗读这两首古诗。
2.学生以各种方式练习朗读。
3.学生尝试背诵。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名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四)学生思考,对比这两首古诗表达思乡之情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1.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大意进行想象。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
《采薇(节选)》是在归途中追忆战事,在表达思乡之情以外,也饱含着对战事的厌恶和反感之情。
《泊船瓜洲》从字面上看,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实则字里行间寄托了诗人希望推行新政、创政治新局面的心愿。
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进行点拨指导。
4.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相同主题的古诗词?相互交流背诵。
5.教师课件出示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诗意并诵读。
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又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锻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为今后的古诗词学习奠定基础。
三 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其他描写同一主题的古诗词,背诵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同学们,按照上节课的学习计划,我们完成了两首古诗词的品味感悟,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品味感悟剩下几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词。
1.能理解描写春景的古诗《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游园不值》的意思。
2.能熟读并背诵这三首描写春景的古诗。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思乡的古诗词, 谁能来选择其中的一首背诵一下?
2.按照我们的学习计划,我们今天来品味感悟三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词。
通过谈话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搜集资料时尽量全面,可采用文字,也可以采用图片。
二 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诗人杜甫、韩愈、叶绍翁的生平资料与诗歌创作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三首古诗。
4.开展“我来讲诗词”活动,教师课件布置任务。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自己单独讲解。
布置学习任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一讲对某一首诗词的理解。
(2)简单谈一谈你对某首古诗词的体会。
(3)根据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5.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学习任务,选择四首古诗词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深入感悟,并汇报。
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古诗,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学生在交流时可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来赏析。
三 赏析古诗
1.赏析《春夜喜雨》。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师生交流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预设:全诗运用拟人的写法,描绘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特点。全诗意蕴深远,别具风韵,写出了诗人在春雨来临之时的喜悦之情。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时间。
2.赏析《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首古诗,以简短的语言复述故事的内容。
赏析古诗内容,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 拓展学习
1.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词?
2.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古诗词,互相借鉴学习。
整合教学资源,张扬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积累,丰富学生体验。
五 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课外古诗词,用学习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鉴赏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体会了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春景。下节课我们将接着赏析本单元的其他古诗词。
1.理解《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
2.能背诵这两首古诗词。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谁能说一说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和他之间发生过哪些美好的事?
如果发言者是班里的同学,也可以请他的朋友来谈一谈体会。
2.师:如果你与你的朋友马上就要分别了,当时的你心情会怎样?
3.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古代诗人的脚步,亲临朋友送别的现场,去感受那浓浓的友情吧!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诗歌的赏析奠定基础。
出示两首古诗词的内容。(两首古诗词分先后顺序出现)
二 古诗赏析
1.教师课件出示两首古诗词。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3.选择其中的一首古诗词,学生按照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由组队学习古诗词。
4.学生汇报诗意。
学生组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人数不能过多。
预设:
(1)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
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地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劝你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意:
水就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
要送走你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呀!
5.从诗词的大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6.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两首古诗词都是描写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古人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面对离别,诗人表面上只是劝朋友再喝一杯酒,但这杯酒背后的意蕴是极为丰富的,既表达了诗人不愿与朋友分离的心情,同时也有对朋友一路远行的关切与惦念。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友人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送别时百般不舍的情态和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词的下片中“才始送”“又送”的递进,把词人心中的离别之苦描摹得更加深刻动人。整首词虽写离别,但并没有陷入伤怀的气氛中,而是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
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古诗词,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交流积累,拓展学习
1.说一说你积累了哪些描写亲人或朋友间依依惜别的古诗词?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拓展自己的积累。
通过分享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积累。
学生在互相学习时,不但要学习古诗词,还要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 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背诵从同学那里学习到的古诗词。
同学们,送别诗是我国古诗词中的一个类别。诗人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一首简短的古诗词之中,表现了朋友间浓浓的情谊。课上我们学习并积累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课下同学们还可以用我们学到的方法继续赏析这类诗词。
1.理解《浣溪沙》《清平乐》《江上渔者》这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2.感受三首古诗词中表达的惜时惜物之情。
3.积累并拓展此类古诗词。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按照本单元古诗词的学习计划,我们已经完成了七首古诗词的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剩下的三首。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总结一下前七首古诗词。
2.教师板书课题《浣溪沙》《清平乐》《江上渔者》,学生齐读。
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出示三首古诗词内容。(三首古诗词分先后顺序出现)
二 感知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教师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词的作者。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今陕西省彬县,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
2.学生交流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并在班内汇报。
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三首古诗词,结合写作背景交流讨论自己对这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4.学生汇报:
(1)浣溪沙
①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游览蕲水的清泉寺时所写的。
②词的大意
山脚下出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中,还夹杂着杜鹃的啼叫,谁能说人生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③表达的情感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2)清平乐
①写作背景
公元1103年,黄庭坚被贬于宜州,1104年五六月间到达宜州。本首词就是作于贬谪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②诗词大意
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
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可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
③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令人读之难忘。
(3)江上渔者
①写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②诗词大意
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③表达的情感
古诗词中饱含了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教师提醒学生讲古诗词故事时,可以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融入其中。
5.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讲一讲古诗词或诗人的故事。
由诗的写作背景到古诗词大意,再到诗中表达的情感,逐步理解鉴赏古诗词,引导学生习得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醒学生可以引用古诗句或名言。
三 拓展学习
1.你平时还积累了哪些惜时惜物的古诗句?
2.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拓展自己的积累。
3.学生思考自己在平时是怎样做到惜时惜物的?
4.你的身边有哪些浪费现象?你想怎样规劝他们?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诗中蕴含的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 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背诵和同学相互交流的惜时惜物的古诗词。
同学们,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的许多物品都饱含着很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努力,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珍惜。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珍惜时间,珍惜物品,珍惜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好学生。
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制订单元学习计划
第二课时 《采薇(节选)》 《泊船瓜洲》
第三课时 《春夜喜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游园不值》
第四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第五课时 《浣溪沙》 《清平乐》 《江上渔者》
(1)通过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注释,边想象画面边理解古诗词。
(2)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从中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
(3)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古诗词创作的背景,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共安排了十首古诗词的诵读。在教学中,我尝试突破教材既定安排的顺序,按照古诗词的主题,重组了教学顺序。我将十首古诗词分成四个专题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内容,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第二课时到第五课时,分别从四个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无论是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十首古诗词的赏析,我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了课程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五花八门,所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停留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些同学只是流于表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重教学活动的每一处细节,让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十首古诗词的大意:
《采薇(节选)》:昔日从军出征时,只见杨柳随风飘摇;如今我回来了,眼前是大雪纷飞之景。一路缓缓走来,已是饥渴交加。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和哀痛,没有人能明白现在我胸中的感慨!
《泊船瓜洲》:京口和瓜洲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
《春夜喜雨》:这场雨像是知道了时节似的,正在这春天来之前滋长草木。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温柔地滋润大地万物。阴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只能辨认出江船灯火。到了早上,那被春雨润泽而显得沉甸甸的花朵,恐怕就要铺满整个锦官城了。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地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劝你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皇城中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远望去有一片青草之色,可近看却又看不出什么。一年中最美好的春色就在这早春了,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景之色。
《江上渔者》: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游园不值》:大概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可是满园的春色却不是一道门能够关住的,正有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就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走你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呀!
《浣溪沙》:山脚下出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中,还夹杂着杜鹃的啼叫,谁能说人生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清平乐》: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可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