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口容量(第一课时)(教案)-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50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 人口容量(第一课时)(教案)-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50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 人口容量(第一课时)(教案)-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150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课件(人教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人口容量优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巩固练习,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课题】 1.3 人口容量1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 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教学重点】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教学过程】 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1650年后……(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0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100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唯一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自主学习】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①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②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的人口较多。③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3.三种观点(1)乐观者: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2)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人口数量直接影响能够征召的士兵数量,当然也会影响军队规模和动员潜力。[高考链接]人自然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可能较大,如日本。【探究一】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材料一 海水稻是我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目前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在2019年将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相关专家表示,海水稻种植如扩大到一亿亩每年可增产300亿千克,可以多养活8 000万人口。材料二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显然,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问题1 (综合思维)海水稻这种新型水稻品种的培育,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这说明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什么因素?是如何影响的?提示: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问题2 (综合思维)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问题3 (地理实践力)海水稻的选育,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基地。结合木桶理论,判断影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桶板是什么?提示:土地资源。【巩固练习】1.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1)~(2)题。(1)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A.新疆 B.西藏C.山西 D.河北(2)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B.人口密度小C.自然灾害少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1)B (2)B [第(1)题,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区,就不存在生态赤字。由图可知,西藏没有生态赤字。第(2)题,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小结】 1.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时间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图示法理解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课堂检测】(2021·上海黄浦区·高三一模)新加坡2020年的总人口数为579万左右,属于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其人口容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C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开放程度较高 ③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④科学技术水平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下表为我国某地1998年和2019年部分统计数据表,由表中信息推断,该地人口合理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B )年份1998年2019年人口数量(人)51604030人口合理容量(人)49512964年均产值(元)20273460河流含沙量(千克/米3)0.0232.252A.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B.生态环境质量恶化C.科学技术水平上升 D.生活消费水平提高3.(2021·广东高二学业考试)与湖南省相比,甘肃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制约甘肃省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是( A )A.水源 B.光照 C.土地 D.热量4.(2020·陈州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国土面积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人口合理容量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5.(2020·乐昌市第二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是( A )A.消费水平 B.资源数量C.科技发展水平 D.对外开放程度6.(2018·广东茂名市·高一期末)制约我国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是( B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草场资源【板书设计】第三节 人口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自然资源状况2、经济3、科技4、地域开放程度5、受教育水平【作业】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表格教案设计,文件包含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3人口容量第一课时教案docx、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3人口容量第二课时教案docx、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3人口容量第三课时教案docx等3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获奖第二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巩固练习,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